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海洋倾废管理的比较与探讨

来源 :环境保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_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频繁的海洋倾倒活动以及倾倒物数量和种类的增加严重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海洋倾废需求日益增长,海洋倾废管理相关制度政策亟需完善.美国和英国作为较早进行海上倾废活动的两个国家,在海洋倾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修订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本文通过梳理和比较美国、英国与我国在海洋倾废管理机制、法律法规、数据管理、现场监管、处罚标准、倾倒费用六方面的异同,对我国海洋倾废管理工作提出思考和建议,为新形势下我国海洋倾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交通日益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城市地铁由于其运量大、能耗少、污染小、节省土地等优势,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而盾构法施工又是城市地铁隧道施工最重要的工法。本文针对盾构机选型及管片连接形式、盾构换刀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和观点,以供参考与探讨。  【关键词】盾构法施工盾构机选型管片连接形式换刀  中图分类号: U455 文献标
期刊
珠江流域的水生态安全关乎2亿多珠江人民的福祉,关乎区域乃至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布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在总结珠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的基础上,分析目前珠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仍存在水环境质量达标不稳固、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不高、水生态条件恶化等问题,从而基于“一湾、一带、三区”空间布局,提出珠江流域“十四五”规划设想,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陆海统筹综合治理,维护珠江—西江经济带清水走廊水生态安全,在南盘江、粤西桂南、粤东三个重点区域推进“三水”统筹重点治理,形成珠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新
本文通过分析2013—2017年南海17个(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历年水深测量值和倾倒量数据,计算了南海17个海洋倾倒区流失率,量化倾倒活动对水深和海底地形的影响。结果显示南海17个倾倒区的流失率存在较大差异,过半数倾倒物沉积在倾倒区内,海床呈淤积态势,水深变浅;超过1/3的倾倒区在海流作用下,倾倒物被输运至倾倒区外,海床呈冲刷状态,水深变深。海洋倾倒区流失率受季风、沿岸流、潮汐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具
近年来,社会组织提起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频频受阻,其海洋环境公益诉讼起诉资格往往被法院予以否定,海洋生态损害国家索赔与环境公益诉讼之间的适用冲突在学界亦引发了广泛争议.海洋生态损害国家索赔的请求权基础和性质界定不明、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功能定位不清以及多元共治理念的贯彻出现了偏差,是导致二者之间适用关系冲突的根源.细化海洋生态损害国家索赔的清求权基础和性质,明确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独特功能,并通过赋予社会组织提起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起诉资格、强化支持起诉制度来切实贯彻海洋生态损害多元共治理念,可以促进海洋生态损害国
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软件是流体相关的数学物理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数字化表达,是工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助推.然而,大型工业CFD软件研发难度极高,需要同时兼顾功能多样、系统稳定、性能优越、交互友好等特征.依托国家数值风洞(NNW)工程,研发出一款通用流场模拟软件NNW-FlowStar,并在航空、航天等工业部门大力推广使用.软件基于非结构有限体积求解方法和大规模并行计算技术开发,结合现代化软件工程思维设计,具备先进的数值方法、高效的计算效率和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可满足各类复杂外形的高效气动模拟.独特的重
随着当下计算能力和存储性能的提升,流场数据产出的规模越来越庞大,针对流场数据的可视化应用对于硬件及软件算法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基于国家数值风洞(NNW)工程支持,主导设计并开发了高性能流场并行粒子追踪数据管理系统,帮助用户探索和分析大规模流场数据.该系统针对流场数据提供多种高效的数据管理方法,在超算集群上针对并行粒子追踪过程进行了数据预取优化与负载均衡优化.对于粒子追踪过程中产生的流线(或迹线)及进程工作记录数据,该系统支持用户在本地平台上进行性能诊断和分析.使用不同流场数据集开展的两个应用实例验证了该系统
高原湖泊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具有高生态脆弱性的特点.本研究以珠江上游的高原湖泊抚仙湖为研究对象,分别调查了2014年丰水期和枯水期浮游生物群落动态,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76种(属),浮游动物22种(属).从丰水期到枯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由以金藻门为主转变为蓝藻—绿藻型或绿藻—蓝藻型;浮游动物群落以轮虫为主,但体型小型化.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较低,群落结构较单一,较易受到外界条件影响.通过与20世纪80年代抚仙湖水体中营养盐水平、浮游生物类群以及太湖新银鱼引入的对比,发现高原湖泊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易受外界影响,
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生态法文化具有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适用于特定主体人群、夹杂生态规范属性、体现“开放但不普适”的特征.为发挥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法文化的“软法”治理优势,亟需明确其立足小农户经营、关注现实人地和谐、体现特色生计文化的价值取向,把握其在保护当地脆弱生态环境、传承生态保护地方性知识、弥补制定法实施不足的功能定位.这不仅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成风化俗”的文化支撑,也为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供“软(法)硬(法)兼施”的法治保障.
2021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写入法律,是一部囊括资源保护、污染防治、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管理的流域性法律.文章分析该法诞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为流域立法提供的实践经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的实施将有利于处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利于统筹近期和远期的关系;有利于强化多领域、多要素的系统治理;有利于整体谋划上中下游、左右岸协同保护;有利于鼓励调动多元化、市场化治理的积极性.此外,文章详细分析了该法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突出亮点.
综述了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在发展非结构网格紧致模板高精度有限体积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非结构网格二阶精度有限体积方法在各类商用和自研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当进一步提高精度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高阶有限体积方法重构模板过大的问题.这已成为发展非结构网格高精度有限体积方法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近年来,为解决此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基于首先提出的操作紧致性概念,先后提出了3种紧致模板高精度重构方法,包括紧致最小二乘重构、变分重构和多步重构.这些重构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可在只包含面相邻单元的紧致模板上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