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92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学习、就业、家庭、婚恋、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幸福的追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整体幸福感状况良好,但也存在偏差。基于调查,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建议。
  [关键词]幸福感 大学生 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118-03
  一、引言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期,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系列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你幸福吗”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大量增加,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渐趋饱和,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更加苛刻,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生的学业、就业等压力,轻者辍学、厌学、自暴自弃,更有甚者则精神焦虑、自杀,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体现了大学生对自身生存状态主观认知和体验中消极焦虑的一面。在高校道德教育建设中大学生幸福话题着重探讨,加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提升至关重要。
  二、调查内容、对象及方法
  本调查以嘉兴学院为出发点,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去调查和研究嘉兴学院在校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具体如下: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院校类别、年级、性别、生源、经济状况等,其他情况如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主观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
  调查对象: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其中一年级100人、二年级100人、三年级100人。其中男生126人,女生174人。其中二本102人,三本198人。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座谈会。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 275 份,有效回收率为92%。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眼中的“幸福”
  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心中对“幸福”的定义是我们考察的重点,这往往决定了他们对幸福观中其他问题的看法。我们用反向思维设立问卷题目,结合嘉兴学院现状,从学生对不幸福原因的吐露入手,进而了解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在“你觉得自己现在不幸福的原因”问卷调查中,被试者通过多选方式回答问题,从数据可以看出学习成绩压力对大学生幸福感影响最为显著,其数据为70.55%;其次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自己的期望与现实的差异,数据分别为66.91%和62.55%;生活费紧张占58.55%;个人成就感亦有50.55%;而生活奋斗目标和人际关系分别只占有25.09%和27.64%。可见,嘉兴学院大多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是积极健康的,也存在少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消极悲观,学校对这些学生应给予合理引导。
  (二)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处理,我们认为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所属院校类别差异、学科差异、校园情感以及性别差异是影响我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1.主观幸福感与经济状况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在校期间生活费大多由其家庭承担,收入越高的家庭其子女大学生活费越高。被调查对象中有23%为已申请贫困生资助者,他们的收入来源不全是自己的家庭承担,而他们之中89%月基本花费为1000元及以下。由此可见,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成正比例关系。当今社会,高收入背后所伴随而来的是更优越的物质享受,更高的社会地位及声望,进而伴随着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幸福感一般与收入状况成正相关。在校学生的经济状态绝大多数是由父母的经济能力决定,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父母的经济收入低,对应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相对于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普遍较低。而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相比较则更容易获得主观幸福感,他们对社会的要求更简单,基本的生活问题得以解决即可,加之他们在高等学府深造,是对他们多年辛苦付出的证明,他们是家人眼中的骄傲。在这类积极因素的刺激之下,他们更加刻苦学习,得到的收获更多、满足更多,幸福感自然而然就得到提升。
  2.主观幸福感与父母受教育程度
  本次调查显示,被试者父母受教育程度35%为大学,16%为小学及以下,49%为两者之间;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55%选择民主与权威型,其余选择溺爱与放任型,数据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教育方式则更趋向于科学化。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下,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较大,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子女的性格发展和对社会的认知影响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培养出的孩子各方面的素质相对较高,心理健康水平更优质,对应的幸福感指数就越高。
  3.主观幸福感与院校类别差异
  嘉兴学院是典型的二本与独立学院共存院校,研究表明,独立院校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指数较低。本次调查二本与三本之间人数比约为0.55:1,在回答“现在各方面和自己期望值相符吗”,三本学生81%选择不相符;谈到“对自己所处院校的感觉”时,79%二本学生认为没太多感觉,而86%三本学生则表示很自卑。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独立学院的出现使得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呈现多元化。该类院校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在这种新模式下,独立院校的大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相比,学费昂贵,心理压力较大,社会认可度褒贬不一,所面对的就业压力巨大。高昂的学费,使得独立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涨,而现实与期望的差距使得他们的幸福感较低。稚嫩的心理在巨大的就业等压力面前,缺乏合理的宣泄和解决途径,使得大学生幸福指数普遍较低。
  4.主观幸福感与学科专业差异
  当今社会普遍显示文科与理科生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显著差异。调查显示,当被问及“你承受的学习压力”时,73%的文科生认为中等偏弱,仅有27%的会选择压力较强;而理科生的数据显示恰好相反,82%的理科生表示学习压力较强,仅有18%选择基本无压力。文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明显高于理科学生,理科学生学业压力较文科学生更大,文科学生的生活比理科学生丰富、多样化;再者,不同科类学生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文科学生情感相对丰富,思维模式较细腻活跃,注重感性生活,而理科学生追求的是客观准确,逻辑思维能力缜密,这些差别导致理科生的整体幸福感指数低于文科学生。   5.主观幸福感与校园爱情
  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群体,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在生理、心理和情感上都有其特殊性,恋爱现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当被问到“谈恋爱能否增加幸福感”时,79%学生认为“能”,仅剩21%学生观点相反,低年级被试者中选择“能”的占96%。就嘉兴学院而言不难看出,一、二、三、四年级大学生在积极情感维度上呈下降趋势,在消极情感体验方面呈上升趋势。低年级大学生可以体验到较高的积极情感,一年级新生穿过高考独木桥,踏入大学门槛,在心理上感觉自己很幸运,面对全新的校园氛围,整个身心得以放松,对目前的状态容易满足。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经历了大学初始阶段的适应期,伴随而来的是逐渐增加的学业压力,以及生活情感方面的困扰,使他们容易陷入焦虑。因此,伴随着年级的增加,生活满意度却在下降。
  四、对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与对策建议
  仔细研究不难看出,影响制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与他们的自我认知、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社会阅历、文化层级有关。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培养提高,应先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他们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建议高校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培养应从大学生自身和学校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
  (一)从大学生自身入手培养大学生幸福感
  大学生自身在对待幸福感问题上应积极主动,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正确处理好自己的人生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进取,正确处理生活中所面临的人生关系,谦虚、努力、奋斗,杜绝盲目的拜金主义、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积极主动地与父母、老师及同学交流,在平时积累社会阅历、人际经验,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大学生。
  (二)从学校的建设入手培养大学生幸福感
  高校是大学生的第二家庭,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培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提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借鉴:
  1.加强“两课”建设,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知识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观念,为培养大学生幸福感做好基础思想工作;
  2.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为大学生提供生活帮助,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培养大学生自我调适、自我排解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时刻保持健康稳定的心态;
  3.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类文明健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给他们创造展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4.完善校园设施的建设,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一方面可以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疏解不良情绪和压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
  5.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加强社团和集体组织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努力营造大学大家庭的氛围。
  [ 参 考 文 献 ]
  [1] 郑雪,王玲.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人格特征的关系[J].心理学,2003,(2):92.
  [2] 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63.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4] Stutzer, A. (2004) ,“The role of income aspirations in indi2
  vidual happines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ur and Organisation 54 :89 - 109.
  [责任编辑:陶 然]
其他文献
[摘 要]因材施教是教育学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差异体现在培养目标、人才定位及特点等方面。针对西安翻译学院学生的现状及实际,进一步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下的因材施教,需采取勤业、敬业,放下架子、亲近学生,删繁就简、删难就浅,精讲多练,师生互动,表扬与批评,主动与班主任沟通,集体备课等措施。  [关键词]大众教育 高等教育 因材施教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随着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人们也渐渐从对物质生活状态的关注转变为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在这大的时代社会背景下,幸福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研究讨论的重要课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音乐教师 职业幸福感 城乡结合部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30-02  获得幸福体验,提升个体幸福意识
期刊
[摘 要]本文以《雷雨》的汉英文本为语料,研究了汉英呼语的位置转换与英译方法。不同语言呼语位置的基本转换模式与翻译方法不同。汉语呼语倾向前置,英译呼语倾向后置。在英译《雷雨》过程中,直译居多。但是,在其他汉语文学作品中,呼语的英译如何处理,直译是否为最普遍的翻译方法等更多问题有待于后续研究者的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呼语 翻译方法 《雷雨》 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校园中的特殊群体。由于“资本”的缺失与心理障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于“资本”缺失、心理困境等。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援助与帮扶的路径是:以科学认定为起点,确保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本”;以能力提升为基点,提高经济困难学生“人力资本”;以服务就业为要点,拓展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资本”;以调适疏导为重点,突破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  [
期刊
[摘 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切入点,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带来一系列巨大的理念转折与实践改革的同时,也让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和管理工作迎来了全新的挑战。高职院校通过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得到锻炼。本文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旨在
期刊
[摘 要]参与互动式教学强调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双方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完成教学活动。这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促使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目的的高效达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互动式教学 学生主体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131-03
期刊
[摘 要]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法。项目的设计是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设计具体的项目任务时,要对照单元学习目标来设计。设计教学项目时,可将展览策划的专业知识融合进去。专业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反思性知识。任何一个项目的结果都是有差异的。一个综合性的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项目教学 项目设计 设计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4
期刊
[摘 要]水文化是全社会以水为载体共同创造与水有关的科学、艺术、制度及习俗等在内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水的上善品格符合教育的内在要求。水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水文化教育学生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应从校园环境建设方面融入水文化,从学院组织的运作和师生工作学习方式方面融入水文化教育理念;在学生活动中融入水文化的教育思维,在专业培养目标中融入水文化教育
期刊
[摘 要]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院校机械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类课程。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很少是单一的,且学习动机在不同时期也会随着各种因素而改变。增强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要树立良好的职业观;明确学习目的,消除盲目性;联系实物,学以致用;掌握教学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不断地研究、实践和总结,促进教学方法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
期刊
[摘 要]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社会舆论以及家庭关心的话题。大部分学生选择不找到满意的工作,宁愿暂时不就业。国有企业是大部分学生理想的工作单位。大学生对于自己刚进入工作时收入的定位较为贴近实际。大学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是物质因素、个人职业发展和工作稳定系数。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择业观的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观 调查 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