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方式及困境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_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在壮族人民长期艰难的生存条件中,至今仍以原生态的形式完整保留。本文运用调查分析法,对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方式进行考察,分析其面临的传承困境,认为壮族三声部民歌在短短的几年内从藏在深山中到闻名中外,是政府高度重视、学界积极参与、媒体大力支持和马山人民群众热情参与的结果。但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壮族群众思想观念有了极大转变,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极大影响,其发展与传承的现状很不乐观,面临着消失的困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仍重任而道远。
  【关键词】: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方式;传承困境
  壮族三声部民歌主要流行于广西马山、上林、忻城等三县交界处的壮族地区,其中马山县东部的古寨乡、加方乡、里当乡和古零镇是分布的密集地带。最早出现在唐宋,盛行于明清时期,是一种流传于民间极为珍稀的民歌。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曲调优美、旋律动听,且欢调多,堪称广西之最。其结构为三声部,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具有独立的音调,第三声部陪衬和声,三个声部都能突出和丰富主旋律,声部间互相协调,音调和谐,声色悠扬,悦耳动听,风格独特。三声部的歌词结构一般是五言四句式和五三五言六句式,并且有严格的腰脚韵。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人民在劳动生产中的感情、文化、智慧的结晶,传唱于壮族社会的生活生产、恋爱、婚丧和乐神等过程中,内容主要反映壮民族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文化特质,表达壮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在调查中得知,三声部民歌歌圩是壮族人民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汇集在一起对歌的传统歌唱活动。除此而外,人们过年过节,婚嫁办喜事、定亲、拜结老同、新屋落成、满月酒、办丧事、串村和赶街在路相遇、姑娘回娘家探亲等等,都有男女对歌,壮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歌谣与民间习俗相依存,与壮族文化同发展,可谓壮族民歌无处不在,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一、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方式
  早在唐宋时期,在史书中就有着这样的记载:“壮人迭声合,含情凄婉,皆临居自撰,不能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它所表现的是壮族人民劳作之余,在山野对歌,借由最能拨动心弦的歌腔和声势来表达最炽热的感情以感染对方,是千百年来壮族人民生产生活和智慧的结晶。壮族三声部民歌历经岁月,能够世代相传至今,与其传承方式分不开。
  (一)在仪式与庆典中的传承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山歌是壮族人民喜庆仪式的主要内容,喜庆仪式与山歌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对壮族人民来说,没有山歌的节日和庆典是不存在的,而没有节日和庆典的生活也是不存在的,山歌正是在这样的仪式和庆典中得到传承。
  1、节日的传承
  马山壮族“月月有节”,正如正月初一、十五、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十四、八月十五等均是其重要的节日。在这些节日中,尤以“三月三歌圩”为著。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马山壮族人民的歌圩日,这一天一大早,青年男女便相邀集到河边、大草坪或山坡上进行对歌。在歌圩上,各村屯的青年男女三三两两地寻找各自的对歌对象,以歌代言,歌唱自然与爱情,往往通过对歌认识,相恋进而结为百年之好,在这种特殊的习俗中,歌唱与婚事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因此,生长于歌海中的壮民从小就有意识地学着唱歌,一般在十二岁时,就开始在随时随处可听见的歌声熏陶中学会了。
  2、婚礼上对唱山歌
  婚礼是壮族人民重要的仪式,而对唱山歌则是仪式中重要的一环。马山壮族的婚礼一般都要举行两天,届时,整个村子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对于马山壮族人来说,结婚并不只是一个人、一家人的喜事,而是全村人的喜事,是全村人重大的集体活动。婚礼中的歌唱活动最为隆重和热烈,为了完成一个隆重的婚礼,举行婚礼的家庭往往会想方设法邀请会调动气氛的歌师参加,让来客开心,尽兴地唱起他们热爱的山歌。
  婚礼对于附近村寨男女青年而言,是一個重要的交流情感的机会。在女方的送亲队伍(壮语叫“雅娜”)中,一般都有许多女青年,而且也会有几个善唱山歌的“歌手”。送亲队伍到达的当天晚上,村上的男青年就会聚集到新人家中“求歌”,这种男女对唱常常要唱上一个通宵,有的还要延续到第二天的早上。马山壮民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仪式氛围中,自然也就不自觉地将山歌代代相传。
  (二)歌师的传承
  马山人爱唱山歌,他们劳作时唱,走路时唱,喝酒时唱,谈情说爱时唱,红白喜事时唱,亲友见面时唱,分手时也唱,欢乐时唱,悲哀时也唱,甚至吵架时都用山歌,一些歌词是由歌者即兴创作的,但更多的歌词是由歌师创作的。歌师是壮民中专门创作歌词的人,他们在壮民内备受尊敬,每逢嫁娶、迁居、祝寿等重大事情必定会请歌师来助阵助兴,而马山壮民的歌谣能口口相传至今,歌师功不可没。
  温桂元,男,1933年4月出生,壮族,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下安屯有名的民间山歌手,现年83岁。2008年6月,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壮族三声部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09年6月,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他几乎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来传唱、传承壮族三声部民歌。他的父亲温文德曾是当地方圆十里声名远扬的三声部民歌高手,出口成歌,当地每逢红白喜事都要请温文德去唱歌,有时要对唱几天几夜才肯停歇。长年耳濡目染的温桂元,从小就喜欢上父亲的“看家本领”,对三声部民歌越唱越有感情,并凭着唱歌的本领成为广西一代歌王,连续获得自治区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现在,只有小学文化的温桂元已经整理和创作了上千首壮族三声部民歌,还主持安善村壮族三声部民歌业余培训班,不定期为当地村民进行培训,为安善村的小学生培训,目前已有40个弟子,每人都已掌握三声部民歌的技艺,并时常到包括北京在内的各地演出,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会欣赏壮族三声部民歌。
  零锡耿 ,男,1944年8月出生,壮族, 初中文化,1969年参加工作, 从事文化工作38年,原马山县文化局局长,现已退休。他对家乡的山歌有着特殊的感情,14岁时师从歌师黄金榜学唱山歌,不久学会了十多种山歌曲调,参加工作后,长期深入民间搜集整理三声部民歌。近年来,创作有《风流几千年先》、《相爱嫌时短》、《爱妹你就喊出来》、《阿妹挑担过竹桥》等三声部民歌,多次参加区内外民歌比赛和展演并获佳奖,也多次在马山、南宁、广西、中央等电视台播放。   林杰成,男,1948年11月出生,壮族, 初中文化,1969年3月参加工作,从事文化工作39年,原马山县文化馆副馆长,现已退休。他从小就热爱文化艺术,10岁时师从屯里长者学唱山歌,不久学会了十多种山歌曲调,初中毕业后考进马山县文工团当演员,专长戏剧表导演和民歌演唱,是马山有名的山歌手。曾多次进京演唱三声部民歌,并被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还到过日本、韩国、埃及、芬兰等十余个国家进行表演,传播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多次参加区内外山歌擂台赛和民歌大赛并获佳奖。如1999年11月,参加广西民间歌手邀请赛夺得金牌奖;2003年10月,参加首届全国农村题材文艺会演获三等奖;2004年4月,参加广西南部壮族山歌擂台争霸赛获“歌王”奖;2009年6月,代表南宁市参加广西政协“红旅团结杯”山歌大赛获得“歌王”奖。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正是有了这些热爱山歌的歌师,有了他们的热情和付出,三声部民歌才得以代代相传,并能冲出马山的地域,飞向全世界。
  (三)民间山歌爱好者的传承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不仅有众多当地人熟知的歌师,还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民间山歌爱好者,他们也在为民歌的传承而努力,韦文渊就是其中一员。
  50出头的韦文渊,原来是一位经营杂货的个体户,但他特别爱唱山歌,他堂哥唱山歌“很厉害”,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跟着堂哥学唱山歌,除了“文革”那些年山歌被当成毒草禁唱之外,这一唱竞唱了几十年,而且还将歌永远唱下去,不仅自己唱,还组织歌手唱,成为当地的一位民间歌手“经纪人”,目前的他也是马山县山歌协会会长。当地的红白喜事、参加各种山歌擂台赛和民歌大赛,找山歌手少不了他。为了山歌,他放弃了能挣钱的个体户,全力扑在山歌的收集整理和歌手的“经纪”上。“没有人教,现在的年轻人不怎么感兴趣。大部分会唱的都老了,山歌都在他们的肚子里,过几年他们死了就带走了,不见了。我要在自己没离开人世前,把那坡山歌全部制成光碟,传给后代”。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正是在这样一代代的山歌爱好者中得到了更广泛而持久的传承。
  (四)媒介传播和传承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除了传统的歌圩、仪式外,新闻媒体在其传播和传承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马山地处偏僻的大石山区,与外界的交通不便,因经济环境恶劣,长期以来被外人所歧视。在长期的发展中,除了一些民俗学家和民歌艺术研究者曾关注这个歌种外,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存在几乎不为外部世界知晓。
  直到1999年11月,马山民歌手林杰成等演唱的无伴奏三声部民歌《风流几年先》、《生活美如霞》,参加广西民间歌手邀请赛夺得金牌奖,并在第一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亮相后,享誉海内外,这一民族音乐奇葩引起了新闻界的注意,各报记者纷纷采访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搜集整理者:马山县广播电视台作曲家蓝庆全,三声部民歌的发源地古零镇安善村民间歌手温桂元。
  2000年11月,《南方日报》记者在采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后,在该报上评价说:广西民歌是全国之冠,马山民歌是广西之冠。
  2004年7月2日,中央电视台到马山县拍摄50分钟的壮族三声部民歌风情片,全面展示马山县丰富多彩的壮族歌舞和民族风情,该片并于8月中旬在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播放。
  2007年12月11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到古零镇安善村采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基地业余培训班歌手,录制了“三顿欢”《真愁皱》、《家乡美,人更美》、《马山人爱养羊》、《马山人民欢》和“南蛮欢”《改革开放好》等五首民歌,并在央视国际在线频道上播放。
  2009年8月,南宁市电视台記者采访并播放古零镇安善村小学生歌手演唱的壮族三声部民歌。
  2010年5月,新华社记者采访报导古零镇安善村小学生歌手演唱的壮族三声部民歌。
  2011年8月22日,广西电视台记者采访报导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人温桂元。
  2012年6月16日和7月11日,中央电台记者先后两次到马山采访并播放被誉为“马山文化三宝”的壮族三部民歌,壮族会鼓、壮族打扁担。
  而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也多次进京参加中央级组织的演出并在中央电台多次播放。这一系列经由新闻媒体报导并传播开来的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一跃成为马山县的活招牌,也吸引了世界多家研究机构、人类学家、民族研究专家、记者、游客等,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从此开始走向世界。壮族三声部民歌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得到重新的认识和传承。
  (五)学者的推动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与学者的工作分不开。上世纪80年代初,广西民族作曲家范西姆陪同上海一位舞蹈音乐创作编辑到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采风。温桂元和当地的十几名歌手聚在村头大树下即兴演唱了祖辈口口相传的“三顿欢”壮族民歌,旋律奔放粗犷、优美动听,声部间配合协调,音色柔和,风格统一,结构完整。这使范西姆大为震惊,当即请温桂元与他进行细致挖掘。1982年,范西姆几经考察,确定这种“三顿欢”就是三声部民歌,为此撰写了调查报告将之推向世界,引起音乐界轰动,打破了西方学者关于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狭隘论调。
  马山县广播电视台作曲家蓝庆全,多年来他一直在默默地搜集整理着壮族三声部民歌。1983年,由他记谱的《共产党好》歌曲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乌兰牧骑式会演中获优秀节目奖;1988年,他根据三声部民歌改编的男女声二重唱《三月三歌圩抛绣球》荣获了广西优秀广播文艺节目二等奖;1995年由国家民委组团的中国音乐家出访比利时在西欧各国演出时,他创作的三声部民歌《何时和妹再相会》和歌曲《山哥哥买了把洋吉它》倾倒了各国观众,被灌制成光碟向世界发行。同时,他在其它音乐创作上也成果累累,仅区电台就已经采录和播出他创作和整理的歌曲多达80多首。这位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热心传播者,为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壮族三声部民歌面临的困境   虽然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重新出现了复苏的景象,但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壮族三声部民歌也面临着种种问题。
  (一)社会变迁给壮族三声部民歌带来的冲击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因为地势的偏僻,经济的落后和缺少娱乐方式,壮族年青人以唱山歌为乐。但当外出打工的浪潮席卷大江南北后,地处大石山区一些壮族山区人也纷纷走出大山,进入城市。虽然外出的人数不多,但却多数为年青人,他们生存方式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承。这些经常外出的年青人很快融入了异乡的生活,接受了都市文化,他们讲普通话,听流行音乐,跳现代舞,传统的壮族文化离他们越来越远了,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一代人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他们不再肯于向老一辈学唱山歌,甚至于以歌会友的传统也日渐消失,成为壮族山歌手也不再是青年人的追求。相反,他们更为喜欢港台的流行音乐,更喜欢在KTV中拿着话筒唱流行歌曲。
  自1999年起,马山的山歌文化迎来了新发展的机遇,但作为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改变,虽然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人们在游客、学者和官员到来时,会穿上传统的服装,唱起壮族三声部民歌,但却无法改變年青一代对外界文化向往的现实,这给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带来了冲击。
  (二)壮族三声部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和仪式空间在不断弱化
  尽管这些年政府在大力推动重新恢复歌圩文化,但除政府举办的歌圩外,以前传统的自发形成的乡野歌圩已很难再寻到踪迹,尚存的歌圩也大多是物资交流,商贸买卖罢了。那些自发对歌的场面已不多见,而政府主办的歌圩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传统“歌圩”的意义。“歌圩”既为壮族群众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又是青年男女开展社交的重要场所。但如今大多数年青人他们的对象并不是从歌圩上认识的,而是在外出打工时相识的,这与他们的父辈已大不一样。如今,年青人大多已改变了从前谈情说爱的方式,“以歌传情,以歌择偶”已很难看到了,走亲访友时,“以歌待客,以歌会友”也很难再现。
  总之,社会变迁带给壮族山歌的冲击和壮族三声部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和仪式空间在不断弱化,将是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面临的主要困境。
  (三)语言障碍带来的困境
  民歌,是用当地的民族语言所唱,所表达的也是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文化。而马山是一个拥有9个本土民族的县区,虽然壮族占了大半部分,但是马山各个民族之间的语言差异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正宗的壮语,对于壮族人来说有时候也是听不懂的。可以说,很少有人听得懂壮语。而从壮语衍生出来的语言有很多种,各个民族就是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来唱自己的民族歌曲,风格异迥。
  歌听不懂,观众不喜欢,那么就无法宣传出去。就好像给一个文科生去听理科生的课,听不懂,听不下去,自然就觉得索然无味,到底里面讲的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可能也会有一些韵味的民歌吸引观众,但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很难学会唱这些民歌,这就成了民歌传播的困境。
  三、结论
  如今,壮族三声部民歌成为马山县的一个文化品牌,起关键作用的是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媒体的大力支持和当地群众的热情参与。但我们无法回避的是,年青的一代壮族青少年已离他们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远,而这正是壮族三声部民歌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歌社会正在丧失传统,而现代社会正在竭力寻找和重建传统;民歌社会正在去艺术化,而现代社会正在再艺术化;民歌社会正在经历丧失传统、丧失艺术、丧失身份的焦虑,而现代社会正在体验重建传统、重拾艺术、重构身份的喜悦。这样的处境不仅出现在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中,也是社会急速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现实,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仍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海霞.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10月第19卷第5期
  [2]陈海霞.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人文生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3]覃荣.广西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调查报告[J].歌海.2005年04期
  [4]范西姆.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审美价值[J].歌海.2005年03期
  [5]颜娇,周博.试析黑衣壮民歌的传承方式及传承困境[J].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04期
  [6]黄滔.壮族三声部民歌产生年代小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7]王芳.壮族民间歌谣与歌圩的起源和发展现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其他文献
浅析中国传统纹样在交互设计中的应用
期刊
【摘要】:圣经中显现的文学性则是让人叹为观止的,直到现在学者们还在重新阐释圣经,其间有无数家喻户晓的典故,并且常常反应在众多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中。通过在现在还在对圣经以及其《次经》等不断的多重的阐释,慢慢揭开圣经的神秘面纱,使得我们了解传统中的圣经除了有着神学形象的一面还渗透了文学的另一面。而这也是其被列为文学源头的依据。  【关键词】:哈姆雷特;悲剧;人文主义;人;原罪;复仇  《哈姆雷特》,第
期刊
【摘要】:前代注释有些未能结合上下文,还有对于神话传说的不同解释造成了注释的不恰当,后代学者经过对作家生平及年代的勘考,提出新的见解亦可说通。以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和朱熹《楚辞集注》为主要注本,结合近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离骚》一些注释不当之处进行补正梳理。  【关键词】:《离骚》王逸;洪兴祖;朱熹  自汉代起,就有文人对《楚辞》作注,宋代更是兴起了对《楚辞》研究的浪潮,时至今日,
期刊
【摘要】:音注是仇兆鳌《杜诗详注》的一大特色,阅读时不难发现许多字存在古音和今音的差异,在《杜诗详注》众多的古今异读字中,“射”字是比较复杂的一个,值得讨论,本文正是通过统计和分析该字的注音情况,试图解释“射”字音shí而不音shè的原因。  【关键词】:《杜诗详注》 ;“射”字 ;读音  一、《杜诗详注》中“射”字的使用及注音情况  仇兆鳌是清代著名学者,其《杜诗详注》是注解杜诗的集大成之作。音
期刊
【Abstract】: Logo design is presented in various forms, from the shape of this perspectiv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f patterns and text.Logo design creative design is the symbol of the text of th
期刊
浅析动态标志的设计与应用
期刊
說“霧霾”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政府、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活动等诸多领域。由于计算机网络组成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广和网络的开放性、互联性等特征,致使计算机网络容易遭受病毒、黑客、恶意软件和其它不轨行为的攻击,因此,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与防范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那么如何解决各种来自网络上的安全威胁,怎样才能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就成重中之重。  【关
期刊
【摘要】:高职美术教学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得到更好地陶冶情操,从生活、社会、人生等层面进行深层次关照,丰富学生的人思想,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造就高雅有品味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人文精神  高职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能力,还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欣赏美术作品需要人文素养,创作美术作品重在表现人文精神,对美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机电系统中常用传感器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并对各类传感器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了应用传感器时应注意的各种事项。  【关键词】:传感器;机电;开关;数字;模拟  光机电一体化的自动化设备在运行中也有大量的信息需要准确地被“感受”,以使设备能按照设计要求实现自动化控制,自动化设备用于“感受”信息的装置就是传感器。传感技术是实现自动化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新的加工技术、微电子技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