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克己复礼为仁”章新诠——一种荀学的进路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ao1981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论仁,存在以成己安人为仁、以忠恕释仁以及克已复礼为仁三个不同维度,孔子的礼则包含等级名分、伦理规范、礼仪礼节等不同含义.在仁、礼关系上,孔子既“以仁释礼”,也“以礼成仁”,呈现复杂的面相.目前,学术界用“以仁释礼”或“仁本礼用”来理解孔子的仁、礼关系,这是不全面的.《论语》“克己复礼为仁”章,其中“克己”指克制过度的欲望,“复礼”指复兴礼乐秩序,由于礼乐秩序消除了争夺、混乱,维护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物质财产,所以可称为仁.而礼乐秩序一旦建立起来,人们便会归向、趋向之,也就是归向仁了.该章所论实际是“以礼成仁”,认为好的制度即是仁.它是孔子仁、礼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继承这一思想的是荀子,而非孟子.以往学者将“克己复礼为仁”理解为修身,或者认为恢复周礼,都失之片面.只有从荀学的进路,才有可能对该章做出正确的解读.
其他文献
跨学科领域在寻求医疗干预的补充性和替代性措施过程中突破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取向的认识限制,将"社区"作为治理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防控工具。随即而来的一系列消极后果将争论聚焦于:社区防控的有效性证据是什么?通过批判性地审视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区防控经验,基于对工具假说的批评,我们可以引导社区从"被动工具型"向"积极自主型"的防控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社区将作为一个积极自主的行动者在短期疫情防控流程中与政府机构互补;另一方面,社区将作为常态性的预防共同体表现出对长远社会复苏、风险实时监控,
理论批评以广义上的文学理论为叙述和描述对象。理论本应高屋建瓴,但如一些批评家所言,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文学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恰恰是在传布怀疑主义。理论与批评经常被视为一途有特定的时代原因,但是如保罗·弗莱所言,两者毕竟大有不同,文学批评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文学理论恰恰是缺失的。乔纳森·卡勒在理论批评中异军突起,其对理论的热情一如既往,如果说他当年的《论解构》是为德里达解构主义这一新潮理论做普及示范,那么到2007年的《理论中的文学性》,毋宁说是在理论联手批评经历峰回路转之后,重申它舍我其谁的王者风范。对理
立法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依托。从各界代表会、人民代表会议、政府委员会到人民代表大会,立法体制的组织生成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进。基于超大型统辖规模、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发展,中国国家治理呈现出多层级化和逐级下沉的治理格局。因此,中国虽然在宪法体制上是单一制的国家,但在立法体制中推行的却是中央权威性与地方层级性立法并存的运行结构。一方面,立法领导权的一元性、国家立法权对地方立法权的统领性、地方立法权相对国家立法权的从属性,构成了中国特色立法体制的权威性特征。
2月19日,交通部珠江航务管理局会议室鲜花夺目,由副局长谭林生主持的2001年珠航局工作会在此召开。书记、局长赖定荣作了《展望新世纪,努力推进珠江航运发展再上新台阶》的
如何使教学更加有效,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导学案”作为实施学案教学的载体,对高效课堂的形成起到了催化作用。开展“导学案”教学十分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