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三娃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dswzjh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初年,宜阳县吕村有个姓吕名三娃的人,自幼家贫,靠赶脚养家糊口。一天黄昏,赶脚途中有刀客抢走了他的钱,绑了他的双手扔进洛河,亏他水性好才逃过一劫。
  为报仇,吕三娃每次出门必身藏利刃,一边赶脚,一边寻找那刀客,转眼几个月过去,没有一点儿音讯。
  一天,吕三娃在洛阳龙门候客,一个身材魁梧,头戴礼帽,身穿大衫的中年人,雇脚驴回老家嵩县车村。途中中年人了解到吕三娃的遭遇后很是同情,让他去投镇嵩军。
  说起镇嵩军,吕三娃知道。客人说,你知道的只是些皮毛。辛亥年,中华民国建立,这支队伍更名为镇嵩军,刘镇华任司令。目前,他在陕西当省长坐镇西安,最近下令骑兵旅扩军,我看你赶脚技术娴熟,还会为牲口治病,那里急需你这样的人才,可纠合兄弟们投奔,或许还能找到仇人。不过有个条件,须带马从军,你不必担心赔本,队伍每月发放丰厚的薪金,半年后买马钱就可捞回来。还有一条规定,凡从军者头领,根据带来的人数,任命那一级的官员。半年后,继续干的留下,若想返乡,把枪留下即可走人。吕三娃动心,客人就告诉他去哪里找谁。
  数月后,吕三娃带二十几个赶脚兄弟来到陕西镇嵩军驻地,才知道那位客人是镇嵩军骑兵旅二团二营二连的连长,叫王二狗。王二狗很热情,领众人去饭店吃了一顿羊肉泡馍,当天任命吕三娃为排长。
  吕三娃当官后很兴奋,训练时不怕苦不怕累。平时,还为连队马匹治病。一次团长检查工作,吕三娃发现团长坐骑大黑马患了黄病,走不了三里路就会死在途中。团长不信,吕三娃就跟团长打赌,谁输谁请客。团长让王二狗同行作证,行了二里多路,大黑马果然倒下。从此,团长记下了这个小排长。不久,他奉命前往西口购买军马,点名吕三娃同行。
  吕三娃虽说是个农民,但很精明,想到这次外出是拍马屁的机会,于是一路上把长官伺候得很到位。在西口的三四个月里,吕三娃抽时间向蒙古兄弟学习骑术,回连后代表连队参加团里骑术比赛夺得冠军。不久,吕三娃被提为连长,团长专门谈话鼓励。吕三娃知道长官有意栽培,就处处表现自己,团长把他当成亲信。
  这时,吕三娃忙于当官,早把报仇之事忘在脑后,可还有人偷偷记在心里。
  这时,王二狗已任营长,经常拉他吃饭喝酒,还和吕三娃结拜,并到照相馆里照了合影。
  一天,吕三娃听说队伍里有官兵趁探家之际,把户县种的大烟运回河南贩卖发了横财,他心里痒。王二狗知道后,给了他数月“病假”。他临走向营长告别。王二狗说,这批货里有众长官的股份,别忘了团长的栽培。吕三娃说大哥放心,我心里有数。他带着马帮餐风饮露,晓行夜宿,靠银元开路,顺利回到家。吕三娃用卖大烟的钱盖了一座四合院,父母住进青砖瓦舍,扬眉吐气。
  过了半载,吕三娃又要带着烟土返回。王二狗道,这段时间吴大帅查得紧,可走山路。于是,吕三娃带着马帮翻山越岭,昼宿夜行,当进了一条山谷时,探路的弟兄拉肚子,他知道前面就是谷口,出了谷口就到宜阳县境,因此就没有再派人探路。出谷口时,他突然发现前面有个关卡,想躲避为时已晚,这次银两也不灵了。吕三娃说咱们都是一家人,为了证明身份,拿出和长官们的合影照片。守卡的长官向镇嵩军发电报证实,回电曰:查無此人!
  吕三娃掉了脑袋还不清楚死因。原来害他的刀客是王二狗营长的五舅,他来陕西探亲,无意中认出死里逃生的赶脚人。王二狗挖坑,让吕三娃跳进陷阱。
其他文献
大囤的娘,满仓也喊娘。  大囤和满仓住在芜城西的十里铺。两家虽不同姓,但打小认就干亲,成了手足兄弟。  可从记事起,大囤和满仓就忘了娘的模样。他们喊的娘,只是个瘦弱的土堆,靜静地躺在村子北坡的林地里。  只要大囤问起娘,大囤爹就连连叹气。  大囤三岁的那年腊月,天冷得邪乎,呜呜的北风,石头一样硬。  一天早晨,有人蹲靠在院门外,衣着破烂,满头霜花,像是赶了一夜长路。他费劲地推门,要讨口水喝。大囤娘
期刊
她明白,那高高扬起的夹棍板子,不是冲着她来的,可那疼那痛却实实地落在她的身上,亦落在她的心上。她是吃得苦的贫家女子,可从小到大,那样酷烈的严刑拷打,她是第一次承受。  生不如死的感觉。  有几次,她在浑身火烧油煎般的剧痛缠绕中昏死过去,又在夜半清冷的月光中顽强地醒过来。醒过来,抹一把眼角残泪嘴角污血,她听到自己内心里那个清晰又坚定的声音:死也不能承认!她要活下去,活到哪一个青天来为她一雪冤屈,拨一
期刊
师爷周竹渡,专为太原知府赵凤诏做替身。  周竹渡外号“周猪肚”,本是赵凤诏府上的厨子,因他爆炒的猪肚爽脆下饭,故得了这么个绰号。  康熙年间,赌风日盛。赵凤诏嗜赌,赌前必吃“爆肥肚(赌)”,以保稳赢不输。他听闻周猪肚长相酷似自己,遂唤他过来,细细看去,竟真有八九分相像:那尖窄的额头、蒜头鼻、外翻的下唇、脸颊堆积的两大嘟噜肥肉、如锅倒扣般的肚腹,极为神似。  赵凤诏命人给周猪肚净面修须,再将自己的家
期刊
日头初升,沉寂的小镇升起缕缕炊烟。一条清水河逶迤横穿小镇,河岸杨柳树下,一群妇人并排蹲着,捣衣声不绝于耳。几只纸鸢忽忽悠悠升入高空,底下一群孩子在奔跑笑闹。不远处,角落里,一双眼睛追逐着高高飞过杨柳的纸鸢,眼神晶亮。  河面上出现一叶小舟,逆流徐徐而行。一位头戴逍遥巾的中年道士走出船舱,引来不少人侧目。小镇三面环山,与外界基本处于半隔绝状态,外乡人甚少,更不要说是道士了。  道人立于船头,目光越过
期刊
七爷年龄不大,论辈分,人人皆唤七爷。可从小穿开裆裤一起玩大的,能叫爷吗?比七爷年龄大的能叫吗?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七爷每次回家休假都会给乡邻捎回一些紧俏的东西。在村里人眼里,七爷无所不能,比英雄还英雄。在孩子们心中,神通广大的七爷可与《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相媲美。  立夏刚过,队长忙忙地找人捎话带信给七爷,让他记得回来。麦捆摊开,用牛马套石碾子,太慢,咯吱咯吱把夏日拉得长长的。一天下来,人
期刊
陈叫雀是靠一支枪混出名堂的。他母亲早年不曾开怀,只望他能消灾免祸,安生人世。他稍大时善玩弹弓。就是正中核桃大一块人力车内胎橡胶皮,左右各系一根橡皮筋,固定在一人字形小木叉上,拿橡胶皮部分包了小石子,捏紧,两手反向一拉,石子瞬间弹出,击中前方目标。  乡间的孩子大都玩弹弓,但陈叫雀的弹弓玩出了绝技——人称有“百步穿杨”之术。最值得称道的是:百米内的飞鸟,他只辨听叫声何处,瞅也不瞅,侧身一弓,石出鸟落
期刊
64岁的疯嫂子最终还是死在东山湖里了。  东山湖不是湖,是一个面积大约一平方公里,深数十米的水坑子,集体化时代,村里露天开采膨润土遗留下来的。水坑位于村庄的东山脚下,到了雨季,水会溢出来,村里筑了一道一米高的坝墙,圈住了水坑。  水坑被冠名为东山湖,是司先生的杰作。  司先生家是村里唯一住在水坑北边的一户人家。司先生早年间做过私塾先生,肚子里有些墨水。他家的三间门房,就是原来的私塾学堂。当年村上要
期刊
大概是五六年前,我和一位花店老板吃过饭。  当时我二十五岁,辞了工作,新去处还没有找到,平日里常去附近的大学踢足球。在我家和大学之间有一家花店,店外两侧的架子上摆满了绿植和鲜花,旁边立有牌子,上面用彩色粉笔写着今日特价花卉,屋内有冰箱。虽是小店,但她家饮料的价格同大型超市的价格相同,低于周围的便利店。因此,每次踢完球我都会从她的店里买水。  有一天下午,遇到球队比赛,场上缺人喊我加入。在快结束时,
期刊
坐在咖啡馆看书,突然想喝啤酒,于是买了罐据说能够减肥的啤酒。啤酒罐上有个成年男人,被白和绿两种颜色一分为二,白色部分相当臃肿、肥胖,绿色部分肌肉线条分明,尤其是腹部,漂亮得叫人嫉妒,实在是天才设计。因此,我一口喝干,等待腹肌出现。这时,有人走过来同我搭话,是个看上去三十岁的女人,短发,皮肤白得近乎透明。  “你好,这里有人吗?”  “没……嗯,没有。”我不是口吃,也不是看到陌生女人就紧张,是喝了啤
期刊
“这就不行了,亏你还在工地干过。”若水拨开戳在胸前昂扬挺拔的荆棘,往岩石上迈了一步,转过身子冲他伸手。  他有气无力地打掉了若水的手。他是不该来这里的。因为他感觉得到,张老汉的灵魂一定留在了山上。  “在那里。你要不爱我,我就自己上去。”若水指给他看半山腰龙涧泉的位置,“青苔山的女婿都要到龙涧泉还愿的。”  “你怎么知道我在工地干过?”  若水气咻咻拨拉开枯枝败叶一屁股坐下去。  他一只手落到她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