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的后半程,从存量找增量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yZh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增长的前半程要依靠两样“东西”,一是“大势至”,二是“加速度”。
  那么,增长的后半程呢?

增长的前半程VS增长的后半程


  2020年这特殊的一年,为网络服务(以下简称网服)行业带来了增长契机。一来居家隔离让网民数量爆发式增长,仅仅2020年上半年,新增网民数就超过了2019年全年;二来因为不出门,大家越发依赖网服解决生活问题。
  受疫情冲击,大部分企业都没钱投广告了,而网服客户的广告预算却在增加,比如婚恋交友类APP的广告投放就增长了2.4倍。
  这一年之于网服行业,称得上“大势”。“大势”来自哪儿?一般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大的技术革命。比如,移动端的发展让互联网行业重新洗牌;新能源的发展将会助推电动车行业;未来5G的发展将会催生“元宇宙”创业。
  二是大的国家政策。比如,中国在“十四五”规划里,没有提出明确的增长目标,而是透出对经济质量的关心。于是,我们看到国家重拳打击垄断、整肃娱乐行业不良之风、浇灭资本助推的在线教育虚火。
  所谓的“大势至”,就是在巨大的趋势下,某些行业会爆发出巨大的“自然增量”,只要把握住这个大势,企业就抓住了“躺赢”的契机。
  但有时候,即便等到“大势至”也没用,还要看我们能不能抢先一步占住风口。所以,贝索斯在《2008年致股东信》里写道:“速度,在商业领域就是一切。”
  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曾在一次演讲中提起美团布局外卖赛道,并后来者居上的故事。
  美团进入外卖赛道的时机不算早,但当美团研究透外卖生意模式后,它干了这样一件事:美团在暑期招聘了1000多人,集中培训1个月后,将他们分派到100多个城市。当时整个外卖行业的市场渗透率还不高,当美团一下子占领百余个城市后,这场下沉战争就结束了。
  美团之所以能后发制人、从大盘子里抢走一大块蛋糕,就是因为在大势面前做到了“加速度”。
  为什么“加速度”对增长如此重要?
  我想用王兴的一个观点来解答:一切互联网市场都会遵循“721格局”。也就是说,第一名将占有70%的市场份额,第二名将占有20%的市场份额,其余玩家分享剩下那10%。不只是团购市场,搜索市场、短视频市场、社交市场等都不约而同地遵循“721格局”。
  也许你只比第一名慢了一个身位,但只要你位列第二,你就只剩20%的市场份额可以吃。
  速度不仅决定名次,更决定市场份额!
  很多人把增长的前半程称为“粗放式增长”,我觉得这个说法看低了增长的前半程。事实上,唯有在前半程里,企业才能实现指数级增长。在增长的前半程里,企业比拼的其实是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是对“机会占有率”的争夺!
  进入增长的后半程,又会发生什么?
  首先是大势会消失。大势消失意味着自然增量就没了。比如,2021年5月,中国移动用户增速就出现了负增长。现在我们也很少看到APP创业者,大家都在往新消费领域扎。
  当增量消失之后,我们就进入了存量竞争时代。狼多肉少时,大家自然就会吃不饱。
  那么,在增长的后半程,企业如何谋求增长?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对内,二是对外。对内叫“产品扩容”,对外叫“从存量找增量”。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年,很多网服客户都在从“单一性服务平台”向“综合性服务平台”转型。
  滴滴原本是一个出行服务平台,现在将出行作为用户入口,试图抢夺更多的生活服务业务。去年,饿了么开始大改版,提升了团购、非餐饮型玩乐和同城零售业务的入口级别,品牌定位从“送餐”变为“送万物”。
  这就是“产品扩容”。相当于之前只卖10件东西,现在卖100件了,当可售卖的SKU增加了,增长自然就有了。
  但是“产品扩容”可能带来虚假繁荣,不断延伸的产品线会不会成为拖累?企业的战略资源会不会分散?组织架构能否支撑这种调整?这些潜在问题都可能导致“产品扩容”失败。
  对内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很难在当下就判断出是对是错。更常见的思路是对外调整,也就是从存量找增量。

如何从存量找增量?


  在增长的后半程,“从存量找增量”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具体如何找,大家的做法却各不相同。
  具体而言,从最早的概率思维、超级用户思维到如今的LTV思維,用户经营思维发生了三次大的变迁。
  增长的概率思维
  我拿梁将军公众号来举例。假如我想提高公众号的阅读量,我能怎么做?
  第一种方式是提高粉丝数量,粉丝量越多,文章阅读量自然也会越多;第二种方式是提高文章打开率,比如用标题来吸引读者点击、建立免费社群推送文章等。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达这个时期的增长思维,那就是:
  增长=用户规模×转化率
  进入增长的后半程,用户规模已经没法增长,我们只能想办法提高转化率。但大家很快就发现这种增长思维的弊端:只能通过一些运营优化手段,很小幅度地提高增长率。比如,提升外层广告素材的质量、优化落地页的排版布局,这些都可以提升转化率,但只是杯水车薪。
  所以,这种概率型的增长思维逐渐被抛弃,大家开始倡导“超级用户思维”。
  增长的超级用户思维
  只要看看B站、Keep的崛起路径,我们就可以理解超级用户思维。
  B站和Keep都是先切入一个亚文化圈层,培育一众超级粉丝。再凭借超级粉丝的口碑扩散、多次复购能力和文化聚合效应,最终破圈上位。
  超级用户思维相较于概率思维有什么好处呢?超级用户思维可以大幅降低品牌的增长成本。
  从促活角度看,超级用户是品牌的忠实粉丝,会高频地到访、互动、消费,企业只要适时地做一些运营活动,就能让超级用户尖叫,根本不用采买外部流量。   从拉新角度看,超级用户因为热爱品牌,会主动宣传品牌,带来用户的自然裂变。
  而且,超级用户会形成一个稳定的流量池,稳定的用户流会带来稳定的现金流,这就会成为业务的定海神针,抵抗市场的波动和资金风险。
  超级用户思维下,增长的公式是这样的:
  增长=(超级用户数×变现力)×裂变力
  但是超级用户思维也有它的问题。
  首先,超级用户思维并非适合所有类型的客户。比如,淘宝这种综合性的电商平台,就很难利用超级用户思维做增长。
  其次,用超级用户思维做增长有明显的天花板。因为超级用户总是少量的,企业增长到一定阶段,战略焦点就必须从超级用户转移到全局用户上。这个时候超级用户的利益会和全局用户的利益产生冲突,企业需要打通这個关节,实现跳跃式增长。
  显然,我们需要更系统的用户经营思维来解决长期的增长问题。于是LTV(Life Time Value)思维,即用户生命周期总价值思维就诞生了。
  增长的LTV思维
  以网服类APP为例。用LTV思维如何看待、定义用户?
  以前,我们只是把用户分成新客和老客。现在,我们会按时间周期来定义用户的身份,最常见的划分是: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休眠期、流失期。
  在每一个周期下,企业都会采用不同的运营手法和用户沟通。比如,成长期的客户,可以用游戏化的运营手法,增加用户的到访次数;流失期的用户,可以尝试用社交关系或者账户福利来挽留。
  用LTV思维做增长,有两个突破:
  一是我们终于认识到了用户的多面性。同一个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周期内,有着不一样的需求,企业要采取的增长方式也应该不一样。
  二是LTV思维是用长期主义视角看待用户经营。在长期主义视角下,很多短期不利于增长的事情,可能会变得无比正确。比如,数据中台的搭建。只有拥有强大的数据运算能力,才能精确识别出一个用户到底处在哪个周期。但如果用季度财报来衡量数据中台对增长的作用,数据中台就是个赔钱货。
  LTV思维也有其局限。因为LTV思维也只是从时间维度对用户需求进行拆解,其实用户的需求可以从更多的维度进行更多层面的挖掘。比如,场景、身份、时间……如果把这些维度综合在一起,可以搭建出更多元的“用户结构模型”。
  从概率思维、超级用户思维到如今的LTV思维,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现象:用户运营的颗粒度越来越细。
  概率思维还是把用户当成一个整体,是面状经营;
  超级用户思维是把用户分成两部分(核心用户和非核心用户),是块状经营;
  LTV思维是把用户分成不同的生命周期,是点状经营。



  而未来,点状经营也不够,我们还要经营一个点的不同面。
  从面到块,再从块到点,最后从点到一个点的不同面。用户经营的大趋势就是:谁能挖掘出用户更多元的需求,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增长。
  我们来设定一下未来的增长公式:
  增长=用户数量×用户需求
  增长的后半程,就是挖掘用户需求的多面性。

如何挖掘用户需求的多面性?


  增长=用户数量×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就是说我们要从一个用户身上,创造出不同维度的需求。比如,微信的用户量早就碰到了天花板,已经进入增长的后半程,而它不断实现增长的方式就是挖掘用户需求的多面性。
  微信用户的需求=即时通信+内容娱乐+快捷支付+电商购物+O2O服务……
  在这个公式里,n代表了需求发生的场景数量。比如,“快捷支付”是微信的一个用户需求点,但是快捷支付发生的场景是多元的,比如打车支付、吃饭支付、购物支付。不同的发生场景,会幂次放大同一个需求点的增长效果。
  以往,大家认为“从存量找增量”的意思是:让老客拉新客,并让老客多次复购。
  但我认为,“从存量找增量”真正的内涵是:挖掘同一个用户不同层面的需求。而挖掘用户需求的多面性,其实是对用户进行千人千面的分类,构建颗粒度更细的用户分层体系。
  有些企业围绕场景来做用户分层,有些企业按生命周期来做用户分层,有些企业仍然按照兴趣标签来做用户分层……但更有可能的是,我们都将综合所有因素做用户分层,搭建属于自己的用户结构模型。这种思维可以被称为“用户建模”。
  比如,腾讯广告围绕六大典型场景,给网服类客户做了一次“用户建模”。
  A.常规拉新用户:从未安装过APP
  B.破圈拉新用户:非行业用户
  C.预装未激活用户:厂商预装APP
  D.卸载用户:已卸载APP
  E.沉睡用户:装载了APP但未启动
  F.次日促活用户:昨日激活、次日唤醒
  但想要利用“用户建模”实现用户的分层运营,实现“拉新促活”,还有两个关键的痛点要解决:数据安全和技术对接。
  一是数据安全:用户分层运营的“眼”。
  想要识别用户的分层,我们首先得识别出用户需求。用户处在哪个生命周期?当下会触发什么类型的需求?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大数据来帮忙。但是行业一直有个痛点,就是数据安全。之前,客户会把“一方数据”共享给媒体,媒体再结合自己的大数据做用户拉新。但这种“一方数据”是死数据,因为考虑到数据安全,企业不敢开放更多数据权限给媒体。
  美团在做拉新时,曾解决过这个问题。美团和腾讯广告共建了“联合专区”。这种大数据的“联合专区”有点像大数据的私域池,品牌拥有自己的数据接入通道、独立的云空间和自主的数据分析工具。美团会在“联合专区”上传自己的“一方数据”作为用户建模的样本,然后对这些用户数据做分级、关联、打分、回传,形成自己的“高价值用户模型”,让拉新更精准。
  二是技术对接:用户分层运营的“手”。
  当大数据有效识别出不同层次的用户后,下一步就是依靠技术来“实时”进行广告优选。比如,腾讯广告平台针对不同层次的促活人群,可以设定不同的出价。如果某个分类人群的转化意愿最高,那么平台就可以给到更高的价格权重,提高广告出价。理论有点枯燥,举个例子解释一下:
  以前,客户甲做竞价广告时,只会针对不同的广告位来出价。
  甲(全部用户):广告位A,10元;广告位B,12元;广告位C,6元。
  现在,客户甲把自己的用户分成了不同层级,不同层级的用户都有不同的出价标准。



  这种技术叫“RTA”,全称叫Real Time API。准确点说,就是一种实现用户分层拉新促活的实时竞价系统,目前是网服行业优先选择的拉新促活系统。
  “用户建模”思维是用户分层运营的“脑”,“数据安全”是用户分层运营的“眼”,“技术对接”是用户分层运营的“手”。三种方式相互影响,共同挖掘出用户需求的多面性。
  总之,增长的本质就是创造需求,我们能创造多大的需求,就能创造出多大的增长。增长的前半程,靠的是创造更多的用户;而增长的后半程,靠的是挖掘用户的多面性。
  作者:专注于品牌战略知识内容分享,公众号liangjiangjunisme
其他文献
No.1 翻拍经典作品为什么总翻车?  新版《天龙八部》豆瓣评分跌至3.4分,有网友调侃为什么这么喜欢翻拍金庸剧,而且每次都越拍越烂,更有网友直呼“毁了经典,瞎了双眼”。还有网友批评道:“现在是快餐流水线,只想蹭一波经典IP的热度,用几个月时间变红、捞钱,至于作品质量无所谓。” No.2 如何看待蔚来车友群饭圈化  针对话题“超500名蔚来车主否认品牌宣传误导”的车主联合声明,目前已得到3000多
期刊
职场很江湖吗?销售精英非得是人精吗?真相也许并不像传说中那么诡谲莫测。志在得道成仙,何须装神弄鬼!营销新人不被负面环境所同化,不被所谓潜规则绊住脚步,就能走出自己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  职业发展,你有没有成熟的    营销培训中常遇到企业提要求:“我们的销售人员心态不好,没有激情,您讲课的时候激励他们一下”。我明白,企业是要我讲讲成功学。  我回答:讲不了,我的课程都是教大家具体事情怎么做,没有
期刊
“雙减”政策的出台,使得一直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同时也宣告了教培行业病态的黄金时代的结束,教育逐渐回归其本质。  事实上,教培行业只是一个开始。垄断破除、医疗变革、网游整顿、房地产规范、娱乐行业整肃、食品安全管控等,都已在规划中。整顿要么已实施,要么在路上。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指向存量与增量、效率与公平、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更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实现共同富裕。  对企业来说,转型既会
期刊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给教培行业造成了一定的震荡,但也使得教育回归了本质。教育终回归本质  让教育的归教育,让资本的归资本。  2010年之后的10年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同时也为教培行业的创新提供了土壤和基础条件,在线教育应运而生。互联网的繁荣以及资本的进入,造就了
期刊
国家近期对互联网、医疗、教育、配方奶粉、房地产、游戏、娱乐圈等行业,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改革。  2021年7月2日,市场监管总局起草了《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拟严格规范互联网行业。未来对利用大数据杀熟的互联网企业,将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销售额最高千分之五的罚款,甚至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  7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
期刊
作为近年来流行的一种营销打法,联合营销深受品牌的喜爱和信赖。反映到市场上,便是跨界联名的频繁出现。  2018至2019年间,联合营销市场爆款案例不断,如RIO联合六神打造的鸡尾酒、自然堂与旺旺联合打造的雪饼气垫BB霜,在当时都引起了受众的广泛热议。然而,2020年后,联合营销活动越来越多,能够引起市场关注的却越来越少。许多品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收获却往往不如预期。  联合营销已经过时?  不,
期刊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轰轰烈烈,各级政府树起区域公用品牌大旗,在产品、产业提质升级,品牌知名度扩大上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问题也很集中和突出,比如区域公用品牌做法复杂、不给力,品牌成效不长久、不实效。  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既有战略方向问题,也有模式选择问题,包括经营主体的关系、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关系等。如何处理这些关系,才能形成合力?  本期是農业区域公用品牌系列专题的第三期,我们将持续探究
期刊
曾被热捧的网红品牌,日子也不好过了。  “奶茶第一股”奈雪的茶因食品安全问题,被责令整改;“国货之光”橘朵,也因“卖身”外国企业,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新消费品牌因消费升级、渠道变革等因素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网红品牌越来越难做,有的网红品牌甚至昙花一现。  定位0糖0脂0卡的元气森林5年内估值飙近400亿元,销量反超可口可乐;传统麦片的颠覆者王饱饱,在线上市场崭露头角时拿下品类第一名
期刊
从社区团购因为“1分钱买葱”被罚,到阿里因为“二选一”被处以182亿元巨额罚款;从蚂蚁上市被暂缓,到虎牙和斗鱼合并被叫停;从白酒企业被约谈,到规范房地产行业;从取消腾讯音乐的独家版权,到不允许资本进入教培行业……  一系列动作看似毫无头绪,事实上,只要读懂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就会发现这些整顿行业的举措早就能见到端倪。行业“除草”  共同富裕,由邓小平于1985年3月首次正式提出。邓小平对此有过阐述,
期刊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在“大国小农”、小农户经营分散的基本国情下,农业品牌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抓手,而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产业兴旺的战略抓手。区域品牌的建设,可以统筹整合区域内企业、合作社,扩大种养规模与提升品质标准。同时,龙头企业伴随区域品牌的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