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普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情况下,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才能让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充分地吸收理解所学的各项知识?文章从了解观察学生的能力、加工处理教材的能力、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应变能力等五个方面做了详尽阐述。
关键词:能力;加工处理;组织;语言表达;教育应变
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一门学科,同样一本教材,面对同样基础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教学效果却大不一样。有的课堂,学生情绪沉闷、思维迟钝、注意力涣散、厌学欲睡;有的课堂,学生却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这和一名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有关。
那么,要想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令同行称道的成功教师,应该怎么做呢?尤其是职业技术学校的文化课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特殊年龄段、特殊文化基础的学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可以说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那么做为文化基础课的教师,应当具备哪方面的能力呢?通过多年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一、了解、观察学生的能力
要做好教学、教育工作的前提,首先是要了解学生。这是因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他们之间有共性:都是成长期受教育的青少年。但是,我们更需要了解的是他们的个性、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譬如生理方面:包括年龄、性别、容貌、体质等;心理方面:包括性格、能力、动机、兴趣等;社会方面:包括家庭文化环境、经济状况、人际关系等。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教育工作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此,做为教师,必须学会利用各种手段了解学生。比如可以采用:课堂上提问、批改作业、阶段考试、课外谈心、家庭访问等多种形式,另外还可以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来了解学生的个性。
而“观察”,作为了解学生的方式之一,是最为直接有效地的方式。通过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语行为,可以掌握学生复杂的内心世界,可以使教师获得了解学生最为真切、自然、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例如我曾教过这样一名学生:她很聪明,学习很很好,就是为人非常自私,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外,做什么事情都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全然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在对她进行全面观察了解以后,我就有意识地找她谈话,以拉家常的方式告诉她做人的道理:要学会爱人、关心人,这样才会被人爱、被人关心,人太自私会被集体所抛弃的;要学会“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世界变成美好的明天”。通过多次接触,这名学生转变非常明显,不仅学习上能主动去帮助别人,而且课堂上也能积极发言,成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的好帮手。
所以,只有了解自已的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让学校、让课堂不成为简单说教的场所,才能不而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二、加工处理教材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主要是依据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师要把书本上抽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听得进去、记在心里并且转化为自身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必须先经过一定的加工和处理,绝对不能照本宣科,否则极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加工处理教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本身一个学习过程、提高过程,也是一个对教材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而且要围绕教材重点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删减,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体系重新组织起来,最终使书本知识达到条理化、系统化、简单化。这个结果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适合教师自己的教学特长,重要的是要适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教师最通常的劳动过程——“备课”。不同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成功的教师能在这个过程溶汇自已的智慧,体现出自身能力。
三、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是教师综合能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也是教学、教育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保证。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长达几十分钟的静坐对发育成长期的青少年不是件容易事,必须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不影响教学的前题下插讲些学生感兴趣的新闻、或者小故事等等,来刺激学生渐渐疲惫的神经。有一次在洛阳牡丹花展期间,我问学生:有谁知道牡丹花的故乡在哪里吗?引起学生很大兴趣。借此,我给学生简单讲了一则有关牡丹花不惧女皇武则天淫威,被从山东菏泽老家发配充军至洛阳的历史小故事。小小的插曲起到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起到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的作用。在课外,教师也要经常组织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解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以此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亲和力。
四、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必需的工具,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如果口语表达能力差,教师只能是满腹知识无处倒,从而成为“茶壶里的饺子”。记忆犹深的是我高中一位管电机的老师,每次看到他都有人告诉我说:这个老师技术很高是XXX大学的高材生,就是口才太差上不了讲台。话语之中充满惋惜。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就已对教师的语言提出了要求:“其言也,约也达,微而诚,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的语言应该简练而又透彻,精微而又妥善。
教师的语言主要有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主要指教师的板书、板图和板画等,要求必须布局合理、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能充分概括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对于口头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必须是发音准确,使用普通话,内容简洁明了、准确生动,富有严密的逻辑性,语速适当,对于重要和难懂的地方应该加重语气或停顿,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此外,还应注意言语手段和非言语手段并用,即借助表情、手势等非言语手段来增强口头言语的表达能力。而非言语手段的应用又切忌过于夸张,应该贴切、自然,恰到好处。
五、教育应变能力
飞速变化的社会,决定了教育对象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善于不断的充实自已,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来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并且根据学生给出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和教育进程。善于应变,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所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
总之,做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职业技术学校文化课教师,如果具备了这几方面的综合能力,相信一定能成为一名学生欢迎、同行称赞的成功教师。
关键词:能力;加工处理;组织;语言表达;教育应变
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一门学科,同样一本教材,面对同样基础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教学效果却大不一样。有的课堂,学生情绪沉闷、思维迟钝、注意力涣散、厌学欲睡;有的课堂,学生却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这和一名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有关。
那么,要想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令同行称道的成功教师,应该怎么做呢?尤其是职业技术学校的文化课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特殊年龄段、特殊文化基础的学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可以说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那么做为文化基础课的教师,应当具备哪方面的能力呢?通过多年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一、了解、观察学生的能力
要做好教学、教育工作的前提,首先是要了解学生。这是因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他们之间有共性:都是成长期受教育的青少年。但是,我们更需要了解的是他们的个性、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譬如生理方面:包括年龄、性别、容貌、体质等;心理方面:包括性格、能力、动机、兴趣等;社会方面:包括家庭文化环境、经济状况、人际关系等。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教育工作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此,做为教师,必须学会利用各种手段了解学生。比如可以采用:课堂上提问、批改作业、阶段考试、课外谈心、家庭访问等多种形式,另外还可以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来了解学生的个性。
而“观察”,作为了解学生的方式之一,是最为直接有效地的方式。通过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语行为,可以掌握学生复杂的内心世界,可以使教师获得了解学生最为真切、自然、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例如我曾教过这样一名学生:她很聪明,学习很很好,就是为人非常自私,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外,做什么事情都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全然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在对她进行全面观察了解以后,我就有意识地找她谈话,以拉家常的方式告诉她做人的道理:要学会爱人、关心人,这样才会被人爱、被人关心,人太自私会被集体所抛弃的;要学会“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世界变成美好的明天”。通过多次接触,这名学生转变非常明显,不仅学习上能主动去帮助别人,而且课堂上也能积极发言,成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的好帮手。
所以,只有了解自已的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让学校、让课堂不成为简单说教的场所,才能不而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二、加工处理教材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主要是依据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师要把书本上抽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听得进去、记在心里并且转化为自身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必须先经过一定的加工和处理,绝对不能照本宣科,否则极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加工处理教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本身一个学习过程、提高过程,也是一个对教材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而且要围绕教材重点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删减,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体系重新组织起来,最终使书本知识达到条理化、系统化、简单化。这个结果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适合教师自己的教学特长,重要的是要适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教师最通常的劳动过程——“备课”。不同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成功的教师能在这个过程溶汇自已的智慧,体现出自身能力。
三、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是教师综合能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也是教学、教育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保证。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长达几十分钟的静坐对发育成长期的青少年不是件容易事,必须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不影响教学的前题下插讲些学生感兴趣的新闻、或者小故事等等,来刺激学生渐渐疲惫的神经。有一次在洛阳牡丹花展期间,我问学生:有谁知道牡丹花的故乡在哪里吗?引起学生很大兴趣。借此,我给学生简单讲了一则有关牡丹花不惧女皇武则天淫威,被从山东菏泽老家发配充军至洛阳的历史小故事。小小的插曲起到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起到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的作用。在课外,教师也要经常组织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解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以此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亲和力。
四、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必需的工具,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如果口语表达能力差,教师只能是满腹知识无处倒,从而成为“茶壶里的饺子”。记忆犹深的是我高中一位管电机的老师,每次看到他都有人告诉我说:这个老师技术很高是XXX大学的高材生,就是口才太差上不了讲台。话语之中充满惋惜。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就已对教师的语言提出了要求:“其言也,约也达,微而诚,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的语言应该简练而又透彻,精微而又妥善。
教师的语言主要有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主要指教师的板书、板图和板画等,要求必须布局合理、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能充分概括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对于口头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必须是发音准确,使用普通话,内容简洁明了、准确生动,富有严密的逻辑性,语速适当,对于重要和难懂的地方应该加重语气或停顿,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此外,还应注意言语手段和非言语手段并用,即借助表情、手势等非言语手段来增强口头言语的表达能力。而非言语手段的应用又切忌过于夸张,应该贴切、自然,恰到好处。
五、教育应变能力
飞速变化的社会,决定了教育对象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善于不断的充实自已,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来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并且根据学生给出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和教育进程。善于应变,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所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
总之,做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职业技术学校文化课教师,如果具备了这几方面的综合能力,相信一定能成为一名学生欢迎、同行称赞的成功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