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区域内教师队伍有序流动的思考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tang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择校热”会破坏义务教育的平等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择校热”的原因在于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其中,最关键是教师不均衡,教师的发展在不同的校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鉴于此,需要区域内师资队伍的有效流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教师流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并完善教师流动机制,实现教师多样化流动;建立区域内的“大义务教育”体系,促进区域内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学校管理;择校热;区域师资均衡 ;教师流动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9—0025—03
  近年来,针对“择校热”所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其成因、对策,专家、学者们有诸多研究成果见诸报刊,但“择校热”却愈演愈烈。笔者认为,造成“择校”的关键原因是教师资源的不均衡,根本对策在于推动区域内教师队伍的有序流动。
  一、“择校热”现象检视与成因剖析
  在我国很多城市里,人们常发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两所学校(尤其是小学和初中)相距不远,但其中的一所因为占据了优质教育资源被冠为“名校”,在每年大笔收取动辄数万元择校费的“支援”下,优质生源爆满、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教师薪高水平也高;而另外一所学校却由于是所谓的普通校,不用说几乎没有择校生,片区内的学生还在不断流失,校舍凋敝缺少文化味、教师无奈缺少精神气,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普通校”与“名校”的差距越来越大。
  对于家长的选择,本无可厚非,毕竟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但过热的“择校风”破坏了义务教育的平等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使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由于部分学校班额太大,根本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教育资源大量浪费(由于部分学校生源不足,教学设备大量闲置),加剧了学校间的差距。
  造成“择校热”的原因在于义务教育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硬件不均衡,即办学条件、教学设施、校园环境的不均衡;二是软件不均衡,即教师、校风、校园文化上的不均衡;三是生源的不均衡。在这三者中,关键是教师不均衡,“择校”则“择师”。由于办学条件、生源的不均衡导致教师的成长环境受到制约,使得教师的发展在不同的校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
  二、“教师轮岗制”的问题反思
  为了缓解择校热,在绩效工资背景下,部分城市采取“教师轮岗制”,但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1)有些地区的教师轮岗停留在极个别人层面上,轮岗的作用并不大,反而将优质资源稀释了,没有起到好的效果。(2)有些地方出现了校长、教师交流过于频繁、无序的现象,导致校长办学理念短期化、教师教学行为浮躁化等问题。(3)有些地方的轮岗、支教,实际上校长们把那些优秀教师留下来,而把那些工作业绩一般、不受学生及家长欢迎的教师轮出去。这样的轮岗制不但解决不了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的问题,反而使优质教育资源更加集中。(4)有些地区由于教师轮岗,出现了校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助长一些不正之风。(5)有些轮岗的教师,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教学效果大为下降。
  造成“教师轮岗制”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在哪里呢?笔者进行过调查分析,主要原因是:(1)由于校长和教师均要轮岗,导致他们对学校缺乏归属感,极易出现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反常现象,对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2)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支健康、稳定、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绩效工资背景下,各学校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不明显,但由于轮岗,可能导致教师不能决定自己的去留,教师的个人权益得不到保护,教师轮岗的心理调适问题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师的劳动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很可能教学效果要比以往大为下降,给自身带来比较大的心理压力,这样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就会下降。(3)各个学校都有其自独特的办学风格,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校长的教育理念和多年形成的管理个性,如果轮岗操作不当,对于那些正在发展中还不太强大的学校而言,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始终处于一种相互磨合、适应的状态,学校的教育教学风格势必要受到冲击,显然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由此可见,教师轮岗做不好,非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很可能变成种劳命伤财的形式主义。
  三、对策:推进区域内教师队伍有序流动
  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教师应该如何流动才能保证效率优化?笔者认为:绩效工资背景下,教师的待遇实现了均衡,重要的就是通过一些配套措施的跟进,建立起教师自由流动的规范机制;通过建立地区内的“大学区”管理体系,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内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只有操作得当,教师合理流动才有了成熟的土壤,教育公平才更有希望。笔者基于对本区学校情况的调研与分析,对推动区域内教师的有序流动提出以下对策。
  (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教师流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美国学者卡兹在其组织寿命学说理论中,从保持组织活力角度论证了人才流动的必要性。他通过对大量的科研组织所进行的调查统计发现:组织的最佳年龄区为1.5到5年,低于1.5或高于5年,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水平就不高了,相应的出成果的情况也就不好。因为组织中的成员共事不到1.5年,相互之间还处在熟悉、适应的过程,很难畅所欲言,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共事超过5年,已失去了新鲜感,可交流的信息已交流的差不多了。卡兹的组织寿命学说告诉我们:相同的一批人在一起工作的时间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时间长了组织就趋于老化,时间短了互相没有适应就分开对组织不利。教师作为人才的一部分需要实施合理流动。
  在教育战线上的很多老师有这种体会:在同一所学校从事某一学科教学多年,也曾取得辉煌的成绩,但后来总有一种倦怠感,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活力、缺乏新意,这就是出现了教师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这种知觉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职业倦怠是教师生涯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出现职业倦怠的老师通常会表现出对教育教学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一个人所能创造的成绩,不仅与他的能力和素质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个人与环境之间总有从“适应”到“不适应”的发展过程。由于个人无法左右环境,环境通常也不会为少数人而发生改变。因此,当适应程度下降至不适应程度时,新的环境无论对个人还是组织都是最佳选择。为避免职业倦怠的发生,使教师工作有活力、有新意,很有必要使工作到一定年限的老师进行流动。   (二)建立并完善教师流动机制,实现教师多样化流动
  要真正推行教师“定期流动制”,必须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靠国家立法从根本上加以保证,使之法律化、制度化。另外,学校要建立科学的教师流动机制,为教师的合理流动扫除障碍,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
  1.建立教师聘任制,支持促进教师校际流动或走教兼课。同时,应积极探索教师流动带来的管理上的新问题,进一步健全学校教师聘任制,明晰双方权利义务,提高管理绩效。
  2.建立中青年教师定期流动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机会。
  3.建立名优教师巡回授课制,更好地发挥名优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使更多学生享受名优教师的优质教育,推动区域教育发展。
  4.建立紧缺教师跨校走教制。针对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音、体、美以及计算机等课程的专业教师总量不足与教师缺编的现状,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开设选修课程并配备相应师资的新要求,尝试建立紧缺教师跨校走教制。
  5.建立城区优质学校教师支教制。城区学校拥有优良的教师资源,教师配备比例高于农村学校,这使得城区支援农村学校发展制度成为可能。
  6.建立对流动教师的考核制。对于流动教师要严格任期考核,实行告诫制。流动期间,对于不能履行现职的教师,首先进行告诫,要求限期改正,并可高职低聘,允许有1至2次流动到其他学校的机会,告诫期满仍达不到要求的予以解聘。同时,设立专项基金,奖励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教师。
  (三)建立区域内的“大学区”管理体系,促进区域内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如果教师流动机制不够成熟,可以建立区域内的“大学区”教育体系。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采取强校与弱校结对办学的“联校制”。此策略适合于办学差距较大的两所学校之间进行。教师的人事关系保留不变,学校制定相关的制度保障,由强校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到弱校任教,弱校派出一定比例的老师进入强校长时间学习实践,进入弱校的名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带徒辐射自己的名师作用,使自己有了更强烈的成就感,又能让弱校的老师们有机会有平台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互惠互利,互相成长。进入强校学习的老师通过身临其境领悟名校教科研的真谛,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找到自己的增长点,激发自己的进取心,为日后成为名师打下了基础。
  2.采取几所学校联合办学的“片区制”。此策略适合办学情况相差不大的多所学校之间进行。基于各校的学科教师的水平不均衡,在“片区制”管理背景下,各学科成立“片区首席教师”,由首席教师确立片区内各年段该学科的相关负责人,形成该学科的管理团队,该管理团队在首席教师的指导下带领片区的学科成员进行教学研究,形成连片教研,确保了各学科各年段都有领衔教师。该团队成员除了做好本校的工作外,要有1/4左右的时间走出本校,“异地”带教,到最需要专业引领的学校、教研组、教师中去,以学科为纽带,以不同学校教师的聚集为形式,以一个学科领域的走强为目标,交流互动、实践研究、辐射经验、共享资源。让优秀教师由“单位人”变成“系统人”,实现区域优质师资的“柔性流动”。通过开放课堂、校本研修、承担课题等多种形式,以其良好的师德、师智、师能发挥专业引领、典型示范和带动辐射的作用,带动该学科全体教师的整体提升。
  总之,国家在尚不富裕的情况下,率先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绩效工资改革,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作为教师,理应锐意进取,教好书育好人,并且要将自己的所长辐射他人,回报学校,回报社会。作为学校,要充分利用好绩效工资的杠杆,既要保护好教师的权益,又要进行科学的管理,通过合理的有效的教师流动,让名师资源不断放大,不断强化,从而推动区域内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卢文丰.教师合理流动的几点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
  [2]张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88.
  [3]马云献.国外组织气氛研究综述[J].管理科学文摘,2006(7).
其他文献
我是一位在山村小学任教近30年的老教师,深感实施素质教育责任重大,步履艰难。受条件的限制,山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困难,关键是要善于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真情关爱。
本文分析了广泛用于描述图像纹理的MLL(multi-levellogistic)吉布斯(Gibbs)模型,并就其局限性进行了改进,实验结果证明改进后的模型能够更有效地描述自然纹理。
文中分析OFDM接收机设计中定时偏差、频率偏差、样值偏差和相位噪声对接收机性能的影响;介绍关键的同步算法,提出在精确定时同步中采用二次相关方法,有效抑制多经效应的影响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校外活动,积极建立中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制度,把组织学生
摘要:洪泽县作为江苏省首批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示范区之一,在扎实推进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有效做法:优化布局调整,使教育资源整合趋于优质均衡;加大经费投入,使城乡办学条件趋于优质均衡;完善共享机制,使城乡师资配备趋于优质均衡。  关键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1-0028
与传统的地面测量方法相比,激光雷达扫描测量技术(LIDAR)应用于公路改扩建勘测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本文对基于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的各种勘测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为激光雷达扫描
当前,我们公路系统面,临四项改革:公路管理体制改革、事权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去行政化改革。行业的压力很大。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在研究改革路线,制定改革方案之前,我们必须
Fluke 5320A多功能电气安全校准器;NI CompactDAQ数据采集系统;NI ELVIS可实现USB即插即用连接;N12.5 GHz和5GHz RF多路复用器;泰克推出TDS1000B和TDS2000B系列示波器;
宜兴市树人中学创办于2004年.是一所年轻的现代化初级中学。学校占地3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学校拥_有一流的硬件设施设备: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劳技制作
丰县华山中学坐落在丰县华山镇岚山南麓,沙河之滨。学校创办于1958年,1970转民办为公办。2005年通过省三星级高中验收。2011年通过省三星级高中复检。如今的华山中学正朝着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