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实现思品教师角色转换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i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堂是由师生共同构建的,师生在共同的课堂活动中构成了教学生命共同体。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在课堂活动走向生活的过程中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传统单一的讲授者变成了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欣赏者。这种变化还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变成课堂回归生活的设计者、整合者。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起来。笔者见过这样一个案例:在教学“健康心理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做一份心理健康测量表。学生做完后,教师公布心理是否健康的得分标准,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得分情况。提问:“你的同桌有什么心理问题呢?请你帮助他解决一下。”七年级的学生还真是天真,纷纷举手回答,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有专家点评道:且不说这份心理健康测量表是否真的能衡量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仅仅看这位教师在后续部分的处理。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属于个人的隐私,尤其是对于学生。心理医生在给患者治疗时,要拉上窗帘与患者进行交谈,而且要为患者保密。(对于思品教师,这是生活常识)而在这节课上,教师让学生大声告诉全班同学:我的同桌有什么心理问题。这样做合适吗?让小小年纪的学生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对他们的成长有利吗?结果很可能是,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会变得有心理问题了。(顾润生)
  从这个案例看出,这种情况是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不经意间发生的,活动设计缺乏慎密思考,反映的是与思想品德教育背道而驰的现象。正因为这样,它的危害性就特别大。思品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学生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思想品德教育出现偏差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是“残次品”,还可能是“危险品”。
  有鉴于此,如何对丰富繁杂的课程资源进行筛选整合,使课堂与生活有机交融,需要思品教师对课堂重新设计,深入思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切真正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有利于良好品德的养成、有利于学生智慧生成、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案都将为我所用。我们的课堂并不缺少生活,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设计和把握,这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任务。
  第二,变成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者。思品课堂中,不少教师采取各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让食堂成为一日三次的德育基地”,“生活自理从整理课桌开始”,“行为规范从学会走路开始”等等。课堂上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并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实际当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三,变成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创生者。课堂教学中,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大量涌现时,思品教师不能只把它们理解为数量上的累加,而应该重视质量上的要求,更应是深层次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如在思品课教学中,有关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观点。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大”有关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授课时,教师给学生讲了现实生活中一件真实的事情:
  那年7月中旬的一天,长江口崇明岛上的小麻雀竟“集体自杀”了。当天早上,许多麻雀成群结队地飞到岛上某医院里一棵水杉树上,没过多久,小麻雀又陆陆续续地飞下来,走两步,也不挣扎,就地躺倒,顿时“撒手人寰”。医院的工作人员统计了一下,竟然有185只小麻雀。学生好奇而又不解地问:麻雀为什么会有此举呢?之后,他们纷纷寻求解释:“可能是食物中毒或农药中毒。”“可能是得了突发性传染病。”“可能是生态环境被破坏,麻雀体温调节没能经受住酷热的考验,遂以‘集体自杀’的方式来解脱自己。”这最后一种说法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也符合鸟类专家的分析。
  此时,教师又补充道:“除了鸟儿了断外,大雁徇情、巨鲸冲滩、家猫投海、牛群跳崖等等,无不与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这个星球上,动物是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伴侣,如果我们再这样破坏环境,就等于亲手杀死自己的伴侣。那么不久的将来,谁又与人类相伴呢?”教师的反问引起了学生们的沉思。他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鼠目寸光必然会自取灭亡,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放眼未来,才能为人类赢得一个长久的发展空间。
  课堂上,我们既要充分开发利用生活中诸如学校、家庭、社区等显性的资源,更要重视思品教师自身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经验和课堂活动生成的发现、体验等隐性课程资源,以积极研究的态度,使生活化课程资源在课堂上不断创生。
  (作者单位:广东潮安县磷溪镇溪口联侨中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