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加椎间或关节突间植骨治疗单间隙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

来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nin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加椎间或关节突间植骨治疗单间隙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BS)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7例B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42~65岁。患者均为单间隙病变,累及两个椎体,其中L1~2 1例,L2~3 3例,L3~4 8例,L4~5 12例,L5~S1 3例;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术前至少经过一个疗程的规范药物治疗。均选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加椎间或关节突间植骨术治疗。对比手术前后Cobb角、VA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 )脊髓功能评定、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指标,以及X线片、CT、MRI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预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结果

术后2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8个月,无一例发生窦道形成及复发。侧凸Cobb角术前及术后3、6个月分别为14.89°±1.48°、4.00°±1.44°和4.01°±0.87°,VAS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分别为(8.4±1.6)、(3.1±0.3)、(1.1±0.3)及(0.7±0.2)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IA脊髓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随时间推移,术后ESR、CRP、Cobb角明显减小,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RBPT术后转阴率(正常率)逐渐增高,术后3个月为48.14%,6个月为100%。临床疗效评价:术后3、6、12个月治愈率分别为59.25%(治愈16例、改善10例、无效1例)、81.48%(治愈22例、改善5例)、96.29%(治愈26例、改善1例),后一个时间点治愈率与前一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在应用有效的药物控制前提下,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加椎间或关节突间植骨治疗单间隙BS是可行的,其在解除疼痛、稳定脊柱及恢复神经功能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pH值降低对大鼠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 方法取新生SD大鼠5只,分离心脏培养原代心肌细胞,进行以下实验。(1)取原代心肌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H值7.4+6 h组、pH值7.0+6 h组、pH值6.5+6 h组、pH值6.0+6 h组、pH值6.5+1 h组和pH值6.5+3 h组,每组4孔。pH值7.4+6 h组、pH值7.0+6 h组、pH值6.5+6 h组、pH值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合并深部无效腔特殊部位创面效果。 方法2015年2月—2016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6例合并深部无效腔创面患者,采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修复。2例患者创面位于足底、1例患者创面位于踝关节、2例患者创面位于会阴部、1例患者创面位于大转子。清创后创面面积为5 cm×4 cm~16 cm×11 cm,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中皮瓣面积为6 cm×5 cm~17 cm×12 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