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根系生长、干物质积累与产量构成的影响,探究施肥水平、肥料种类、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形成的综合效应,为促进其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在辽宁铁岭开展连续两年(2017—2018年)的田间试验,选用“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肥旋耕等行距 (T1)、一次性施肥旋耕等行距 (T2)、秸秆还田+氮肥运筹翻耕等行距 (T3)和有机肥+氮肥运筹翻耕二比空 (T4)四种栽培模式处理,其种植密度分别为67500、52500、67500、82500株·hm-2。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显著影响春玉米产量,T4处理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23.76%、23.17%、15.55%(2017)和34.59%、28.05%、17.19%(2018)籽粒产量。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在各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均呈现T4>T3>T2>T1趋势,其中T3处理吐丝期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占比最高。与T1和T2相比,T3和T4处理30 cm以下土壤含水量较高。在0~10 cm土层,与T1相比,T2、T3和T4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提高3.4%、19.75%和55.97%。0~10 cm土层,T1处理根长密度(RLD)、根表面积密度(RSD)、根干重密度(RWD)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呈现T1>T2>T4>T3的趋势。T3、T4处理叶面积指数(LAI)高于T1、T2处理,而根表面积指数(RAI)表现相反。综上所述,该区域内春玉米生产可通过增加种植密度、采用翻耕耕作方式及调整氮肥运筹和肥料种类的途径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