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电子产业迅猛发展,学生“闻道多元化”状态的出现,以及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将学生们的目光吸引到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成为每位教师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信息时代 教育主体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
一、 信息时代对美术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电子产业迅猛发展,信息空前膨胀,且变化急遽。我们周遭都是随手可得、无处不在的信息。信息时代充满了机械性复制,任何媒体所制造的信息都是可以复制的,事物的形、色、体、质、声以及动作、过程等均可通过手工或机械加以复制,成为大众可以接收的共同信息或物体。大量复制的结果,可使信息快速而普遍地传达。
学生“闻道多元化”的状态出现了,教师不再是艺术知识的唯一提供者,教材在学生的眼中也不可能意味着整个世界。然而,现阶段课堂依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时代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如何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是当今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 教育主体的发展需求
中学阶段属于少儿美术发展的模拟写实期(12—14岁),也是学生对美术课最容易失去兴趣的时期。而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反之学生若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教学就轻松多了。因此,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开学生心扉、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在此阶段,如果想继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就要讲究一些方法与策略。现代教育心理研究也表明,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只要有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之事。通过教师的愉快教学,学生无需有意识的努力就能保持专注的注意力和盎然的学习兴趣,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对学习
的“持久兴趣”。持久兴趣愈浓,学习动机就愈强,努力程度也会愈高,久而久之学习就会成为一种主动和自发的习惯。
三、 课堂教学中的尝试与体会
1、重视导课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一节课,从开始就应引人入胜,让学生的精力很快集中并对新课产生兴趣,因此对新课的导入应作精心的设计。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2、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标要求我们将美术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问卷调查也表明学生最希望老师能将美术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教授给他们,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运用情境教学法,加强美术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真实生活事件的模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经过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画出了路线图,然后各组进行评议。在我未做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们将地理学科中的指向标、图例和比例尺运用到了其中,可见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因此能够主动地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
3、以图说“事”,充分发挥美术学科自身优势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同时,在现代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下,世界也进入了“视觉文化”的时代。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人类文化形态和传播方式的转换,而且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教育,首当其冲的正是以视觉为特征的美术教育。
现在,印刷物、立体声影视、广告及电脑视讯,突破了文字时代的单调、片面、机械,突显了影像的重要作用,而美术正是典型的视觉艺术,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美术学科自身的优势,以图说“事”。最初,我选择的画面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绘画作品,但从授课效果来看,学生们在欣赏图片的时候,气氛很沉闷,不很感兴趣。由此可见,在这个影像泛滥的时代,供学生诠释和学习的艺术品的选择显得十分重要。选择什么?如何选择?选择的标准何在?这是一些关键问题。既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贴切的作品,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的需求,同时又要注重作品的艺术性。
4、关注各种学习类型的学生,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作为学校的教师,我们应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类型,并且适应它。我们无法自始至终对每一个人都这样做,但是我们可以确保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规律地适应每一种类型。如果这样做,我们将会惊讶于人们的学习是那么地容易——传统欣赏课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赏”和“评”为主,满足了大部分视觉和听觉学习者的需求,却无法满足触觉和动觉学习者的需求。因此我在《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一课中进行了有趣的尝试。经过了导入阶段之后,真正进入到了欣赏画面的阶段。如何穿越层层厚重的时空隧道,了解盛唐时代的生活呢?心理学家说,洞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方法之一是模仿他的动作。所以我决定请同学们分小组表演画面的各部分。瞧!两位男生象模象样的穿针引线表演起织修的场面来;表演熨烫场景中扯练的同学,身体向后倾,表现出用力扯练的小细节;在捣练场景的表演中,学生们还加了台词,古戏新编,场下的同学笑声不断,就这样在愉快的气氛中,我和学生们一同感受了盛唐时代劳动的欢愉。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没有欣赏的启发而直接让学生表演时,学生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经过赏析点拨之后,学生不但表演得生动,而且还在表演中增加了自己的理解与创造。课堂气氛的轻松愉悦,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致也高涨起来。从学生的表演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创造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四、机遇与挑战共存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未来美术教育的发展,呼唤每个美术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努力发掘自身由美术基础和文化修养构成的创新思维潜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对美术教育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信息时代 教育主体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
一、 信息时代对美术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电子产业迅猛发展,信息空前膨胀,且变化急遽。我们周遭都是随手可得、无处不在的信息。信息时代充满了机械性复制,任何媒体所制造的信息都是可以复制的,事物的形、色、体、质、声以及动作、过程等均可通过手工或机械加以复制,成为大众可以接收的共同信息或物体。大量复制的结果,可使信息快速而普遍地传达。
学生“闻道多元化”的状态出现了,教师不再是艺术知识的唯一提供者,教材在学生的眼中也不可能意味着整个世界。然而,现阶段课堂依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时代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如何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是当今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 教育主体的发展需求
中学阶段属于少儿美术发展的模拟写实期(12—14岁),也是学生对美术课最容易失去兴趣的时期。而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反之学生若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教学就轻松多了。因此,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开学生心扉、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在此阶段,如果想继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就要讲究一些方法与策略。现代教育心理研究也表明,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只要有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之事。通过教师的愉快教学,学生无需有意识的努力就能保持专注的注意力和盎然的学习兴趣,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对学习
的“持久兴趣”。持久兴趣愈浓,学习动机就愈强,努力程度也会愈高,久而久之学习就会成为一种主动和自发的习惯。
三、 课堂教学中的尝试与体会
1、重视导课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一节课,从开始就应引人入胜,让学生的精力很快集中并对新课产生兴趣,因此对新课的导入应作精心的设计。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2、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标要求我们将美术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问卷调查也表明学生最希望老师能将美术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教授给他们,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运用情境教学法,加强美术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真实生活事件的模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经过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画出了路线图,然后各组进行评议。在我未做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们将地理学科中的指向标、图例和比例尺运用到了其中,可见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因此能够主动地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
3、以图说“事”,充分发挥美术学科自身优势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同时,在现代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下,世界也进入了“视觉文化”的时代。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人类文化形态和传播方式的转换,而且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教育,首当其冲的正是以视觉为特征的美术教育。
现在,印刷物、立体声影视、广告及电脑视讯,突破了文字时代的单调、片面、机械,突显了影像的重要作用,而美术正是典型的视觉艺术,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美术学科自身的优势,以图说“事”。最初,我选择的画面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绘画作品,但从授课效果来看,学生们在欣赏图片的时候,气氛很沉闷,不很感兴趣。由此可见,在这个影像泛滥的时代,供学生诠释和学习的艺术品的选择显得十分重要。选择什么?如何选择?选择的标准何在?这是一些关键问题。既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贴切的作品,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的需求,同时又要注重作品的艺术性。
4、关注各种学习类型的学生,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作为学校的教师,我们应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类型,并且适应它。我们无法自始至终对每一个人都这样做,但是我们可以确保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规律地适应每一种类型。如果这样做,我们将会惊讶于人们的学习是那么地容易——传统欣赏课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赏”和“评”为主,满足了大部分视觉和听觉学习者的需求,却无法满足触觉和动觉学习者的需求。因此我在《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一课中进行了有趣的尝试。经过了导入阶段之后,真正进入到了欣赏画面的阶段。如何穿越层层厚重的时空隧道,了解盛唐时代的生活呢?心理学家说,洞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方法之一是模仿他的动作。所以我决定请同学们分小组表演画面的各部分。瞧!两位男生象模象样的穿针引线表演起织修的场面来;表演熨烫场景中扯练的同学,身体向后倾,表现出用力扯练的小细节;在捣练场景的表演中,学生们还加了台词,古戏新编,场下的同学笑声不断,就这样在愉快的气氛中,我和学生们一同感受了盛唐时代劳动的欢愉。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没有欣赏的启发而直接让学生表演时,学生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经过赏析点拨之后,学生不但表演得生动,而且还在表演中增加了自己的理解与创造。课堂气氛的轻松愉悦,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致也高涨起来。从学生的表演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创造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四、机遇与挑战共存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未来美术教育的发展,呼唤每个美术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努力发掘自身由美术基础和文化修养构成的创新思维潜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对美术教育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