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合成金属纳米粒子及其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应用进展

来源 :环境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2786517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更严格的环境标准和工业需求,催化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金属纳米粒子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如高表面能、等离子体激发、量子限制效应等,成为环境、电子、材料等科学领域的关键元件.随着金属纳米颗粒尺寸的减小和分散性的提高,活性中心的结构缺陷逐渐凸显,同时产生的尺寸效应极大的改善了催化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因此,为了充分利用纳米催化剂的优势,本文结合调控金属粒径大小的研究现状,依据不同的合成原理,重点介绍了反胶束法、物理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喷雾热解法和光刻法的原理和特点及其他调控方法,总结了纳米颗粒尺寸大小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典型应用,并展望了金属纳米粒子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为高性能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多环芳烃是一类具有致癌性等负面作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在土壤改良、污染修复和碳固存方面的应用潜力,生物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研究已经证明热解制备生物炭过程中不可避地会形成多环芳烃,所以生物炭的应用也可能对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本文综述了生物炭中多环芳烃的研究现状,包括生物炭制备过程中多环芳烃的形成机理、多环芳烃含量的影响因素、含有多环芳烃生物炭的应用风险评估。此外,还提出了一些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城市景区水域是城市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关于城市景区水域底泥重金属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在宿州市三角洲公园水域采集底泥,测定了其中8种重金属元素(Pb、U、V、Mn、Ni、Cr、Cu和Zn)的含量,并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SOM)、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对研究区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污染水平及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公园外的采样点重金属含量大于公园内部采样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及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三角洲公园水域底泥处在较轻的污染状态;通过正定矩阵分解模型(PMF)解析出3种污染因子,包括农业源、
利用TD管(Thermal desorption tube)采集了某实习船出访活动期间舱室内外的空气样品,使用全自动热解析系统TD-GC/MSD分析了样品中苯、甲苯、间,对二甲苯、1,3,5-三甲基苯、乙
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主要作为阻燃剂和塑化剂被广泛生产和使用。随着包括多溴联苯醚在内的溴代阻燃剂逐步受控,作为溴代阻燃剂主要代替品之一的OPEs产量大幅增长,OPEs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从OPEs的理化性质着手,简要梳理了其在环境中的赋存状况。地表水中OPEs浓度大多为几百ng·L−1,磷酸三(2-氯异丙基)酯(TCPP)和磷酸三(2-丁氧基乙基)酯(TBEP)为主要检出物质;沉积物中OPEs浓度大多处于几十ng·g
为了评估青岛市某垃圾处理园区附近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污染风险,采集了垃圾处理园区附近的剖面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r、Cu、Ni、Pb、Zn、As、Cd和Hg的含量.
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氯化芳烃化合物,本文揭示了手性PCBs在玉米中的污染水平、分布特征和累积规律,测定并计算了玉米样品中的7种手性PCBs含量和对映体百分数值(enantiomer fractions,EF)。结果表明,玉米不同器官中总手性PCBs的浓度范围为87.6—294.3 ng·g-1,PCB91、PCB95、PCB136和PCB149在采集的玉米样品中均有检出,除了穗期和花粒期茎中手性PCBs,5种手性PCBs在玉米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部位的浓度水平均为
针对当前农药广泛使用导致土壤环境严重遭受破坏的问题,本文以华北某区域土壤农药残留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统计学、环境生态学及GIS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土壤中农药残留对土壤环境指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果园内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哒满灵、嘧菌酯等农药残留含量最大值普遍高于菜地;其中苯醚甲环唑与嘧菌酯与土壤环境指标中的pH、有效磷、有效锰、有效锌、Hg以及Cu有较强的相关性,表明这两种农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较大;苯醚甲环唑在研究区内检出率较高(果园80.95%、菜地55.00%),其浓度梯度分析结果说明土壤中苯醚甲
为筛选出适应钼矿区生态修复的先锋植物,测定了黔北毛石镇钼矿区土壤及14种优势植物地上部和根部中Mo、Pb、Cd、Cu、Cr、Mn和Zn含量,并对比分析了优势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和转移特征。结果表明,钼矿区周边土壤Mo、Cu、Cd、Zn存在严重污染,单因子污染指数分别为26.71、12.90、2.36和2.87,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达19.48,远超重度污染水平限值,表现为Mo-Cu-Cd-Zn的复合污染;14种优势植物对Cd的生物富集系数均大于1,含量均超出植物正常范围;野艾蒿(Artemisia
为了解近年来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及重金属污染情况,对洞庭湖15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TN、TP和重金属(Cu、Zn、Pb、Cd、Ni、Cr、Hg、As)质量分数进行分析,并运用有机指数
土壤碳激发效应是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关键机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氮沉降对其的影响关系到土壤碳库的稳定性.本研究基于已进行4年氮添加的高寒泥炭湿地土壤,在5℃、15℃条件下,将对照以及不同水平的氮添加土壤培养60 d,结合13C标记的葡萄糖来探究模拟增温和氮沉降的耦合作用对土壤碳激发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显著地增加土壤碳矿化速率(P <0.05),而氮添加无显著影响.增温显著提升激发效应强度,在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