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性别歧视的语言与文化对比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产生、发展与进步都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人类社会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在语言中留下其独有的历史痕迹。男尊女卑不仅仅是中国封建社会残留的遗迹,并至今深深影响着现代文明和语言,以英语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也不乏重男轻女的社会陋习,在目前广泛使用的英语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关键词]英语 汉语 男尊女卑 性别歧视 男女平等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人们在劳动中逐渐创造了语言。语言从它诞生的那天起,作为人类思想的载体和主要交际工具,便直接反映使用者的思想和价值观。语言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各种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都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反映出社会生活里存在的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象。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封建思想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以至古今中外许多民族都经历过或依然经历着重男轻女的过程。
  性别歧视语言,即以性别为基础的偏见在语言中的体现,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性别歧视,不分民族与种族,几乎存在于世界上每一种语言中,因为操不同语言的民族都有着相同的人类进化历程,都经历了漫长的父系社会——男权社会,妇女被视为男性的附庸和工具,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中都没有自己的地位和尊严。本文拟就以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为切入点,从词的構成、词的含义、词的次序以及称谓语和谚语等方面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语,从而揭示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
  一、性别歧视的文化成因
  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的英语国家,深受《圣经》教义的影响。而《圣经》中明确表达了造物主上帝的不平等的男女观。夏娃仅仅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作为男人的骨中骨,肉中肉,女人永远是附属于男人的一部分。男人的统治地位不可撼动,这是万能之主上帝的意志,它奠定了女性弱势和附属于男性的社会地位。因此,世界上先有了man, 之后才衍生出了woman, 意即wife of man。female自然也是派生于male。不仅如此,由于夏娃受了蛇的蛊惑,引诱亚当偷吃了禁果,女人便自然成为了万恶之源,这似乎也为女人处于卑微的地位找到了“合理”的借口。有人称英文中she是在he前面加上s,这个s就是那条邪恶的蛇,从此女人就成了邪恶、堕落、虚伪、奸诈的代名词。
  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中国,男尊女卑更是历代封建王朝所极力推崇的社会思想与价值观念。从提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中国儒家思想的最高代表孔子,到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和班昭的《女诫》,父权社会把“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等不断地理论化、制度化,并最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最高要求和评判尺度。中国社会是一个注重伦理的社会,汉民族的伦理除了长幼尊卑之外,另一重要方面就是男女的伦理关系。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表现在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千年延续的社会问题。
  二、造字构词上的性别歧视
  汉字中的“女”字,甲骨文像女子柔顺交臂跪坐之形。表示未嫁之女,是上古虏婚习俗的遗迹。“妇”字的含义是指女人,而且是专指已结婚的女人,古今字义变化不大。“妇”字是现在通用的简化字,它的繁体写作“婦”,是个会意字。由甲骨文和古代金文的字形中可以看出它是由“女”和“帚”两个字组合而成。甲骨文和金文的左边是一把笤帚,右边是一个女人,意思是一个女人拿着扫帚在扫地。《说文解字》里说: “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服”就是服侍,“妇”字的本义就是服侍丈夫、操持家务的女人。这个字在造字时就鲜明地反映出了妇女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
  汉语中很多从女字旁的汉字也都带有明显的歧视女性的意思。“奴”字在古代汉语中多用来指“奴隶”,有时年轻女子也自谦称为“奴”。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它的左边是个“女”字,右边是一只“手”(又),表示用手抓着一个人。它也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里说: “奴,奴、婢皆古之罪人也。” 意思时说“奴”字的含义与“婢”是同义,它们都是指古代因犯罪被没入官府或被掠卖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奴隶”。在远古时代,部落之间作战,战败部落的男子多被杀死,而女子则多被留下来充当奴隶,或被娶作侍妾,因此,“奴”字也好,“婢”字也罢,它们都从“女”字旁。同样可用作女子谦称的“妾”字,在古代社会里一般用来表示“女奴隶”,也表示“男子在妻子以外另娶的女子”。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妾”字下面是个“女”字,表示“女人”,上面是个“辛”字的省写,而“辛”就是一把“平头铲刀”,一种古代施刑的工具,用受过刑的女子会有罪的女子之意。因此,“妾”的本义依然是女奴。
  此外,很多从“女”字旁或包含“女”字的汉字都带有贬义的色彩,如奸、娼、妓、姘、婊、妖、嫉、妒、婪等等。尽管奸诈、贪婪、嫉妒等是人类两性共有的弱点,当然也包括男性,但是古代造字的时候却都将它们落到女性头上,再次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卑微地位。
  英文中这样的例子也并不罕见。整个人类只属于男人mankind,而没有womankind;国家也是由男人统治的kingdom,虽然历史上不乏由女王统治的国家,但英语中却没有queendom; 同族、同胞也只有男人kinsman,countryman,没有女人kinswoman,countrywoman。人类自父权社会以来,男性就在生产劳动和各种其他社会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女性更多地被安排参与一些家庭劳动,因此英语中便有了housewife,而没有househusband,或者houseman。但社会活动中各主要职业却都属于男人,如stateman,chairman,spokesman,foreman,尽管这些工作同样也有女性来做,却极少将后缀man改换成woman,因为英语中男性词泛化是很普遍的。he和man可以泛指两性,而she和woman则只能单指女性。女性后缀的使用本身也意味着女性名词是男性名词的一种派生,具有次要和劣等的地位。
  三、词义中的“褒阳贬阴”现象   相对而言,在构词上表现出来的性别歧视是显而易见的,而词义中暗含的不平等则要隐晦的多,这在英语中尤其明显,因为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给旧有词汇添加新的含义也是英语构词的主要方式之一。
  从两性对应词看,表示男性的词常含有褒义或中性意义,而表示女性的词却含有贬义。例如: bachelor (unmarried man) 意思是(快乐的)单身汉,而spinster (unmarried woman) 意为(冷漠、古怪、不近人情的)老处女;master指能干、有权利的男人,而mistress指情妇; warlock指巫师(不含贬义),而witch除了指女巫,含有丑陋、行为古怪的巫婆之意; king 单指国王,queen除了指女王,还含有(指举止像女人的)男同性恋者之意; governor指统治者、掌权者、总督,而governess指受雇于人的家庭女教师。即使同一个词,也有不同的性别色彩。例如 professional用于男性时表示专业的、内行的,而用于女性时暗指(有经验的)妓女; call boy指的是侍者,传令员,而call girl指的是应招女郎。
  汉语中也有类似一些特有词语,充分体现出重男轻女的封建色彩。例如在古代,生男孩叫“弄璋之喜”,生女孩叫“弄瓦之喜”。“璋”是一种玉器,“瓦”是一种原始的纺锤,尊卑贵贱一目了然,可见男孩女孩从一出生就被烙上了等级标志。日常用语中和“男子汉”、“大小伙子”、“爷们儿”相对应的“丫头片子”、“黄毛丫头”、“娘们儿”不仅有小视和戏谑之意,还暗含没文化、见识少的意思。中国自古以来对女性的品行要求可謂严格,因而描述生活淫乱放荡的女性的词汇也是极尽羞辱、诅咒之能事,诸如狐狸精、破鞋、荡妇、婊子、骚货等等。然而,汉语中对性生活放荡的男性却美其名曰“花花公子”、“风流小生”、“风月老手”等,这份宽容甚至欣赏与艳慕与对女性的那份狠毒与刻薄形成鲜明的对照。
  四、词序上的“男先女后”
  “男先女后”现象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的词汇中都有体现,从这一点上看,人类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对待两性问题上都同样的“男尊女卑”。
  英语中除了客套语“Ladies and Gentelmen”以外,其它阴阳称呼语的并列几乎无一例外地遵循“男先女后”的规则。如boys and girls (男孩和女孩),man and woman (男人和女人),Mr. and Mrs (先生和夫人),Adam and Eve (亚当和夏娃),husband and wife (夫妻),father and mother(父母),grandpa and grandma(祖父和祖母/外公和外婆) 等等。
  汉语中这种例子更是随处可见,例如父母、公婆、兄嫂、夫贵妻荣、男耕女织、男婚女嫁、善男信女、男欢女爱、男女有别、男盗女娼等等。这种“男先女后”的词序结构充分展示了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以及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歧视被奴役的地位。
  五、称谓语和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比较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对女性的侮称现象也是无独有偶。从汉语中男人对妻子的称呼或妻子自身谦称看得出,夫妻的地位是垂直的,而不是平行的。例如贱内、拙荆、内人、堂客、奴家、卑妾等,甚至于俗语中称妻子为做饭的、屋里的、孩子他娘等。英语中且不说那些辱骂妇女的词汇比如bitch(母狗,泼妇),wanton(荡妇),old nag (爱唠叨的女人),biddy(长舌妇),beldam(貌丑凶悍的老太婆)等,单就男人对女性的昵称来讲,比如 cherry(樱桃,处女),tart(果馅饼,妓女),dish(菜盘子,漂亮姑娘),cookie(甜饼,美女),honey(蜂蜜,宝贝,亲爱的),另外将乖巧温顺的女孩称作kitten(小猫)、pussy(小猫),或bunny(小兔子)等。虽然表面上看是男性对女性的赞赏和喜爱,但是将女性称谓与这些食品、小动物联系起来,隐含着女人永远娇小柔弱,要受男人保护,做男人的附庸,甚至供男人欣赏和把玩。
  谚语和俗语是多年来文化积淀的产物,是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能充分说明操该种语言的人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对照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谚语和俗语,不难发现,对女性的歧视是深深植根在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之中的。例如:
  Long hair and short wit. (头发长,见识短。)
  When an ass climbs a ladder, we may find wisdom in women. (若要女子有才智,除非毛驴攀上树。)
  A man of straw is worth of a woman of gold. (稻草男儿抵得上金玉女。)
  A woman′s tongue is the last thing about her that dies. (女人身上最后死去的是舌头。)
  Marry your son when you will, your daughter when you can. (娶媳不忙,嫁女宜速。)
  A woman′s mind and winter wind change a lot. (女人心胸如冬风——变化无踪。)
  还有汉语中独有的比如“女大不中留”、“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女人当家,房倒屋塌”、“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虽然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而它们却变化甚微。
  结束语
  上述研究分析表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男性地位占主导的社会里面,女性始终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男尊女卑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女性的歧视充分反映在英汉两种语言之中,既有各自表述的不同特点,也有普遍存在的相似性。对于语言上的性别歧视语的消除,有专家和学者曾提出过不同的建议,如在树立男女平等的社会意识的前提下,提倡词语的中性化等。但是语言的产生和变化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消除性别歧视也绝不仅仅是女性单方面的责任。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不断发展,在充分认识到两性差异的前提下,男女平等的观念将逐步深入人心并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只有两性携手,一个平等、公正、和谐的社会才指日可待,而作为文明和文化载体的语言才会真正彰显出人类智慧的灿烂光芒。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赵莉萍.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当代女性期刊的话语[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0(6).
  [3]高剑嵘.在英语词汇中看性别歧视[J].科教文汇,2007(2).
  [4]宋红波.英汉人际称谓系统中的性别歧视[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4(4).
  [5]唐雪琼、林婕.中英称谓语中的女性称谓歧视现象[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09(2).
  [6]孙汝建.性别与语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7]吴晓军.汉语称谓与男尊女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3).
  [8]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其他文献
根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大多数的大学里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已经变得司空见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加拿大高校也已经开始把学术不端行为视为一个很有潜力的关注领域,认为加拿大高等教育要借鉴美国的经验,有许多要向美国的同行学习。在本文中,我们从定义学术诚信开始,认为加拿大教育机构必须重视和维护这一根本的价值观。我们还讨论了学术不端行为在美国的学院和大学已经发生发现的程度,回顾了与学术不端行为有关的各种各样
期刊
[摘要]教学有法无定法,教无定法为至法。鉴于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特点、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采用、而不必拘泥于某种方式方法。在保证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将易教易学成为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和教法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生物化学 课程改革 实践探索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旨在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鼓励教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活化教学组织形
期刊
[摘要]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使人们认识到了分割整体的弊端,着这种哲学观的影响下的教育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他关于教育思想的演讲稿收录在《教育的目的及其他》一书中。在这些演讲稿中,他阐述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节奏,自由和纪律的节奏以及大学教育的作用等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怀特海 过程哲学 自由教育  我国教育界对怀特海的教育思想研究较少,他的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界产生的影响尚未被普遍接受
期刊
[摘要]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备受重视。德育课程从小学学至大学。但是因为内容的选择上有时会与学龄段不甚合理,以及学习模式上的简单和单调,致使德育学习效果很不理想。本文将从学生年龄段特点入手,分析研究德育课的内容、特别是学习模式,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期与同行一起,促进德育教育的科学性,提高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课教学 学龄段 内容 模式 改进  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教育是一个国家
期刊
[摘要]机器人技术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发挥机器人技术的优越性,如何教,如何学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在分析我国高中生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我校机器人教学的研究,提出机器人课程教学在高中推广的途径,促进教学视角多样化,使教学质量从有效走向高校。  [关键词]高中阶段 机器人 教学法  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机器人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在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推动社会发展
期刊
[摘要]现代教育中,多媒体教学的冲击,使板书成为“非主流”。事实上,好的板书,既是智慧的凝聚,也是艺术的结晶,其相对固定的视觉效果,是多媒体无法替代的,应该继承发扬;尽管多媒体具有信息丰富、教学生动的优势,但要走出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应该合理运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 板书 多媒体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因其直观、形象和信息
期刊
[摘要]民办高校的产权关系主要包括民办高校产权的归属、产权的管理和产权的收益,通过产权关系的详实分析,可以获得对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产权现状的清楚认识,从而针对现实的困境提出解决性的策略,最终促进民办高校产权的清晰以及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 产权 产权收益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明晰产权有助于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我国民办高校的产权,分析民办高校产
期刊
[摘要]数据结构是一门理论性偏重的算法语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本文在分析现有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结合本课程特点,在教学中加强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将算法应用在实际项目中,使得学生深刻体会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数据结构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数据结构》是大多数理工科院校电子信息、
期刊
[摘要]诚信道德建设是成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保证,也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追求。本文在指出成人高校加强诚信道德建设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成人高校诚信缺失的表现和原因,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成人高校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构想。  [关键词]成人高校 诚信教育 思考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诚信是优良道德的基础,是从世风民风方面支撑和推动社会发展
期刊
[摘要]在跨栏跑教学中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畏惧心理,本文试图从畏惧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如何消除等方面进行分析,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跨栏跑教学 畏惧心理 形成 消除  跨栏跑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生最容易产生畏惧的一个项目。如何在教学中克服他们的畏惧心理,是我们从事跨栏跑教学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分析跨栏跑运动中产生畏惧心理的主要因素,并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