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中生 语文 自学习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
0065-0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语文自学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驱动力量,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自学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高中生正处在进入高一级学校或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无论是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还是从教育改革的需要来看,培养普通高中学生良好的语文自学习惯都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养成良好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条规律。”可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按一定的定势去学,学什么,如何学,做到心中有数。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课前预习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语文自学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非常重要,它能为新知识的学习扫除障碍。有效的预习必然开展着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活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预习,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就有一个初步了解,为进一步探究课文打下了基础。预习是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指导预习时,教师应该有计划地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对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加以导向。预习时,可以以课文的“预习提示”为线索,确定整体阅读的要求和路线。一般来说, “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最能体现编写课文的意图,它对如何学习该课文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和提示,这种“提示”往往成为阅读的线索。在预习时还要弄清课文的背景,才能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总之,重预习,加强阅读导向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培养高中生良好自学习惯的关键。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会课前预习并长期坚持自觉预习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心理优势,随着其阅读、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其语文自学能力也会不断增强。
课前预习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是否预习,将影响着老师的课堂教学。那么,要布置学生预习什么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高中语文的学习要求设计预习提要:1.自读课文,学会需要掌握的生字。2.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查找工具书,做好记录。3.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课后思考题进行思考,并对课文中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句子加以理解,做好批注。4.在预习时,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要做好记录。提供这些预习提要后,学生便有法可循,但在学生独立预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监督、检查,以便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二、仔细阅读的习惯
仔细阅读应养成五种习惯:一是养成按句群阅读的习惯。即用眼睛一次扫完一个句子,以提高阅读速度,培养整体观念。二是养成边阅读边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对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查字典、翻资料,弄懂了再读下去,不马虎了事。三是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这是语文自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句古训是颇具哲理意味的,应该实践这条古训。四是养成边读书边动笔勾画的习惯。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形成条理性的文字。五是养成边读边记忆的习惯。在阅读中,要边读边记忆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一些关键的词句和一些优美的片段。
三、勤查字词典与勤翻参考资料的习惯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形成了依赖心理。因此,教会学生学会运用字典、词典和参考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是学生自学的第一步。这样,学生就可以运用字典、词典和参考资料来独立求知、独立解决疑难问题。
四、听说读写相结合的习惯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很重要,它要求学生把听说读写相结合,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知识。例如,让学生不只是单纯地阅读思考,而要让学生把阅读思考的结果书写出来。学生有了兴趣,懂得了方法,明确了方向,就会逐渐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有了这个习惯,学生就不会依赖教师,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这就是“自学精神”,即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和具备自学能力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而绝不中止自学的一种意志品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习惯培养过程中,除了必要的指导、督促、批评、表扬以外,还应采取持久而耐心的训练。
五、广泛阅读,勤于练笔的习惯
课内的语文自学是非常有限的,养成课外广泛阅读的习惯,可以拓展语文自学的天地,增强自学效果。学生要想提高习作水平,还要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勤学苦练,课内课外经常练笔,直至养成习惯。如坚持写日记、周记等。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培养高中生语文自学习惯,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课题,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责编 黎雪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
0065-0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语文自学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驱动力量,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自学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高中生正处在进入高一级学校或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无论是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还是从教育改革的需要来看,培养普通高中学生良好的语文自学习惯都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养成良好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条规律。”可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按一定的定势去学,学什么,如何学,做到心中有数。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课前预习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语文自学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非常重要,它能为新知识的学习扫除障碍。有效的预习必然开展着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活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预习,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就有一个初步了解,为进一步探究课文打下了基础。预习是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指导预习时,教师应该有计划地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对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加以导向。预习时,可以以课文的“预习提示”为线索,确定整体阅读的要求和路线。一般来说, “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最能体现编写课文的意图,它对如何学习该课文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和提示,这种“提示”往往成为阅读的线索。在预习时还要弄清课文的背景,才能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总之,重预习,加强阅读导向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培养高中生良好自学习惯的关键。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会课前预习并长期坚持自觉预习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心理优势,随着其阅读、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其语文自学能力也会不断增强。
课前预习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是否预习,将影响着老师的课堂教学。那么,要布置学生预习什么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高中语文的学习要求设计预习提要:1.自读课文,学会需要掌握的生字。2.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查找工具书,做好记录。3.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课后思考题进行思考,并对课文中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句子加以理解,做好批注。4.在预习时,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要做好记录。提供这些预习提要后,学生便有法可循,但在学生独立预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监督、检查,以便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二、仔细阅读的习惯
仔细阅读应养成五种习惯:一是养成按句群阅读的习惯。即用眼睛一次扫完一个句子,以提高阅读速度,培养整体观念。二是养成边阅读边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对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查字典、翻资料,弄懂了再读下去,不马虎了事。三是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这是语文自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句古训是颇具哲理意味的,应该实践这条古训。四是养成边读书边动笔勾画的习惯。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形成条理性的文字。五是养成边读边记忆的习惯。在阅读中,要边读边记忆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一些关键的词句和一些优美的片段。
三、勤查字词典与勤翻参考资料的习惯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形成了依赖心理。因此,教会学生学会运用字典、词典和参考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是学生自学的第一步。这样,学生就可以运用字典、词典和参考资料来独立求知、独立解决疑难问题。
四、听说读写相结合的习惯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很重要,它要求学生把听说读写相结合,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知识。例如,让学生不只是单纯地阅读思考,而要让学生把阅读思考的结果书写出来。学生有了兴趣,懂得了方法,明确了方向,就会逐渐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有了这个习惯,学生就不会依赖教师,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这就是“自学精神”,即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和具备自学能力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而绝不中止自学的一种意志品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习惯培养过程中,除了必要的指导、督促、批评、表扬以外,还应采取持久而耐心的训练。
五、广泛阅读,勤于练笔的习惯
课内的语文自学是非常有限的,养成课外广泛阅读的习惯,可以拓展语文自学的天地,增强自学效果。学生要想提高习作水平,还要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勤学苦练,课内课外经常练笔,直至养成习惯。如坚持写日记、周记等。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培养高中生语文自学习惯,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课题,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