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动的中菲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金钥匙”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966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有一座名为“Chinese Garden”(以下简称中国公园)的公园,从大门到内部的亭台楼阁、长廊石刻,都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情。通过这座“中国公园”,我们看见了菲律宾和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如今中菲人文交流在旅游、教育等方面多点开花,在两国交往的历史长河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正在主动了解中国的菲律宾民众
  中菲两国的人文交流是两国领导人关心的话题,被寄予着厚望。2016年10月,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上任后,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他表示菲中两国必须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要开展更多的人文交流,加强人员往来,增强两国人民间的联系。2018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菲律宾前夕,在菲律宾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强调:“中菲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人民友好交往是两国关系的源头活水。”
  对菲律宾人来说,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对在菲华人华侨的认识。
  在菲律宾,中国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庆已不单单由华人华侨庆祝,部分菲律宾人也乐于参与其中。买糕点,讨彩头,也成为一些菲律宾人在节日期间走亲访友的习惯。马尼拉中国城里的老字号“永美珍”糕点铺,见证了这一变化。
  永美珍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每逢中国传统节日,永美珍的月饼、甜粿、发糕等寓意团圆、甜美、发财的点心一经上架便很快被抢购一空。美食和节日不仅是华人华侨寄托乡愁的载体,也是菲律宾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2017年中秋节前,菲律宾马尼拉居民玛利亚到店内选购糕点。她说,年幼时,母亲曾给她买过永美珍的月饼,她对这一儿时的味道念念不忘。现在她家离中国城有好一段距离,因此她每次到这里来,都要买上一些永美珍的点心带回家。
  菲律宾人对中国的了解不止于美食和节日,汉语也是进入他们生活的“中国元素”。2014年6月,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与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共建合作了汉语师范专业,这是菲律宾主流大学的首个汉语师范教学本科专业。按照教学计划,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到中国留学一年。
  孙尼可和几位同学在福建师范大学学习期间,选修了武术课。她用汉语流利地说:“我小时候看过成龙的电影,许多菲律宾人都喜欢他。我觉得学习武术既能让我们保护自己,还能了解中国文化。”他们在回到菲律宾后,仍会抽空练习。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教师王凯十分欣赏他们,评价道:“留学经历让他们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在诠释中国武术精神上,有时并不比中国人差。”
  除了民间交流,在中菲政府的推动下,两国官方层面的人文交流也愈发频繁。2015年11月,中菲签署了《中菲文化合作协定2015年至2018年执行计划》,其中涵盖两国文化与艺术交流的各个方面。2016年10月,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赴菲演出,菲律宾文化中心主任米拉多将其形容为“两国观众和两国文化之间的握手”。
  杜特尔特出任总统后,中菲关系迎来转折点。2019年7月,在马尼拉举办的“一带一路”中国—菲律宾人文交流与经济合作论坛,将两国人文交流推向高潮。中菲的政界、学界、商界等各领域人士齐聚一堂,回顾了中菲文化交流的成果,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2020年,杜特尔特在新春贺词中点出:“菲中两国互利友好关系历经数百年仍牢不可破。”对于文化交流,他也曾作出要求:“希望作为两个特点不同但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民族,中菲两国人民都能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深刻理解,并进一步巩固多年来两国人民拥有的亲善感情。”
  菲律宾文化魅力俘获中国人的心
  对中国民众来说,菲律宾的美丽海岛、热带水果、短棍术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事物。在交通和签证办理便捷度极大提升的这些年,每年都有大量中国游客奔赴菲律宾,感受这个热帶国家的异域风情。
  菲律宾政府将旅游产业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据菲律宾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该国旅游业产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2.7%。中国游客的涌入无疑为其创收提供巨大动力。菲律宾旅游部数据显示,2019年共有174万中国大陆游客赴菲旅游,比2018年增长了38.58%。目前,中国大陆是菲律宾第二大游客来源地,仅次于韩国。
  徒步高山、探秘洞穴、潜入蓝海等旅游项目发展火热,而春卷、菲式冰淇淋、鸡阿斗波、生鱼沙拉等美食也惹得中国游客垂涎。到菲律宾旅游的陈书惠称:“看菲律宾的照片,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美的地方,于是搜索无数游记,神游无数遍后,最终决定要亲自去看看。”在菲旅游的5天里,热情的当地人、价格低廉的食物和酒店、宽阔干净的海滩使她对菲律宾心生好感,赞叹这次旅游“不虚此行”。
  中国民众的赴菲旅游,加深了中菲两国的人文交流和认同。与此同时,菲律宾文化也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到中国。2018年1月,一场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北京举行。菲律宾的“国术”——短棍术的现场展示,让中国学员感受到了“菲式武术”的非凡魅力。菲律宾驻华大使馆公使弗兰克·奥莱亚说:“通过短棍术的教学、表演,菲律宾教练能在直接和连续的互动中了解中国人,同时,中国民众也可通过短棍术接触到在华菲律宾人和菲律宾传统文化。”
  青年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在菲律宾,有一批中国留学生立志成为中菲交流的青年使者。菲律宾中国留学生联合会主席汪道勇称,中菲关系升温后,中方增加了不少公派留学生,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工商管理、心理学、教育学、英语、菲律宾语等各学科里。
  菲律宾雅典耀大学留学生田鸽,是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级菲律宾语专业的本科交换生。她和同学在菲生活期间,和同学们坐过吉普尼、逛过马尼拉的大街小巷、吃过菲律宾的各种美食,通过深入菲律宾的生活,她的菲律宾语言能力快速得到提升。她称,希望自己的留学生涯有助于中菲文化交流。
  中菲建交45年来,正是这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不断丰富了两国人文交流的内涵。在“你来我往”的互动中,中菲逐渐建立起共通的文化情感和价值认同,延续着两国千百年来的世代交好。
  ·联系编辑:944109719@qq.com
其他文献
在中国广西与越南接壤的边境线上,广西百色市在2020年3月30日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以下简称百色试验区),吹响了广西开放发展的嘹亮号角。  而在2020年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百色试验区在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推进会上揭牌,标志着该试验区建设正式全面拉开序幕,中国沿边开放多了一股重要力量。  推进先行先试,探索沿边开放发展的新路径
期刊
缅甸人民及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新型肺炎疫情的影响,经济何时以及如何复苏,都是非同小可的问题。最近几个月里,我们都被迫改变了生活方式,但我们从中也看到了一丝光明,那就是利用技术能够加快通信、商业和整体经济增长。  随着新兴电信公司开始在全缅无限购发售廉价手机SIM卡和高速互联网服务,缅甸在2014年迎来了第一个重要的数字化时代。在智能手机日渐普及的推动下,互联网的普及率迅速增长,如今,缅甸的移动连接
期刊
1975年6月9日这一天,时任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访华,中国与菲律宾正式建交,中菲建交联合公报在北京签署,同一天,还签署了中菲贸易协定。此后,每年这一天便成为“中菲友谊日”。  从1975年到2020年,中菲建交走过了45载春秋。45年来,中菲关系可以说是国际上最受关注的双边关系之一。从最初延续历史友好往来,到早些年因南海议题而陷入低谷,再到2016年杜特尔特上任后中菲友好关系迅速升温,2018年升格
期刊
如果你住在曼谷,當你在诗叻高速上驾驶时,你一定会注意到气派的挽赐中央站。在曼谷,堵车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堵车的漫长等待中,你不妨静下心来仔细研究一下这个未来的交通枢纽。  挽赐中央站的外观与纽约大车站有几分相似。站在远处就能发现,车站的设计以华南蓬车站的设计风格为灵感,融合现代元素,特色十分鲜明。未来,这里将成为曼谷的新地标。挽赐中央站作为泰国下一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不仅有助于缓解曼谷长期以来
期刊
1874年10月21日,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出生在厦门集美的一个小渔村。1890年,年仅16岁的陈嘉庚辞别母亲,前往新加坡跟随父亲学习经商。到1919年时,陈嘉庚已经成为拥有400万资产的大实业家。到1925年时,他的资产已经达到1200万,是名副其实的东南亚“橡胶大王”。也许有人认为,陈嘉庚那么有钱,平时一定是花钱如流水,那就大错特错了。虽然曾经是富甲一方的千万富翁,陈嘉庚从不大吃大喝,更不抽烟喝
期刊
经过8年的艰苦谈判,2020年11月15日,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签署了历史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标志着区域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东盟10个成员国、澳大利亚、中国、日本、新西兰和韩国组成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将消除贸易壁垒,惠及世界1/3的人口和地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经济学家估计,在我们面临百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际,RCEP可能会为全球经济增加1860亿美元的收入,这一协议的签署
期刊
2020年是中菲建交45周年。在这一历史节点,长期从事亚洲外交工作,与菲律宾结缘颇深的外交官黄溪连被任命为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对此,黄溪连表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而他想不到的是,他就任中国驻菲律宾大使之后的第一个重大“使命”,是推动中菲两国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  在中菲建交45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黄溪连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谈及了中菲建交以来,两国各领域的全面合作,以及中菲携手抗疫的故事。
期刊
从人们所穿的衣物、到所用的塑料制品,再到房子所用的建筑材料,石油化工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业内人士认为,石油化工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这样的“刚需”产业拥有广阔的国际合作的前景。  2020年11月27~29日,2020中国—东盟石油和化工国际合作论坛(以下简称石油化工合作论坛)在中国广西南宁举办,这也是中国—东盟博览会首个石油化工产业高层论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东博会高级
期刊
有中国外贸“晴雨表”之称的广交会首次在网上举办,成为疫情推动中国展览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标志性事件。而2020年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将于9月份举办的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的主题被确定为“共建‘一带一路’,共兴数字经济”,重点服务于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交流合作。多方面的因素都在促使东博会加快数字化转型。  疫情加速会展业数字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刺激了电子商务、在
期刊
中国与其他14个亚太经济体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约两周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便强调必须将协定落到实处。  “作为RCEP成员国,我国要以自身行动积极推动协定落地生效,维护自由贸易,拓展合作共赢新空间。”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12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  由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10个成员国组成的RCEP约占全球GDP和人口的30%。在2020年11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