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是一个集民族、贫困、山区、边疆为一体的省份,总人口4375.6万人中,少数民族人口即占33.5%;全省80个国家和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有55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约60%的贫困人口是少数民族人口。这些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程度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物质技术基础低,自然经济比重高,贫困人口比重高,文盲半文盲比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程度高。全省山区半山区占国土面积的94%以上,人均耕地仅有1.1亩,而且相当一部分是靠天吃饭的“雷响田”、山坡地,按农村生产力水平,现有耕地只需约1350万个农村劳动力即可耕种,农村约有750万个富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36%。尽快增加群众收入,缓解生态压力,组织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已成为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及新兴产业的兴起,民族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的状况,很难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成为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瓶颈”。因此,加快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步伐,下大力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外部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对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基本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我省的民族教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以“普六”、“普九”为重点的基础教育全面推进;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实行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为农村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我省先后在农村开设了增加学生生存和就业能力的“3+1”综合初中或职业技术高中,逐步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网络。据有关统计资料,到2004年底,全省农村综合初中有13所,职业技术高中有164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有11476所,初步建立起了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初、中、高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数十万各类专门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省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仍处于整个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为: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资源有待整合加强、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脱节等。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抓住国家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等机遇,利用民族地区现有职业技术教学资源,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培训与输出相结合,输出地与输入地相结合,逐步建立集转移培训、市场信息、政策保障、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网络,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使之成为民族地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是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深化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劳务输出的有机结合
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应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不断创新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经济发达地区、用工企业、民营经济建立协作关系的办学之路,把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劳务输出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出租、出让闲置国有资产、集体资产以及民办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在国家扶持政策、教师职称评定、学生就业等方面,与公办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享受同等权利和义务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种办学模式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鼓励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联合办学;鼓励国外、境外组织和个人依照我国法律和办学的相关法规,开办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引导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优势互补,增加教学和培训项目,扩大规模;根据当地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和劳务市场的需求预测,突出搞好职业技能教学与培训,以转移输出为目的,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不同行业、工种、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和设置课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努力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发挥经济发达省(市、区)就业市场广阔,劳务需求量大的优势,通过签订培训订单或输出协议,实现合作办学和开展劳务输出的良性互动;充实民族地区普通中学职业培训和训练课程的内容,具备条件的初、高中要结合实际把新成长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学校的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各类农职业学校和农村成人学校积极扩大面向民族地区的招生和培训规模,通过加大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和稳定率。
针对特点提高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基础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同样也具有民族教育的特点,即教育的边远性、分散性、封闭性、教育受多元文化的制约性,以及教育的多语多文性。这些增加了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切实搞好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开展。一是整合资源,形式多样,扩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人数。通过合并、联合、划转、置换等,优化职业技术教育资源,争取在县级集中力量办好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中心,积极稳定地在普通高中增加职业高中功能。全面放开中专职业技术学校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由学校按市场需求,自主决定招生规模和设立专业,招收学生既可实行考试入学,也可凭初中毕业证书免试入学。针对民族地区边远分散,语言不通的特点,采取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派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教师到乡(镇)农民技术学校授课,通过当地双语教师的配合,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二是切实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根据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现有师资不能满足需要的,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或选调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任教和指导学生实习。对调入的高级技工、技师,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给予办理聘用制干部和职称评审手续,努力建设高素质、高水平,适应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针对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和滞后性,在稳定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各级应随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投入。同时,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努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与行业、企业、用工单位合作,千方百计筹措更多资金,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办学条件差的状况。四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和效益。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改变民族地区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一技之长,劳务输出大部分从事“高、惊、险,脏、乱、差”工种的现状至关重要。有条件的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要争取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实现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效结合,建设一批职业技能鉴定站(所)。通过政策的扶持,依托用工企业,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和人数,使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不仅输得出、稳得住,而且收益大,能创业。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基本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我省的民族教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以“普六”、“普九”为重点的基础教育全面推进;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实行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为农村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我省先后在农村开设了增加学生生存和就业能力的“3+1”综合初中或职业技术高中,逐步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网络。据有关统计资料,到2004年底,全省农村综合初中有13所,职业技术高中有164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有11476所,初步建立起了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初、中、高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数十万各类专门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省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仍处于整个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为: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资源有待整合加强、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脱节等。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抓住国家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等机遇,利用民族地区现有职业技术教学资源,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培训与输出相结合,输出地与输入地相结合,逐步建立集转移培训、市场信息、政策保障、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网络,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使之成为民族地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是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深化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劳务输出的有机结合
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应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不断创新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经济发达地区、用工企业、民营经济建立协作关系的办学之路,把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劳务输出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出租、出让闲置国有资产、集体资产以及民办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在国家扶持政策、教师职称评定、学生就业等方面,与公办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享受同等权利和义务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种办学模式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鼓励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联合办学;鼓励国外、境外组织和个人依照我国法律和办学的相关法规,开办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引导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优势互补,增加教学和培训项目,扩大规模;根据当地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和劳务市场的需求预测,突出搞好职业技能教学与培训,以转移输出为目的,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不同行业、工种、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和设置课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努力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发挥经济发达省(市、区)就业市场广阔,劳务需求量大的优势,通过签订培训订单或输出协议,实现合作办学和开展劳务输出的良性互动;充实民族地区普通中学职业培训和训练课程的内容,具备条件的初、高中要结合实际把新成长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学校的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各类农职业学校和农村成人学校积极扩大面向民族地区的招生和培训规模,通过加大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和稳定率。
针对特点提高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基础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同样也具有民族教育的特点,即教育的边远性、分散性、封闭性、教育受多元文化的制约性,以及教育的多语多文性。这些增加了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切实搞好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开展。一是整合资源,形式多样,扩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人数。通过合并、联合、划转、置换等,优化职业技术教育资源,争取在县级集中力量办好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中心,积极稳定地在普通高中增加职业高中功能。全面放开中专职业技术学校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由学校按市场需求,自主决定招生规模和设立专业,招收学生既可实行考试入学,也可凭初中毕业证书免试入学。针对民族地区边远分散,语言不通的特点,采取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派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教师到乡(镇)农民技术学校授课,通过当地双语教师的配合,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二是切实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根据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现有师资不能满足需要的,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或选调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任教和指导学生实习。对调入的高级技工、技师,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给予办理聘用制干部和职称评审手续,努力建设高素质、高水平,适应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针对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和滞后性,在稳定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各级应随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投入。同时,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努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与行业、企业、用工单位合作,千方百计筹措更多资金,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办学条件差的状况。四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和效益。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改变民族地区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一技之长,劳务输出大部分从事“高、惊、险,脏、乱、差”工种的现状至关重要。有条件的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要争取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实现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效结合,建设一批职业技能鉴定站(所)。通过政策的扶持,依托用工企业,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和人数,使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不仅输得出、稳得住,而且收益大,能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