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中学语文考试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ower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语文考试评价体系,尤其是中高考存在的诸多弊端,无疑是阻碍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现行的考试评价体系进行适当改革,发挥其正确的指挥棒作用,是引导中学语文教学走出低效困境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考试评价体系 弊端 改革
  
  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因弊端丛生、效率低下已经受到了众多口诛笔伐。客观地说,语文教育专家和广大语文教师并非没有发现现行语文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他们中的不少有识之士也确实在努力探索新的教学理念,采纳新的教学模式来纠正语文教育的弊端,以求提高教学效率。但努力归努力,成效却不彰。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现行语文教育模式的弊端太深,积重难返,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普遍不高,难以承担将语文教育拨乱反正的重任,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下大力气解决,很难毕其功于一役。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现行的语文考试评价模式也是阻碍中小学语文教育效率提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因为在我国现行的升学制度下,中高考就是戴在广大教师和学生头上的金箍。如果中高考的内容和评价模式不改变,那么语文教育模式的任何改革都将沦为空谈。为了印证这一点,我们不妨先来探究一下现行的中高考语文考试评价体系的弊端。概括起来,其弊端有如下主要几点。
  一、过于琐碎
  现在的语文高考试卷,不管是全国统一试卷还是各省自行命题的试卷,纸张数均好几页,题量很大,题目细碎,强调知识点的考核。而所谓的知识点既繁又杂,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句子、篇章、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文学欣赏、阅读理解等。每一个大知识点下又分为若干小知识点,小知识点下还有更小的知识点,想要不繁琐都不可能。我们并不否认学生应当尽可能多地掌握语文知识,但我们不要忘记了,很多的知识点只是一些死的东西,真正的语文素养主要并不是体现在这些知识点上,而是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具有娴熟地运用现代汉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如果学生死记硬背了一些知识点,而实际的语文应用能力低下,那么这些知识点究竟于他何用?可见语文考试着眼于知识点而忽视语文能力的考查,完全就是喧宾夺主。
  可惜的是,近年来我们的中高考语文试卷却一直在琐碎的知识点上打转,乐此不疲。这样的语文试卷根本无法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只能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也只能让目前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倾向更加严重。
  二、过于讲求客观性
  语文本来就是主观性很强,尊重学生灵性的学科,可现在的语文考试过于讲求客观性和标准化。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统考的语文考卷具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分数占了总分的3/5,而作文只占了2/5。在出题者看来,标准化、客观化的试题才是具有高信度和高区分度的,因而是科学的。
  更荒谬的是,不但语音、文字、词汇、句子、篇章、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之类的知识点在中高考中被出成了选择题、填空题之类的高度标准化的题目,甚至连高度主观性的文学欣赏题也客观化、标准化了。比如诗歌鉴赏就被设计成了选择题和填空题,让考生进行标准化解答。而为了将诗歌鉴赏出成标准化试题,出题者挖空心思,将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仿佛非此不足以显示出题者有多聪明。本来“诗无达诂”几乎是自古以来诗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常识,可是中高考语文试卷出题者却企图完全以自己的思维来框定学生,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实际上,此类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只暴露了出题者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以致把根本不适合标准化的题目也标准化了。或许出题者认为能将主观的文学鉴赏题客观化、标准化正是自己的高明之处,却不知道这样的自作聪明误导了天下多少考生,影响了整整一代的人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刁钻古怪
  更可怕的是,试卷的出题和答案也越来越刁钻了。出题者似乎唯恐难不倒考生,因而以各种文字游戏,钻牛角尖,人为地设置陷阱。本来,将富于人文性、审美价值的诗歌和美文设计为标准化、客观化的题型已经够荒谬的了,而命题者往往还自作主张,设计出一些毫无意义的伪问题,并给出了所谓的标准答案,作为评分依据。其实这些所谓的标准答案往往只是命题者的一己之见而已,根本不配充当评分依据。为什么?因为探讨文章主旨、艺术特色之类的鉴赏题,不同人的答案是不一样,很难绝对地说谁对谁错。就算在理解大体一致的情况下,不同人的表述方式也是不一致的。凭什么说出题者表述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其他人的答案就是非标准乃至错误答案?要让考生答出命题者拟就的标准答案,实在是难于上青天。如果说中学生语文水平有限,答不出命题者拟就的标准答案,还情有可原。问题是现在的语文试卷之刁钻古怪,达到了连知名作家王蒙也说自己很难及格的程度。很多知名高校中文系的资深教授说自己无法辅导中学生的语文。我身为语文教师,也曾尝试做过一些标准化了的文学赏析题,可是最后面对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能自惭形秽,因为我学识浅陋,实在无法揣摩出题者心中的标准答案。有时候,我们真想棒喝出题者:学生对一篇作品的理解未必比你们少,也未必比你们浅,强迫学生按照你们拟就的答案来表述实在是强人所难且蛮横无理。
  这种习题的效果就是让语文教师在平时上课和训练过程中不得不将一篇篇完整的文学作品肢解成若干段落、若干习题,大讲特讲有多少层次,有什么中心思想。把本来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引上了一条邪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语文素质也就更难有大的提高了。
  四、枯燥乏味
  似乎形成了这样一个传统: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都要故意出一些科技说明文阅读理解题。本来,科技文由于文体的局限,语言枯燥,情感缺乏,很难体现汉语文学的美感,也无法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应以少出为宜。而且,只要一个考生真能够多阅读,背诵一些文学名作,真能够写出生动流畅、文采斐然的作文,那么他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说明文时,只要不是过于专业的,根本不必担心读不懂。
  但不知为什么,高考出题者偏偏对科技说明文阅读理解题情有独钟,其中的原因殊难理解。或许是因为将科技说明文作为阅读材料才好施展出题者善于出刁钻古怪试题的特长。可是出题者究竟有没有想过:为了得到科技说明文的这几分,有多少学生被迫做大量类似的枯燥乏味的练习?又有多少学生的美好文学之梦还没来得及开花结果就被无情地摧残了?
  五、结语
  语文应该是最有灵性,最生动,最能塑造人美好心灵,最能培养人审美情趣的课程。它对学生智慧的开发、性情的陶冶以及独立自由精神的养成,都具有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作用。可是现行的语文考试制度则让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了恐惧、焦虑,甚至厌恶之情。
  记得有这样一则典故,1933年清华大学入学国文考试,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受清华国文系主任刘文典之托,代拟国文试卷。当时陈寅恪先生拟的试卷非常简单:一幅对子“孙行者”,一个作文题目“梦游清华园记”,当时“舆论大哗”,以为陈寅恪先生“保守”。其实仔细思考就会发现,陈寅恪先生被讥讽为保守的语文考核方式,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方面的作用,未必逊于现在的标准化考试方式。如果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要摆脱困境,最好的方式就是各高校单独命题或高校自愿联合命题。以中国之大,高校之多,以及许多高校教师对摧残人的应试教育之深恶痛绝,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高校中文专业的有识之士会挺身而出,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素养考核方式,从而对中学语文教育产生积极作用。
  当然,大家或许担心由于高校单独命题或联合命题并自己批改试卷会产生腐败、暗箱损伤等现象,导致公平性受影响。这就需要教育部门的监管,以及公共舆论的监督了。即使我们暂时不能采取各高校单独命题或联合命题的方式,但至少也要改革现行的中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内容和模式,使之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提高。如果考试评价体系继续抱残守缺,那么广大教师和学生就永远无法从语文教育的围城里突围出去,中小学语文教育将依然处于无穷无尽的劫难之中。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质疑问难能力 转变观念 教给方法 激励评价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但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比较注重精心设计问题,让
摘 要: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史里,象征词语不断发源、演变、流传,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元素,不同的历史时期象征词语出现的形式、频率、内涵意义也不尽相同,需要我们去研究它们的演变情况和规律。本文分别对某些物质文化类象征词语进行历时分类,并总结它们在各个朝代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 象征词语 物质文化类 词义    常敬宇认为,象征词语的象征意义是现代汉语语义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语义
摘 要: 针对诗歌鉴赏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指出从字词联想、修辞勾连、表现手法的关联三个方面加强培养和引导,指导学生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诗歌鉴赏 “由此及彼”    中华数千年文明史孕育了浩瀚的文学宝库,而古代诗词正是这文学宝库中的明珠。阅读和鉴赏古代诗词,领受文学艺术的滋养,可以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促进知识的增长积累,可以提高文学修养,提高阅读、表达能力
文中研究了预拉伸对GF/PP(GF/PP是由两股玻璃纤维与一股聚丙烯纤维并合制成的复合纱)针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对几种经过不同百分比纵向预拉伸的GF/PP复合纱1+1罗纹
摘 要: 为进一步强化课程导学、助学、促学机制,完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我院率先启用了辅导教师团队来壮大教学辅导的师资队伍。通过充分利用各教学板块组织教学活动、多渠道调动学员上网学习的积极性等措施,在给学员提供了更加完善、快捷、丰富的教学支持服务的同时,也有效增强了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辅导教学 教学辅导 网络学员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然而学校的两地办学造成了师资严重紧缺的窘况
为解决经亚氯酸钠漂白后的针织物形成直向折皱的问题,将亚氯酸钠漂白联合机连续渗透机改为溢流机进行氧漂渗透,这样坯布煮练充分、回缩均匀,减少了折皱.使用新工艺生产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