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习方式 打造高效课堂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tong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十年课改的努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满堂灌”的现象渐成历史,但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现象:重视教学预案的落实,忽视课堂的动态生成;重视知识的归纳总结,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重视知识、能力目标的完成,忽视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这些现象本质上仍然是教师课堂霸权的另一变种,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要彻底改变这些现象,就要勇于突破以教师为中心和“先教后学”的套路,让教师从课堂教学的主角和主导的地位勇敢地“退”到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地位,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创造条件。
  基于以上认识,在多年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我采用“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的有效性启导为基础,以群体有效交流为依据,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主旨,让学生明确目标,研读教材,发现问题,小组讨论,群体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深化,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一、自学感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在新型的课堂中,自学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又因为它处于第一个环节,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巧妙耕耘,就会有预想不到的惊喜。《品德与社会》属小学中高年级课程,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对其教学目标有一定的自我解读能力。课前,教师可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导学提纲,提出导学要点,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代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学生依据提纲的要求,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初步感知教材。学生在相对独立的氛围中,与文本进行第一次对话。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看地图,找家乡》的导学提纲可以这样制定:①收藏夹:请收集和家乡有关的地图和介绍家乡的图片。②小贴士:你会看地图吗?和爸爸、妈妈一起辨认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③小导游:在导游图上向外地的游客介绍家乡。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自学指导和学生的前期准备,把“读”书的时间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参与中收获看地图的基本技能储备和关于家乡信息的知识和心理准备,激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交流体验——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品德与社会》课上的信息交流是全方位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人和媒体之间,还包括教学内容、环境等随着教学的进程,无时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交换、沟通和分享。本环节意在促进静态交流向动态交流转变,单向交流向双向甚至多向交流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看地图,找家乡》一课,我改变以往单纯的对照地图,找到家乡,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找到家乡的教学思路,而是充分利用课前“自学感悟”的准备,以小组的形式分成若干个旅游公司进行友情竞争。每个旅游公司推荐一位能说会道的“小导游”,向外地游客隆重推介家乡的旅游线路、风土人情等,最后由扮成外地游客的同学组成评审团对双方的表现进行评价,评选出“最佳小导游”。这种游戏活动寓教于乐,深受学生喜爱。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令曾经被喻为“说教”的课堂精彩纷呈。
  三、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引导学生寻疑、质疑,交给学生设计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并能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结论质疑,得出自己的结论。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看地图,找家乡》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评出“最佳小导游”后,我让学生对看地图找家乡的方法进行提问式总结,即通过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或他人回答的形式进行知识梳理。学生提出了“怎样读懂地图上的语言?”“我的家乡在哪里?”“家乡有哪些邻居?”等问题。这些问题前面已经解决了,学生可以自问自答。当学生看到两幅地图并排放在一起时,一位学生提出“这两幅地图上画的家乡大小怎么不一样呢?”这时,我适时组织大家讨论,最后,细心的同学发现,原来,它们的比例尺不一样。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有价值的和价值不大的问题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促进学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教学中,教师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积极创造促进学生质疑的条件,如上面“把两幅地图并排在一起”,学生便容易提出和比例尺有关的问题。对于学生质疑问题的价值,应体现在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能力上,而不在一两个问题本身有多少价值。对于问题的解疑释疑,教师也应当以呵护质疑精神为基本出发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细心处理。浅显的问题,可直接作答;重点问题,组织读议,启发学生自求其解;难点问题,用曲问的方法,旁敲侧击,组织讨论;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离谱的问题,进行弹性处理。
  四、导行实践——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富有变化发展的活动环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整体建构。但“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认知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看地图,找家乡》一课时,在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初步掌握利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后,我提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那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我们从小喝着家乡的水长大,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那样的亲切。同学们,学了《看地图,找家乡》后,你们想为家乡做点什么呢?”有的学生说“可以在电视上做广告宣传家乡”,有的说“我长大了要为家乡作贡献”,一位小女孩别出心裁提出为家乡设计名片,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就这样,课后大家亲自动手,根据自己对家乡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家乡设计心中的“名片”。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对家乡的情感从指尖流出,化作自觉为家乡服务的行为。
  由于改革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以教学程序的形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兴趣,学生享受着探究、合作、交流和实践的过程带来的快乐,逐步实现着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叶圣陶语)。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实验小学 本专题责任编辑:庄严)
其他文献
<正> 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从爱国主义教育入手,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共产主义觉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革命热情向各族人民提供精神食粮。这是广播电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化,也是新闻广播宣传的指导方针。我们要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新闻广播的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针对现有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仪无法满足大型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多点及实时监测要求的缺陷,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分布式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单主机和多分机结构,以STC12C5A32S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通过将SHT10温湿度传感器和QS-01空气质量传感器相结合测量空气质量指数,并使用nRF905无线通信模块实现主机与各分机之间的数据通信和监控,特别适合于大型商场、娱乐场所以及工业场所的空气质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流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选穴相同,治疗组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
跖疣是发生于足跖部的寻常疣,行走时因疣体受压往往引起疼痛。以往单纯服用西药或中药治疗本病疗程均较长,且疗效不理想,而手术治疗的方法,对皮肤组织的损伤较大,愈合时间较长,且易
以《儒林外史》黄小田评点本为文本考察对象,对黄小田评点本进行小说美学的阐释,并认真考察了黄小田的家世生平和评点版本流传情况,其中重点分析了黄评中关于小说美学的创见,
本文系统分析了影响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为军工企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近年来,小学生生活经验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只有真正了解小学生生活经验积累情况,才能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从而找到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在情感体验,
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孟建煌教授主编的《妈祖文化传播导论》一书,2014年6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22.8万字,内容丰富,装帧精美,是迄今为止从传播学理论研究妈祖文化的
针对福建是传统南拳的主要发源地和流传地之一,且具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条件,分析了传统南拳进入福建省高校的优势,并提出了传统南拳进入福建省高校的思路及建议。
<正> 想象这种心理能力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正是这种能力使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劳动成为可能。在想象这个心理范畴内,艺术欣赏、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又不同于科学的想象。审美中的想象,不象科学研究中的想象那样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并且,最突出的是,审美中的想象伴随着人们的感情活动,与情感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