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东北需要在信息服务上抢占高位

来源 :中国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竞争走向竞合是东北发展的关键
  
  中国商人: 目前正在规划实施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调整方案,将未来全国的国土空间以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大类主体功能区。东北地区(黑、吉、辽、蒙)与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有比较密切的地缘经济依存关系,同时,这几个地区之间也存在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就您个人的观察来看,这几个地区有没有可能跳出前些年各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恶性竞争,从而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大区域合作局面?
  


  张良: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谈。首先竞争是必要的,无论恶性竞争还是有秩序的竞争,竞争都是不良混乱状态走向良性状态的必经阶段,关键是政府如何看待竞争。如果需要推行竞争策略,那本身也要突破传统模式,在运作方法上讲求差异化,重点体现在经营模式上。如果资源能够互补,那么就可以考虑联合组成产业链条,实现资源共享,但关键还是要突出自身的核心优势,抓住重点核心功能,不断放大特色效应,每一个开发区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功能,必须抓住关键要素。其次,竞争本身是培养开发区主体优势的有效手段,没有竞争无法检验开发区定位是否准确,也无法体现优势。另外,竞争也是培养开发区市场化能力的过程,你的能力有多强,你能不能经受起竞争的考验,最好的办法就是到市场中去。
  中国商人:竞争当然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恶性竞争是否造成的资源浪费太大了?
  张良:当然到当前这个时期,不能老是在恶性竞争的旋涡里打滚了。所以下一步就要考虑两个方向的进步:一是如何由恶性竞争走向有秩序的良性竞争,另一个是如何规避竞争,树立自己的特色从而实现差异化竞争。
  中国商人:您认为就东北的经济开发区来说,应如何培养自己的差异化特色。
  张良:首先是要重新认识开发区。什么叫开发区?开发区的功能并不单纯是政府去招商引资,当然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开始超越这个层面了。开发区应该包括三点,第一是产业集群的开发与定位。产业集群的定位是规避竞争的关键,取决于开发区针对目标客户群体是否能够实现差异化。同时产业集群的定位能否体现开发区的特色和优势,有没有快速整合借势的可能性,产业集群本身能否支撑开发区的容量,能否在短期内快速实现集散,这是定位时就需要考虑的深度问题。第二,开发区实现品牌化发展。在中国比较成功的开发区,像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山东的胶东模式,包括现在的滨海新区,都已经是品牌化运作了。品牌是一个开发区最核心和有效的无形资产,当竞争进入品牌运作阶段,开发区就会进入快速发展期。当然要树立开发区品牌,对品牌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清晰的规划设计。如果没有这些品牌运作的思维和意识,竞争只能是无休止地消耗,最终导致开发区的失败。第三个是在品牌化运作的基础上如何发挥它在更大范围和空间的市场影响力。我们现在换了一个词叫“效应开发”,就是开发区辐射效应如打开。
  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天津滨海新区、上海的浦东开发区,这些开发区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形成了强烈的磁场效应,并且资源体系上已经形成大循环,开发区的典型效应已经发挥积极作用。政府的运作已经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了,这种效应就是资源整合的效应,打的是资源组合牌。这样开发区就具备了第二轮快速扩张的能力。
  实际上在东北亚这个地区来看,东三省目前的开发区大效应还没有出来,这是很大的问题。要形成一个经济极点,创造大效应,一定是多个城市联合运作的结果,它要求城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协作,这对于东北的城市群来说还有一定的距离。
  
  平地上造一座城,没有任何意义
  
  中国商人:刚才您谈到开发区的前期规划非常重要,那么在开发区的产业规划中应该注意哪些要素?
  张良:首先是借助本地的优势,要考虑当时当地有没有某些方面的产业基础,而且这种产业基础是你特有的,从根源上你具备这个优势。你不能平地造一座城市,这没有任何意义。其次在一定的产业基础上,你所能整合的相关资源有没有形成一个平台,有没有一个雏形。同时开发区产业规划一定要跟跟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相匹配。你不能无限制地放大开发区效应弱化城市效应,否则就会导致城市体系跟开发区体系脱节,反而带来负面影响。第三,这个产业的发展前景到底有多大?这个开发区里面可用的可容纳的资源到底有多少?开发区规划产业集群时一定要结合目标产业在市场上的发展前景来考虑。比如我现在玩个大手笔,搞个一千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实际上我把所有的市场资源全部弄过来,还不到500平方公里,那剩余的500平方公里岂不是全部浪费掉了?中国这么多的开发区,为什么有很多土地闲置、招商困难,就是市场容量不允许你这么做。第四,在产业规划的同时,就应该有一套实现我们产业发展目标的执行方案。就是说产业的规划、产业的实施与推行,应该是同步运作的,也就是说产业规划包含有实施规划的具体保障性方案。第五,要考虑到开发投入的成本和风险问题,不能过早和过度透支资源。不少开发区依靠资源投入来换取开发成果,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成本和风险。这些投入未必能换来开发区的繁荣,招进来只是第一步,走出去才是重点。管理单位更多的是要考虑开发区的发展问题,从某种角度上讲开发区的开发工作是系统的和长期的,管理单位必须站在整体的高度上进行持续的品牌推广和市场运作才能逐步形成效应和后期的自我循环,对内同时要有良好的服务体系,切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咨询服务配套,以促动企业群体的有效发展。
  中国商人: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张良: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就是个典型。第一它的基础条件良好。在新加坡投资集团进入之前,苏州的昆山就是个制造业基地了,开发区的效应已经形成,加上其靠近上海的区域优势,商业流通发达,基础环境好。第二品牌定位准确,苏州市政府在新加坡打开了局面,品牌定位实现了是差异化,就是国内第一次针对新加坡的投资商群体,很明白很清晰,工作的方向比较集中。之前,中国的其它地方没有类似的项目。这就保证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在当时的唯一性,规避了竞争。第三迎合市场需求。从开发区功能来看,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缺乏直接的、可控的加工腹地,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本和技术的发展潜力。所以在邻国建立加工中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苏州的城市发展趋势,依托区域位置,建成世界加工业基地,迎合了新加坡的发展需求,也适应了先有市场后有基地的开发区运作模式,成本投入相对成效大,风险低。第四推行高效管理模式。为了后期推广开发区品牌,实施有效管理,实现规划目标,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取得了很大成效,正是由于借鉴了新加坡发展经济、城市建设和公共管理的一整套经验,苏州工业园区的经济总量才能够以50%左右的速度猛增,成为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之地。10多年来,在借鉴新加坡经验的过程中,苏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五组合成链条效应。新加坡作为国际开放型国家,国际市场流通速度快,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其配套,将加工产品快速推向市场,形成加工规模增值效应,这对于开发区来说同样重要。市场有没有规模,生产能否增值,产品等能否快速流通同样是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苏州的新加城工业园存在时间不长,天津又提出来要搞一个新加坡生态园,最近沈阳也在运营新加坡工业园项目,南京也在筹划中。无论是工业园还是生态园,它的主体仍然是新加坡的加工产业群体,我认为后面的这种定位可能有点偏了,这样一来,新加坡财团在中国的投资其内部也形成了竞争,这就可以说明中国的开发区是一种模仿效应、追风效应,最终导致内部的竞争。当然新加坡这些企业的选择不一定是错误的,但至少我们还没有看到这些开发区在规划上有什么特色。那么下一步如何规避竞争,把天津的生态城,南京的第三城,沈阳的第四城等打造成具备自身特色的开发区模式,能否产生像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城这么大的效应,这是他们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开发区须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协调
  
  中国商人:就您的观察来说,目前中国的开发区,无论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它们在规划和定位的时候,您认为它的决策半径有多大?我指的是经济地理上的概念。比如,同样一个城市的四个开发区,有可能彼此互为对手?
  张良:这里就反映出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实际上中国的很多开发区在规划之初就出了问题。在没有经过充分市场调研的情况下,就匆忙地做出了一些决策,导致后期市场运作中出现很多问题,集中体现在时间成本很大,浪费资源很多,进入开发区的企业内部也容易产生矛盾,没有形成集群效应。有的开发区甚至盲目中重新调整了定位,进入了无休止的不良循环状态。
  现在的开发区已经是立体化的竞争,开发区与房地产业竞争,开发区与开发区之间在竞争。比如说,一个城市东南西北有四个开发区,四个开发区四种模式,马上就会形成对抗,互相争资源。同时,开发区也跟城市的主体发展构成竞争。
  开发区本身就是城市的一部分,两者应是和谐互补的,但是它却跟城市的主体发展争夺资源上的调配。如此立体化竞争造成了我们中国的开发区成本太高,内耗过大,为了追求短期效应,过多地让利给进驻开发区的国际企业。造成我们开发区的运行模式弹性空间非常小,问题就出在没有好的前期规划不注意品牌效应上。
  中国商人:地产上的成功与产业上的失败,可以说是中国开发区恶性竟争产生的一个最大的副产品。
  张良:所有的开发区第一件事就是做地产,工业地产、商业地产、配套服务地产,包括农业地产,这是必须的。在做地产的过程中,第一批受益的就是开发区政府(管委会),这是它们看到的最核心利益。这是第一种开发区模式,开发区对中国地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这也是积累地产泡沫的一部分因素。开发区要快速形成品牌效应,必须尽快推行与项目集群配套的大批量地产开发,它要求短期内大量的建设和快速消化这些地产,导致地产一再升温。
  第二种模式是投资性的模式。我在这里划一片地,我去找一些大的集团公司入驻,让它们统一开发,统一运作。说白了就是我出土地你出资金双方进行联合开发,然后去招商。这种政府与企业合作,以商招商的模式被认为是降低风险,快速市场化的有效模式。
  第三种模式就是概念性的,我就打一个概念,上海浦东以前就是一个概念,天津的滨海新区也是一个概念。这种概念提出来之后它是一个大的范畴,我只给你资源优势,具体如何开发政府不承担任何开发费用。比如我给你相关的银行政策、产业政策、招商引资政策,以概念为主进行资源整合,包括企业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实际上中国好多大的开发区现在还在概念运作的阶段。
  中国商人:你认为第三种模式是成功的模式吗?
  张良:这也未必,只是必然之举。其效果如何还要看管理部门运作的方式方法,最后还是要打造出一种效应模式。像新加城工业园,我的模式出来了,我的效应也上来了。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通过科学的资源整合无限扩大开发区影响力,通过影响力去辐射和整合更多的资源。为什么会出现泛珠三角,泛长三角这样的概念?就是在原来长三角的基础上,它的辐射面和商业圈模式逐渐扩大,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一定的广度从而涵盖了更多的关联地区。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开发区运作模式,我可以影响多大的面积,可以辐射多大的商圈,可以整合多大的资源。说白了,这样的效应模式才是开发区的无形资产。
  中国商人:您刚才谈到开发区的效应模式,促成了泛长三角、泛珠三角这种超越了行政区划的区域性联合经济体的出现,后来更出现了带有国家战略引导性的中部崛起等等概念的提出。那么这种“泛长三角”之类联合体的出现是不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还没有打破行政区域的前提下,通过市场自身的竞争与调节形成的?
  张良:对。这个“泛”是个什么概念呢,它把你原先的区域经济发展定位经过市场催化以后转化、拉伸、产生裂变了。比如我原先的定位就是两个省一个市,结果这个泛效应出来以后,它可能是覆盖到五个省六个市,甚至已经走上国际化了。其本质就是市场需求与市场机制在起作用。就像你刚才讲的已经跨越了政府行政区划的体制了。这样的开发区招商工作就会变得主动了。所以东三省的开发,必须进入这种状态。从可能影响的大商圈层面上进行总体规划和定位,跳出行政区的格局限制。必须用市场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要采用最新的方法,绝对不能走老路。市场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也没有什么资源给它们了。靠什么?就要靠一种更加优化的模式。
  
  东北应从环太平洋角度谋划未来
  
  中国商人:在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背景下,您认为东北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其优势和劣势分别在哪里?
  张良:实际上东三省应该坐起来谈谈如何联合发展的问题。首先要考虑面对东北这么大的区域如何更进一步加强合作。比如说,天津与东三省在环渤海这个概念下进行一体化运作,后来又提出东北亚经济中心(3+1)的概念,实际上在此之前还有中国经济第四极的提法。
  我认为应该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在环太平洋这个角度来谋划自己的发展格局。亚洲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但它不能独立发展,它必须依靠西方的经济杠杆来调整和促进。这两个经济板块一直是一个整体,从来没有完全分开过。东三省要成为东北亚经济发展的中心,我认为战略决策上必须跨越太平洋,更快吸收亚、欧两个区域板块的经济资源。也只有这样,才能尽快促进它成为东北亚的经济中心。不能仅仅依靠日本、韩国、俄罗斯这些周边国家,因为它们的资源也毕竟是有限的。
  东北地区已经举办过东北亚博览会,事实证明,东北亚博览会对东北经济的推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国际化运作上大连相对比较超前,说明大连看到这一点了。大连办过一届达沃斯论坛,但是在达沃斯的后期市场开工作不是很理想。我认为大连应该继续发挥达沃斯论坛的后续效应,重点做好两件事,一个是大连的深度国际化问题,达沃斯已经让大连实现了品牌国际化,但如何实现产业与资源的国际化呢?我建议大连可以到达沃斯开中国的大连论坛,这样就能快速实现大连与达沃斯真正的交互。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第二个我认为大连这种达沃斯模式应该在全国重点城市搞一个巡回式的演讲或专题报告会,借此机会继续在中国强化推广和渗透大连的形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招商引资,逐步完善大连提出的几大的项目。这样转一圈可以说什么都有了。在东三省哪个城市进入国际化的速度最快?那就有可能是大连。大连有可能成为东北亚经济区域版块中的一个新的中心,它有可能快速赶超沈阳、长春、哈尔滨。
  中国商人:如果这种立足于大区域合作的方向是可能的,东北各地政府应在哪些层面加强和规范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东北地区的民营企业又如何立足于国边国家及国内市场加强彼此之间的产业与资本合作?
  张良:东北各省市之间如何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成一个大的系统化的经济运作平台很重要。刚才我们谈的是如何扩散东三省的影响力,现在就要考虑聚焦,东三省有可能在哪些产业上聚集起强大的爆发力?能不能找一两个产业成为东北地区的依托,真正使这个区域成为东北亚的亮点?我一直在关注这样的产业,但我一直没有看到,或者强势的产业已经出现,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效应没有推广和发挥出来。况且打造一个国际化的产业集群,从规划开始到后期的产业链条形成,以及到群体效应的发挥需要一个周期,而东北的不少产业还在产业的初级阶段,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可以肯定地说,能够快速国际化的强势产业它一定不是传统的产业,也可能是传统产业当中演变出来的一个分支,东北大的产业集群效应没有出来,比较分散。
  中国商人:你认为东北这些年做得比较理想的事情都在哪些方面?
  张良:主要在它的品牌推介上。像东北亚博览会、大连的达沃斯,每年这几个地方都有一些大的推介会。这些方面的工作力度很大,但是在具体落地到产业和经济模式上,后劲不足,这是东北面临的最大问题。现在整体看东北处于前期的推广推介阶段,还在品牌的提升阶段。而资源的发挥、渗透和裂变,这个过程还有没有开始。第三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东北要想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如何有效借鉴学习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这几个经济极点的模式,创造性地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很重要,一个是学习,第二是借鉴,第三是规避,以防止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就是同比其它的几个经济极点,我们东北亚的核心优势在什么地方?资源、区位优势,还是基础设施?现在提出东北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这个说法不错,但是支撑它的模式不明朗。
   中国商人: “中国的第四极”更像一个行政概念。
  张良:是的,其本质还是一个如何利用市场机制的问题。深圳是最早开发的城市,后来成了珠三角经济极点。第二个极点是江泽民在上海时提出开发上海浦东模式,现在上海成了珠三角的经济极点之一。所以我们开发一个地区时,要通过一个经济极点来催生出一个市场,这个过程都是政府规划在先市场运作在后的。我先有一个行政模式,然后通过市场机制把一个区位的优势激发出来。
   中国商人:具体对东北来说应该怎么讲?
  张良:首先必须有一个核心点作为依托,比如说环渤海有天津,珠三角有广州,这种核心点一定是外向型城市而且国际程度非常高。它的市场容量、信息流、人才和业务流通量也都非常大。依托这样的核心城市点可以形成一个大的资源平台。其次,在围绕核心城市一定有一个城市带。我们看广州,温州、南京、上海,这些城市之间都是城市带,在产业与资源上彼此呼应而且互补、交往、流通、循环。第三就是在经济极点与城市带之间流通的速度一定要快,城市极点与城市绵延带之间的结构是网状的。你的物流、资金流是不是很快,有没有大的国际金融机构进入,有没有大的品牌加工企业在这里聚集,这都是要重点考虑的要素。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都是一些城市带,那么东北地区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究竟取那些个城市呢?如果城市之间的距离如果太远,相互之间互动的节奏就比较慢,市场交易成本一定是很高的。东北三省如何弥补这个缺陷,这是一个课题。我觉得,在东北的城市里,长春、沈阳、大连这几个城市有可能形成经济极点和城市带。我想首先是以省会城市为主的几个二线城市联结在一起,第二是重点培养几个城市作为辅助性的城市,促进核心城市与城市带之间协作的密度与深度。第三个就是流速的问题,加快东三省的物流、信息流、人才流和资金流。第四,要推动东北出现几个有聚集效应的经济极点,东北三省还要联合起来做几个大的项目。没有大项目、大手笔、大产业,东北地区的效应就无法出去。还有一点我觉得特别重要,东北地区一定要善于借势,借其他几个经济极点的势。要加快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这几个区域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强化东北地区在全国的品牌效应。
  
  东北有可能成为信息服务的基地
  
   中国商人:你刚才谈到要有几个大的项目才能促进经济极点的出现。对于东北地区来说,可能比较重要的城市都想成为经济极点,这其中有个资源竞争的问题。那么依你的观察来看,谁才有资格成为经济极点?
  张良:经济极点肯定是在竞争中出现的,这就要看谁的步子迈得更快一些,谁起步早,谁能把这个格局打开,把这个品牌做起来,谁就能成为核心的极点。这个一定是政府先规划,市场后催化的。第二个同比一下其它几个经济极点,我们先看区位优势,如果拿东三省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较,肯定是后者更有区位优势;论开发的时间和资源,人家已经形成优势格局了,东三省已经落后;论区域开发的品牌与运作模式,人家已经有了成熟的实践并且取得了成功。实际上现在东三省采取的很多开发模式是从其它地方复制过来的,谈不到什么优势。东三省唯一的优势,就是它靠近日本、韩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东三省一定要把握东北亚这一块经济优势,加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的合作。每个经济极点它的产业基础都比较复杂,你看珠三角、长三角都是加工产业比较多,环渤海是品牌企业比较多,那东北地区有什么?它是中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而重工业产品要进入市场有一个过程,而且重工业产品本身的附加值不是太高。参考其它区域综合来说,上海是金融中心,广州是全球贸易做得最好,天津主要是打品牌效应,正在成长为一个品牌孵化基地,因为环渤海地区有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它的品牌基础已经形成了。我认为大连的软件外包产业倒不是不可以成为一个主导产业,最起码是有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成为现实就必须放到整个东三省这个大的范围内进行综合考虑。东三省能否成为一个信息服务基地呢?我觉得是有可能的。这种信息服务基地可以快速拉动传统产业,与这个区域未来的经济极点和城市带进行匹配,在资源与产业上形成互补效应。同时借助周边国家的优势,俄罗斯、日本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科学技术有时候就是通过信息作为载体的,容易形成新的优势产业。东三省还是中国的粮库,农业要真正赶上全球市场成为附加值更高的生态农业,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没有很好的构建也是东北地区需要改善的地方。如果东北能在大农业及农业的信息化方面走出一条路子来,就可以作为供求基地把中国的农业产业推向全球各地。大连完全有搭建整个东三省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的基础。比如说大连的服装城虽然是传统产业,但它汇聚的全都是世界名牌,为么呢?因为这里经常举办各种博览会,博览会本身就是信息交流的理想平台。第二个是品牌化,而品牌本身就是信息载体。还有,大连举办达沃斯论坛,也是在传播大连的形象、品牌和信息。那我们能不能把大连的软件外包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把东北地区打造成东北亚乃至太平洋地区的一个信息产业服务基地?这应该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反过来说,如果东北地区打造传统产业,它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它不在中国的心腹地区,它的区位在中国的一个角落,从物流上运输到全国本身的成本就比较高。第二个东北地区还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导致东北的好多优势资源要发挥出来受到局限。第三个我们匹配周边这些国家,除了日本、韩国以外,其它国家要么比较贫穷,要么是发展落后,所以东北的战略视野一定要跨越亚欧大陆,打造一个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以信息产业作为基础继续拉动重工业、轻工业包括现在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与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配套。既然我区位优势、品牌、资源都比不过它,那我就从以高品质的信息服务来拉动相关产业的整体增长。
  中国商人:实际上能否成为某个区域的经济极点,不一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说大连,它不是省会城市。大连能出现软件外包产业说起来真是一个奇迹。
  张良:大连为什么能出现这个奇迹,说白了大连的效应就是东北地区实现创新发展的一个标杆。达沃斯是它最先举办的,千年之窗它最先提出来的。大连服装城很早就开始搞博览会,东北亚后来搞博览会是为了什么?还是为了促进信息的交流。作为中国最早见到太阳的地区,东北就是要在信息服务上抢占高位,不仅配套服务于全中国的市场,更服务于欧亚市场,最终通过信息催化来实现整体的腾飞。
  
  农村允许有大的经营者,但不允许有大地主出现
  
  中国商人:三十年前,小岗村的十多位农民宣布了农村集体经济在当时的解体乃是大势所趋,而三十年后,同样是小岗村人在新的土地流转政策出台前就尝试了另一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您本人如何评价这种变化?十七大三中全会允许农民在保留承包权的前提下依法流转土地试用权,您认为当前的政策对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和大区域整合发展带来哪些创新的可能性?
  张良:这次土地流转政策应该说是农村全面开始城镇化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农村真正进入商业经济的一个开始。当市场有需求的情况下,农民就可以把土地当作资源去流转,前提是充分保证农民的利益。农村最大的资源是土地,而不是人口,人口太多是一种消耗。东三省面积这么大,土地这么多,农村的产业基础也比较好,当前这个政策的出台恰好对东三省是最大的利好。
  中国商人:从传统来说,东三省有很好的地块优势和大农业大工业产业化经验,可能会更好更快地发挥这个新政策的优势。
  张良:对,这种运作会更快更好地推进农村的产业化。只要有好的项目,有一定的资金,有好的资源,就可以通过农业向工业的转变加速农村产业化进程。这里面还隐藏一种可能性,农民把土当作资源在市场上运作的时候,将会出现一个新的群体“农民企业家”。农民将会由以前的被动走向市场变为主动去融入市场,通过土地资源来置换市场资源,用市场资源反过来推进农村的发展。
  而农民企业家的大量出现则会进一步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最终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与资源配置变得更加合理更加科学。这个新政策的出现将会最大程度地激活农村市场,激发农村地区与农民群体的消费需求,盘活国内的闲置经济资源。这样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就可以真正实现接轨,两大市场的互动与互补会更加深入。同时,将有一大批企业品牌被吸引到农村去,特别是已经盯上农村市场的大企业和大的品牌,因为国内一二线城市的消费已经饱和了,市场容量也到了极限,打开农村市场会给大企业和大品牌带来更多的利润增长点。最后,除了货币这种形式,土地将会成为农村进行交换的另一种“货币”。由于土地使用权的“货币化”,中国城乡之间的交流将会是一个全新的层次和境界了。说白了,由于当前这个政策的出台,中国的农民可以在一个公平的起点上有了普遍创业的机会和资本,我认为这是继第一次将土地承包给个人之后农村的第二次改革开放。
  中国商人:也就是说,这个政策的本质是在农村地区允许有大的经营者出现,但不允许有大地主出现,也是一种制度的公平性保证。
  张良:这一点很重要。保留了承包权,没有经营能力的农民转一圈回去他还有一块土地安身立命,否则就会流离失所。
  (张良简介:清华大学客座教授)
其他文献
中国商人:您多年来一直深入研究中国的民营经济,此次访谈,我们的话题就集中在东北应该如何发展民营经济这个话题上,您也可以多谈全国各地的经验。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在当前形势下,东北地方政府如何刺激民营经济的发展?  袁青鹏:去年以来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出了一些问题,我们要在现象背后看本质。中小民营企业为什么出了问题?出了问题以后为什么党中央和国务院如此的重视?在社会看来,我们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解决了社会就
期刊
80后的你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吗?  我是一个相当传统的人。  怎样做一个好的管理者?  那些东西是靠悟的  大学生创业重要吗?  我觉得知识是最重要的,我现在不断地在看书、学习。   最想做的事情是?   我想40岁退休,然后准备一辆足够用的越野车,去山区里面做义工,帮助贫困学校的小孩树立更加积极,正确的人生观。      他出身农村,18岁从中专退学,从社会的底层做起,吃过苦受过骗,他曾在两年时间
期刊
伍继延何许人也?  湖南湘商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重庆校友会副会长、湖南大学校友总会常务理事、北京校友会常务副会长、重庆市湖南商会创始会长等等……这一长串的职位似乎并不能充分说明伍继延的身份。  用伍继延自己的话说,“曾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者(当然这个工作现在还在做),现在是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中国改革开放30年论坛暨评选活动组委会近日发布“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杰
期刊
27岁的CEO和同龄人有什么不同?  至少从外表上而言跟同龄人是完全一样的  如今的事业做到了什么程度?  我们的收入和利润超过了网盛科技上市当年的收入和利润。  从来没有上过大学?  我想不明白,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去学  80后企业家的辉煌只是昙花一现吗?  跟我没关系,我只要把自己这块做好就可以了,我不管80后垮掉不垮掉      27岁,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阿里巴巴的马云在
期刊
杨佩昌教授,现任德国欧中经济技术交流促进会会长、中欧合资欧华管理技术公司总裁。先后就读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北京大学,师从于德国经济政策协会主席、德国总理府首席经济政策顾问哈瑟教授,从事欧洲经济政策与中欧贸易研究,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倡导者之一。  2006年-2007年,杨教授受德国政府邀请前往德国弗莱堡大学从事能源经济研究并担任高级访问学者,与德国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话、交流;同时担任欧洲应用技术大
期刊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终于圆满,给世人留下一场视觉盛宴、精神盛宴以及仍将诱发最新梦想的人类盛宴。  在这场盛宴开幕之前,作为唯一一场由地方政府主办的新闻发布会——“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新闻发布会不能不倍受关注:  对世界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中国选择在毛的老家开辟一块全新的试验田——此举意义非常——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正好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之一;  对于湖
期刊
“我昨天把沈建华赢了!”说这句话时,马幼良正坐在自己位于CBD中心的飞镖咖啡吧内,窗外,就是国贸二期和央视新大楼。  熟悉飞镖运动的人知道,沈建华是国内飞镖好手,有十多年飞镖运动经验,曾获过全国冠军,成绩长期稳定在全国前列。而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的马幼良,又是如何赢了沈建华的呢?  “不仅赢了沈建华,世界冠军保罗·林还算是我的师父呢!”看着记者的疑问,马幼良笑着聊起了自己的飞镖生涯。    生意中发
期刊
在古中国时代,夏商周朝基本上属于联盟组织,类似于现在的代理商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建立了秦国集团,下设事业部、分公司以及办事处(郡县制)。只有集团有法人资格,其他机构则没有,财权、人权全部收归到总公司,实现了高度集权化,这是当时的一个重大制度变革。  之后是汉朝集团,继续实施之前的代理商制还是事业部制,是集团CEO刘邦伤脑筋的问题。最后,他采取了一朝两制:对总部附近即京畿地区的势力范围按照子
期刊
北京潮人商会会长张善德一见到记者,就兴致勃勃地谈起即将在10月底由商会举办的2008国际潮商论坛暨第三届潮商大会。  “我们将把‘红头船’搬进刚建成的潮商会馆中。”提起红头船,人们自然会想到潮商,作为三大商帮之一的潮商创造过举世闻名的惊人商界奇迹,从海洋文化中诞生的这一商帮,如今已被公认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活力、最会赚钱的商人群体之一。从红头船的海贩商人到如今的华人首富,从远走他乡的华侨华商到如今
期刊
推开门,音乐声迎面砸来,顺着过道往里走,霓虹灯闪烁的场馆内,鼓掌声尖叫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他知道,今晚的入座率又满了,情况很乐观。想到这,他严肃的表情柔和了起来,嘴角上扬。  笑语阵阵,人影憧憧,湖南大中华歌舞剧院仍然在送走热热闹闹的一场之后,又迎来热热闹闹的一场。    本土文化长沙味道  长沙的9月,太阳已收敛起它最后的明媚和热量,暮色牵来的灯火,将整个长沙城映照得一片辉煌。娱乐之都正在用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