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782072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受自身水平的限制,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问题教学法呢?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层次性;价值性;引导性;启发性;合作性;探究性
  一、问题要有层次性和价值性
  问题教学法模式中,问题就是一条主线。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所以我们不能忽视问题在教学中的地位。为了尽可能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发挥问题的最大作用,教师的问题一定要有层次性和价值性。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①第一层:你能想出四种以上的画圆方法吗?②第二层:送你一个圆柱、一段绳子、一根小棒、一个圆规等学具,现在你能试着完成任务了吗?③第三层:小组合作探究如何画圆?
  教学时,教师先出示第一层问题。一看要用四种方法来画圆,学生就开始窃窃私语了:题目是不是错了,哪有那么多方法呀!刚开始,学生都不知所措,几分钟后,学生也只想出了一、两种方法。这时,教师把第二层问题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大部分学生就知道该怎么解决了。
  问题教学法模式中,教师不能满堂提问,也不能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毕竟一节课只有40分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才是问题教学法模式的宗旨。
  二、教师要有引导性和启发性
  新的教学模式,呼吁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性和启发性就至关重要。
  1.引导学生质疑
  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由此可见,质疑能力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引领他们提出问题,鼓励他们质疑。
  2.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所以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有这样的一个题目:一个数除以5,商是8,还有余数。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多少?当余数最小时,被除数是多少?一开始,学生一头雾水,有点着急。几分钟后,也只有几个学生想出了办法。于是我让他们在四人小组里再次讨论分析。根据各个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终于整理出了解题思路:
  (1)余数和谁有什么关系?(除数)
  (2)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本题的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哪些数?(可能是1、2、3、4。)
  (4)余数最大是4,被除数=除数×商+余数=5×8+4=44;余数最小是1,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5×8+1=41。
  三、学生要有合作性和探究性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中,合作性和探究性是相辅相成的。合作学习可以取长补短,也可以让小组的几个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其中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帮助学困生,让学习的氛围更浓,既增強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高了其参与度。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集思广益,提出更多高质量的问题,为我们的问题教学法模式创设了很好的前提。然后教师要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再让学生共同探究。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问题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对学生也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想把这种教学模式开展得如火如荼,教师要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瑞木.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3(54).
  [2]崔巧霞.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17(13).
其他文献
红尘几许只是梧桐语梦里瑶台空悲去遥指牛郎织女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不亚于其他学科,但是在初中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感到数学非常难学,一些数学问题解答起来十分棘手,并且考试还无法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成績。文章基于这种局面,讨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的策略途径等,改进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推动初中数学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主动提问;能力培养;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一、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
摘 要:文章采用在云南省昆明市的一次分层抽样调查数据,对流动少数民族群体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西南地区流动少数民族群体与其他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并不存在显著差别,该结果经过倾向性得分匹配等方法的检验仍然稳定一致。对于流动少数民族群体样本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经济收入提高是导致流动少数民族群体主观幸福水平提高的关键性因素,这也是政策需要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流动人口;少数民族;主观幸福
一、解剖学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医学专业最基础的课程,要求每一位医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其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本文將以彭波编写的《解剖学基础》中的消化系统这部分知识作为教学设计对象进行分析。  2.当前教学资源分析  该课程的讲解会在多媒体教室开展,这一过程中会充分利用到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如教师自制的5分钟微课视频——消化系统大体概括、网络
摘 要:在整体的互动观中,个体指向方法与变量指向方法不同,它以个体为中心,是为了识别个体的亚组。应用心理学个体指向方法的理论内容包括整体互动观和理论原则。应用心理学个体指向方法的数据分析技术包括聚类分析和执行程序。文章对应用心理学个体指向方法面临的挑战有理论基础问题和应用方法问题作了浅要阐述以此促进应用心理学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个体;方法  一、应用心理学个体指向方法的理论内容  
编者按: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甚至还未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在学习了。然而家长真的了解孩子的学习过程吗?“学习故事”——一套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体系——提倡从相信和接纳儿童的视角来观察、解读、促进孩子的学习。本刊“学习故事”专栏,致力于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学习故事,记录下孩子真实发生的学习事件以及成人给予的回应和支持。期待家长朋友在阅读其他孩子的“学习故事”时,能渐渐把握住“观察”自己孩子的积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