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50 作文中的个性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虽以“稳妥”为主,但如果毫无个性可言,自然也很难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在众多试卷中脱颖而出,所以,高考作文既要“稳妥”,又要在“稳妥”的基础上彰显个性,纵观历年高考50 作文,都有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个性色彩。

一、立意有个性


  1.立意充满思辨性。所谓立意充满思辨性就是考生在立意时,要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问题,如:既看到其正面,又看到其反面;既看到其利,又看到其弊;既关注现象,更思考其原因与实质;既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既关注其影响,更思考其解决方案等等。
  如2018年上海卷优秀作文《被需要的背后》之片段——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还源于人们内心对理想不够坚定,对自我价值不够肯定,所以总是渴望通过别人的肯定来塑造自我。如果这种“被需要”的心态变得很普遍,又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呢?
  从个人来讲,人们会不断地追随他人的需要而最终迷失自我,因为如果时刻想着满足他人的需要,又怎会有暇顾及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呢?更何况,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需求,人非全知全能,又怎能什么都能满足呢?
  从社会角度来讲,这种“被需要”的风气会让社会陷入“需要”与“被需要”的网,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如果社会中人人不是需要别人干什么,就是觉得自己需要为别人干什么,那么,人类终究会演变成“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只会追随他人的意志,最终消磨多元的价值观,使社会不再多姿多彩。
  考生首先展现“被需要”的心态存在的原因,接著运用发展的思维看问题,从个人角度与社会角度阐释此心态带来的危害,这段文字作者着眼于现象、原因、未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战胜“被需要”心态的重要性,可谓思路开阔,立意具有极强的思辨型。
  2.立意充满创新性。所谓立意充满创新性就是要求考生对某一话题或某一素材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从而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以打破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其的认识。
  如2018年天津卷优秀作文《君子当为器》之片段——
  孔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应囿于一项专长从而成为纯粹的工具。而我却说,君子当为器。君子当通过教育使自己完善进步,从璞玉浑金成长为器,有所功用;君子当海纳百川成有容之器;君子当砥砺前行成国之重器,为国为民做出贡献。
  君子当为有用之器。《三字经》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句,教育人们从小就应努力学习以提升自己,使自己变成有用之器。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自恃军功不喜读书被人戏称为吴下阿蒙,一日被吴王孙权批评后痛下决心,努力学习。之后他学问大增,连鲁肃也惊叹于他的变化之大,留下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一佳话,流传至今。
  君子当为大国重器。像黄继光、董存瑞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的普通士兵,像故宫钟表修复师傅王津这样的各条生产线上的资深技师、业务骨干,他们都是一颗颗渺小而伟大的螺丝钉,一块块沉稳可靠的青砖石。他们,就是国之重器。国之重器,为国可忍辱负重,可粉身碎骨。
  考生开篇引用孔子的“君子不器”,然后反弹琵琶,提出了“君子当为器”的观点,并从两个方面具体展开:第一点“为有用之器”,实际上谈的是成器的途径;第三点“为大国重器”,谈的是要报效国家,回报社会。

二、构思有个性


  1.善于以小见大。高考作文反对“假”“大”“空”,而以小见大之法则是打击“假”“大”“空”的有效途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无论是立意还是选材,考生巧妙运用以小见大之法,定能使文章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个性鲜明。
  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I优秀作文《月河镇的一天》之片段——
  下午,烈日当空。镇里的人们躲在家里凉快。有些老人坐在树下的藤椅上,听着收音机里咿呀咿呀的京剧,不成调地跟着哼唱,不时点点头,挥挥手,想象自己便是那剧中的人物,收复江山,气若江河。小孙子尚不懂事,摇着老人的手臂问道:“姥爷,这是什么调子?”老人笑嘻嘻地道:“小滑头,这是京剧,咱们的国粹。”小孙子又问:“什么是国粹,可以吃吗?”天真烂漫的样子引得老人大笑,“国粹是国家的宝贝,不能吃。”“但能听对不对?那我以后去学,学了唱给姥爷听好不好?”小孙子的一番话让老人十分暖心,把孙子抱在怀里连声称好。
  刚好是十五,天空中挂着一轮满月,有人家在院子里摆上一张桌子,拿出自家酿的米酒,扇着蒲扇,赏着月色。有文化的人脱口而出一句诗,十分应景。
  夜色渐深,小镇又将恢复宁静,月河镇的人们在睡梦中等待着新的一天。
  亲爱的外国朋友,你愿意来月河镇一游吗?它,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当大多数考生选择议论性文体,而作者却选择记叙文体,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小乡镇呈现大中国,以小场景折射大背景。考生通过对月河镇的风貌人情的描述,准确充实地反映了新时代人民生活的富裕幸福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
  2.采用非常规文体。所谓采用非常规文体就是指打破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或散文等文体,在文体的选择上考生可大胆选择寓言、日记、剧本、广播稿、说明书、启事、论坛、采访稿、演讲稿等非常规文体,从而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进而打破阅卷老师对常规文体的审美疲劳。
  如优秀作文《寻物启事》之片段——
  某日,广场上一巨幅广告牌上贴出一则寻物启事。具体内容如下——

寻物启事


  名称:信任。
  颜色:无色。
  属性:非固体非液体非气体。
  特征:看不见,摸不着。
  备注:我是一名年轻人,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跋涉。我曾有“健康”“美貌”“信任”“才学”“金钱”“荣誉”“权力”七个背囊,在一次险象环生的旅途中,我丢弃了“信任”这一背囊。原因是我认为在这七个背囊中,“信任”是最没有用的。可是当这次旅行结束后,我回到了工作与生活中,我越来越发现没有了信任,我整日惴惴不安,总感觉别人一直想算计自己,我的生活充满了恐惧,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远离我……   如有知情者请速与我联系,必重谢。
  电话:×××
  网址:×××
  QQ或微信:×××
  一个急于寻回失物的人:W
  ×年×月×日
  过了几日,在这则寻物启事的下面出现了许多人的留言——
  留言者A:管鲍之交,以理解和信任铸成千古友谊;嵇康信友托孤,山涛守信不避嫌;刘秀信人不疑,冯异嗟功报德;汤显祖除夕放囚犯回家,囚犯来年守信归狱……可见信任力量之强大。你能渴望找回信任,说明你已经认识到了信任的重要性了。
  留言者B:美国传教士史密斯在《中国人的气质》一书中曾举出许多中国人的“猜忌之心”。如一个仆人行为不检点,受到主人的训斥或被解雇,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错,而是先会怀疑是谁向主人告的密。所以欲找回信任首先要自我反省,摒弃猜忌之心。
  考生以一则简短的寻物启事为形式,深刻地表达了对信任重要性的深刻理解。文字简洁而内蕴丰富,尤其是留言部分,既为寻物者指点了迷津,又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回答了当代人对于“信任”的追问。如此构思可谓别致、新巧,自然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三、语言有个性


  如果说有个性的立意与构思是作品的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个性的语言则是其美丽的面庞,所以考生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让语言拥有个性:善用文言词、善于用典、善于引用流行热词、善于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說、善于运用犀利风趣或含蓄典雅之语等。
  如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优秀作文《予少年说》之片段——
  今作斯文,吾方十七,忆昔时总角垂髫之乐,恍若昨日之梦也。唯辛巳吾以降,积于今已十七载矣。此间,我泱泱中华亦历多事,今请为诸君言之。戊子年,奥运会于我中华之都举行,此举国之盛事也,黎民之居于我中华者,皆引之以为傲,余是时方八载,亦深以之为傲。癸亥年,中华圆飞天之巨梦,且以飞天机械之灵巧、航天事业之审慎,为他国所盛赞。而后数年,更有扶贫、修路之属,保黎民之生计,以期小康,及至大同。此悉中华向时之成就也,今语诸君,唯诸君能以非常人之气魄,为先人继伟业,为万世开太平。
  考生不仅采取文言句式写作,且文笔老到。在句式的选择上,将整句与散句有机结合,显示出其深厚的文言功底,从而使文章在视觉层面上感染力强,个性十足。
  (编辑:李跃)
其他文献
“你同桌又没来?”我默然不知如何回答,桌边空荡荡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之间渐行渐远。  前桌传来的卷子一张接着一张,我一个人手忙脚乱,铺了满满一桌子。  “不好意思借用你一点地方。”不等你说话,铺天盖地的卷子将你的桌子堆得满满的。生性毛躁的我和总是不紧不慢的你就这样成为了最好的朋友。我们一起分享着青春期的小心事:隔壁班的男生总比自己班的帅气;老师们的外号总是层出不穷;草纸本上总有上课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有人说,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善良是优秀的品性,但一切不能因善良而失去原则。  有人在沙滩上见到一只被海鸥攻击的小海龟,便上前为它赶跑了海鸥,小海龟顺利爬回大海。可当这个人转身离开,却没见到身后倾巢而出的海龟被海鸥群屠戮的惨状。原来,那人顺手帮助的,是一只探路的海龟。  这个人善良吗?无疑
街道的墙上有则“寻犬启事”,主人描述:“它浅咖啡色,十三岁,身上短毛,已没了两边大牙,所以舌头常向外伸出。名叫冬冬,5月24日走失。”启事强调,“冬冬很温驯,不咬人。如有好心人收养了,请交回,定当重酬。”  为什么主人非要把它寻回?启事上写道:“本人已苦养13年。”  一般人用“抚养”,指保护、教育,手势温柔,满目情意。冬冬的主人也许是写错字了,不过从这个“苦”上,真的看到主人的痛苦。生离死别是人
最美一跪  受台风“利奇马”影响,8月10日清晨,杭州临安区暴雨中心市岭雨量站降雨238毫米。随后,一张老人跪着观测蒸发的视频截图在网上流传。这一幕中的主人公是81岁的周桂凤。她的丈夫姚匡胤是浙江有名的水文代办员,太湖源市岭是浙江省8大暴雨中心之一,水文报汛测报工作量艰巨,但姚匡胤代做代报的报汛工作可以做到全年无一差错。几十年来,每当台风暴雨时,夫妻两人就会通宵达旦,每小时精准向防汛水文部门报告。
漫画中凭借一支如椽巨笔一跃而起的清华毕业生凌空而降,即刻就站在了招聘榜的金牌位置,口中念念有词:“再不疯狂就老了!”真的感慨良多,是为那金光闪闪的城管职位的吸引力还是为青年人的择业观?是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还是为名校资源浪费严重?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青年人一句“再不疯狂就老了”似乎道出了如今社会上不具寻常思维、不走寻常路、不做寻常事的涉险心态。  “疯狂”的含义是什么?每个人都年轻过,但不是每个人
1.我曾无数次幻想大学生活,无數次思考自己的青春应如何度过,但从来没想到以技能改变人生。原来人生还有这样一种方式,精湛的技能可以让生命熠熠生辉。  ——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19岁的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选手宋彪斩获大赛最高荣誉阿尔伯特大奖。赛后,他如是说。  2.其实我有时候也有过困惑,为什么不能跟其他女生一样上班的时候穿着漂亮的裙子,而是只能穿着工作服。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铝西
1月23日,拾荒老人韦思浩的雕像在杭州图书馆向公众展出。这座铜质雕像由热心人士众筹,是老人的半身像,加上底座总高度为1.95米,身下是一摞报纸和书籍。  在中国人的文化叙事里,雕像与展览是十分神圣的符号。一个“拾荒老人”何德何能,让人们把雕像立在图书馆这种地方,而且还办了展览,这恐怕是很多人想问的。两年前,一篇《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借阅前自觉洗手》的报道,将76岁的拾荒老人韦思浩推进公众
16期—17期—18期是合刊,所以本期數据都在16期中。
成长似一丛焰火,或张牙舞爪,毫不留情地将一具残损人格化为灰烬,彻骨之痛后浴火新生;或细火慢煨、反复淬炼,脱胎换骨后留有炽热的余温灼肤,最终化为白烟消散。许多人不愿意接受成长,因为成长必然伴随着疼痛。他们宁愿紧紧捂住自己的心,远离刀枪剑戟、风雨雷电,企望能在安适的桃花源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無奈,人生在世,成长是我们每个人都逃不过的监牢。  古稀之年的卓别林,在尝遍人生冷暖之后这样写道:“当我开始爱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言:“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②高考过后,准大学生们掀起一股“整容热”。整容项目主要集中在五官,如割双眼皮、隆鼻、改脸型等。他们中极少数人是为“修残补缺”,更多人是为“锦上添花”,而且整容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