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自我:概念\功能与特征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os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可能自我是个体关于他们可能成为什么、愿意成为什么以及害怕成为什么的想法。它包括:希望自我、期望自我和恐惧自我。可能自我对于个体非常重要,它为个体行为的改变和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也为解释或评价个体当前的自我观念提供了背景。研究发现,人们在不同年龄段上有不同的可能自我,在数量上也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个体在可能自我的形成领域方面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可能自我的内容和结构也不同。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对可能自我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者可以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发展出更适合更完善的实验方法。
  【关键词】可能自我 希望自我 预期自我 恐惧自我
  【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15-03
  【Abstract】Possible selves represent individuals’ ideas of what they might become, what they would like to become, and what they fear becoming, which include hoped self, expected self and feared self. Possible selves provide direction and power for one’s behavi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and also provide the background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r evaluation of the current self-concept. Study found that people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have different possible selves,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age differences in number; In self-forming areas the individual hav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too;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may have different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possible selves. In future research, the mechanisms of possible selves action should be studied thoroughly, the researchers can draw on cognitive psychology research paradigm to develop a better test method.
  【Key words】Possible selves Hoped self Expected self Feared self
  
  自我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内容,自1980年詹姆斯首先提出自我概念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很多心理学家都对自我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认知思潮的影响下,Markus首先提出了自我图式(self-schemata)的概念。自我图式帮助个体做出与自我有关的判断和决策,使个体能够很容易地回忆起与自我图式一致的行为证据,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更为自信的预测,并使个体拒绝与自我图式相冲突的信息。Markus在自我图式概念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可能自我的概念。
  Markus和Nurius将自我图式中与个体的潜能和未来有关的,具有未来定向的自我概念称为可能自我(possible selves)。它可以在认知上形成和指导个体当前的行为,并在情感上激发个体来追求某种渴望的状态或未来目标。个体在许多领域创建他们的可能自我,个体在学术领域中存在的可能自我是“学业可能自我”(Academic Possible Selves),个体在运动领域中的可能自我是“运动可能自我”(Exercise Possible Selves)。可能自我对个体非常重要。首先,它是希望、恐惧、目标、威胁的认知成分,可以指导未来行为并为个体的行为改变、发展提供动力。其次,可能自我为个体当前的自我观念提供了评价和解释背景。因而,可能自我是联系自我认知与动机、自我认知与自我情感的桥梁。[1]
  一、可能自我的概念
  可能自我是从早期自我图式的研究中概括出来的。1986年Markus和她的同事提出了可能自我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能依据过去自我形成他们的现在自我,然后个体依据对现在自我的认识,想象他们的未来自我。另外,可能自我使个体能形成清晰而积极的目标,并避免消极的目标。因此,可能自我理论认为可能自我在认知上形成和指导个体的思想、行为和情感,并激发个体追求或避免追求某种目标,从而影响动机过程。
  1.可能自我的形成
  Hart提出现在自我反映了过去自我并且同时产生未来的自我。[2]可能自我来自对过去自我的表征,这主要是基于个体已有的知识,这些知识由个体过去的行为表现和他对能力的自我评价组成。可能自我也包括对未来自我的表征,它们不同于现在自我,但却与之有密切的联系。[3]现在自我聚焦于个体当前的自我,但是考虑到未来,可能自我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尝试各种不同未来的机会(我可能会成为一名教师或是护士,成为教师或护士会怎么样,我怎么成为教师或护士,这中间有哪些阶段和阻碍?),允许个体自我完善、自我延伸和自我成长。未来是大部分人努力奋斗的目标,现在行为的实施缘于我们对这些行为未来结果的期望。一般来说,个体会有目的地减小他们现在自我和未来积极可能自我的差距,同时增加现在自我和未来消极可能自我的差距。未来可能自我,不仅仅是任何一种想象中的角色或是某人未来要成为的状态,它也代表具体的、对个体有意义的希望、恐惧和梦想,也是先前个体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与现实存在的、重要的自我进行比较的结果。因此,可能自我不是幻想,更不是空想,这些表征对个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当前与未来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2.可能自我的结构
  可能自我来自个体的价值、目标、希望、渴望、预期和恐惧,是个体关于他们可能成为什么,愿意成为什么,以及害怕成为什么的想法。希望自我、预期自我和恐惧自我是可能自我的三个组成部分。即人们愿意成为什么——“希望自我”,人们能够成为什么——“预期自我”,以及人们害怕成为什么——“恐惧自我”。希望自我、预期自我反映了不同方面的积极自我(如成功自我、创造自我)。恐惧自我反映了消极的可能自我(如失败自我、孤独自我)。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希望自我必然是积极的,大多数希望自我具有积极的特征,也有些是消极的。
  依据可能自我理论,希望自我具有调节行为的重要作用。Christina.C等人研究发现,当个体对希望自我的重要程度,可实现程度进行评估时,如果可能自我是有效的,那么它将影响个人做出相应的行为去达到或逃避可能自我。同样,个人认为他们能控制完成或逃避一种可能自我,他们将更倾向于做出必需的步骤。[4]
  预期自我对行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包含了具体的蓝本、策略、规划,并影响目标实现。预期自我能够影响行为,它必须为完成目标而采用的详细规划和策略(也就是程序性知识,它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此外,可能自我理论认为,消极或恐惧自我是行为适应的维持和指导仪。Markus等人认为当恐惧自我不能够组织和激发行为时,它的作用就成为避免行为,从而来平衡预期自我。因此,可能自我理论认为希望、预期和恐惧自我在概念上是有差异的,预期自我提供了更多的详细的程序性知识,所以比希望或恐惧自我更可能多的对行为产生了影响。
  二、可能自我的功能
  1.动机作用
  可能自我具有重要的动机性作用,为个体的行为改变和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可能自我为个体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自我奋斗目标。Ruvolo和Markus的一项研究表明,想象成功自我的个体更相信任何成功对他们来说都是可能的。他们认为这些结果表明想象自己会成功的个体更确信自己有成功的可能性,因为想象成功为他们的思维构造了未来的动作。[5]Hooker和Kaus指出恐惧可能自我比希望可能自我具有更加显著的动机作用,即消极可能自我也会刺激个体的行为并且能提高成就。[6]
  情感被认为是可能自我的动机属性。Markus认为当个体考虑或想象他们完成一个期望时,他们会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会激发坚持目标。想象消极可能自我同样引发情感反应,激活个体避免其实现而采取了结束的行为。为了确定未来自我对于现在的情感和动机状态的影响,Markus等人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查了他们的可能自我、情感、自尊、控制感和失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可能自我与积极情感、控制感、自尊之间有显著的相关,与消极情感无关。
  2.解释和评价功能
  可能自我为解释或评价个体当前的自我观念提供了背景。[7]我们不能孤立地评价自我的品质、能力和作用,对它们的解释依赖于所处的背景。可能自我的产生并不仅仅是个体的看法,同社会情境也是相关的。社会情境包括来自对个体的生活环境的干预。例如,可能自我形成的时候可能会受到媒体、同伴影响或者在外在的情境中形成和重塑。比如:对于没能得到一份向往的工作这样一个事件,如果个体激活的是一个“不成功专业人士”的可能自我,对个体的意义就不只是运气不好,它还会使个体产生一连串悲观联想。如缺乏能力、会受到同事的嘲笑、这辈子恐怕都找不到工作或只能在某处当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等等。
  可能自我为结果评价提供了标准。由于可能性表征的存在,可能自我对与自我相关的新信息或不一致的状况特别敏感。考试成绩不好不能永远否定个体一直存在的“聪明”或“努力”的自我感,但是它能对当时的学业失败可能自我提供解释,激活这些可能自我将影响个体对智力的当前自我评价。可能自我是个体自我幸福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指向未来时,可能自我可以提高个体对未来的幸福感和乐观性。当现在事情发展的不顺利,可能自我可以改变目标。可能自我可以提高个体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使人专注于目标,从而减少个体所在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3.平衡可能自我
  根据可能自我的理论,希望自我和恐惧自我间的平衡能促进动机和调整行为的方向。Oyserman提出,希望可能自我在同一个领域中由一个相反的恐惧可能自我相平衡时产生最大的动机作用。在一系列与群体认同和学业坚持有关的研究中,Oyserman 等人评定了希望自我和恐惧自我之间的平衡,发现与成就相关的可能自我的平衡对青少年继续求学有积极影响。[8]
  希望自我促进朝向目标的行为,而恐惧自我影响个体朝向目标的行为,驱使个体躲避潜在的未来自我。当平衡可能自我存在时,可能自我将更具激发性。希望、预期和恐惧自我和不同的行为、心理健康结果相联系,既定领域里的预期和恐惧自我的平衡会得到更为重要的行为和社会心理结果。Markus & Oyserman研究了青少年可能自我的平衡与不良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没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发展了最平衡和积极的可能自我;可能自我不平衡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不良行为。[9]
  三、可能自我的人口学特征
  1.年龄特征
  可能自我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且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10]对于希望自我来说,年轻人在学业成就、事业、婚姻家庭、亲子关系方面拥有更多的希望可能自我,而年长者在身体健康、休闲、生活方式领域拥有更多的可能自我,在职业和物质财富领域则拥有较少的可能自我。对于恐惧可能自我来说,人们提到最多的是与身体有关的领域,比如变得不适应环境、丧失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对于物品的遗失,中老年人提到的比年轻人更多,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
  可能自我在数量上也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11]研究者发现年龄和希望、预期和恐惧可能自我的数量呈显著负相关,认为可能自我中存在一个和年龄有关的趋势。也就是,年老的成年人比年轻的成年人可能自我要少。
  2.性别特征
  个体可能自我的性别差异显著。[12]考虑认知发展中的性别差异,自我对女性行为的影响要大于男生,女性更容易发展“如果……那么”结果性的策略与可能自我联系起来。女性有信心获得可能自我,较少受情境影响,但她们没有将自我融入到每天的行为情境中,那么这种信心对实际行为产生的影响就比较小了。在一项对加拿大大学生的调查中,对于数学、科技、法律、物理和商业等专业,男生对其所学专业和未来就业两方面的评价都很高,女生对其所学专业的评价也很高,但对有关该专业的就业评价则很低。
  性别差异还表现在可能自我的形成领域方面:男性更倾向于拥有独立、独特、自我决策、自我管理的可能自我,他们对事业有更多的预期;而女性更关注和谐的人际关系,她们更倾向于拥有关于家庭的可能自我。[13]对于恐惧自我,女性描述出更多地人际关系方面的恐惧自我,而男性产生更多的与职业、失败和自卑有关的恐惧自我。[14]性别的刻板印象也使两性可能自我形成的领域出现了差异。例如,绝大多数女性没有在科学技术领域形成相关的可能自我。这并不是因为她们对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没有信心,而是因为她们很少将自己的教育和职业规划与这方面的能力联系起来。与女性相比,男性在选择科学和数学领域时受到了社会较多的支持、鼓励和帮助。[15]
  3.文化特征
  可能自我不仅与个体的自身经历和特质紧密相关,也受到历史、社会和文化的交互影响。社会化经验和文化模式塑造了个体的可能自我。每个人的可能自我都体现了其所处文化环境的作用和价值取向,包括个体如何定义“优秀”、“消极”等评价性的词语,如何成为一个积极的、成熟的、成功的人和如何避免成为一个坏的、被忽视的、失败的人。
  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可能自我的内容存在着很大差异。在以个人主义为背景的国家,比如美国,人们更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和独立性。而在以集体主义为背景的国家,如中国和日本,人们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依赖与合作关系,社会责任与集体价值在个体的未来自我概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Unemori、Omoregie和Markus以美国白人、智利人、日本人和日裔美国人为被试研究了可能自我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16]结果发现,由于美国白人的文化强调独特与独立发展,他们的可能自我集中在人际方面;而在强调职业和学术成就的文化背景中,智利人、日本人和日裔美国人更关注事业和教育方面的可能自我。
  文化差异也造成了可能自我结构上的差异。[16]Unemori、Omoregie和Markus在研究中发现美国白人和智利人的可能自我在结构上常表现出平衡性,即希望自我和恐惧自我在内容上是一致的且态度是对立的,如希望能從大学顺利毕业且害怕辍学;而日本人和日裔美国人的可能自我常常存在矛盾,如想要空闲又害怕空闲和空虚。
  四、结束语
  可能自我是自我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体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是个体改变自己和调整自己的内在动力。可能自我概念及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截至目前,围绕可能自我开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教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领域。但是可能自我研究发展至今不过二十余年的时间,其理论框架及实证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我国目前关于可能自我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只针对学生做了学生的学业可能自我与运动可能自我的初步研究。[17,18]
  在未来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作用机制
  可能自我是基于自我的过去、当前经验所形成。在个体时间发展历程中,过去自我与当前自我如何影响自我的未来变化?可能自我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当前自我的行动?影响可能自我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研究者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应更加深入。
  2.被试的选择
  当前大多数研究都将青少年学生作为被试群体,只考虑了他们特定的年龄阶段,缺乏对其社会和经济背景等因素进行分析。尽管对成年和老年的可能自我的相关研究在增加,但对儿童的研究依然贫乏。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可能自我所存在的差异和可能自我的跨文化研究也是未来可能自我研究的重点之一。
  3.研究方法
  以往的测量方法主要有访谈法、Q分类法、问卷法和故事法。在未来可能自我的研究中,实验者将倾向于采用多种方法研究被试的可能自我。可能自我属于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其表达也可能具有内隐性。研究可以借鉴当代认知心理学双重加工理论基础上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范式。stroop任务、词汇启动、无意识启动等方法都可能为可能自我的研究提供加工分离上的启发。这不仅有利于全面地考察和深入地理解可能自我,还有助于发展出更新和更完善的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
  1 郭本禹、修巧艳.马库斯的自我社会认知论[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7~21
  2 Hart. D.,Fegley, S., Brengelman, D.Perceptions of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elve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3(11): 265~282
  3 Lee, S.J.& Oyserman, D. Possible selves theory. Psychology of Classroom Learning: An Encyclopedia. Detroit, Michigan: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9
  4 Christina, C.,Norman&Arthur Aron. Aspects of possible self that predict motivation to achieve or avoid i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3. 39: 500~507
  5 Ruvolo, A.P.&Markus,H.R. Possible selves and performance: The power of self-relevant im-agery. Social Cognition, 1992(10): 95~124
  6 Hooker,K.&Kaus,C.R. Health related possible selves in young and middle adulthood. Psych-ology and Anging, 1994. 9: 126~123
  7 李晓东、孟威佳.自我图式理论—关于自我的信息加工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06~110
  8 Oyserman,D.et al. A Socilly Contextualized Model of American Identity:Possible Selves and School Persistence.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9: 1216~1232
  9 Oyserman,D.&Markus,H.R. Possible selves in balance: Implications for delinquency.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90b. 46: 141~157
  10 牛媛媛.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的初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11 Markus,H.R.& Herzog, A.R. The role of the self concept in aging: Annual Review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1991. 11: 110~143
  12 Knox, M., Funk, J., Elliott, R.& Bush, E.G. Adolescents’ possible selv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global self esteem. Sex Roles, 1998. 39: 61~80
  13 Acitelli, L.K. Gender differences in relationship awareness and martial satisfaction among young married coupl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3. 18: 102~110
  14 Knox, M.,Funk, J.,Elliott, R.,&Bush, E.G.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possible selves. Youth and Society, 2000. 31: 287~309
  15 Chang, K.“between Series,an Actress Became a Superstar (in Math).”New York Times, July 19, 2005: 22
  16 Unemori,P.& Markus, H.R. Self-portraits: possible selves in European-American, Chilean, Japanese and Japanese-American cultural contexts. Self and Identity, 2004. 3: 321~338
  17 張 钊、田 宝、赵凌燕、李 萌、王 娜.少年运动员的学业可能自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60~163
  18 田 宝、赵志航、赵凌燕.少年运动员目标定向与可能自我的关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5(2):12~14
其他文献
【摘 要】骨干教师培训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重要培训项目。然而,由于受传统师资培训模式的影响,致使不少教师培训机构的骨干教师在“为何培训、培训什么、如何培训”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构建培训方式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骨干教师 培训方式 创新 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176-02     骨干教师培
期刊
〖12月15日讯〗教育部昨日公布第五批国家教改试点区域和学校,北大、清华等在京高校将试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未来十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将在两校生命科学中心的基础上开展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改革试点,资源共用,优势互补。  两校生命学院将扩大本科招生自主权,择优直接录取少量特别优秀学生,设立生命科学英才班、生命医学药学实验班,重新制定培養方案,进行精英化培养。博士研究生
期刊
〖12月11日讯〗由中国人才研究会主办,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筹办的“2010年中国青年人才论坛”11日在京举行,来自各界的创新型青年人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青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前中国青年人才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中国青年人才论坛以“青年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题,探讨分析青年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内部机制及外部环境。  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務副会长吴江表示,未来中国人才问题仍然是解决数量不足、素质提高和结构优化的问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一切教学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文章,真正让学生理解、掌握真实的知识和真正的知识。如果教材的安排对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来说并不容易接受,那么我们就要适当地调整顺序,便于让学生轻松接受。《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一课,新增知识点其实就是怎样把一般形式转化为顶点式。由二次项系数为1→不是1的实数→字母系数,和教材的安排有出入,但梯度较为平缓,也
期刊
〖12月17日讯〗2010年度教育部科技委全委会今天在京举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上强调,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科技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建议对高校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科技战线要深入学习贯彻认真落实。要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国家重大需求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促进科研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
期刊
【摘 要】财经高校如何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系统阐述其良性互动的实践,深入剖析其内在机理,对进一步完善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对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的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校 教学与科研 良性互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11-03  【Abstract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照分析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德育内容的异同,认为我国高校德育应该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德育内容的精华,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容体系。  【关键词】中西方高校 德育内容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35-02     现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目前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相对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
期刊
【摘 要】针对独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教学科研中的实际经验,提出了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等具体措施。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这些措施和设想是可行有效的。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 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46-02     “自动控制
期刊
〖12月9日讯〗全国高校节水创意征集行动日前在清华大学启动。活动由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和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共同发起,旨在引导全国高校学生关注身边的水环境问题,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理念转化为行动,与公众一起努力,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这一活动还将邀请资深环保专家,走进北京、哈尔滨、武汉、广州四大城市的高校开展保护水资源主题巡讲。据专家测算,如果每月节约1吨水,1年节约12吨水,同時产生等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