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tos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31-0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溃烂,进而誘发血栓形成引起冠脉血流完全中断或极度降低的病理、生理改变所导致的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是ACS的病理生理基础。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与再发性缺血事件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即他汀类药物,除了具有调脂作用之外,还具有抗炎、稳定斑块、改善血管内皮、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等非调脂作用。本研究观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ACS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桓台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ACS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0—76岁,平均54.4岁,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对照组,每组均30例。两组ACS的诊断标准按照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病协会(AHH)制定的标准。排除标准:严重肝肾疾病、严重心衰、恶性肿瘤、1个月内有创伤或手术史、脑卒中、高危妊娠、急性感染、风湿病、周围血管病变。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血脂水平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按照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方案治疗。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首剂80 mg,之后40mg每晚睡前服,连用30天。常规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睡前服用,连用30天。所有患者保持平时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不用影响血脂代谢的药物。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
  1.3 观察指标
  1.3.1 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30天后分别空腹静脉采血,测定以下指标:(1)血脂: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2)hs-CRP:速率透射比浊法试剂盒由芬兰(Orion Diagnostic)公司提供。
  1.4 所有资料采用SPSS 10.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z1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4周TC与LDL—C分别降低22.3%,与31.2%(P<0.01)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4周TC与LDL—C分别降低33.8%与36.8%(P<0.01);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降低TC、LDL—C优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有统计学意义。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hs-CRP血浆水平从治疗前(17.8士7.0)ug/L下降至(7.6士3.1)ug/L,小剂量组从治疗前(17.9士6.0)ug/L下降至(8.2士2.4)ug/L,两组的下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TG、HDL-C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良反应大剂量治疗组有2例,小剂量组有1例上腹部不适,腹胀,纳差,轻度腹泻等副作用,但症状一过性无须停药。大剂量治疗组有2例一过性肝酶活性增加,但不超过正常值的3倍,无须停药及保肝治疗。
  3 讨论
  炎症贯穿了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斑块的稳定性和自然进程。炎症介导的斑块破裂是发生ACS的重要机制[1]。目前普遍认为,冠状动脉壁有炎性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浸润,这些炎性细胞往往因心肌缺血被激活,释放炎性介质,导致斑块破裂,发生ACS。因此,斑块破裂主要是斑块内炎症反应增强的结果。hs-cRP是一种敏感的、非特异的炎症标志,在已提出的AS炎性假说中[2],Hs-cRP被认为是导致AS的一个危险因素。多种炎症因子能刺激肝脏产生CRP,后者能促进粥样斑块内巨噬细胞对内源性LDL-C的摄取,诱导泡沫细胞的产生,另外部分炎症因子还可以抑制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并巨刺激脂肪组织的溶解,使原本稳定的粥样斑块变得不稳定。近年来,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表明他汀类调脂药具有“多态性”效应[3、4]。有研究提示他汀类降脂药治疗能减少ACS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其作用不单依赖于降血脂效应[5]。他汀类除有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特性[6]。Reversal试验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可大幅度降低hs-CRP的水平,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本研究通过对ACS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后,发现在TC、LDL-C、TC下降同时,hs-cRP有明显下降,另外使院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说明在ACS早期应用阿托找他汀除了调脂作用外,还有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此与文献报道一致。所以积极应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干预治疗ACS意义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高润霖.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应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8):635-636.
  [2] HaidariM,JavadiE,SadeghiB,et al.Evaluation of C一reactive protein,a sensitive makrer of inflammation,as a risk factor for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e.Clin Biochem,2001,33:309一315
  [3]Wemer N,Nickenig G,Lauufs U.Pleiotropie effects of HMG一CoAreductase inhibitors. Basic Res Cadriol,2002,97:105一116.
  [4]Len P,RussellP,Frank K,et al.ElevatedC一reaetive Protein values and atheroscleorsis in sudden coronary death.Circulation,2002,105:20 13 一1019.
  [5]Downs JR,ClearfiedM,Weis S,et al.Primary prevention of acute coronaIy events with lovastatin in men and women with average cholesterol levels:results of AFCAPS/TexCAPS.JAMA,1998,279:1615.
  [6] Roseneoa RS,Tangney C. Antiatherothrombotic properties of statins :implicat ion s for cadria]vascular event reduction. JAMA,1998,279:1643.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29-01  窦房结作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如果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器质性病变,致使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冲动发出减少或冲动传出障碍,心脏搏动次数减少即可称之为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简称病窦)。正常人心脏搏动在60~100次/分,低于60次/分者称为心动过缓,低于40次/分者则发生病窦的可能性已很大。心脏搏动明
目的观察比较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人筋膜囊成纤维细胞、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环孢霉素A修饰的人工晶状体及对照组人工晶状体表面的生长分布情况,为环孢霉素A修饰的人工晶状体植入体内奠定基础。方法取72枚人工晶状体,分为3组,每组24枚,其中环孢霉素A涂层人工晶状体组为实验组(A组)(与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共同培养的为A1组,与人筋膜囊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的为A2组,鼠腹腔巨噬细胞为A3组);高分子材料PLGA组(B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