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失范的“现代性”风险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某些地方政府、基层官员侵害民众的事件,如果是在5年前、10年前、20年前、100年前、1000年前发生,政治社会风险或后果大不一样。
  县(县级市)、乡(镇)权力直接伸向“社会”,因此其失控程度一直是衡量中国政治社会结构风险的一个抽象指标。在它背后有一个预设:失控程度有多大,政治认同的“民心资源”就流失多少,统治—治理的风险也就有多大。
  然而,在今天,中国社会早已是一个按“现代性”逻辑来运转的高风险系统,不安全感、焦虑、愤怒、极端化在社会空间中日益弥漫,这一预设一定程度上不再符合现实。
  当某些基层权力失范时,和已经变化的社会结构、技术—媒介要素、传播机制、社会心理结合,其孕育的风险,或者说杀伤力,可能骤然被放大无数倍。
  另一个社会空间
  按曾经当过英国布莱尔政府重要智囊的社会学名家吉登斯的说法,“现代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即“空间”和“地点”的分离。
  先设想一下,假如某一表征基层权力失范的“野蛮拆迁”事件发生在遥远的过去,或者只是在没有网络和微博的年代里,情况如何?
  可以看到:第一,它只是一个地域性事件,就是说,这个事件最多弥漫于那个地方的空间而已;第二,无论这个地方外的人是否获知事件的信息,他们无法参与这个事件,因此在心理上,这一事件“在别处”,与他们无关;第三,正因为这是一个在心理上和他们无关的别处的事件,所以,他们在认为发生了“野蛮拆迁”的地方的政府权力“坏”时,在心理上不太可能改变自己和整个权力体系的关系—这一点的发生,往往是要轮到他头上的时候。
  换言之,由于“事件”是存在于“空间”里的,而因为在那种社会条件下,“地点”和“空间”大致重合,所以这一恶劣事件发生在哪儿,其政治社会风险或后果很难超出哪儿的社会空间。
  在“现代性”还未君临天下,或者其逻辑还未如此深入地重构社会运转机制的时代里,历代的王朝就占了这个便宜,它要整个政权烂透了,到处都是火药桶,才有那么严重的政治社会危机。与之相反,在“空间”和“地点”分离得很彻底的今天,一个权力者打一个小贩,就可能爆发一场社会抗议甚至“革命”的风暴—突尼斯一“城管”对卖水果小贩“粗暴执法”的事件就是这样。
  吉登斯认为,“空间”和“地点”的分离,在现代性下,是通过可以让人的社会活动“缺场”的各种(技术—媒介)要素来完成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官员在以前要去参加一个会议,必然要亲自去到现场的某间房子里,就是说,他的社会活动,体现为一种对某个“地点”的“在场”,要和别人面对面。但现在有了“电视电话会议”,它构造了一个新的“会议现场”,这个“会议现场”的“空间”,就不局限于原来的那间房子了。这样,他虽然对于那个地点来说是“缺场”的,但是,对于他参与开会的这个“空间”来说,他却是“在场”的。
  技术—媒介要素(比如这个例子中的电视、电话)把“空间”从“地点”里分离出来时,也就构造了一个抽象的“虚化空间”。
  权力失控的突变
  “虚化空间”的特点有两个:第一,把人从面对面的交往,抽象化为不“在场”的交往,因此它具有重构人与人之间(包括政府与民众之间)关系的功能;第二,在原来某个“地点”所发生的事件,一旦成为“虚化空间”里的事件,它在量上和质上不仅瞬间突变,而且难以预测,不可控制。
  在这方面,最明显的就是网络、微博了,这个“虚化空间”巨大到难以想象,而且,它是公共的,人人都可以参与,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信息障碍和社会排斥。
  有了“虚化空间”,借助于它的传播机制,“野蛮拆迁”事件无论在哪个地方发生,政治社会风险或后果都已经截然不同。
  先看一下事件在“虚化空间”的形成机制:
  当有关“野蛮拆迁”的信息被放入网络、微博时,除非官方一开始就全部公布了信息,并且对媒体开放,邀请社会监督,让人们找不到理由愿意去相信不同或相反的“事实”,否则,人们都会参与对“事实”的构造。
  原因很简单,在这个世界上,从认知上来说,从来就没有一个摆在那儿的“绝对事实”,人们所认为的“事实”,是多种因素相加的结果:“得到的信息” “人们愿意相信的” “谣言” ……=“事实”。
  在“空间”和“地点”没有分离的情境或时代,A地方的人,可能也会听到在B地方发生的事件,并越传越神。但是,这种情况,只会歪曲事情的真相,而不会迅速把事件放大,因为参与传播、构造这个事件的人是有限的,互动性差。
  但是,在网络、微博,由于人人都可参与,互动性强,无论是否有歪曲(由于信息的多元,并且可以矫正,谣言在人人参与的公共空间里往往会自我澄清、自我证伪),短时间之内都可以把这个事件放大。
  这个事件,因此脱离了它所发生的具体地点,而像是发生在“虚化空间”里一样。如此一来,它便不再是一个只是弥漫于某个地方的空间的地域性事件了,而成为一个弥漫于“虚化空间”里的“全国性事件”。它甚至还可以变成一个“国际性事件”,就像作为“现代性”的登峰造极,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卷入“全球化”一样。
  官民冲突的放大
  再来看一下会产生何种政治社会风险或后果。
  显然,人们的心理会发生巨大变化。事件既然已经和它所发生的“地点”分离,存在于“虚化空间”里,而不在“现场”的人们又可以参与这一“事件”,那么,他在心理上就已经“在场”。就是说,事件在“虚化空间”里的存在,不再仅仅是让人们可以拉开距离看戏了,他已经投入其中。因此,这个事件不再是发生在别处的事件,而是和他有关。
  不仅仅如此。当一个事件存在于公共空间里的时候,它的被放大,使自己获得了一种“普遍性”的特征。逻辑上,不仅可以发生在某个地方,也可以发生在另一个地方;不仅某一地方的某些民众可以被基层官员强拆房子,野蛮暴打,另一个地方的民众也可以被如此侵害。这一逻辑,只要和很多人平时受过官员的气,或对公权力者滥权有过日常感知的心理背景结合,就变得坚不可摧。   也就是说,在人们的心理上,发生在某个地方的“野蛮拆迁”,不再是类似于“个别人是坏的,大多数人是好的”这类说辞的孤立的、个别的事件了,而是普遍性现象中的一个个案。如果这段时间,这个地方发生了“野蛮拆迁”,一段时间过后,那个地方又发生了“野蛮拆迁”或“粗暴执法”的事件,那就强化了人们的这种心理认知。
  而在性质上,它也不再是“个别地方官员侵害民众权益”,而是变成了“权力作恶”。人们对事件的心理反应所具体针对的,也许仍只是发生了“野蛮拆迁”的那个地方的政府官员,但抽象针对的,已经是整个权力体系。
  人与人之间(包括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实际关系,尤其是心理上的关系,是依靠互动现实地建构的。发生一次“野蛮拆迁”,都会建构一次被侵害民众和政府的关系,引发心理上的对峙,消耗一次政府的合法性资源。而当“野蛮拆迁”发生在公共空间的时候,这种关系的建构,超越了被侵害民众和当地政府的范畴,变成在公共空间看到、参与了这个事件的民众和抽象的“政府”、整个权力体系的关系了。
  就是说,一次地方政府、基层官员的“权力作恶”,就可以在整个社会空间里转变成抽象意义上的官民关系并恶化它。而民众的被侵害感,以及这种关系,在这个空间里,都得到了放大。
  消除“结构性冲突”
  从中国历史上看,上层权力如果无法制止基层权力滥权,为最大限度地攫取“代理人利益”而侵害民众,说明它的自我约束能力出现了问题。基层权力代表着“国家”,它的失范会直接伤害“社会”,扮演的是整个 权力体系掘墓人的不光彩角色。
  控制基层权力的有序运作,始终是政治、社会稳定的基础。
  但我们已经看到,当一个社会被卷入“现代化”的洪流,按“现代性”逻辑来运转时,情况已经不一样,过去有一定效果的权力约束手段,今天已经存在很大缺陷。也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县(县级市)、乡(镇)治理,弊病依旧,侵害民众事件不时发生,国家权力和“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张。
  一般而言,要约束基层权力的滥权、失控,有两种思路:在权力体系内进行,就是上级的监督约束;“社会”的约束,使基层的国家权力不敢侵害社会。
  前一种方式被证明是不够的。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对上级或上层权力不能预设一个上帝的视角,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以及可以顾得过来。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传统的、前现代性的权力控制、权力约束方式。它已经很难真正解决在“现代性”的社会空间里所发生的基层权力失控的问题了。即使以回避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进行信息封锁,也不再可能,而只会把风险强行内嵌入政治社会结构,累积爆发的能量而已。
  逻辑上而言,当一个社会,就其运转来说具有“现代性”的特征时,也要求在政治结构上进行“现代化”,以便与社会结构配套。传统的国家权力,面对“现代”的社会时,如果不调整彼此的关系,便不可能消除它们的“结构性冲突”,以及在此背景下的权力失控。
其他文献
今年夏天,680万大学毕业生又将踏入社会,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出生于1990年代。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哺育下,这本该是更加开放、充满创造活力的一代人。可是当他们第一次拥有自主选择权的时候,却一窝蜂地涌向政府机关、国有企业,这让主流社会和舆论感到一些失望。  用“80后”、“90后”这样的符号化修辞来描摹一代人的面貌,是一种偷懒行为。很大程度上,一代人所呈现出来的整体面貌仅仅是他们成长年代的社会缩影。当大
从今年4月起,温州江南皮革、波特曼、三旗集团3家企业因老板出逃或经营不善濒临破产,原因均指向资金链断裂。温州中小企业关闭潮和产业“空心化”的议论再次甚嚣尘上。    只做销售的温州人  历史地看,温州中小企业是一支非常强劲和有生命力的队伍,在过去的30年里,温州也从穷乡僻壤崛起成为民营经济活跃和发达地区。然而,温州一直没有成为品牌缔造者,走到产业链上游,反而一步步走向“空心化”。  这是为什么呢?
30多年的时间里,市场化这只大手把乡土中国推向了城市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撤退,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眼下,这个历史进程正在加快。  从“上山下乡”,到“城市领导农村”,再到“小城镇、大战略”,后至发展大型城市,中国在城镇化道路上曾经历过政策与思想上的摇摆与争议,但历史的进程并不尽为人的意志所改变。如今,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又被官方和学界轰轰烈烈地推出,它与20年前的中小城镇发展
沃斯被认为是全球精英的聚会。在第一天论坛签到时,我就感受到了这一点。进入一个帐篷,我把护照交给前台一个上年纪的瑞士妇女,她核实后说我走错了帐篷,她是负责媒体代表簽到的,而我是“媒体领袖”,应该去隔壁一个帐篷。我马上否认,说我不是领袖,但她坚持认为我是。我想解释父亲曾经是记者,我一些好朋友也是记者,我从与他们的谈话中学到的东西与他们从我这里学到的东西一样多,这根本不是领导任何人的问题,但我已经看出来
本期《南风窗》的封面报道关注到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在人们的利益冲突已很严重,甚至赤膊上阵的今天,知识分子能够做些什么?  这当然不只是知识分子的事情,也是拷问“政府该怎么做”,作为“利益方”,我们每一个人,又当如何?毕竟,无论是政府,还是每一个人的行为选择,都会改善或恶化大家的处境和命运,也会影响社会的走向。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利益或更多的利益,看起来这个社会中的一些人已经疯狂了。  比如,一些
2010年8月11日,黑龙江嫩江县,牧农夫妇在草地上挤奶,江对岸是豪华的县政府大楼,紧邻的“罗马”穹顶建筑,是高档的酒店会所。  直到有一天,回过头来看到自己的孩子站在为车辆交通铺开的、满是尘土的路上,我们才发现,城市的大,却容不下一个让孩子们展开笑颜的机会。  沿着瑗珲—腾冲线,这条1935年由胡焕庸先生发现并命名的中国人口、自然和历史地理的分界线,我们看到,从远距离贸易发展开始的那天起,利益和
许多人都知道18世纪德国伟大哲学家暨诗人、美学家席勒(J.C.F.Schillen)其人。他写过《欢乐颂》这首名诗。后来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就把该诗的内在精神发扬光大。  但知道席勒也是运动竞技类学家的可能就不多了。席勒是第一个以游戏的概念来谈运动竞技的思想家。他认为运动这种旅游活动,可以使人快乐,而这种竞技的游戏,在带给人们快乐时,同时也具有使人产生自求完美、追求卓越的飞越功能,而达到审美的境界。
“红色重庆”的经验    储建国(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几十人的小党,经过28年的时间,夺取了全国政权,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将中国带上了可持续的现代化道路,的确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共产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并且在关键的时刻总有人挺身而出,扭转乾坤。  在共产党取得显著成就的今天,需要面对贫富分化和官场腐败这两个顽症。重庆的主政者则诉诸共产党革命
普世主义是当下国际政治领域和思想讨论空间内无可回避的一种思潮和修辞手法,它将某些价值理念定义为“普世的”,相应地,另一些价值理念是落后的、应该被普世价值替代的。参与政治性辩论的人,要准备好应对这样一个诘问:难道你不认同普世价值吗?这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终结讨论、为对手定性的一个策略。  普世价值是一组能动的概念,指向一个被规定了的方向,其作用不是阐释世界,而是改造这个世界。关于普世主义的讨论与
刘福垣已经从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一职退休,但仍未完全离开社会工作。和不少退休学者和官员一样,他进入了协会工作,担任国家发改委下属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一职,且仍然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内外大事保持密切关注。  当此经济形势复杂,宏观经济调控引人关注之时,他在国宏大厦的办公室里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围绕当前中国发展阶段、宏观经济形势和政府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等问题直抒己见。“中国还没到谈经济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