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25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科学发展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现简要分析如下。
  
  一、从唯物论角度看,它体现了以下观点
  
  1.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在发展问题上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针对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原理,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盲目蛮干,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和无限制的、无节度的掠夺性利用,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道路也基本上是重蹈西方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付出的资源环境的代价极其沉重。现实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的活动,充分认识到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正确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二、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它体现了以下观点
  
  1.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经济社会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要注意各方面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发展问题。
  2.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不但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是变化发展的,因此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涵着深远的哲理,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它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求、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
  3.体现了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社会健康发展的过程就是正确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当今的中国,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但这种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整体推进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努力促进社会政治进步和文化繁荣,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协调发展。
  4.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不仅在数量上的增减达到一定程度能引起事物的质变,而且在总体数量上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空间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和生态环境恶化,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四大突出矛盾。这些结构性矛盾造成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效益低下,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要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三大产业的水平和效益;全面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些内容归结起来就是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三、从认识论角度看,它体现了以下观点
  
  1.实践决定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认真分析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科学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的观点。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整体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矛盾始终非常突出。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方面的差距不断拉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非常突出,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不仅严重地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影响的程度进一步加强,各项政策制定必须考虑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协调。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党中央才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主要目标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的发展观既实事求是,又解放了思想、与时俱进;既顺应了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国的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创新。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今天,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繁荣,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为了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责编 袁 妮)
其他文献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  在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由于属于非中考科目而长期得不到重视,导致地理教学相对比较薄弱,大部分初中学生对地理缺乏兴趣。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地理的学科地位有所回升,这给地理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按新课标的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本人认为,利用课堂教学激
数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是比较枯燥的,数学课太沉闷,不如语文课活跃,但我们又常常发现,即使是再“闷”的学生,只要一提到玩游戏或听故事,他们就会表现出很感兴趣,那么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好数学?以下是笔者多年来从事数学教学的一些做法。一、注重新颖性、趣味性良好的导入语象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备受吸引,令学生心驰神往,开启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
精益生产管理的概念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一项名为“国际汽车计划”的研究项目中提出来的,有关人员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对比后,认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最适用于现代
锅炉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锅炉的节能降耗及安全运行,锅炉的节能减排已作为特种设备管理工作的一项新的重要内容。在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修改版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