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双金的语文世界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_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双金的语文教学,大气。
  孙双金语文教学的大气,是种大智慧。
  庄子给大智慧下了个定义:“大智闲闲。”闲,空也;空也,无限大也。他是说,大智者关注世界,关注人类,有大胸襟,有大视野。
  孙双金正是循着“大智闲闲”去探索、研究,去追寻、生长大智慧。于是,他走进了语文世界,而且,他正在努力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语文世界。我们不妨把他的语文教学叫做“孙双金的语文世界”。
  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应当是一个世界。但实践中,我们常常将语文狭窄化、封闭化,用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话来说:“我们在自己的四周筑起了一道墙,然后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秘密的世界里。”这种狭小的、秘密的世界,使学生的“语文呼吸”逼仄、急促,“语文边界”越来越收缩。而孙双金的语文世界,放开了边界,敞开了视界,他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有了大格局、大手笔,让学生拥抱一个大世界。
  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应当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但在实践中,我们常常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这样,语文,总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语文生活,总是为别人的,而不是为自己的。用梵高对自己弟弟的话来说,不能总是在巴黎的大街上徘徊,而没有自己的麦田;用海明威的话来说,不能不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而孙双金的语文世界,是他带领学生共同建构的,他和学生都有自己的麦田,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句子。
  这是孙双金的大智慧,是他语文教学的一大突破。孙双金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启发我们,一个优秀的、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应当去开辟一个语文大世界。当语文世界建构起来的时候,语文教学就会进入一个智慧的审美境界。
  
  一、“13岁以前的语文”: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让学生拥有当下语文生活的幸福,而且拥有未来美好的人生
  
  “13岁以前的语文”,是孙双金自己建构的概念。概念不只是一个符号、概念的变化,抑或重建,而是意味着理念的变化和文化的重构。毋庸置疑,“13岁以前的语文”指的就是小学语文。初看,两者无甚大的区别,但继而细想,“13岁以前的语文”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意蕴。13岁以前是人生开初的一段,但它已将这开初的一段融入了人生的长河,而人生的长河连绵不断,汩汩而流,流向人生的大海。显然,“13岁以前的语文”已链接了人的一生学习,纳入了终身学习的框架,融入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其眼光之长远,其视野之开阔,是显而易见的,已经超越了“小学语文”。这是其一。“13岁以前的语文”,更凸显了这一段语文学习的特殊性、紧迫性。因为,13岁以前是人的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阶段,用孙双金的话来说,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在童年期播下什么种子太重要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啊!孙双金用“13岁以前的语文”来提醒我们,在大千世界里,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唯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为大。显然,“13岁以前的语文”更富使命感、责任感,也更富时代的色彩和要求。这是其二。小学,是学制系统的概念,而“13岁以前的语文”,则更多的是融合生理、心理元素的文化理念,它所指向的是儿童及其童年生活。这样,“13岁以前的语文”强化了童年语文学习的价值,彰显了语文教学的儿童立场和本质特征,将会一扫僵化的、成人化的语文教学所造成的童年阴霾,而充溢着童年语文生活的阳光。这样,儿童的未来是会幸福的,当下的语文学习也是快乐的。这是其三。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13岁以前的语文”提升了语文教学的理念,它将会革新当下的语文教学。
  孙双金明确地说,“13岁以前的语文”应当“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就是一个世界。孙双金用体系的建构,给孩子们一个童年的语文世界。这个语文世界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幸福的礼物?孙双金说,一是国学经典,二是诗歌经典,三是儿童文学经典。他又把这三种经典称作三根支柱,是这三根支柱支撑了童年的语文世界,而且将会支撑孩子们未来的人生世界。经典,总是与时间的磨洗、积淀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来说,经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至人类文化的优秀传统。因此,孙双金的这一命题自然涉及到如何对待文化传统的问题。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对传统有一个精辟的阐释:“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沉淀。”行事方式、文化力量、创造性想象的沉淀,传统这三个要义告诉我们,传统,尤其是经典不仅属于过去,而且属于现在,也属于未来。孙双金把文化传统、文化经典送给孩子,就是把他们带进了文化历史的长河,孩子们领受幸福的礼物,在人类优秀的文化天空里翱翔,这,当然是幸福的,而且为孩子们一生的幸福奠定了基础。
  当然我们也会提问,难道“13岁以前的语文”就是这些经典吗?现有的课程呢,教材呢?孙双金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因而对现有的教材作了处理,把现有教材与所编制的教材融合在一起。这样,“13岁以前的语文”体系自然包括了语用文体的内容,语文的实用功能并未被边缘化,学生的语用能力并未被减弱,可见,体系是科学的、完善的。同时,新体系的建构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变革,概括起来是:现有教材通读全文、理解关键内容、背诵精彩词语片段;国学、诗歌经典以诵读、背诵为主,辅以适当讲解,理解大意,“不求甚解”;儿童文学重在引导,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语文作业基本形式为写日记、写随笔、写读书笔记。如此等等,孙双金作了整体思考、系统设计、具体安排。确实,这是个体系,是一个变革后的语文世界,充满新意。
  
  二、“情智语文”:重构语文课堂教学,在童年语文世界里,让儿童情智互动共生,拥有发展的本领和智慧
  
  如果说,“13岁以前的语文”是一个大世界,那么,可以说“情智语文”更多地注重课堂教学,相对来说是个“小世界”;如果说,“13岁以前的语文”,主要是体系建构,是教学内容的调整、补充,是一种重构,那么“情智语文”则侧重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态、方式,指向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而这一切,都涉及到孙双金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由此,进一步丰富了孙双金的语文教学风格。可以这么说,正是语文“大”“小”世界的建构与融合,孙双金语文教学,显得更为大气,更为从容,更为优雅。孙双金又用他的发展与深入研究告诉我们,教学风格形成和丰富的背景应当是一个开阔的、开放的语文世界。于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或日语文名师都应当向自己追问:你建构了一个语文世界了吗?
  问题还在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孙双金寻找并把握了语文世界的两个主要元素,那就是情与智。是情与智在语文世界里的相遇、碰撞、互动和共生,才使语文世界洒满阳光,充溢幸福,成为一个灿烂无比的世界, 也才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
  首先,情智语文所构造的世界是一个“人”的世界,是关乎人的生命的世界。孙双金常用“人”来作比,他说“人”的一撇上写着五个大字:“高尚的情感”;一捺上也写着五个大字:“丰富的情感”。他深入地说,情与智的和谐是为了造就“全人”,而不是唯智,或唯情,或唯理的“半人”。显然。情智语文是关于人发展的语文,是为了培养“全人”、健康人的语文,这是情智语文的宗旨。有人一定会有这样的质疑:语文教学本来就是关于人的,是为了人的。是的,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立意、使命,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追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常常在语文教学中让人缺席,让人边缘化,让人工具化。把“人”立于情与智两个重要元素上,正是让人在情感与智慧的交融中,再次拥有人的感觉,拥有人的价值,拥有属于人自己的尊严和幸福。如果,当你抬起头仰望语文这一片星空的时候,你一定会在情与智的闪烁中发现一个大写的“人”字。
  其次,情智语文构造的世界是一个“童年”的世界。孙双金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一堂好课的外部表征,其内在的意蕴是,这才是真正的儿童。是的,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儿童也是充满智慧、“未被承认的天才”,总之,儿童是本能的缪斯。如果仍用人来作比的话,那么,儿童的双翼是由情与智共同组成的,或者说,儿童有情的右翼和智的左翼,两翼的张开、扇动,才会使儿童这一艺术之神飞翔起来。但遗憾的是,在日复一日、天长日久的语文教学中,儿童的情被消磨、压抑,儿童的智被挤压、驱赶,剩下的,我们所关注的,而且所见到的,只是苍白、平庸的语言文字,只是一片符号。当语文成了符号世界的时候,儿童已失去了应有的色彩和意义,他们面对的是一片荒漠,儿童的心灵也成了灰色的世界,枯燥、干瘪,情与智均被风干了。而当你在情智语文世界里仰望星空的时候,你看到的是童年舞动的蓝天,蓝得透明、蓝得旷远,蓝得就像儿童纯净的心灵。于是,情感的王子在情智语文中回来了,充满智慧的天才被承认了。
  再次,情智语文所构造的世界是一个想象的世界。语言文字是让人想象的世界,汉字更是一个让人思想飞翔的世界。情智语文,让儿童凭借着语言文字去想象,在想象中创造,在想象中腾跃和飞升。人不能没有想象。但,我们常常误读想象,总认为想象是肤浅的,是全感性的。雨果为想象正名,他说:“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雨果还把想象比作“伟大的潜水者”。古哲亚里士多德也说:“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为什么?爱因斯坦的解释是:“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被折断了翅膀,这一知识和创造活动的源泉正在逐步萎缩、枯竭。我们需要拯救儿童的想象力,需要拯救人类的想象力。也许情感与智慧是拯救想象力的良方。是的,孩子们怀着情感去学语文,定会在语言文字的温度里敞开想象的心灵;孩子们用智慧去触摸语言文字的时候,语言文字里定会升腾起想象的云彩。于是,“伟大的潜水者”,让我们进入了语文世界的深处,而“伟大的潜水者”也在语文世界里探了个究竟。
  其实,语文教学并不是一个“小世界”。大与小,有时候是很难区分的。由情与智编织的世界同样是个大世界。由此,儿童在情智语文世界里也不仅仅是一个待启蒙的小孩,而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者。
  
  三、爬山与登峰:孙双金为儿童进入语文世界铺设了道路
  
  孙双金构造的语文世界,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应当进入这个世界,而且应当浸润于这个世界。不过,现实是孩子们常常在这个语文世界的门前徘徊,摸不着门道,进不了世界,抑或刚进入,又会因种种原因退了出来。原因何在?原因很多,缺乏一条道路,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严格地说,缺少一条道路,缺少通向世界的梯子,孩子们进不了这个世界。如果这样,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个世界是无意义的,从本质上讲,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
  孙双金明白这一点。他要让孩子去拥抱语文世界,着力铺设一条道路。他认为这是一条登山之道,而且提出了登山理论。其理论是由一连串儿的问题构成的。为什么登山?登什么山?登山的路径由谁选择?怎么上山?登山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山脚下,山腰中,山顶上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这一连串儿的问题,串起了我们的思考之链。是的,学习,语文学习好比是一次又一次的登山,只有站到了高山之巅,才能看到遥远的地方,才能看到最美丽的风景,才会“一览众山小”。此时,儿童的情智才会得到升华,情智语文才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孙双金的登山理论,又具体化为积累之道、训练之道、濡化之道、不求甚解之道等。
  积累之道。语言文字是一个不断学习、消化、吸收的过程,语文学习不是一次性过程,只有在不断吸收中不断积累,才能逐步形成语文素养。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孙双金为什么主张现有教材与教学要背诵成语、句子、片段,为什么主张国学、诗歌经典教学要以诵读、背诵为主,为什么主张儿童文学教学要以自主阅读为主。积累多了,积淀厚了,孩子们才会有语言文字的功底,才会生长起语文能力,在语文世界里游刃有余。
  训练之道。语言文字只有在运用中才会有意义,才会获得生命活力。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言说表达的方式是语言”,“诗人让语言说出自己”。他还说,语言常常有一种“语言的宣告”,那就是“语言作为这种允许活动着”,那就是“语言的本质存在是作为显示的说”。言说表达,活动,显示,等等,这些词语无非是在说一个道理:语言文字是需要训练的。孙双金向来重视语文的训练。当然,他追求的是科学的训练,是满含情智的训练。这样的训练,让孩子们有能力去爬山登峰。
  濡化之道。从心理学角度看,濡化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从文化学角度看,濡化是一个文化的过程;从伦理学角度看,濡化是一个道德的过程。孙双金用情与智把多种学科知识和原理整合起来,通过朗读、字词句篇的训练,领会、体验,在语言文字及其所构造的语文情境里濡化,受到感染,悟语言文字之魅力,学运用语言之能力。
  不求甚解之道。不求甚解,不是不理解,而是没有必要追求所谓“深入”的、“透彻”的理解。不求甚解,就会给学生留下很大的空间。其实,这个空间是留给学生的,是留给学生未来的。这是一种智慧。
  一条又一条道路,为孩子呈现了进入世界的无限可能。孩子们进入语文世界了,这个世界才会热闹,才会丰富,才会让孩子喜欢。孙双金既是语文世界的建构者,又是孩子们进入语文世界的引路人。
其他文献
我喜欢你
期刊
太阳出来( )彤彤,  晴空万里( )盈盈,  满山大雾( )茫茫,  阴雨夜空( )沉沉,  尘土漫天( )蒙蒙,  稻浪翻滚( )澄澄,  麦苗一片( )油油,  筐筐玉米( )灿灿。
期刊
如何有效地学习,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取得最理想的成绩?这是所有的学生都关心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的方法还真是多种多样:有的猛背课文;有的做大量的练习题;有的在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后老爱钻研难题;有的只要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去看杂志;还有一些学生则是马马虎虎,只把应付作业当成目标。那么究竟学生要有怎样一个学习习惯才能取得好成绩呢?有的同学可能就会总结说:“刻苦努力”。是的。学习是要刻苦努力
雷娃娃和雨娃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