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烦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xiangji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初,我以为“耐烦”只属于我们豫东中原的,是方言乡语。奶奶喜欢菊花,喜欢田里的庄稼,喜欢喝粥,喜欢穿旧式的棉布斜襟的衣裳,喜欢我们这些孩子的热闹。可是,她不说喜欢,她总是笑眯眯的,一脸慈爱地说,我耐烦菊花,耐烦……
  母亲也是这样说,我的那些亲戚邻居们都是这样说。
  他们对喜欢的植物,可口的食物,欢喜的物什,喜欢的人事,说“耐烦什么什么,耐烦谁谁”。讲起不喜欢的,也要用耐烦,“不耐烦什么什么,不耐烦谁谁”。仿佛“耐烦”就与田里的庄稼泥土一样,是属于他们的质朴和亲厚。
  而“喜欢”这个词对于我的乡人们来说,就有点书面化了,像城里人的词汇。若由我们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说出来,总觉得不妥当。有点矫情了,最重要的是也不真,不诚了。让人听着别扭,自己说着也疙疙瘩瘩地心虚。
  还是耐烦好。那才是属于我们的乡间语言。
  我也是这样说,对于自己的喜好,说耐烦。后来,虽然我离开了故乡,到外面读了书,但我讲自己喜欢什么的时候,依旧习惯说耐烦。
  记得青春韶华,悄悄喜欢一个人,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信里用的是中意二字。而向身边的朋友说起那人,用的是耐烦。中意和耐烦,它们都有古意,而若是说出来,还是耐烦更为曲折婉约。也最能情辞达意,也不失含蓄微妙,正契合了那种悄然的情怀。
  没想到,沈從文先生也说耐烦。看到一篇《听沈从文说话》的文章,讲到沈从文先生生前演讲的录音。沈先生说,一切都要经过训练……大家讲我有天生啊……绝对没有。我是相当蠢笨的一个人,我就是有耐烦,耐烦改……
  沈从文先生,“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而当年他来北京时,甚至连标点符号都用不好。可是,他“有耐烦,耐烦改”。实在令人感佩动容。况我辈平平资质,更应多训练,有耐烦啊。
  沈先生这里说的耐烦,有喜欢的意蕴,却不是喜欢的意思。而是有耐心,有耐性,不怕麻烦。
  有耐烦。沈先生说得好。不仅是写文章如此,人活着,还真得有耐烦之心。沈先生后来从文学写作转到了文物研究,那时他在历史博物馆工作,工作很机械,可是他的心不机械。他有耐烦,饶有兴味地关注,从而又有了文学之外的成就,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
  听沈先生的话,有耐烦,拿起久置的词典查起来。原来耐烦有三种解释:耐心,不怕麻烦;能忍耐,不急躁;忍受烦闷。这三种解释都好,都让人喜欢。可我依然觉得老家的方言乡语的意思更为美妙。
  耐烦的烦,一目了然,是麻烦,烦恼。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世上哪有那么多的赏心悦目呢。怎么办呢?还是我们乡下人的办法好,耐烦啊!喜欢多了,烦恼可不就少了嘛。
  看过一句话,说是人要是有独处的能力,阅读的能力,那真是赚多了。我想,人若是拥有耐烦的能力,岂不是赚得更多吗?
  (编辑 王玉晶/图 锦跃)
其他文献
春日归乡四则  其一  春归宿老屋,追梦恋旧床。  帘影幽幽处,依稀彼时光。  其二  窗外雀噪早,屋内人起迟。  悠悠儿时梦,暖暖布衾里。  其三  晨起人未醒,慵慵懶梳妆,  推窗极目处,春好满庭芳。  其四  独客斜阳路,倦旅游子心。  离乡四十载,难为城里人。  听 笛  甲午夏末,赴晋城调研,晚餐后闲来无事,携三五同人至白水河边听柱铭君吹笛,悠悠扬扬,如歌似诉,听之动然。归宿处,意兴未阑
虔诚,叩拜心中的佛  寺庙,并非千篇一律屋宇高大,亦不一定都香火旺盛梵音袅绕。可以肯定的是,有了寺庙便有神佛,有了神佛就有朝拜者。  佛佗保佑。无数不同的人,默念着许下这相同的祈愿。一烛一香,一叩一拜,信徒虔诚。心中似乎毫无杂念,无非契合某种心理暗示。  佛像威仪,慈目低眉,脸上透出洞察一切的睿智微笑。拜倒在自己奉塑的金身面前,蝼蚁般渺小的生命顿觉有了依靠,双手合十,顶礼膜拜心中的佛。  佛神,安
抄平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横平竖直是对建筑物的基本要求。抄平就是要达到横平的要求。抄平的方法多种多样,目前一般使用水准仪,有的也采用一些其它方法控
前苏联早期心理学家N.C.维果茨基(1896—1934)在扬弃了心理学界对教学与发展问题的研究后,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的研究。他提出:人们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