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Steiner定理的拓广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ing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teiner定理 在△ABC中,∠B和∠C的平分线BD与CE相等,则AB=AC.
  文[1]对这一几何名题拓广为:
  拓广定理 如图1,在△ABC中,设BD、CE分别为∠ABC、∠ACB的n≥2等分角线中的任意两条相应的分角线段,则AB≥AC的充要条件是BD≥CE.
  认真拜读发现,文[1]对充分性的证明事实上只证明了:
  当BD>CE时,AB>AC或AB=AC;
  当BD=CE时,AB=AC或AB>AC.
  所以,文[1]在用反证法证明必要性(即:如果AB≥AC,则BD≥CE)时的推理(即:假设不然,即BD  但文[1]的探索精神是不容磨灭的,其实只需小作改进,便可获得如下更完备的结论及完美的证明.
  再拓广定理 如图1,在△ABC中,设∠ABC、∠ACB的任意分角线BD、CE满足∠DBC=λ∠ABC,∠ECB=λ∠ACB(其中λ∈[WTHZ]R[WTBX],0<λ<1).则
  (1)BD=CE的充要条件是AB=AC;
  (2)BD>CE的充要条件是AB>AC;
  (3)BD  注 以上三个充要条件其实等价于:
  当AB=AC时, BD=CE;
  当AB>AC时, BD>CE;
  当AB  为了证明再拓广定理,不妨先给出以下引理和定义:
其他文献
各知识点在2010年中考的舞台上都有新秀亮相,着实吸引同学们的眼球.下面就和同学们一道欣赏正方形考题的新秀吧!  1 填空题中秀结论  例1 ( 宜宾 )如图1,点P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一点,PE⊥BC于点E,PF⊥CD于点F,连接EF给出下列五个结论:①AP=EF;②AP⊥EF;③△APD一定是等腰三角形;④∠PFE=∠BAP;⑤PD=[KF(]2[KF)]EC.其中正确结论的番号是_
很多著名学者(本文的学者限于非数学家,否则人数太多)重视数学.例如:孔子主张人们要学习“礼,乐,射,驭,书,数”这“六艺”,其中就有数学;庄子说:“一尺之椎,日取其半,永世而不竭”,是一种关于“极限”的数学思考;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是关于“集合”的数学性思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n)曾在他的学园门上写着:“不懂几何者请勿入内”(我们对此的理解是:几何学重视逻辑.他不愿与讲话不合逻辑的人
“正方形的4个角是直角”的逆命题是什么?  文[1]说,在一次公开课上,有的学生回答:“直角是正方形的4个角. ”而主讲老师的结论是:“如果一个四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那么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 ”(这也是“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上的标准答案)  文[1]从“命题及其分类”入手,经过“数学判断与数学命题”、“逆命题的构造方法”得出结论——命题“正方形的4个角是直角”共有15个偏逆命题. 其中,“把命题的
翻阅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各地的中考试卷中涌现了很多与计算机中的流程图有关的试题,下面选取几例加以说明,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 顺序型    例1 (2008茂名)任意给定一个非零数,按下列程序计算,最后输出的结果是( )  m→平方→-m→÷m→+2→结果  A.m B.m2 C.m+1 D.m-1  解 根据给出的程序图,我们把它“翻译”成数学式子应为m2-mm+2
引例 苏科版教材八(上)第45页灵活运用第9题:  如图1,点A、B在直线l的同侧,点B′是点B关于l的对称点,AB′交l于点P.  (1)AB′与AP+PB相等吗?为什么?  (2)在l上再取一点Q,并连结AQ和QB,那么AQ+QB与AP+PB哪一个大?为什么?  解 (1)AB′=AP+PB.  因为点B′是点B关于l的对称点,所以PB′=PB. 所以AB′=AP+PB′=AP+P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