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学科馆员应该重视与用户的互动,特别是与教师的交流。对于如何处理学科馆员与教师的关系,目前还很少论及。我们认为,学科馆员与教师交往时,应该做到沟通、理解、合作、共享。
沟通是基础
没有沟通,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工作中出现的矛盾,有些就是因为缺乏沟通造成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在工作中学科馆员与教师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解决矛盾的首要方法就是及时沟通,通过坦诚的交流来解释事情的原委,消除误解,化解矛盾,增进双方的了解。
通过沟通,不但使教师了解并支持学科馆员的工作,也使学科馆员了解教师的需求。沟通可以增加了解,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科馆员成为教师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桥梁。学科馆员与教师沟通的途径很多,如书信、面谈、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博客等,因人而异,根据自己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沟通的具体方式。通过长时间的交往,学科馆员与教师就会形成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为深入开展各项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理解是交往的一把钥匙
有了理解,才能有宽容,做到换位思考,正确面对交往中的挫折与困惑。学科馆员在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由于工作性质、个人性格、学校内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等原因,往往会造成一些误解,给工作带来很大阻力。如果教师对图书馆工作或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了误解,学科馆员应该平心静气地去面对,不能因为教师有过激的言行而针锋相对,要理解他们在找不到急需资源时的心情。
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资源的中枢,应该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及时提供所需的文献资源。学科馆员有时会遇到不配合工作的教师,如他们拒绝给图书馆提供一些需要的专业文献信息、不愿意帮助学科馆员解答学术问题、对图书馆的工作一概否定等等。遇到这些情况,学科馆员首先要宽容,同时也要想方设法使教师理解自己工作中的困难,谅解工作中的失误。如果教师真正了解了图书馆工作的程序,就可以减少很多误解。一旦教师了解了图书馆工作的程序,很多矛盾就不会发生,学科馆员的工作也就可以顺利开展。因此,了解对方的工作,理解对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对学科馆员和教师来说很重要。
合作是交流的深化
学科馆员不应该仅满足于积极地为教师教学科研提供信息资源服务,还要创造条件,使双方能够参与对方的工作,找到合作的切入点。学科馆员与教师的合作是双向的。
首先,学科馆员要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合作。这种合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学科馆员通过各种途径向教师推荐、介绍本馆、本学科的文献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他们的教学、科研提供资料,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第二,邀请教师参与图书馆组织的学术活动或科研项目,如请他们协助学科馆员对新生进行图书馆入学教育、有偿撰写文献导读短文等。第三,请他们给予学科专业指导。学科馆员在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自己不了解的学术问题,请教师给予帮助,以便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其次,教师邀请学科馆员参与他们的教学、科研活动。要做到这一点虽然比较难,但可以实现。学科馆员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使教师切实感到学科馆员工作对他们的教学、科研有帮助,逐渐认识到学科馆员能够为他们提供、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源,认可学科馆员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这样,学科馆员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学科馆员和教师一旦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参与到对方的工作、科研当中,学科馆员工作就能不断创新,质量逐步提高,业绩也就令人瞩目。
实现学术资源共享
学科馆员为教师提供的信息应该是有价值的学术资源,能够促进他们的教学、科研。教师在利用这些资源时,也会反馈一些学术信息,促进学科馆员对以前获得的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出读者更为需要的精粹信息。在学术信息交流过程中,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不断积累,会逐渐形成学科专业知识库,如果双方能够找到合适的信息储存与交流的平台,学术资源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共享中不断积累、更新。
网络环境下,学术资源共享的方法和模式很多。图书馆学科馆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创建适合实际工作的共享模式。这种资源共享的范围可大可小,共享的程度也可以有不同级别。可以是图书馆学科馆员和某个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也可以是学科馆员与全体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是某些学术资源的部分共享,也可以是全部共享,视具体情况而定。
学科馆员与教师的交流是双向的,双方在交往中都能获得利益。学科馆员不能只满足于为教师提供学术信息资源,要在某学术领域开展研究,具有一定学术水平,这不但关系到服务水平和能力,也是学科馆员能够与教师交流、合作的资本。通过交流,学科馆员能够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融洽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学科馆员与教师互动。
沟通是基础
没有沟通,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工作中出现的矛盾,有些就是因为缺乏沟通造成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在工作中学科馆员与教师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解决矛盾的首要方法就是及时沟通,通过坦诚的交流来解释事情的原委,消除误解,化解矛盾,增进双方的了解。
通过沟通,不但使教师了解并支持学科馆员的工作,也使学科馆员了解教师的需求。沟通可以增加了解,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科馆员成为教师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桥梁。学科馆员与教师沟通的途径很多,如书信、面谈、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博客等,因人而异,根据自己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沟通的具体方式。通过长时间的交往,学科馆员与教师就会形成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为深入开展各项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理解是交往的一把钥匙
有了理解,才能有宽容,做到换位思考,正确面对交往中的挫折与困惑。学科馆员在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由于工作性质、个人性格、学校内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等原因,往往会造成一些误解,给工作带来很大阻力。如果教师对图书馆工作或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了误解,学科馆员应该平心静气地去面对,不能因为教师有过激的言行而针锋相对,要理解他们在找不到急需资源时的心情。
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资源的中枢,应该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及时提供所需的文献资源。学科馆员有时会遇到不配合工作的教师,如他们拒绝给图书馆提供一些需要的专业文献信息、不愿意帮助学科馆员解答学术问题、对图书馆的工作一概否定等等。遇到这些情况,学科馆员首先要宽容,同时也要想方设法使教师理解自己工作中的困难,谅解工作中的失误。如果教师真正了解了图书馆工作的程序,就可以减少很多误解。一旦教师了解了图书馆工作的程序,很多矛盾就不会发生,学科馆员的工作也就可以顺利开展。因此,了解对方的工作,理解对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对学科馆员和教师来说很重要。
合作是交流的深化
学科馆员不应该仅满足于积极地为教师教学科研提供信息资源服务,还要创造条件,使双方能够参与对方的工作,找到合作的切入点。学科馆员与教师的合作是双向的。
首先,学科馆员要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合作。这种合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学科馆员通过各种途径向教师推荐、介绍本馆、本学科的文献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他们的教学、科研提供资料,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第二,邀请教师参与图书馆组织的学术活动或科研项目,如请他们协助学科馆员对新生进行图书馆入学教育、有偿撰写文献导读短文等。第三,请他们给予学科专业指导。学科馆员在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自己不了解的学术问题,请教师给予帮助,以便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其次,教师邀请学科馆员参与他们的教学、科研活动。要做到这一点虽然比较难,但可以实现。学科馆员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使教师切实感到学科馆员工作对他们的教学、科研有帮助,逐渐认识到学科馆员能够为他们提供、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源,认可学科馆员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这样,学科馆员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学科馆员和教师一旦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参与到对方的工作、科研当中,学科馆员工作就能不断创新,质量逐步提高,业绩也就令人瞩目。
实现学术资源共享
学科馆员为教师提供的信息应该是有价值的学术资源,能够促进他们的教学、科研。教师在利用这些资源时,也会反馈一些学术信息,促进学科馆员对以前获得的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出读者更为需要的精粹信息。在学术信息交流过程中,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不断积累,会逐渐形成学科专业知识库,如果双方能够找到合适的信息储存与交流的平台,学术资源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共享中不断积累、更新。
网络环境下,学术资源共享的方法和模式很多。图书馆学科馆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创建适合实际工作的共享模式。这种资源共享的范围可大可小,共享的程度也可以有不同级别。可以是图书馆学科馆员和某个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也可以是学科馆员与全体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是某些学术资源的部分共享,也可以是全部共享,视具体情况而定。
学科馆员与教师的交流是双向的,双方在交往中都能获得利益。学科馆员不能只满足于为教师提供学术信息资源,要在某学术领域开展研究,具有一定学术水平,这不但关系到服务水平和能力,也是学科馆员能够与教师交流、合作的资本。通过交流,学科馆员能够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融洽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学科馆员与教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