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界演唱现象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20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跨界演唱作为声乐艺术的一种新形式,是多种唱法的交融,是声乐艺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本文对跨界演唱现象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跨界演唱现象已取得的成绩,展望了其发展的前景,进而说明:跨界演唱是高雅音乐通俗化,而通俗音乐高雅化是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必然走向,是市场经济下歌唱家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跨界音乐 跨界演唱 多元化 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跨界音乐”是当代国内外乐坛中常被提起的一个词汇,也是一直以来被大家广为探讨和争议的一种新艺术形式。到目前为止,其定义还不甚清晰。“跨界音乐”的形式大多是古典与流行的相互串联,它融贯古今,比流行音乐更内敛,又较之古典音乐更活泼。声乐领域的跨界可以表示为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的不同唱法之间相互融合而呈现的多元化演唱风格,换句话说就是,跨界风格表现的是声乐艺术的个性化。
   声乐中的“跨界”,从广义上讲,表示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的古典与流行唱法之间相互融合而呈现出的多元化演唱风格;从狭义上来说,可以形容歌唱者的演唱能横跨古典与流行的两种唱法。也就是说,跨界风格表现的是声乐艺术的个性化,而古典与流行唱法结合的声乐艺术风格则是运用跨界的手段衍生出来的产物,因此也可被称之为跨界演唱。
   声乐演唱的跨界问题源于声乐舞台艺术实践的成功范例,是对同一歌唱家涉足不同声乐流派高水平演唱的艺术现象的理性反思。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英国歌手莎拉·布莱曼,她的歌声被誉为天籁之音。在国内,刘欢、莫华伦、廖昌永联手举行的古典跨界演唱会的成功举办,也说明了跨界演唱被付诸实践了。
   针对与声乐演唱技术方法和声乐演唱风格相关联的某些声乐艺术现象,我们把“跨界演唱”大体分为两层含义:
   1、古典与流行两个不同声乐艺术流派之间的跨界,即同一歌唱者能够熟练掌握两种声乐流派唱法技术,涉足不同声乐演唱流派体系,胜任不同声乐流派演唱风格的歌唱现象。
   2、歌唱者的唱法超越了古典与流行唱法的概念界限,兼容或融合了两种流派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介乎于两种唱法之间的新型唱法。
   跨界演唱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古典与流行唱法本身有着各自明显的特点和风格,从形式上而言,古典与流行唱法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即美声与通俗唱法。两种唱法有着各自的特点、各自的优势,如美声唱法音乐圆润丰满、优美流利、发声自如、音与音连接平滑匀净;而通俗唱法讲究自然平易、亲切随和,具有较强的情绪感染力,容易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但同时,它们本身又有着不足的一面。而我们应该认识两种唱法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使它们广收博取,为我所用。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优缺之处使得当今的美声与通俗唱法相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跨界演唱”。通俗美声唱法是一种有一定美声基础,又以流行歌曲演唱风格为主的唱法。这种唱法主张运用科学的美声歌唱方法来丰满流行音乐,运用美声唱法的一些演唱技巧来解决戏剧矛盾、加强歌曲张力。在演唱上,要求声音比较自然、放松、通畅、吐字清新,讲究气息控制和声音的强势对比,到歌曲高潮时显示出很强的爆发力,但感情表达相当细腻,行腔、走句等都处理非常到位。当前,跨界的风潮愈演愈烈,以代表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在中国的乐坛,不少音乐人在探索跨界音乐的创作和跨界演唱的尝试。
   跨界演唱现象之所以产生有其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为三点:
   1、古典与流行唱法的相通性。古典与流行唱法虽各具特色,但却有其内在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的互助互补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人声演唱的共性因素是显而易见的,发声原理相通,所以古典与流行唱法在主要的演唱理论或技法上也有相同之处。
   2、古典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古典与流行唱法在长期不断总结和实践中各自吸取借鉴不同唱法的精髓,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跨界演唱形式恰恰正是二者彼此融合的结果,是两种唱法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成果之一。
   3、世界音乐文化的相互渗透。众所周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是为艺术增光添彩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中国文化艺术与西方文化艺术之间的相互渗透,还是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渗透,都使世界音乐文化继续展示其生命力。跨界演唱形式符合国际化的审美定位,而音乐文化的完美结合是跨界音乐生命力的源泉。
   跨界演唱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也表现为三点:
   1、跨界演唱是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必然走向。文化越来越大众化的外部环境驱使歌坛出现跨界演唱这种雅俗共赏的走向,跨界现象使歌唱从象牙塔走下来,在艺术的基础上增添了平民化、大众化、人性化,成为大多数人文化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日益复杂的价值取向所构建的多元化文化精神。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意识和舆论倾向直接影响了文化生态多元化的发展,也赋予了音乐形式和风格改变的必然性。跨界演唱形式符合了更多听众的审美情趣,多元的演唱形式表现出空前的创造性、多元性和个性。
   3、市场需要及商业运作。今天的艺术展示都离不开商业运作,任何艺术都离不开金钱的支持。跨界演唱现象是世界音乐环境的影响、商业运作机制的结果。跨界成为音乐家们的艺术突破和创新新的契合点。
   跨界演唱现象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它的出现符合了事物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包容、变化和创新的能力。跨界演唱是唱法的相互交融,一定程度上也是唱法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它的内涵在于它的交融与创新。通过跨界演唱形式,演唱者能使歌曲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更具深度和广度。
   跨界演唱与传统唱法相比有其优势和不足。跨界演唱融合了古典唱法与流行唱法的精髓:古典唱法经过300年来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讲究气息通畅、喉头稳定、高位置声音、音区统一和音域跨广。歌唱者演唱过程中注重声音的优美、明亮的音质和内心情感的表达;流行唱法歌词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情感,唱法具有大众化、贴近生活、亲切自然,而不追求声音的共鸣和音量的特点,在声音技巧上不作过多要求,趋于口语化,音域较窄。跨界演唱形式则把古典和流行相互融合,歌唱者能够运用这种唱法融合的风格更好地表达情感,声音也随之亲切、随和。跨界唱法建立在古典美声唱法的科学音乐训练的基础上,也使声乐作品融合了流行唱法的丰富生活内容、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等特征,更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被大众喜爱。
   但跨界演唱作为一种特殊的非主流演唱形式,较传统的主流演唱方法有些不足的地方。首先,跨界演唱的方法容易生搬硬套。很多歌手竞相套用以莎拉布·莱曼为代表的古典跨界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曼妙的美声、经典的咏叹调加流行的编曲,致使歌手忽略跨界是艺术家自己的艺术观和审美价值趋向的结果,为了跨界而跨界,没有坚持自己追求的艺术道路和方向,一味地去模仿,而失去了创造性。其次,跨界演唱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歌唱者必须能够从容控制和驾驭跨界演唱的技能和技巧,在技术层面满足不同唱法技术和演唱艺术风格的基本需求,才能很好地实现跨界演唱。无论是涉及歌唱方法,还是演唱风格的跨界演唱,归根结底必然归结到歌唱的技术手段上来。因此,跨界演唱者必须能够在演唱中正确地使用自己的嗓音歌唱发声技能和歌唱技能、技巧,做到按照合乎流派唱法技术和艺术规范进行正确演唱。这需要花费远比单一风格歌手更多的时间去了解特定艺术范畴、领域的相关文化、艺术和人文知识,培养适应不同唱法艺术风格所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并使之达到相当水准。
   目前,中外跨界演唱已取得了不少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肯定。跨界演唱形式改变了美声唱法厅式的审美格局,开拓了在音乐创作领域中题材、体裁的不断创新以及在非音乐领域中对灯光、音响、服饰等方面的追求,调和了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之间的对立,使通俗音乐高雅化、高雅音乐流行化,用雅俗交融的艺术形式消除了现代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紧张、压抑,缓解了人们的心理压力,肯定了人生意义的平凡性和生存活动的现实要求,开拓了雅俗融会的完美典范。
   如莎拉·布莱曼的专辑《告别的时刻》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阵狂潮,使她成为流行乐坛与古典乐坛共同的热门话题之一。又如,意大利盲人歌手安德烈·波切也可堪称为跨界演唱的典范,他的2006年瀚漠天空下的演唱会,从内容上看,基本上都属流行经典范畴,但不少歌曲都能结合美声来演唱。他的演唱震撼了古典流行跨界音乐领域。再如,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波顿,不局限于自己流行音乐的演唱,多次跨界演唱古典歌剧,曾与帕瓦罗蒂同台合唱《粉墨登场》、《公主夜未眠》两段咏叹调。此后他不但与多明戈、黄英两位声乐家一同录制了《Merry Christmas from Vienna》,还在1998年发行的咏叹调作品专辑中用他独特的跨界演唱方式将古典与流行法完美结合,将歌曲诠释出与一般歌剧咏叹调不一样的感觉。
   外国跨界演唱的发展要比中国悠久,但随着跨界演唱的发展、近年来国内演出市场的繁荣,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可以接触到越来越多国际上最受欢迎的音乐形式以及艺术家,其中完美结合了古典音乐以及流行音乐元素的“古典跨界音乐”更是受到众多受过高等教育的都市白领以及知识分子的喜爱。国内的音乐人也深切感受到跨界演唱的魅力所在,不少歌手和音乐人开始尝试跨界演唱,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如作为“华人世界第一”的廖昌永就创作了《情释》。在此专辑中,他运用了跨界的演唱形式翻唱了王菲的《红豆》、那英的《征服》、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他通过跨界演唱的风格,使得一首首的经典歌曲显得更加从容、大气,也使美声唱法更贴近听众。又如,著名歌手谭晶在歌曲演唱中涉及了民族、流行、美声等多种唱法,她在演唱方法上的跨越,也实现了在身份上的跨越。她演唱的《在那东山顶上》、《远情》等,将中国传统的民歌风格和流行音乐完美结合,让人回味无穷。可以说,谭晶的演唱是科学的、时尚的,她用自己真诚和美妙的歌声给不同的人群带来了美好的艺术享受。纵观国内外跨界演唱取得的成绩,充分表明了跨界演唱这种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众多歌手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他们所追求的歌曲演唱的新的定位,也证明了跨界演唱符合了更多人的审美情趣,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喜爱。
   从古至今,各种各样的音乐在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发生着结合与交融,产生了各种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歌唱艺术及其方法的发展依赖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声乐是一门感染力与表现力很丰富的艺术,它的一切唱法都在不断地革新与发展。在声乐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随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革新,通过不断探索发现让古典音乐的通俗化、大众化而不失典雅。跨界音乐艺术是一种能够令人激动的艺术,跨界演唱丰富了歌曲的演唱形式。跨界现象的兴起和流行说明了在声乐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品位也在不断地提高。歌唱家不用再被固定的唱法模式所制约,多了些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够更好地表达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使声乐艺术的发展前进了一大步。跨界演唱形式正如赋予人的新鲜血液一样,它的出现和今后发展必将冲击人的思想与灵魂,而跨界演唱现象必将会不断发展下去,永不停滞。
  
   参考文献:
   [1] 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
   [2] 宋瑾:《国外后现代音乐》,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3] 蔡远鸿:《对“唱法”问题的美学思考》,《美与时代》(下半月),2003年第12期。
   [4] 刘大巍:《试论声乐演唱的跨界现象》,《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 李文军:《三种唱法的特征及其融合初探》,《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6] 张璐诗:《搞音乐的,别给“跨界”抹黑》,《北方音乐》,2006年第2期。
   [7] 闫钊:《为跨界音乐把脉》,《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1期。
   [8] 仁波:《跨界成为音乐时尚》,《环球时报》,2006年2月7日。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以古琴曲《梅花三弄》与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为研究对象,对两者所体现出的意蕴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梅花三弄》 古琴 钢琴 意蕴 王建中  中图分类号:J647 文献标识码:A  一 琴曲《梅花三弄》意蕴赏析  古琴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弦外之音”一词就体现了中国对古琴音乐独特的审美情趣。古琴本身所代表的文人气质以及中国文化审美特征是其得以流传和继承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