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心理能量”提升研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输出驱动——输入促进”理论被应用到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由于曾经挫败的学习体验导致学习英语的心理能量匮乏的现象,而低心理能量状态最终影响了该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效果。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为例,本文试图说明如何通过提升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认知水平来解构与挫折体验相系连的“低心理能量状态”,以期使“输出驱动——输入促进”理论的效果落到实处。
  关键词:输出驱动;输入促进;心理能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7.070
  0 引言
  文秋芳教授在“产出导向法”中提出了“输出驱动——输入促进”理论,其核心是通过知识应用的需求促使学生认可即将输入的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产生知识输入的欲望。笔者认为,就“心理能量”而言,“输出驱动——输入促进”理论能够从“价值实现”理念的角度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能量,继而进行更有效的英语知识输入。那么何为心理能量?心理能量即心能量,是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主体性,并驱使人采取适当行为的冲动、勇气、意志力及各种特征的情绪、感情等心理力量的展现。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笔者尝试应用“输出驱动——输入促进”理论提升学生心理能量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多年“以成绩为导向”的英语学习经历中有大量挫折体验,与其相系连的是学生普遍存在的抵触、畏难甚至厌恶英语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能量匮乏是不可避免、甚至根深蒂固的,而心理能量的匮乏会影响大脑在知识输入时的认知效率,同时生理上也更容易疲惫。然而,单一从“价值实现”的角度并不能完全解决学生心理能量的匮乏,因此笔者在应用“输出驱动——输入促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在“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又初步尝试从“认知升级”的角度来解构学生消极的心理状态,继而提升其学习英语的心理能量。
  1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心理能量”提升
  下面从三个方面举例如何提升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认知水平,从而解构与挫折的学习体验相系连的“低心理能量状态”。
  1.1 基于哲学视角的“词义演变”认知升级
  大多数学生在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都会被数量众多的多义词困扰,觉得词义的演变难以记忆并枯燥乏味,而这种感受引发的心理抵触感使词汇记忆的遗忘率居高不下,从而进一步导致词汇学习的低心理能量。
  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笔者尝试从哲学视角引导学生找出词义演变的规律,解构词汇发展中看无章可循的词义变化。下面笔者以讲授词汇中“两端词”的词义变化为例说明如何引入哲学视角提升学生的相关认知。“两端词”同时具有两个对立的语义义项,在词义上存在着“两极化”现象,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四单ambition一词,它具有两个褒贬色彩对立的语义:(1)A strong desire to achieve something (雄心)(2)Excessive greed for power or fame(野心)。但笔者对“两端词”的讲授并没有从直接举例开始,而是从哲学上的矛盾统一体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谈起,向学生罗列出同时包含雌蕊和雄蕊的两性花以及像蚯蚓、蜗牛、蚧虫等雌雄同体的低等动物。在讲述过程中察觉到学生对矛盾统一体现象的兴趣已被驱动时,笔者才给出二十个英语句子,要求学生通过句意的辨析找出词义上的矛盾统一体现象,并抓住该时机进行词汇知识的输入,告诉他们存在于词汇中的这些矛盾统一体被定义为“两端词”。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两端词”是如何演变形成的,笔者细述了新视野大学英语“ambition”一词成为“两端词”的过程:首先,“两端词”的两极语义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总有相通的部分,也就是共同的信息,学者钱冠连称之为“共轭”。“ambition”的两极语义之间的确存在共轭——strong desire(强烈的欲望)。其次,如果强烈的欲望还在理性的控制范围内,通过正当的方式实现并给社会带来积极的效果,那它就是“雄心”;如果强烈的欲望过度发展,已强烈到不择手段并不顾及社会效果,那它就是“野心”。两极语义的形成充分印证了“矛盾对立的双方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哲学理论。当“ambition”的两极语义处于势均力敌的阶段时,它就会成为一个“两端词”,同时包含两种看似矛盾的含义。
  至此,学生从哲学视角提升了对词义演变的认知,同时对“两端词”的探索欲望也被彻底激发起来,笔者借机进一步驱动学生的输出,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两端词”势均力敌的两极语义只是它在词义演变中的一个阶段,它的词义必将继续演变下去,那么请预测“两端词”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它会死亡嗎?它能再生吗?最终学生经过热烈地讨论,输出结论如下:参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经历着发展、成熟、衰败的相同过程”的哲学理论,在未来,随着词汇意义的继续演变,“两端词”的另一极含义很可能会逐渐消亡,比“ambition”这个词很有可能在将来某一天会成为一个彻底的贬义词。也就是说,英语词汇中现在的“两端词”在未来大概率是会死亡的,但随着这一批“两端词”的逐渐消亡,新的一批“两端词”又会逐渐发展起来,如同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周而复始。
  通过哲学视角来讲解词义演变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认知,使学生重新审视和体会词汇发展中如同有机体般焕发出的生命力,有生命力的事物才会激发人本能的探索欲望,而来自内心欲望的强大心理能量要远远超过自我强制约束的力量。
  1.2 基于文化视角的“语法规则”认知升级
  英语语法规则在学生的脑海里难逃“晦涩难懂”的既定印象,导致学生继续学习的心理能量无法生成。笔者试图在大学英语课堂的语法教学设计中引入文化视角来解构语法的“晦涩性”,同时探索语法规则的源头,让通常被认为“不可解释”的语法规则在文化的维度上获得了“可解释性”,继而在“可解释”的基础上变得易于理解,以期扭转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语法的低心理能量状态。   以英语中的物主代词“his”和“her”在语法上的使用规则为例(“his”表示物主为男性个体的所属关系,“her”表示物主为女性个体的所属关系),笔者提出以下问题:在“Everyone is reading his textbook in the classroom.”这个句子中,everyone中文释义为“每个人”,既包括男性,也包括女性,也就是说,句子中的textbook的物主同时包括男性个体和女性个体,可是为什么划线部分的物主代词通常用“his”,而不用“her”呢?换言之,表示物主为男性个体所属关系的代词“his”为什么可以把表示物主为女性个体的那一层所属关系也包含在内呢?笔者启发他们可以从西方宗教文化出发,联想一下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上帝造的第一个人是男人亚当,然后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出第一个女人夏娃;他们还可以联系“父权社会”下盛行的男尊女卑的文化观念来思考。
  从文化上来探索语法规则源头的思维路径彻底驱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他们分小组讨论后输出以下探索结果:“上帝造人”的故事表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认为女人本就源自男人身体的一部分,那么,表示物主为男性个体所属关系的代词“his”可以把表示物主为女性个体的那一层所属关系包含在内,即是宗教文化的影响在语言发展和语法规则上的延展;同时,这也是“父权社会”文化上男尊女卑的观念在语法规则上的表现。对此笔者一一表示肯定,并提出更复杂的问题促成进一步的输出驱动:(1)假设西方社会变成了“母权社会”,那么在“Everyone is reading his textbook in the classroom.”这个句子中,划线部分的物主代词还会是“his”吗(学生经讨论认为会使用“her”)?(2)假设男女两性平等在西方社会已完全实现,那么在“Everyone is reading his textbook in the classroom.”这个句子中,划线部分的物主代词会使用“his”还是“her”呢(学生经讨论认为这两个物主代词中任何一个都可以使用)?
  至此,认知提升的学生认识到语言中的语法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被社会文化观念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语法规则反过来也是一个可以让人们窥见它背后的文化观念的窗口。语法规则与时代同步变化而具有的生命力解构了其作为既定规则的晦涩性。而“晦涩性”的移除使学生更有可能生成高效输入语法知识的心理能量。
  1.3 基于几何学视角的“汉英空间介词不对应”认知升级
  汉英空间介词不对应的现象因其难以被具象化的解释而呈现出“复杂性”,甚至导致学生对整个介词部分的学习都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陷入英语学习的低心理能量状态。
  关于汉英空间介词的不对应,笔者尝试从几何学的视角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使学生从根源上具象化地认知空间介词在英汉两种不同文化中的空间关系指向,从而解构其复杂性以及与复杂性相系连的学习的低心理能量状态。笔者先就汉语空间介词“上”给出三个例句及其英文译文:(1)一只小鸟从河面上飞过。A bird flied over the river.(2)她正坐在一个石墩上。She is standing on a stone pier.(3)这个罪犯的照片出现在报纸上。The photo of the criminal appeared in a newspaper.在其中的三个中文例句中,“河面上的鸟”“石墩上的人”、和“报纸上的照片”的“上”看似没有差别,但从几何学的视角看,如果设定参照物所在的水平平面为A,目的物所处于的水平平面为B,汉语空间介词“上”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二维平面之间三种不同的空间关系:(1)平面B位于平面A的上方,具有一定的高度,互相不接触。如例句1:一只小鸟(平面B)从河面(平面A)上飞过。(2)平面B位于平面A的上方并且互相接触。如例句2:她(平面B)正站在一个石墩(平面A)上。(3)平面B嵌置于平面A之中,整体形成一个平面。如例句3:这个罪犯的照片(平面B)出现在报纸(平面A)上。继而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汉语空间介词“上”与英语空间介词“on ”(在……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对应着三个英文空间介词(over/on/in)?请尝试从几何学视角进行解释。
  几何学视角使学生豁然开朗,对空间介词的认知获得提升,并找到了可以解构“空间介词复杂性”的思维路径,继续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提升。同时,在英语学习上运用几何学视角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无论是自信心还是好奇心,都能在不同维度上形成心理能量,在它们的驱动下,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输出欲望,对上面的问题进行了积极踊跃的探讨,之后输出以下结论:汉语空间介词“上”的深层语义范畴通常包含二维平面之间三种不同的空间关系,而英语空间介词“on”(在……上)在深层语义范畴上只对应了这三种空间关系其中的第二种,那就是:目的物所处的平面B位于参照物所在的平面A的上方并且互相接觸。而汉语空间介词“上”所指向的另外两种空间关系在英语中是用其他的空间介词来表达的,例如,平面B与平面A之间的第一种空间关系在英语中是用空间介词over(在……之上)表示的,平面B与平面A之间的第三种空间关系在英语中是用空间介词in(在……里面)表示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又给出例句4进一步驱动学生深入思考:他的光脚丫踩在沙滩上。His bare feet stepped in the sand.在这个句子中,汉语空间介词“上”对应的英文空间介词也是“in”,但这并不符合上述的平面B与平面A之间的第三种空间关系,即平面B嵌置于平面A之中,整体形成一个平面。那么又该如何解释呢?最终学生思考后输出他们的发现:汉语空间介词“上”涉及的两个二维平面之间的空间关系除了上述常见的三种外,还存在第四种,那就是参照物所在的平面A发生凹陷而导致的目的物所处的平面B和平面A之间形成局部嵌置状态,比如例句4中的“沙滩”(平面A)发生凹陷而导致“脚丫”(平面B)局部嵌置其中,而这种空间关系在英语中也是用空间介词“in”(在……里面)表示的。
  笔者发现,心理能量一旦生成,学生在整个思考过程中对知识输入都不再有心理抵触,同时对即将输出的结果的渴望和信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这种心理能量如同一种生命力,推动学生从汉语空间介词“上”和英语空间介词“on”(在……之上)的不对应出发,溯本求源,对英汉空间介词通过几何学维度展现出的深层语义范畴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2 结语
  “输出驱动——输入促进”理论是从“价值实现”的角度驱动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原动力,可是,并非所有知识的价值都能以可“即时兑现”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感受到英语语言本身的生命力,并发自内心地被它吸引,继而产生一种类似“永动力”的心理能量,并由此催生出最真挚的输入欲望和最热切的输出需求。这是大学英语教师在“输出驱动——输入促进”理论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深入思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美荣.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视域下的学术英语EAP教学任务设计原则探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7,17(5):85-87.
  [2]余庆华.激发学生“学习能量”的有效策略探析——基于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反思[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30(6):135-138.
  [3]钱冠连.语言全息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87,196.
  [4]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87-190.
  [5]王思茗.高校英语语法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课程教学,2018,(24):108-110.
  [6]唐玮,林正军.意象图示观在英语空间介词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3(2):28-34.
其他文献
摘 要:“课程思政”是相对于思政理论课而言的,即所有课堂都应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就需要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体现思政的教育元素。结合商科专业特点,在高职高专院校商科专业中体现“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八方面思政教育元素:政治教育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中华优秀文化元素、职业素养元素、法律法规元素、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元素、创新思维元素和工匠精神元素
期刊
摘要:范某逃税案反映了我国税务机关纳税评估准确性低的问题。影视从业者收入特点使得税务机关不易对其收入进行合理预计,更难对其虚假申报进行评估。行业自治可以成为拓展纳税评估数据来源,提高纳税评估准确性的理念之一。经纪人借鉴好莱坞CAA业务发展模式开设纳税评估辅助业务,税务机关通过政府采购获取经纪人该服务,是提高纳税评估准确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纳税评估;纳税评估辅助业务;政府采购;CAA模式  中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烟草商业企业面临着经济、技术环境的不断变化,在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何贯彻“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任务下,分析烟草商业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现状,思考探讨一些提升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烟草商业;企业管理;财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
期刊
摘 要:通过对H市地市级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地市级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制度不健全、参与度不高、管理层不支持等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培训返岗、培训讲师培养、调研和测评等环节。因此,为提高地市级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应建立培训返岗机制、讲师培养机制、训前调研训后测评机制,鼓励基层和管理层员工主动参与人力培训工作,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关键词:国有企
期刊
摘 要:互联网银行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网络实体的线上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金,降低自身经营成本,打破传统银行局限性,促进银行业务的发展,具有简单、快速、安全、高效、低成本等优点.但也因其依赖于互联网,银行的发展仍存在先天性掣肘,我们以浙江网商银行为例,从互联网金融视角研究线上民营银行的创新路径,剖析浙江网商银行的经营优势,探究目前浙江网商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不足,为浙江网商银行更好地发展提供对策建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教育”模式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为我国职业教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引入了新的发展动力。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区别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该模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部分,通过对三部分的设计以及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翻转课堂;“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
期刊
摘 要:基于目前的数字时代财务管理的发展转型,以及财务披露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地位。试图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诚信教育功能开发方面侧重于构建符合财务人才培养模式的诚信教育体系,并通过行为习惯养成,帮助财经类人才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此过程中以财经类专业知识为理论支持,通过碳账户运作的理论,以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为参考,在公众平台的诚信教育功能开发机制方面进行创新,试图构建一种有黏度的诚信体验养成商业模
期刊
摘 要:职业需求联系着高职教育,决定着高职教育的方向。本文从旅游专业开设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安排等方面分析了陕西省旅游高职教育现状;以智联招聘网站的岗位招聘信息及旅游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和反馈意见为基础,进行了职业需求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旅游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基本符合职业需求,但是课程安排却与职业需求有很大的不对称性。  关键词:陕西省;旅游高职教育;课程
期刊
摘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高校都开展线上教学,基于高等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由于线上教学同线下教学相比较,容易受到网络客观环境的影响,远程教学难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使得原本抽象的高等数学课程增大了教学难度,因此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高等数学课程以及在线教学特点进行了分析,从线上教学模式选择、课前准备、课堂环节设计、课后反思的角度阐述了高等数学在线教学的
期刊
摘要:大学生创业是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立足专业进行创业逐渐成为推进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会计专业拓展课程在立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引入创业能力培养。本文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并将创业能力培养理念引入其中,以期推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适应学生创业发展需要。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