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文学死了吗?”“文学会死吗?”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此类问题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学术界的热烈探讨。
有人认为,当今社会人们的阅读热情不减反增,追问此类问题乃杞人忧天。
有人认为,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阅读文字作品的人越来越少,文学势必消亡。
有人认为,文学对人类而言意义特殊,只要我们还有幻想,文学就永不会死去。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
要求: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文学受到数字和网络的极大冲击。丰富多彩的数字信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新媒体时代正在不断瓦解人们对语言和文化的认同,改变着文学传承和研究的固有模式。人们担忧文学的命运,不愿看到它如许多传统技艺一样失传,不断有人提出疑问:文学已经老了吗?文学会“死”吗?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类作文题可谓紧贴时代脉搏。
作为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提供的材料本身具有争议性,也体现了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因而写作时要求学生就事论理,说清自己所持之观点。上述材料的核心是如何看待文学的生命力,材料中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人们的阅读热情不减反增,没有必要杞人忧天;文学对于人类有特殊的意义,只要幻想存在,文学就不会消亡。另一种认为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冲击了文字阅读,文学势必消亡。具体行文中,两种观点任选其一,大家只要选好角度,围绕论据,确立自己的观点即可。
从人类文化发展进程来看,文学消亡论与其说是悲叹不如说是警醒。写作时,不可陷在文学消亡之悲中。若能辩证看待两种观点,兼顾双方,抓住材料的核心事实,这样确立的观点更准确全面、更具思辨性,更加符合高考对学生的写作考查要求。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带有强烈的、深刻的生命体验,是作家用心血、生命写就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有高尚的生命境界,是爱和善的最高价值追求,具有穿越千年的生命力。如《诗经》《桃花源记》《平凡的世界》《荷马史诗》《哈姆雷特》《当你老了》等影响了无数人,它们在文学的星空熠熠生辉。
运用示例
文学,作为语言的精华,它寄寓的是人类千百年来美丽的情感,是深邃哲思的积淀。而这些情感与哲思都源于我们的生活,源于吃穿、劳作、恋爱和死亡等亘古不变的人类活动主题,超越了时代和民族,引发个体的共鸣与思考。正如叶芝的《当你老了》继承并升华了龙沙的想象与意境,不同年代的诗人用相似的方式向各自的爱人表达跨越青春和暮年的不渝爱慕;《桃花扇》中傲岸不屈的气节和风骨令林语堂折服景仰;陶潜写下《桃花源记》时纳西族的文字里也描绘了一个玉龙第三国;莱维的奥斯维辛和杨显惠的夹边沟共同揭起人类的伤疤而引起铭记与深思……只要有那些来源于人类生活的情感体验,瑰丽烂漫的想象就不会停止,秉笔直书、呼唤良知的声音就永不消失,文学的源泉就不会枯竭。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三杨舒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著名作家路遥名列其中。多年来,《平凡的世界》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让人们一次次领略到优秀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虽然作家离开人世近30年,但他的文学热情、文学理想仍然被人们铭记,他的精神和文学生命仍然感染和打动着我们,体现出文学强大的价值,这也再次印证:文学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三胡子墨
适用素材
黑暗的中世纪,教会是一切社会规范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文学受到宗教的打压,没有任何自由发展空间,人们长期处在蒙昧状态。但在压制中,文艺复兴运动悄然兴起。
运用示例
新技术的使用或许削弱了文学的影响力,但绝不会毁灭文學。从古至今,文学经历过无数次冲击。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方黑暗的中世纪里的教会胁迫,再到清朝时期的“文字狱”,哪次不是对文学产生了巨大打击?可又有哪次能把文学真正毁灭?与这些冲击比,信息时代的冲击显然并无毁灭之意。
文学有着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一次又一次冲击中,文学虽然在一开始受到打压,可在之后又能顺应时代发展而发展。元朝统一后压制了一大批文人,虽然士文化式微,世俗文化却繁荣起来,使文学进入寻常百姓家。在中世纪的黑暗统治下,所有自由的声音遭到禁止,可地下文学依旧昌盛,最终带来了文艺复兴,冲破了黑暗。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也是如此。不可否认,当下有些庸俗甚至低俗文化充斥社会,可同时文学也借由互联网而发展。许多知名作家开始使用公众号,更加方便了与读者交流。同时,网络也诞生了一批新兴文体,为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三郑祉
适用素材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读书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运用示例
近些年,电视荧屏上不乏赏心悦目、余音绕梁的朗诵节目。如《见字如面》《朗读者》《阅读·阅美》等优秀的文学类阅读节目,在光和影所营造的浓重的阅读氛围中,将凝固的文字有声化,通过用美的声音朗读美的作品,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弘扬正能量,给当下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带来一波又一波舒缓的视听享受与直击心灵的精神洗礼,成为近年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从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文学之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文学死了吗?”“文学会死吗?”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此类问题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学术界的热烈探讨。
有人认为,当今社会人们的阅读热情不减反增,追问此类问题乃杞人忧天。
有人认为,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阅读文字作品的人越来越少,文学势必消亡。
有人认为,文学对人类而言意义特殊,只要我们还有幻想,文学就永不会死去。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
要求: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文学受到数字和网络的极大冲击。丰富多彩的数字信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新媒体时代正在不断瓦解人们对语言和文化的认同,改变着文学传承和研究的固有模式。人们担忧文学的命运,不愿看到它如许多传统技艺一样失传,不断有人提出疑问:文学已经老了吗?文学会“死”吗?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类作文题可谓紧贴时代脉搏。
作为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提供的材料本身具有争议性,也体现了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因而写作时要求学生就事论理,说清自己所持之观点。上述材料的核心是如何看待文学的生命力,材料中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人们的阅读热情不减反增,没有必要杞人忧天;文学对于人类有特殊的意义,只要幻想存在,文学就不会消亡。另一种认为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冲击了文字阅读,文学势必消亡。具体行文中,两种观点任选其一,大家只要选好角度,围绕论据,确立自己的观点即可。
从人类文化发展进程来看,文学消亡论与其说是悲叹不如说是警醒。写作时,不可陷在文学消亡之悲中。若能辩证看待两种观点,兼顾双方,抓住材料的核心事实,这样确立的观点更准确全面、更具思辨性,更加符合高考对学生的写作考查要求。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带有强烈的、深刻的生命体验,是作家用心血、生命写就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有高尚的生命境界,是爱和善的最高价值追求,具有穿越千年的生命力。如《诗经》《桃花源记》《平凡的世界》《荷马史诗》《哈姆雷特》《当你老了》等影响了无数人,它们在文学的星空熠熠生辉。
运用示例
文学,作为语言的精华,它寄寓的是人类千百年来美丽的情感,是深邃哲思的积淀。而这些情感与哲思都源于我们的生活,源于吃穿、劳作、恋爱和死亡等亘古不变的人类活动主题,超越了时代和民族,引发个体的共鸣与思考。正如叶芝的《当你老了》继承并升华了龙沙的想象与意境,不同年代的诗人用相似的方式向各自的爱人表达跨越青春和暮年的不渝爱慕;《桃花扇》中傲岸不屈的气节和风骨令林语堂折服景仰;陶潜写下《桃花源记》时纳西族的文字里也描绘了一个玉龙第三国;莱维的奥斯维辛和杨显惠的夹边沟共同揭起人类的伤疤而引起铭记与深思……只要有那些来源于人类生活的情感体验,瑰丽烂漫的想象就不会停止,秉笔直书、呼唤良知的声音就永不消失,文学的源泉就不会枯竭。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三杨舒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著名作家路遥名列其中。多年来,《平凡的世界》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让人们一次次领略到优秀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虽然作家离开人世近30年,但他的文学热情、文学理想仍然被人们铭记,他的精神和文学生命仍然感染和打动着我们,体现出文学强大的价值,这也再次印证:文学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三胡子墨
适用素材
黑暗的中世纪,教会是一切社会规范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文学受到宗教的打压,没有任何自由发展空间,人们长期处在蒙昧状态。但在压制中,文艺复兴运动悄然兴起。
运用示例
新技术的使用或许削弱了文学的影响力,但绝不会毁灭文學。从古至今,文学经历过无数次冲击。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方黑暗的中世纪里的教会胁迫,再到清朝时期的“文字狱”,哪次不是对文学产生了巨大打击?可又有哪次能把文学真正毁灭?与这些冲击比,信息时代的冲击显然并无毁灭之意。
文学有着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一次又一次冲击中,文学虽然在一开始受到打压,可在之后又能顺应时代发展而发展。元朝统一后压制了一大批文人,虽然士文化式微,世俗文化却繁荣起来,使文学进入寻常百姓家。在中世纪的黑暗统治下,所有自由的声音遭到禁止,可地下文学依旧昌盛,最终带来了文艺复兴,冲破了黑暗。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也是如此。不可否认,当下有些庸俗甚至低俗文化充斥社会,可同时文学也借由互联网而发展。许多知名作家开始使用公众号,更加方便了与读者交流。同时,网络也诞生了一批新兴文体,为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三郑祉
适用素材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读书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运用示例
近些年,电视荧屏上不乏赏心悦目、余音绕梁的朗诵节目。如《见字如面》《朗读者》《阅读·阅美》等优秀的文学类阅读节目,在光和影所营造的浓重的阅读氛围中,将凝固的文字有声化,通过用美的声音朗读美的作品,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弘扬正能量,给当下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带来一波又一波舒缓的视听享受与直击心灵的精神洗礼,成为近年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从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文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