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养育,“直升机父母”付出爱却是害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c8356341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有这样一类家长,他们天天接送孩子,隔三差五地给老师打电话,没事就往学校跑,时刻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希望孩子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他们为孩子安排各种各样“对他好”的补习、活动,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有人把这样的父母称为“Helicopter parents”,直译过来就是“直升机父母”,比喻那些爱子心切的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整天盘旋在孩子的头顶,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
  直升机父母分好多类,有的过度干涉,有的过度保护,有的过度教育,反正是尽一切可能地让孩子远离伤害和失败,少走弯路,却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的机会。
  你是直升机父母吗?是什么原因让家长成了直升机父母?这种以爱为名的保护到底是爱还是害?父母又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呢?
  家长篇:
  家长都有完美小孩期待症?
  (董枫,6岁孩子的母亲)
  要做个正常的城市小孩越来越难。如果小孩5岁了还没上音乐课、美术班,7岁了还没学舞蹈、钢琴,旁边的家长目光的潜台词必然会是:“你家的经济条件是不是有些困难?”家长也很无奈,看看周围大家都这么重视孩子的教育,自己不重视不行啊!
  我曾参加过一所五星级幼儿园的迎新晚会,晚会档次几乎达到CCTV的水准。家长看到自己的小孩已经有李咏的主持范儿,宋祖英的演唱范儿,小沈阳的搞笑范儿,个个都很满意,而每个小孩都唱念做打样样精通。
  一位教育一线的资深教师说,现在的家长都幻想自己的小孩是十项全能,并且随时随地地在每个细节上都展开攀比:孩子在穿鞋,家长忍不住督促:快点啊!孩子在做操,家长看了也要吆喝:使劲啊!当几个小孩在同一空间里的时候,你能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谁谁谁的衣服都穿好了,你怎么还在磨蹭?”“人家都喝两杯牛奶了,你怎么一杯还没喝完?”“你看,人家洗杯子洗得多干净。”小孩要会自己穿衣服,认字要多,见人会问好,问好的声音小了还不行。总之,家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放弃把小孩培养成全能人才的目标。他们的潜意识里,只有两个原则:第一,孩子不能比任何人差;第二,孩子什么都不能差。
  尽管家长们众口一词地表示,只是希望孩子能快乐、健康、平安地长大。但是实际情况呢?当小朋友比老师挥手、摇胳膊的示范动作慢了半拍,坐在他身后的家长已经着急地要帮忙拉起他的手来挥舞。真的只要他快乐、健康、平安吗?还不是一样怕就他一个人落后了怎么办,他没有别人学得好怎么办。但家长们并不承认自己是在攀比,在他们看来,这是全方位发展。我对此并不赞同。实际上,兴趣过于泛化,反而没有一样能持久的。现在,很多家长体现的民主其实更像是一种伪饰的民主,父母始终未能真正尊重孩子这个独立的个体。
  但是,我并不想批评这些家长。因为你不是父母,就体会不到为人父母的心是怎样的。可我又觉得困惑:为什么父母们都有完美小孩期待症?
  老师篇:
  直升机父母无处不在
  (于小静,小学老师)
  我在工作中发现,直升机父母无处不在。一些家长常常因为孩子玩耍时的小碰撞,就找对方家长或者学校老师论理。其实,孩子之间的小摩擦小争执很正常,偏偏被家长看成了天大的事。这样看似保护,其实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
  每星期五下午的大扫除,总有两三个家长来帮自己小孩的忙。家长的过分热心常常让我们当老师的很为难。现在有些小孩连扫把都不会用,正因为在家里爸妈从来不让他们扫地。现在的小孩基本上都配了手机,课堂上手机声此起彼伏,最后为了让孩子们安心学习,学校不得不下令“禁机”,家长们为此还抗议了好一阵子。
  不光小学生,现在就连已经成人的大学生也难逃父母掌控的命运。我大姨今年58岁,却每周开车4个小时去另外一个城市看望在那里上大学的儿子,顺便替他洗一周攒下来的脏衣服。她说:“帮孩子洗衣服是我能帮的一点小忙,孩子一学期要修18个学分,没时间干其他事。”
  为了让孩子能够长成自己期望的理想状态,直升机父母们费尽心思,劳心劳力。然而,我却发现,这般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在父母羽翼庇护下长大的孩子难以和父母亲近,有的孩子甚至说:“你们根本不爱我,我都快要累死了;你们再逼我,我就离家出走!”这样的话,让热血沸腾的爸爸妈妈很是伤心。
  曦曦今年在我校上小学四年级。别看他才10岁,他真的很忙。除了上学之外,周末还有英语、钢琴、书法和足球四个培训班要上。曦曦每次上课都由妈妈陪同;回到家,妈妈还要纠正他的动作,巩固他的记忆。最近,妈妈发现曦曦写作业的时间越来越长,而老师并没有增加作业量。看着孩子天天放学后在家磨洋工,妈妈一生气打了曦曦一顿。“他竟然说我们不爱他,还威胁我们说要离家出走。”妈妈很伤心。
  如今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王子、小公主。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担当起儿女的终生保姆和人生规划师:幼儿园受欺负,爸妈找老师兴师问罪;小学组织打扫卫生,父母跑来帮忙擦玻璃;孩子稍微大一点后,家长还不放心,担心早恋,害怕学坏,就连上大学也要全家总动员,背着行李和孩子一起去学校报到。更有趣的是,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应聘面试的时候,父母站在后面替他回答问话。在父母这样直升机式的全面俯视下,孩子的情况究竟怎样,真的就是完美无缺吗?
  其实,非也。某网站亲子调查结果发现,三成网友透露他们的孩子分别有懒惰、不做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胆小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霸道、一不满意就大哭大闹的现象;13.8%的父母透露他们的孩子挑食,零食一包接一包,吃饭却只吃几口;10.1%的父母觉得他们的孩子太娇弱,小病不断,稍不注意就感冒发烧。
  这些结果都表明,父母直升机式的教育给孩子带来的不是完美,严重一点说是一种人生的摧毁。孩子对父母长期依赖,就会形成胆小、懦弱、不求上进的性格;孩子在离开父母羽翼后,往往禁不起风吹雨打……
  孩子篇:
  父母不是我们的全部
  (张小兰,18岁,高二学生)
  在我们的成长阶段里,家长的爱不可或缺。家长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喂养、教育我们,尽一切努力给予我们最好的、最多的。   虽然父母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但我们有强大的、属于自己的社交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自己处于绝对中心,这个空间从出生起建立,之后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无论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爱和注意有多少,我们都还会从其他渠道得到信息。当然,在社交网扩张过程中,我们也会接到不良的信息。但是这并不是说漫画书、电视卡通节目、坊间故事奇闻,以及我们在建立友谊时摸索的感情经历就完全没有价值。
  我发现,父母常误以为能控制我们生活中的所有变量,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的最好教育是教会我们如何思考,而不是你规定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那些直升机父母认为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应该由父母决定孩子的一切。但科学研究显示,孩子从三个月起就能自主地做出道德选择。换言之,孩子并非白纸,不是所有的影响力都来自父母。
  我们不能没有父母,但父母绝对不是我们的全部,他们不能安慰我们遭遇的所有伤害、应对每次突发事件或者资助所有需要成本的事,他们只能做出正确的示范,让我们建立自己本身的价值观。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不是包办教育。除了家长,我们还应该有其他的成长途径。
  我是孩子,最懂得孩子的需要。这里,我给直升机父母一些建议:
  1.要懂得孩子经历失败和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孩子忘带书或作业,家长不要给他送,让他受一两次批评,他自己就记住了。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2.学会放手。看到孩子做错题,不要急于纠正他,就让他这样交上去,让老师了解他的真实学习情况。孩子出门,父母应该知道孩子何去何从,可以让孩子在到达目的地后给你打个电话。但如果每隔三十分钟,你就打电话给孩子了解他的行踪,那孩子烦你,就是你活该了。
  3.做一个站在旁边为孩子加油呐喊的家长,而不做每次都给孩子指明方向、铺平道路的家长。也许家长心里觉得自己对孩子负有很大责任。但是,你要记住,你帮孩子一步,孩子就退一步;你退一步,孩子就前进一步。当然,直升机父母要学会放手,也不能过度,要在收和放之间找到平衡点,做到智慧地收和智慧地放。
  专家篇:
  什么让家长成了直升机父母?
  (李智,资深教育专家)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养育,很大程度上缘于“家家都一个”的现状。现在,家庭里普遍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普遍存在怕孩子学坏、怕孩子生病、怕孩子不成才等紧张心理,所以表现出过度保护、溺爱及期望过高的教养态度。
  在深圳工作的32岁的吴言每天都会更新孩子的成长博客。“我认识的妈妈里,十有八九都有育儿博客或发过育儿帖,每人至少加入了两个教育QQ群。”她觉得自己对教育的关注相对来说十分初级。某小学二年级班上办联欢会,不过是小孩们的自娱自乐,但活动一结束,妈妈们立刻围住方才弹钢琴孩子的父母:“你家儿子弹得真棒,从几岁开始学的?怎么练的?哪位老师教的?能不能介绍一下?”但凡有些口碑的学校,按家长的说法,就是“挤破头都要进”。据说只是为了上那里的亲子班,每年报名的当天,凌晨3点去排队的家长大有人在。家长对教育的热忱不容小觑,他们不断寻找各种途径,试图填满孩子的人生。
  据业内人士透露,学历竞争显然是家长们焦虑的根源之一。他们处在社会转型期,大都靠打拼出头,感触更深,让孩子出人头地的心愿更强烈。有经济条件的家长早早开始为孩子作出国的打算,工薪阶层父母则因为无法让孩子出国,必然从一开始就紧抓孩子教育。
  同时,过度教育与全职妈妈的日益增多不无关系。当父母中的一位成为孩子的“教育经纪人”,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事务,无形中会给孩子形成一种压力。而全职妈妈牺牲了自我价值,将人生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的成败与妈妈的价值感直接挂钩,这种情况下,全职妈妈更难接受孩子有任何的不完美。
  受国家政策影响,现在家庭里四位老人退休后,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小团体酝酿出要培养全才的情绪,给了孩子更大的压力。有位小学校长将此现状比喻成去体育馆看球赛:一开始所有的人都是坐着的,你当然也能心安理得地坐着。但是,随着球赛的进行,大多数人都情绪激动地站起来了,那么,你到底是站还是不站呢?
  综合以上因素,家长们对孩子成才时不我待的焦虑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何改变直升机父母的过度干涉、过度保护、过度教育呢?答案是——放松,减轻焦虑心态,放手再放手。
  “鱼缸法则”这样说: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鱼,三寸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鱼生长。然而,如果将这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本三寸长的鱼可以长到一尺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同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而成人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成人给予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
  直升机父母可以替孩子做事,但不能替孩子成长。如果真的爱孩子,父母就把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管理、承担责任、体验成功、尝试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吧!在人生的舞台上,他们才是自己的主角。为了孩子能独立地精彩展示,父母就需要退到幕后。
  放手并舍得放手,不仅是父母自身的解脱,更是对孩子权利的尊重。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在接教育热线电话时,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父母在发现孩子有了问题之后很着急,急于找心理医生给孩子进行心理咨询。不是一个或者几个家长如此,而是很多问题孩子的家长都如此,这不禁让我有些担心。  这里,我首先声明,我对心理咨询机构不抱任何偏见,对相关执业者也不持任何异议,我只是结合平时从事家庭教育咨询工作遇到的案例,谈谈家长带孩子去做心理咨询方面的事宜,只是把一些现实的问题加以分析,供家长们参考。  案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成绩单十分关注,因为那上面有孩子的考试分数,甚至有班级的排名情况,家长可以借此判断孩子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国外家长同样重视孩子的成绩单,但出发点有所不同。——编者   今年8岁的豆豆是在德国长大的中国孩子,她一路玩耍着就把一个学期念完了。她每天下午1点多就放学了,一年中除了春假、秋假、暑假、寒假,还有各种各样的节日。没上几天学,能学到东西吗?我很疑惑,直到看见豆豆的成绩单才恍然大悟
真正的智力  问:我儿子3岁,已经认识100多个国家的国旗。很多朋友知道后都说孩子智商高,是神童,建议我们给孩子报专门针对高智商孩子开办的珠心算和早期识字班。我既惊喜又疑惑,惊喜的是孩子能这么聪明,疑惑的是孩子真的是神童吗?我们有必要专门培养他吗?  王兰香  答:其实,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本事,但是长大一些后就都忘记了。可是这让一些家长误以为孩子具有远胜他人的记忆力,是智力超群的证明。这种看法不正
每个家长都知道,孩子从小就需要家庭规则的约束,否则没办法教育,但是有多少家庭有适用于家长的规则呢?家长的行为不需要约束吗?这个问题家长似乎不用回答,因为家长是权威,但是家庭规则只针对孩子,孩子能服气吗?如果孩子不服气,那么家庭教育的效果是不是要打折扣?或许,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盲点。国家一级编剧、“感动河南十佳母亲”之一的安克慧女士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盲点,欣然接受孩子的质疑,给自己立规矩,家庭教育取
厌学最初是一种潜意识情绪反应,是一种身不由己的强迫性条件反射,孩子来不及控制,也是不能控制的,就像着凉感冒。如果不及时介入,潜意识厌学就会演变成意志性厌学,就像感冒发展成肺炎。  邢女士是一位中学物理老师,还是年级教研室主任,业务水平很高,但最近却为儿子小涛的学习成绩下滑心焦不已。她想尽了各种办法,跟儿子谈心,帮儿子制订学习计划,请同事给儿子补课,均无效。儿子的班主任告诉她,小涛不是笨,而是有厌学
2015年1月25日17时许,四川省达州市经开区科伦广场人来人往。突然,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小青年捂住胸口大喊“救命”,随即倒在了血泊中。与他相隔不到1米的地方,另一个身穿运动服的小青年则手握带血的尖刀,呆若木鸡地站在那里……  中学生沦陷洗浴中心  石小柱出生于1997年,家住四川省达州市南外镇,系家中独子。父亲石友全是货车司机,长年在外跑车,母亲谢丽红在市内开了一家小饭店,早出晚归,非常辛苦。由于
问:昨天,我在银行自动柜员机上转账给父母,不慎转给了我的朋友陈某。我立即打电话给陈某,却一直无人接听。请问,我该如何索回误转账的钱?  郭俊峰(江苏彭城)  律师意见:首先,您可以先打电话告知银行,说明情况并要求银行冻结该笔款项,然后打电话报警,由银行配合公安机关查明情况。如查明情况确实是您把钱错转到了陈某的账户上,可向陈某主张索回。陈某取得该笔利益是因为您转账操作失误所致,他属于不当得利,您可以
信任孩子,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  我一直觉得中学生异性相吸不值得大惊小怪。让我担心的是,孩子因害怕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指责,将我们当成第一提防对象,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断章取义地理解爱情,或者在碰到问题后,首先想到的是向同样一知半解的同学求助,使得没问题变成了有问题,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所以,我一直努力做一个开明的妈妈,无论女儿犯了什么错误,我都尽量克制自己不发火,心平气和地和她沟通。  女儿上初二时,有
有一个小女孩,她总是很忧伤。老师告诉她:“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只要你真心帮助别人,翅膀就会长大并帮助你实现愿望。”小女孩很开心。她开始 注视每一个人,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还不求任何回报。她渐渐地发现,帮助别人能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快乐。就这样,这个女孩再也不忧伤了,永远生活在快乐幸福中。  (指导老师:刘雅丽)  【编辑:陈彤】
小小误会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殷都外国语中学三(2)班  张佳艺  今天是我的生日,朋友陆续向我道贺,分别送上了精美的礼物。李明最后一个跑过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祝你生日快乐!这是我的礼物。”说完,他把一个包装好的纸盒塞给我,急匆匆地跑了。我打开一看,里面居然空无一物。我很生气,虽然我不在乎礼物贵重不贵重,但送个空盒子也太看不起人了吧!整个下午,我都在生闷气。晚上睡觉前,李明打来电话,再三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