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策略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un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作为一线教师,要针对我们的教学实践,认真深入研究课堂提问,优化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一、设计问题的点要小
  问题的设计,实际就是一种师生间的对话。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更多生成自己的想法,闪现智慧的火花。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要使学生听的明白,看的清楚,想的彻底,所以选择好切口非常关键。
  在学习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课文中的第一自然段中,有“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话,针对这句话,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这句话中“似乎”和“确凿”两个词运用矛盾吗?这两个词可以连在一起运用吗?作者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放在一起,表达了怎样的内容?经过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学生认识到二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似乎”是表示相隔年代久远,而“确凿”是说明印象深刻,表现的是百草园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其实还有这种类似的用法,在《孔乙己》一文中,有“(孔乙己)大约真的死了。”“大约”和“真的”就是看似矛盾的用法。
  通过小切口的设计,让问题大而化之,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提供便利。正是问题设计的切口小,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学的容易,学的牢固。
  二、设计问题要目标明确
  有的教师在提问时,把问题搞的支离破碎,弄得学生一头雾水。问题要开门见山,清晰明了,让学生看到问题,马上就去思考解决的方法。
  在教授郦道元的《三峡》时,首先从课题入手设计问题。什么是峡?课本中写峡为何要从山写起?写水的时候,为什么要先写夏水,再写春冬之水?为什么要在课文的最后独记秋的萧瑟?几个问题的连续追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对内容就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样的问题设计,使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就明确了,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自然就高了,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大幅度地提高了。
  课堂提问设计明确,指向性强,学生就会学的清楚,学的明白。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三、设计问题要有梯度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以我的理解,就是问题设计要有梯度,要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总体,最后完整地把握教材。
  以《范进中举》中范进“疯”了一段为例。学生读此段之后,老师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1)在这段当中,范进说了两句话,分别是那两句?
  (2)齐读 “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后,你有什么感受?
  (3)学生说范进当时很吃惊,为什么吃惊?
  (4)从标点和字数看,仅仅只是吃惊、高兴吗,还有什么?
  (5)除了这两句“话”,还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疯”了?
  (6)吴敬梓先生用了很多“一”,为什么要重复,你发现了什么?
  (7)其实到此为止范进还没有“疯”,从哪里开始真正“疯”了?
  第一和第五两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学生轻易就能在文本中找到,而其他五个问题则涉及到感受、分析、评价等问题,尤其是第六个问题,更是将文本信息与作者的写作风格相联系,各种延伸显然是有深度的。这种难易度比例的分配既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事实材料,更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中、高级认知水平的学习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评价文章的能力,发展了智力。
  分层设计问题,问题有梯度,符合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符合教材的实际。学生通过对问题层层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也就逐渐把握了教材的整体内容。
  四、设计问题要有深度
  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深度,要让学生通过思考,通过对文章的深度阅读,探究其中的脉络,比较其中的异同,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朱自清的《绿》一文中有“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一句。针对这个“醉”字,设计这样的问题,这个“醉”字好在哪里?我们能用别的字来替换这个‘醉’字吗?一位学生回答,“人在潭边怎么会醉呢?换成‘迷’字是不是更好?”我及时肯定了这位学生敢于大胆思辨的回答。接着引导学生再度阅读课文,讨论探究,让学生联系文章后面的内容。学生们认识到,作者被梅雨潭的“绿”所陶醉,达到了神魂颠倒甚至是忘我的境界,文章后面的一连串的奇想、比喻和对比,所有的景物都是从醉眼里写出的,这是“迷”字所无法替代的。又让学生联想到古诗中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二者是不是都运用得精妙绝伦呢?
  问题的深度设计,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教师要深入思考,理解教材,同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使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匹配,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批评语篇分析主要研究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为分析架构,从分类、及物性、情态这三个角度对关于2012年夏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首次采用乳化剂乳化单体的方法,并结合一步溶胀聚合法制备出了单分散、不同粒径、不同孔径、不同交联度的微米级的聚苯乙烯微球。对制备条件进行了
本文阐述了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及其研究进展,针对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聚对苯撑乙烯(PPVs)型共轭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及其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值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之际,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员岳思平主编的《托起新中国的太阳——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及贡献》出版了。 On the occasion of t
用小角X射线散射(SAXS)、流变学方法等手段,对多氧乙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rij 97(C18:1E10)、PEO-PPO-PEO两性大分子、以及它们复配体系的水溶液,在离子液体bmim-PF6、bmim-BF4
作为一种广谱的天然小分子骨架,喹啉酮是许多天然产物的核心结构单元,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之中。而串联反应作为一种经济、绿色的合成策略,为构建多官能团、结构多样的类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库提供了一条高效便捷的优良途径。基于此,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通过串联反应来合成含喹啉酮骨架杂环化合物的方法。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工作:①利用串联反应策略,发展了3-溴-4-炔基喹啉酮与胺在过渡金属钯催化下,经串联的B
大V,是指在网络上具有较高人气、经过微博实名认证而获得贵宾资格(即VIP)、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名人,以学者、艺人、企业家为主,也包括因某些因素而受到网民追捧的普通人士。2
近年来,随着对清洁和可持续能源的需求,新能源的开发与储能设备的研制引起了各领域科学家们的广泛重视。超级电容器(也称为电化学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储能装置,性能介于电池与传统静电电容器之间,集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短充电时间、高充放电效率、长使用寿命、经济环保等特性于一身,在信息、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对于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储能原理,超级电容器主要分
该文在Ⅲ-Ⅴ族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新合成路线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开发出了包括常温常压有机溶剂中的离子交换反应、溶剂热条件下单质直接反应、水引发固相交换反应方法在
随着混合电动汽车的发展以及其对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储能器件的需求,锂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是近年来逐渐被关注的一种新型储能元件。锂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采用锂离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