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能力的领导者他的知识储备就如同一块蓄电池,平日不断将所需要的知识储存起来,在关键的时刻发挥作用。
蓄电池的作用是将有限的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使用。一块好的蓄电池,不仅既能充电又能放电,而且是该充电的时候充电,该放电的时候放电。联系到实际,一位有能力的领导者他的知识储备就如同一块蓄电池,平日不断将所需要的知识储存起来,在关键的时刻发挥作用。而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是,领导者如何能缺什么补什么,使自己成为一块好的“蓄电池”?
让蓄能成为
一种“刚性要求”
“我们已经遭遇到了知识的恐慌”,这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一句话。据媒体报道,在2010年3月16日广东省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上,汪洋深有感触地谈及前几天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与南车集团负责人进行交流时,对方介绍可以把火车上的变频技术应用到汽车上,加上领先的电池技术就可以生产高水平的电动汽车。
汪洋由此反思到:“如果我们只熟悉传统产业,对现代产业知之甚少;如果我们只了解省情,缺乏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我们是难以胜任领导任务的。不光经济要转型升级,我们干部的知识也要转型升级,要学点技术知识,不然跟别人就没法对话。”由此可见知识恐慌、知识转型、知识升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摆在每一位领导者面前。
联系到现在的经济发展,不难发现学习能力直接关系着官员的执政能力,关系着经济转型的成功与否。干部的素质越高,则当地发展的潜力越大;反之,干部的知识结构停留在老一套,经济转型就会成为空谈。
认识到学习充电的重要性并不难,但要真正落实并不简单。大多数领导干部除了日常工作,大部分时间或是被淹没在文山会海之中,或是忙于迎来送往、接待上级部门检查评比等等。一半以上的时间耗费在此,根本就没有时间学习。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领导干部首先应该树立读多少书、上多少课,要让学习成为一种刚性需要。其次将少些应酬、多些学习,少些烟酒味、多些书卷气作为自己前进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干部工作繁忙不是疏于学习的借口,政府要让学习能力成为衡量干部素质的重要参数。
领导如何有效蓄能
将蓄能作为刚性需求之后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有效蓄能?蓄能首先要学会读书。胡耀邦曾经说过:“年轻干部要多学习,每天读一万字,坚持数年,到了40岁左右,你就可以成为一个学者了。”如果领导者将日读万字养成一种生活方式,或者看作是一种精神追求,坚持十年,只要记得万分之一,就满腹经纶了;如果能背得十万分之一,就出口成章了。
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个人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应该太功利化,但经世致用,学以致用,从来是中国读书人的传统。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他的三大通用战略被业界称之为经典,这三大通用战略同样适用于领导者的学习充电
首先是低成本战略。书要找,但找得要巧;书要读,但读得要实。现在社会怎么找书,是一门学问,以前是没有书可读,但是现在是太多书可读。客观的说,现在大多数书的可读性不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作者本来就是粗制滥造,二是作者自己都没有搞明白。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读些经典,学术评价就是同行评价,同行叫好的书一般可读。比如,汪洋同志推荐的《世界是平的》就是一本好书,至于跟风出的《世界是方的》、《世界是圆的》等等,没有时间就可以不读了。除此之外还应当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只有如此收集信息的成本才会降低,真正达到“身居陋室,尽知天下事”的境界。
其次是差异化战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人人皆知,但是天下人多了,有特色是硬道理;天下理多了,有用处是硬道理。为此,对受教育者而言,要在提高自己的品牌形象上找学习内容;要在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上找学习内容;要在提高自己的人脉关系上找学习内容。所以,一方面要多参加组织上组织的各种学习,一方面要有自己的学习计划。跟着大家去学,也要努力做到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说人之所未说。而对教育者而言,差异化就是一定要认识到对在职干部的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
第三是专一化战略。这个战略可以让领导者缺什么,补什么。如果说,前两个战略是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其目标,而专一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对象。兵法上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专一化将有助于我们把书读懂读精,读出效益,读出效应。“专一化”的好处在于,要么可以通过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而实现差异化,要么可以在为特定群体提供服务时降低成本,或者可以二者兼得。“专一化”的不足在于难以在整体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我以为,“专一化”利大于弊。其实,毛主席在读马列问题上也提出要读精,在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上也要精益求精。他对“精通”做了一个最浅显的定义:“精通就要把书本放在干粮袋里,一年看不通看两年,两年看一遍,十年看五遍。”他告诉我们,精通的方法,一个是“挤”,一个是“钻”。“‘没有功夫’,这已成为不要学习的理论、躲懒的根据了。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再一个问题是看不懂。这种情形的确存在,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向看得懂的人请教,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这样下去,一定可以把看不懂的东西变成看得懂的。
“蓄电池”式
领导者的三要素
学会看书解决了领导如何有效蓄电的问题,但是想成为一名好的蓄电池式的领导除了会读书还要具备三要素。
看书学习是蓄电的一种方式,总结经验则是蓄电的另一种方式。善于总结经验的人往往是悟性比较高的人,也是比较乐意与勤于实践的人。美国前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都是在动荡中度过的,虽没有良好的早期教育,但丰富了人生经验。二战结束后,他进入哈佛大学深造,最后留校任教,又离开学校步入政坛。他的经验和学识,使得他明显强于一般的学者和一般的政客,出手就是不凡。通过基辛格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领导干部的学习,千万不要只向书本学习;领导干部的深造,千万不要只到高校深造。一定要向实践学习,要向群众讨教。
除了总结经验,确立信念也是成功蓄电的重要因素。确立好的信念,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拥有好的结果。有一本书叫《十九颗星》,是介绍美国二战期间三个五星上将和一个四星上将的生平和特点的。他们分别是马歇尔、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和巴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信念的执着。对他们而言,小的决策靠知识支撑,中的决策靠经验支撑,大的决策靠信念支撑。因此,如何通过教育确立理想信念,确立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不容忽视和推却的事情。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忘掉了灌输理想信念这个根本,书读得越多,也就越糊涂,也就越麻烦,可现在却大有舍本求末之趋势。
最后一个因素领导干部最容易忽视,但最为关键。现在领导者的学习很容易变为走过场、流于形式。搞“一窝蜂”式培训学习,无法专业化,更实现不了缺什么,补什么的目标。轰轰烈烈的培训学习后,很少有单位会关注干部的学习效果。一些干部学习沦为政绩工程,造成财政资金的巨额浪费。
经过梳理我们可以认识到,想成为一名蓄电池式的领导,蓄电是必要的,而得法有效的蓄电尤为必要。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蓄电池的作用是将有限的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使用。一块好的蓄电池,不仅既能充电又能放电,而且是该充电的时候充电,该放电的时候放电。联系到实际,一位有能力的领导者他的知识储备就如同一块蓄电池,平日不断将所需要的知识储存起来,在关键的时刻发挥作用。而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是,领导者如何能缺什么补什么,使自己成为一块好的“蓄电池”?
让蓄能成为
一种“刚性要求”
“我们已经遭遇到了知识的恐慌”,这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一句话。据媒体报道,在2010年3月16日广东省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上,汪洋深有感触地谈及前几天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与南车集团负责人进行交流时,对方介绍可以把火车上的变频技术应用到汽车上,加上领先的电池技术就可以生产高水平的电动汽车。
汪洋由此反思到:“如果我们只熟悉传统产业,对现代产业知之甚少;如果我们只了解省情,缺乏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我们是难以胜任领导任务的。不光经济要转型升级,我们干部的知识也要转型升级,要学点技术知识,不然跟别人就没法对话。”由此可见知识恐慌、知识转型、知识升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摆在每一位领导者面前。
联系到现在的经济发展,不难发现学习能力直接关系着官员的执政能力,关系着经济转型的成功与否。干部的素质越高,则当地发展的潜力越大;反之,干部的知识结构停留在老一套,经济转型就会成为空谈。
认识到学习充电的重要性并不难,但要真正落实并不简单。大多数领导干部除了日常工作,大部分时间或是被淹没在文山会海之中,或是忙于迎来送往、接待上级部门检查评比等等。一半以上的时间耗费在此,根本就没有时间学习。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领导干部首先应该树立读多少书、上多少课,要让学习成为一种刚性需要。其次将少些应酬、多些学习,少些烟酒味、多些书卷气作为自己前进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干部工作繁忙不是疏于学习的借口,政府要让学习能力成为衡量干部素质的重要参数。
领导如何有效蓄能
将蓄能作为刚性需求之后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有效蓄能?蓄能首先要学会读书。胡耀邦曾经说过:“年轻干部要多学习,每天读一万字,坚持数年,到了40岁左右,你就可以成为一个学者了。”如果领导者将日读万字养成一种生活方式,或者看作是一种精神追求,坚持十年,只要记得万分之一,就满腹经纶了;如果能背得十万分之一,就出口成章了。
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个人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应该太功利化,但经世致用,学以致用,从来是中国读书人的传统。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他的三大通用战略被业界称之为经典,这三大通用战略同样适用于领导者的学习充电
首先是低成本战略。书要找,但找得要巧;书要读,但读得要实。现在社会怎么找书,是一门学问,以前是没有书可读,但是现在是太多书可读。客观的说,现在大多数书的可读性不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作者本来就是粗制滥造,二是作者自己都没有搞明白。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读些经典,学术评价就是同行评价,同行叫好的书一般可读。比如,汪洋同志推荐的《世界是平的》就是一本好书,至于跟风出的《世界是方的》、《世界是圆的》等等,没有时间就可以不读了。除此之外还应当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只有如此收集信息的成本才会降低,真正达到“身居陋室,尽知天下事”的境界。
其次是差异化战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人人皆知,但是天下人多了,有特色是硬道理;天下理多了,有用处是硬道理。为此,对受教育者而言,要在提高自己的品牌形象上找学习内容;要在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上找学习内容;要在提高自己的人脉关系上找学习内容。所以,一方面要多参加组织上组织的各种学习,一方面要有自己的学习计划。跟着大家去学,也要努力做到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说人之所未说。而对教育者而言,差异化就是一定要认识到对在职干部的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
第三是专一化战略。这个战略可以让领导者缺什么,补什么。如果说,前两个战略是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其目标,而专一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对象。兵法上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专一化将有助于我们把书读懂读精,读出效益,读出效应。“专一化”的好处在于,要么可以通过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而实现差异化,要么可以在为特定群体提供服务时降低成本,或者可以二者兼得。“专一化”的不足在于难以在整体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我以为,“专一化”利大于弊。其实,毛主席在读马列问题上也提出要读精,在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上也要精益求精。他对“精通”做了一个最浅显的定义:“精通就要把书本放在干粮袋里,一年看不通看两年,两年看一遍,十年看五遍。”他告诉我们,精通的方法,一个是“挤”,一个是“钻”。“‘没有功夫’,这已成为不要学习的理论、躲懒的根据了。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再一个问题是看不懂。这种情形的确存在,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向看得懂的人请教,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这样下去,一定可以把看不懂的东西变成看得懂的。
“蓄电池”式
领导者的三要素
学会看书解决了领导如何有效蓄电的问题,但是想成为一名好的蓄电池式的领导除了会读书还要具备三要素。
看书学习是蓄电的一种方式,总结经验则是蓄电的另一种方式。善于总结经验的人往往是悟性比较高的人,也是比较乐意与勤于实践的人。美国前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都是在动荡中度过的,虽没有良好的早期教育,但丰富了人生经验。二战结束后,他进入哈佛大学深造,最后留校任教,又离开学校步入政坛。他的经验和学识,使得他明显强于一般的学者和一般的政客,出手就是不凡。通过基辛格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领导干部的学习,千万不要只向书本学习;领导干部的深造,千万不要只到高校深造。一定要向实践学习,要向群众讨教。
除了总结经验,确立信念也是成功蓄电的重要因素。确立好的信念,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拥有好的结果。有一本书叫《十九颗星》,是介绍美国二战期间三个五星上将和一个四星上将的生平和特点的。他们分别是马歇尔、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和巴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信念的执着。对他们而言,小的决策靠知识支撑,中的决策靠经验支撑,大的决策靠信念支撑。因此,如何通过教育确立理想信念,确立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不容忽视和推却的事情。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忘掉了灌输理想信念这个根本,书读得越多,也就越糊涂,也就越麻烦,可现在却大有舍本求末之趋势。
最后一个因素领导干部最容易忽视,但最为关键。现在领导者的学习很容易变为走过场、流于形式。搞“一窝蜂”式培训学习,无法专业化,更实现不了缺什么,补什么的目标。轰轰烈烈的培训学习后,很少有单位会关注干部的学习效果。一些干部学习沦为政绩工程,造成财政资金的巨额浪费。
经过梳理我们可以认识到,想成为一名蓄电池式的领导,蓄电是必要的,而得法有效的蓄电尤为必要。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