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悦的君臣观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YM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荀悦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其君臣观的主要内容为“六主六臣”论和“制治之道,君臣两立”的为政理念。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思想,荀悦君臣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是特定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相结合的产物,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荀悦;君臣观
  中图分类号:B23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5-034-05
  
  
   荀悦(公元148—209),字仲豫,东汉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汉末杰出的历史学家和进步政治思想家,其思想主要体现在流传至今的编年体西汉皇朝史《汉纪》和政论著作《申鉴》中。荀悦的君臣观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相结合的产物,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荀悦君臣观的主要内容
   君臣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基本关系之一,主要讨论君臣在国家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角色规范、职能作用和相互关系,因而受到历代政论家的重视,汉代之前的各家之作如《管子》、《荀子》、《说苑》中均有过详细的论述。作为荀悦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君臣观的主要内容在于其总结历史经验并结合当时社会现实所提出的“六主六臣”论和“制治之道,君臣两立”的为政理念。
  1.1 “六主”论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中,君、臣、民是三个最为基本的要素,这三者共同组成了一个缺一不可的统一整体。和古代众多政治思想家相似,在荀悦看来,“非天地不生万物,非君臣不成治。首之者天地也,统之者君臣也哉”,君臣关系是政治格局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治乱的关键因素,在社会中占据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荀悦在评论昌邑王刘贺之废时,将君主分为六类,并分别总结了他们的特征:
   “故曰有六主焉:有王主,有治主,有存主,有哀主,有危主,有亡主。体正性仁,心明志固,动以为人,不以为己:是谓王主。克己恕躬,好问力行,动以从义,不以纵情:是谓治主。勤事受业,不敢怠荒,动以先公,不以先私:是谓存主。悖逆交争,公私并行,一得一失,不纯道度:是谓哀主。情过于义,私多于公,制度殊限,政令失常:是谓危主。亲用谗邪,放逐忠贤;遂非文过,知而不改;忠信拥塞,直谏诛戮:是谓亡主。”
   荀悦认为,最理想的君主是仁智统一、廓然大公的“王主”,是关注礼仪制度与先哲圣人教导的圣王。荀悦心目中的王主个体人格已经完全与“君”这个角色相统一,将自己的境界超然于臣民之上,而不应考虑自己的私欲,正如他的论述“昔者圣王有天下,非所以自为,所以为民也。不得专其权利,与天下同之,惟义而已,无所私焉”,此种在治理国家时不受任何感情色彩干扰的君主应该说这是古代士人心目中的理想化统治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超脱于个人感情之外,以这个标准衡量,恐怕历代的帝王都难称“王主”。第二种相对理想的君主类型是“治主”, 此类君主能够履行仁道,克己恕躬,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个人感情的干扰,但是其行为能够遵从道义的要求然后再考虑个人的情感因素。再下来是“存主”,存主励精图治,勤于政事,能够做到先公后私。存主之下即为“哀主”,其道德修养已经不能保证其行为很好的符合道德规范,因此表现出公私并行、善恶交织的不稳定状态。第五种是“危主”,危主较哀主更为糟糕,在理政时更多的掺杂个人的感情因素,不合乎规范的行为多于合乎规范的行为,因而常有不合理的政令出现。最后为“亡主”,此类君主不守礼法,放纵情欲,贪图享乐,任用奸邪,放逐贤臣,知过不改,杀戮谏臣,荀悦认为此类君主长期统治足以导致亡国,是最糟糕的君主类型。
   在荀悦看来,“王主能致兴平,治主能行其政,存主能保其国”,三者虽然层次不同,但还可以保证国家无亡国之危。而“哀主遭无难则庶几得全,有难则殆;危主遇无难则幸而免,有难则亡;亡主必亡而已矣”,此类君主当国,不免亡国之危,不可视为合格的君主。
   荀悦对君主类别的划分,“公与私”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所谓公是指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法则,所谓私指的是担负国家公职的成员破坏这种整体利益的一己私利”,这是汉末批判思潮中的思想家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那个时代所提出的最根本的政治问题。君主专制建立后,君主的才能品性密切地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由于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个人行为难以受到强有力的约束,因此不免安于享乐、陷于谄谀。在荀悦看来,六主之间的差异并非不可逾越,关键在于君主个人能否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倘若君主能够做到“勤身、苦思、矫情以从道”,即可成为理想的明君。
  1.2 “六臣”论
   在封建时代,臣作为君与民的中介,是帝王制定政令的助手和政令的执行者,在政治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对前人的论述进行继承和简化后,与“六主”相对应,荀悦将臣属也分为六类,“以道事君,匪躬之故,达节通方,立功兴化,是谓王臣。忠顺不失,夙夜匪懈,顺理处和,以辅上德,是谓良臣。犯颜逆意,抵失不挠,直谏遏非,不避死罪,是谓直臣。奉法守职,无能往来,是谓具臣。便辟苟容,顺意从谀,是谓嬖臣。倾险谗害,诬下惑上,专权擅宠,唯利是务,是谓佞臣。”
   荀悦对为臣者品类的划分,是根据臣在政事运行中,对君主的行为举措所做出的不同反映所进行的。在他看来,“王臣”能够以道事君,帮助君主成就功业,兴盛德化,是最理想的臣下类型。“良臣”遵循忠顺之道、勤于事务、辅弼君主、成就有德,“直臣”敢于坚持原则、冒死直谏,都具备为臣者所应有的品格。“具臣”虽无太大的作为,但能够做到遵纪守法、忠于本职,不结党营私,仍有其值得肯定之处。“嬖臣”则是巧言令色、阿谀奉承,已失去了为臣者所应有的风范。最后一种是“佞臣”,此类之人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谗害忠良,欺上瞒下,已经堪称亡国之臣,是最糟糕的臣的类型。
   荀悦以“道”为标准,将臣分为“忠”“谀”两个层次。“逆道从君所谓顺,而失义者违上顺道,谓之忠臣,违道顺上谓之谀臣。忠所以为上也,谀所以自为也。忠臣安于心,谀臣安于身。”荀悦对“道”的认识,主要继承了传统的儒家经典《周易》的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即为推行仁义,公平公正,中正和谐。然而在现实政治中,道和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道和君一致的时候,臣较为容易处理与君主的关系,当两者不一致时,臣下则会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在此种情况下,荀悦主张从道不从君,用道义制约君权。这在他的论述中多有反映,他认为的最高等级的王臣即是“以道事君”的类型,“忠顺不失”的臣只能算作第二等级的良臣。此外,荀悦再三强调“圣王之治,务在纲纪,明其道义而已”,即使在政策上有所变通,也不可脱离纲纪道义的原则,纲纪是社会的基础,行为的准则,道义则是纲纪所产生的根基。因此,臣下可以犯言直谏激怒君王,却不可违背道义。道义与私利的对立,正是区分忠臣与谀臣的重要标志,如此,道义即成为统摄君臣关系的共同原则。
  1.3 “君臣两立”的制治理念
   在《申鉴•杂言》中,荀悦明确表达了他对政权运作中的君臣关系的看法,“或问,制治之要,君乎?曰,两立哉”,两立即是指君臣两立,针对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荀悦提出明道义、尊君权,端正纲纪伦理,强调君臣大义不可破坏,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统治秩序。
   荀悦推崇的是一种“上下有交”的君臣关系,即君臣的交流能够通畅的进行。在荀悦看来,君臣关系的建立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进谏与纳谏,一是君主的“任贤”。
   在专制时代,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而臣下要做的就是对君主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按照君主的命令去执行,而“谏诤作为一种人际(君臣之间)思想言论的传播行为,是一种可以影响君主和行政系统决策的政治说服”。由于君臣关系是不平等的,因此进谏与受谏的主动权实际上掌握与君主手中。因此,臣属在进谏之时,“常立于二罪之间。在职而不尽忠直之道,罪也。尽忠直之道焉,则必矫上拂下,罪也。”由于君主的独断和官场的纷争,进谏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荀悦在《汉纪》中借郑崇之事发表了一段“臣难言”的议论,认为臣下“举过扬非则有干忤之祸,劝励教诲则有刺上之讥。下言而当则以为胜己,不当贱其鄙愚。”不进谏,就会失去臣道,成为谀臣;进谏,谏言不正确,责任自然要由臣下承担;谏言正确,那是君主圣明所至,遇到听不进不同意见的君主,说不定还会被安上一个“抗上”的罪名。此外,由于官场各种利益纷乱交织,各个派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即使谏言符合君主的意愿,又可能损害同僚的利益,符合一部分人的利益,又可能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无端陷害。这就使得臣下在进言时心怀畏惧,造成欲行忠直之道而不可得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荀悦认为,君主应认真听取大臣的意见,对臣下进行适当的、有原则的让步,不拒直言,不耻下问。只有这样,大臣才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积极进谏。而臣下在面对道和君的冲突时,应该从道不从君。荀悦对为臣者提出了尽忠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强调了大臣在效忠朝廷时要积极主动,有政治远见。通过做到以上这些,为人臣者才能达到,“心顺、职顺、道顺”,成为合格的“治世之臣”。然而,荀悦并不主张为臣者不顾后果的进行进谏,“不已,则奉身以退,臣道也”,荀悦认为只要“君戒专欲,臣戒专利”,双方即可建立和谐的关系,共同巩固政权。
   此外,荀悦认为,建立良好的君臣关系,君主必须做到必须“惟大臣是任,惟正直是用”。荀悦将任贤作为他所认为的立政体的六个基本环节之一,认为贤臣不用,用臣不贤,则国非其国。要任用贤能,必须排除“十难”,即“一曰不知,二曰不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失掩大美,八曰以奸详伤中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对于理想的君臣关系,《汉纪》中是以汉武帝为典型的,对于汉武帝本人的作为,荀悦的评价并不是很高,但是“汉之得人,于斯为盛”,是因为汉武帝自即位以来即广求贤臣,甚至允许上书自试,因而吸引了大批的人才,使得各个领域都有贤臣发挥作用,因而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因此荀悦主张将任贤置于国家政治得失的关键地位,从而达到“君臣亲而有礼,百僚和而不同,让而不争,勤而不怨,无事惟职是司”的治国之风。
  2 荀悦君臣观的特点
  2.1 强烈的政治目的性
   根据《后汉书•荀悦传》的记载,荀悦写作《汉纪》的时间应当是在汉廷任职初期,《申鉴》则稍晚于《汉纪》,“时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曹操把持汉廷政权,借用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汉室正统的观念已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动摇。然而,作为一个延续近400年的政权,其正统性在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的士人心中还是可谓根深蒂固。荀悦这样心怀汉室的士人尽管应曹操的征召入朝为官,但他们“归心于操而为之尽力,为操即所以为汉也”,是将曹操作为汉室的匡扶者来看待的。因此,荀悦在著述中一再强调汉帝的正统地位,告诫臣子不可觊觎皇权,汉室将再次复兴。
   荀悦编写《汉纪》的目的,从表面看是为了使汉献帝了解西汉史事,而实质则是通过总结西汉一代治国施政的历史经验,也是为汉献帝“拨乱反正,统武兴文”提供历史借鉴。把治史同封建政治自觉的结合,公开宣称写史的宗旨就是拿历史的鉴戒为当时的政治斗争服务,并为此对所写史书应当达到的标准和记事范围作出明确的规定,在中国历史上,荀悦是第一人。
   需要指出的是,荀悦同样是一位善处浊世的学者,他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既不指责,也不歌颂,所论问题,只是抽象的议论,或者就史事论史事,没有涉及当时敏感的政治问题。后人认为荀悦的著述和扬雄相似,但“雄曲意美新,而悦无一言及于操”,因此,荀悦才能够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悠游以寿终”,从而避免了和同僚孔融等人一样“不得其死”的下场。
  2.2 儒家思想为主,多种学说综合的产物
   荀悦的政治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结合了道、法、墨各家的学说,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在汉末批判思潮中独具特色。正如陈启云先生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荀悦的思想结束了汉代思潮的最后篇章,并开始了中古思想史的新阶段。
   作为受经学影响的儒学思想家,荀悦的论说基本维持在汉代经学经典诠释的框架内,大量引用儒家经典,维护儒学正统观念,宣扬“圣汉统天”,论证汉承尧后,汉祚未终,强调君臣大义不可破坏,建立良好的礼制秩序。同时荀悦提出选贤举能,告诫统治者任用贤人,都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荀悦对臣下进谏有术的建议,则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荀悦的政治思想仅就君臣观而言,总体上还是儒家的理念,但对君臣观稍稍进行延伸,就不难看出多学说融合的痕迹。荀悦重视法制的作用,提出“明制有常”,把法律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同时,荀悦主张统治者施政时,简而不殆,疏而不失,体现了道家积极无为的治政理念。他对礼尚俭、事尚略的提倡则融合了墨家的思想。
  3 荀悦君臣观产生的原因
   每种思想的产生必然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同时也会受到思想者个人因素的影响。荀悦生活的时代正是汉末最为动荡,社会最为复杂的几十年间,政治黑暗、国库如洗、百姓困竭,各种反抗连绵不断,因此,其思想必定会带有时代的印迹。
  3.1 汉末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
   荀悦一生经历桓、灵、献三帝,当时东汉王朝正是江河日下,内忧外患不断。首先是外戚与宦官相继把持朝政。汉和帝之后的皇帝多是由外藩入继大统的幼童,这不仅便利了外戚擅权,同时也为宦官势力的膨胀提供了条件。汉桓帝时,外戚与宦官的斗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首先是梁氏擅权,朝廷内外一切政务皆由梁冀把持,百官只得唯其之命是从。桓帝决心诛杀梁冀,遂与单超等宦官密谋,于延熹二年(159)下了诛梁令,单超、具瑗、徐璜、唐衡、左悺五人因功同时封侯,食邑皆在万户以上,从此,外戚擅权的局面被宦官专权所取代,五侯在得势后,横征暴敛、干预政务,“天下为之语曰: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墯。”,后来又相继有何进等外戚的专政和侯览、张让等宦官的乱政,直至董卓乱起,双方同归于尽,宦官与外戚的争权才算结束。
   与外戚、宦官相对立的,是士大夫官僚中形成的清流派,“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奸直之风,于斯行矣。”清流派以李膺、杜密等人为代表,从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反对黑暗腐朽的政治势力和外戚宦官专权,结果先后两次遭到镇压,数以千计的人被免官禁锢。吏治腐败、君主昏庸的现实使得士大夫阶层普遍对朝廷产生了失望情绪,汉末批判思潮也由此产生。就君臣观而言,当时的思想家如王符、崔寔、仲长统等普遍认为应建立和谐的君臣关系,重视贤臣的重要性。荀悦的思想,即是汉末批判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关于君臣观的论述也有其固有的时代特性。
   党祸未落,战乱又起。政治黑暗、天灾人祸加之沉重的赋税,使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最终在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八州并发,烟炎绛天”的黄巾起义,由于黄巾军各自为战,缺乏战斗经验,以致东汉王朝能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因而在几个月后相继失败,但这对东汉王朝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边疆的少数民族也趁汉室衰微不断发生叛乱。首先是鲜卑,在数年间“六寇并州,四寇幽州,一寇凉州”,随后乌桓又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叛乱,并与南匈奴勾结不断寇边。对东汉王朝打击最为沉重的是中平元年(184年)冬凉州爆发的羌胡叛乱,直接促成了凉州军阀与羌胡兵的结合,形成了一支分裂朝廷统治的重要力量,在此后或割据凉州,或逐鹿中原,成为汉末军阀割据的开端。此外,灵帝在镇压黄巾之时,为借助地方的力量而下放权力,从而使得了地方势力拥兵自重,最终导致了灵帝死后,各路群雄混战。汉献帝时,甚至皇帝在军阀手中也如同无物,成为诸侯争相争抢的对象和发号施令的招牌。对于荀悦这样的士人而言,这种状况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汉末天下大乱的重要原因是庸臣误国,而庸臣误国的重要原因则是君主用人不明,但在专制体制下,荀悦虽对社会现状进行了严肃的批判,然而在事关君主圣明与否的问题上只能以史为鉴,其在《汉纪》中对武帝朝的人才济济倍加赞美,即是为了从一个侧面提醒汉献帝要注意用人,方可避免前代的覆辙。
  3.2 汉末士人,特别是颍川士人的时代特征
   士人是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这一阶层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之中,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他们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着眼于天下如何统一、国家如何富强、人民如何治理的问题。在东汉末年大厦将倾之际,士大夫阶层勇敢地肩荷起“澄清天下”的责任,与外戚宦官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不避时难的可贵气概。
   汉王朝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学者兼为官僚的新型角色逐渐成为政坛的主导,使汉代政治成为了一种典型的士大夫政治。在东汉末年的士林中,颍川士人群体享有崇高的威望。颍川郡地处中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加之在东汉时地近都城,优越的政治环境更加促进了士人集团的发展。颍川士风具有团结合作、共赴时艰的奋斗精神,他们通过婚姻、门生等各种关系,形成了一个士人集团,这在汉魏之际尤其突出,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荀悦作为颍川士人之一,自然无法脱离这个群体,因此他的思想具有颍川士人的共同特征。
   崇尚名节是东汉士人价值取向的主流,颍川士人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例如在党锢之祸中,即出现了李膺、杜密等许多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名士。颍川士人对名节的崇尚同样表现在强烈的忠君匡世和拥汉正统思想上,其中最典型的人物便是荀悦的堂弟荀彧,作为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与曹操合作20余年,为曹操势力的壮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当曹操稍稍表露出一点代汉的意图时,他便坚决反对,不惜亡身殉节,以“全大正于当年,布诚心于百代”。应该说,荀悦和荀彧对彼此的影响是巨大的,荀悦将对汉室的情感反映在了著述中,而荀彧将这种情感表现在了实际行动中。
  3.3 荀悦个人因素及荀氏家族的影响
   荀悦出身于汉魏之际极有名望的颍川荀氏家族,其祖父荀淑,是荀子的十一世孙,曾任郎陵令,“莅事明理,称为神君”,当时的名士如王畅、李膺都以之为师,可称士林领袖。荀悦父辈八人,并有名称,号称“荀氏八龙”。荀悦的叔父荀爽“五府并辟”,自本州从事,九十五日内历平原相、光禄勋而至司空;荀靖“有至行,不仕,动止以礼”,人称玄行先生;另一位叔父荀绲曾任济南相,也是不小的官职。到荀悦这一辈,荀氏一族更是享有极高的声誉,当时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陈群说:“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荀悦是荀淑的长子荀俭的儿子,“美姿容,性沉静”,年十二,即能说《春秋》。荀氏家族是以经学传家的名儒世家,荀爽曾遍注群经,时称硕儒,在著述中尤其注重道德礼教的作用。荀悦生活于如此家庭,必然受到较正统的儒家思想影响。这也是荀悦在论述君臣关系时,一直在强调“圣汉统天”,认为君权神圣不可侵犯、君臣大义不可破坏的原因之一。此外,荀悦极力强调统治者的自我道德修养,尤其讲求孝道,“夫忠臣之于其主,犹孝子之于其亲,尽心焉,尽力焉”,和荀爽所推崇的“孝治”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荀悦对统治者道德的推崇,以致不惜造成现实政治生活中统治者的角色期望与真实人格之间的巨大差距,形成一种遥不可及的“道德理想主义”,亦可见其家族的影响。
   在汉末的党锢之祸中,荀家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荀淑在顺帝时因讥切外戚梁冀而弃官闲居。荀爽“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荀淑的侄子荀昱、荀昙遭党锢之祸,昱死狱中,昙遭终身禁锢。荀悦本人在灵帝时也因不满宦官专权,托病隐居。因此,荀悦对小人当道、宦官弄权的现象极为痛恨,在《汉纪》中对佞臣和内宠多次提出严厉的批评,称他们是“膏肓之患”“内寇”,告诫统治者一定要亲贤远佞。
   建安元年(196),曹操接受毛玠等人的建议,迎汉献帝于许昌,任荀彧为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做了曹操在汉室名义下进行统一战争和社会改革的谋主。在荀彧推荐下,47岁的荀悦辟镇东将军府,后又迁黄门侍郎、秘书监、侍中,与荀彧、孔融等拥汉之臣侍讲禁中,提出改革弊政、中兴汉室的措施,竭力弥合汉室同曹操之间的裂痕,并为曹操的改革制造舆论。随着曹操的势力日益扩大,对皇权已构成了威胁,这是受正统儒家思想影响的荀悦所不愿看到的。但是他又不能直指曹操的不是,于是就在论著中大力宣扬汉室正统的理论。后来,荀彧因反对曹操加九锡,称魏公莫名而终,亦可见荀氏家族对“正统”思想的坚持。
  4 荀悦君臣观的影响
   荀悦的君臣观是一种封建阶级内部应遵循的伦理道德,是一种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君臣关系。荀悦认为封建统治者是人类历史的真正主宰,他们的道德状况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在荀悦看来,君臣关系的最高境界就是君明臣贤,就是明君圣主同忠臣贤臣的密切合作,这正是封建统治者所追求的。因此,荀悦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历史影响并得到统治者的赞赏,《汉纪》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王朝编年体史书的典范,甚至成为科举取士的内容。唐太宗称赞《汉纪》“尽君臣之义”,并亲自将该书赐给臣下寻阅,即是对荀悦政治思想的较高评价。
   同样,我们需要认识到,荀悦的君臣观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准则,但其中的很多思想应该说还是具有进步性,特别是他提出应该对君主的权力进行限制,防止君主因不受制约而为所欲为,这在封建社会毫无疑问是一种非常大胆的观念。此外,荀悦提出的对君臣道德品质的要求、择人用人的标准,不仅在古代社会,而且在如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申鉴•杂言上.
   2《汉纪》卷一六《孝昭皇帝纪》.中华书局,2002,290.
   3《汉纪》卷五《孝惠皇帝纪》.中华书局,2002,57.
   4《汉纪》卷一六《孝昭皇帝纪》.中华书局,2002,289.
   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5,719.
   6《汉纪》卷一六《孝昭帝皇纪》.中华书局,2002,289.
   7《汉纪》卷七《孝文皇帝纪上》.中华书局,2002,106.
   8《汉纪》卷二八《孝哀皇帝纪上》.中华书局,2002,503.
   9《后汉书》卷六二《荀悦传》.中华书局,2007,598.
   10.(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六.中华书局,2001,130.
   11 陈启云.荀悦与中古儒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221.
   12 徐难于.汉灵帝与汉末社会.齐鲁书社,2002,8.
   13《后汉书》卷七八《宦者列传》.中华书局,2007,734.
   14《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中华书局,2007,638.
   15《后汉书》卷九〇《鲜卑传》.中华书局,2007,887.
   16 程宇宏.荀悦治道思想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296.
   17 孟繁冶,李昱皎.试论汉魏时期颍川士风的时代特征.郑州大学学报,1997(7).
   18《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岳麓书社,2005,228.
   19《后汉书》卷六二《荀淑传》.中华书局,2007,595.
   20《后汉书》卷六二《荀淑传》.中华书局,2007,595.
   21陈启云.荀悦与中古儒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221.
  
其他文献
摘 要:网络世界里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日益泛滥,特别是近来发生的一系列影响国家统一和边疆民族稳定事件。面对网络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认清其本质和分析其危害,积极防治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民族虚无主义;边疆民族稳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7-035-03      信息时代的到来
期刊
摘 要: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倍受关注的重要群体,我国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时代赋予了学校教育新的使命,作为班主任更有责任担负起留守儿童的教育重任。班主任要成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各方面问题,多关心一点留守儿童,给他们绿色的爱,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关键词: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关爱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7
期刊
摘 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巩固扩大应对金融危机的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科技;新兴产业;国家战略  中图
期刊
摘 要:针对数学教学中出现较多对数学学习有困难学生的问题,从情感交流,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克服困难,增强数学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法,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改进教法,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积极评价,实现 “学困生”成功转化等方面阐述了对“学困生”的转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转化;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7-042-02     数
期刊
摘 要:问题学生的成因多种多样,一个问题学生的身上,往往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只有全面地,有区别地分析研究存在于问题学生身上的诸多因素,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本文就是针对品行差、成绩差、心里受到挫折的学生,以及问题家庭的学生来谈,教师要主动接近这些问题学生,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把他们当做朋友一样看待,用师爱去激励学生走上一条正确的航道。 ,  关键词: 问题学生;德困
期刊
摘 要:有效提问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合作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提问要注重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发挥学生主体性;目标明确,难易得当,注重提问层次性;把握时机,创设情景,讲究提问艺术性;开放提问,启发思维,关注学生发展性以及适当纠错,关注情感,注意评价鼓励性。  关键词:小学英语;有效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现状,以此为基础总结分析胜利油田目前胜利油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模式,指出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设计和采用数据通讯网及不同设备的通讯是油田电网变电站自动化改造今后研究的主要课题。  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数据通讯;保护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7-037-03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
期刊
摘 要:所谓标准化,一就是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图书馆业务中的技术方法以及设备等实行统一的原则和规范。图书馆标准化是对图书馆实行科学管理,实现图书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推进图书馆工作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继承性原则。县图书馆标准化管理是使图书馆的设备、资源不断改善与充实,从而加快图书馆网络化进程,更好地为图书馆标准服务。因此,认真从理论上,特别是
期刊
关键词:物业管理企业;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7-038-01      物业管理企业党组织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物业管理企业中党组织工作的方法和措施,保证我们党牢牢地占领这块阵地,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 充分认识物业管理企业党组织工作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
期刊
摘 要:本文探讨的主题——作为一种旧文体的文言文,在其工具性几近丧失殆尽的现代社会仍生生不息的内因;作为延续民族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其精神内涵的本质元素;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如何入手民族精神教育这一主题。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正是许多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