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爱心” 大学生对网络公益参与行为的调查报告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选取“互联网+”时代最具潜力的网络公益参与群体——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大学生网络公益行为的参与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行为困境的原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针对政府监督者、公益组织平台建设者、大学生参与者三方面建议,希望促进网络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公益;传播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2113
  乘着互联网迅速普及的东风,相比传统公益(线下公益),各式各样的网络公益快速成长,传播速度得到提高、传播成本极大降低,互联网在善款支付、善心传播等多个方面助力,快速推动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文章选取作为中国公益事业未来中坚力量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调查宣城市在校大学生对网络公益的理解、意愿及行为,了解大学生网络公益参与行为的现状,分析参与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行为困境的原因,最后得到结论、提出建议,希望为进一步促进网络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指导思路。
  1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拟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为确保研究的真实科学,编制调查问卷并进行预调查,修改得到包含较高信度、效度测量工具的正式发放问卷,通过数据分析揭示当前大学生网络公益参与的现状、态度等。根据事先调查的大学生活动范围情况,将目标地定为国购广场、星隆国际、宣城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这几个大学生易聚集地,将抽样框选定为这几个地区内的全体宣城市在校大学生。之后,研究组运用偶遇、判断、滚雪球及简单随机的抽样方法对抽样框内的全体宣城市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线上、线下的问卷发放,调查内容为甄别部分、公益认知、公益态度、公益行为、背景资料五部分,共回收问卷327份,无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为 90826%。另外,为了解同学们某些选择选项背后的原因,对问卷中的某些问题设置访谈提纲并进行深入访谈,获取了更为丰富真实的一手资料。
  2当前大学生网络公益参与现状
  依托互联网互动性、无地域限制特点,以及网络在团结和凝聚個体参与公益活动方面具备的天然优势,网络公益的形式丰富多彩,文章将网络公益定义为:个人或组织借助社会化媒体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人或者实现公共利益的志愿行为。
  21大学生网络公益参与度高但缺乏主动意识
  关于“是否参与过网络公益”问题,选择“是”的占比7172%,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网络公益参与度高。依据现有网络公益信息获取渠道,设置如表1所示八个类型测量大学生“如何获取网络公益信息”问题。其中,两个非主动意识的获取渠道“通过好友圈阅览”“通过网络资讯平台”占比分别为8785%、 486%,成为当前大学生获取网络公益信息的主要途径,说明当代大学生网络公益参与缺乏主动意识。
  22大学生选择网络公益类型分布全面、贴近生活
  在宣城市大学生愿意关注的网络公益项目类型调查中,选择紧急救灾、疾病救助、教育/助学、环保/动物保护、安老助残、法律援助的占比分别为5152%、 5859%、 5926%、3838%、303%、1549%,说明大学生愿意关注的网络公益类型分布全面,而紧急救灾、疾病救助、教育/助学这三项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网络公益类型更受大学生的青睐。
  23大学生对网络公益的参与程度略低于传统公益
  由表2数据可见,选择传统公益形式的人占比5489%。说明虽然近年来网络公益发展态势一片大好,知名度、认可度、参与度不断上升,但大学生在短时间内需要资金救助时,仍会优先考虑传统公益方式,大学生对网络公益的参与程度略低于传统公益。
  24主动行为更能激发网络公益常态化的永续活力
  在网络公益行为篇,通过“您是如何获取网络公益信息的?”与“对于您参与的网络公益,您会采取哪些关注行为”两道题目,调查大学生获取网络公益信息的方式与参与网络公益后的关注行为状况,并将其做多重对应分析,得到下图。
  通常情况下,认为“订阅公益组织公众号”“在搜索引擎搜索”“公益网站”等需要靠人们的主观意识获取网络公益信息的方式属于主动行为,而“QQ、微信”“学校组织”“网络资讯平台”“互联网企业公益活动”等被动或无意识获取的方式属于被动行为。从图中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参与网络公益的主被动行为与后续关注状况对应分析图
  (1)两个维度上均具有明显差异。第一维度区分大学生是否关注网络公益(有无公益心),第二维度区分大学生的主、被动参与情况。由Dimension 1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有主动或被动地参与网络公益,不同程度地关注所参与公益的后续发展;由Dimension 2,大学生获取网络公益信息的方式与参与网络公益后的关注行为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参与网络公益后仍然持续关注甚至分享给朋友和家人的大学生更多的是主动获取网络公益信息。
  (2)参与网络公益后的主动关注行为具有相似性。“分享给朋友和家人”“后续持续关注进展情况”坐标点与中心夹角很小,说明实际情况中,大学生的这两种行为非常相似。此外,虽然认为“分享给朋友和家人”是参与网络公益后关注行为程度较深的,但“后续持续关注进展情况”坐标点距离中心更远,说明这种行为更有个性。
  (3)对具有主动关注行为的大学生获取网络公益信息方式的偏好分析。选择参与网络公益后主动关注行为中更有个性的“后续持续关注进展情况”行为,由中心向该坐标点做连线(向量),并将获取网络公益信息的所有方式向该向量及延长线上做垂线,做出偏好排名如下:订阅公益组织公众号、新闻媒体、在搜索引擎搜索、互联网企业公益活动、公益网站、学校组织、网络资讯平台、QQ微信。表明订阅公益组织公众号的大学生最愿意后续持续关注所参与网络公益进展情况,其次是新闻媒体、在搜索引擎搜索等。   3当前大学生网络公益参与行为的问题
  31网络公益认知偏差
  311个人承担公益主体的意识淡薄
  《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提到,中国大陆地区公民个人捐款达458亿元,占捐款总额的54%,远高于大陆地区企业捐款388亿元;中国内地个人人均捐款3466元,是2007年的人均捐款额的近14倍。[1]而且,近年公益慈善、微博公益等概念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公益,大学生参加公益慈善活动越来越活跃。[2]
  在此背景下,推测大学生公益主体意识较强。然调查结果显示,尽管选择大众的比例是最高的3669%,但其他三个选项的比例均与其接近。表明大学生个人承担公益主体的意识淡薄。为探究其中原因,研究组对选择非大众的部分同学进行了深入访谈,总结意识淡薄的原因为:第一,目前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主要由政府主导的,公众形成思维定式;第二,富人高调炫富,普通民众辛苦养家,公众认为富人与企业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第三,学校对学生的公德意识、公益意识的教育做得不够;第四,网络公益平台信任问题致使大学生希望比较有公信力的政府、企业来代替自己做网络公益。
  312对典型公益人物的知晓率低
  本次调查以调查对象印象最深刻的个人公益典型来研究宣城市大学生网络公益认知情况。将该题答案归为 “不知道”“慈善家”“民众”“体育明星”“企业家”“艺人”六类,并按照典型代表频次排序编号。
  表4显示,近30%的大学生连一个个人公益典型都回答不出来,而统计发现“艺人类”回答比例最高,达到25%,其次是以陈光标为代表的慈善家,占到22%,而被国家奉为榜样的白芳礼爷爷、雷锋叔叔则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被淡忘,知晓率仅4%。
  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普遍受名人及炒作效应影响,对公益人物的了解大多来自对艺人、网红的宣传。而占比最高的选项“不知道”更表明对公益典型人物知晓率低。
  313对网络公益范畴界定不清
  为侧面探究调查对象对网络公益的认识程度,在网络公益行为篇,设置了一个跳答题。统计调查结果,在前一题選择“没有参与过网络公益”的人中,之后却在“选择参与过的活动”中有4762%的人选择了众筹、4762%的人选择了公益信息宣传推广、2976%的人选择了向网络公益平台捐款,以及5833%的人选择了参与互联网企业的公益活动,而以上四种形式正是网络公益采取较多的形式。因此,调查对象的表现存在前后矛盾。
  从分类结果得出,认为没有参与过网络公益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在实际生活中无意识地参与其中,但是他们对网络公益的认识浅薄,不了解网络公益的形式及界定范围。需要指出,他们无法从这种无意识的参与行为中获得参与网络公益的荣誉感、自我效能感,会造成网络公益参与的持续性动力缺乏,不利于长期参与网络公益习惯的养成。
  32行为主体参与偏差
  321个人参与公益的形式局限
  如何看待网络公益?有6644%的人将网络公益理解为通过网络给有需要的人捐款,而正确的观念——网络公益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则只有2249%的人选择。
  这种解读网络公益等同捐款的现象表明:在大多数人脑海中,通过捐款参与网络公益的方式已经非常稳定,而对网络公益代表的真正含义却不明所以。反映现阶段大学生存在个人参与网络公益的形式局限,即存在“网络公益就是捐款”的观念误区,其实也是对网络公益界定不清的体现,存在对网络公益的认知偏差。另外,这种单一狭隘的形式局限也间接反映在发起或倡导网络公益的时候,公众过分强调捐款形式,忽略了对其他公益渠道的宣扬。
  322网络公益参与缺乏持续动力
  定期捐赠是衡量网络公益参与行为是否步入常规化的重要指标。本次调查发现,在有人迫切需要救助的情况下选择网络捐款的有140人,占比6573%,而表示自己日常性地进行定期捐款的只有9人,占比423%。说明这种模式下参与二次捐赠、定期捐赠的比例低,网络公益发展持续动力不足。大学生网络公益参与行为具有偶然性,并没有把捐款行为发展为习惯。
  4网络公益参与行为困境的原因分析
  41经济能力影响捐款行为的误区
  在大多数人印象里,经济条件会影响公众的捐款行为,成为制约公益行为的第一要素。故使用Person相关分析探求经济能力与捐款数额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调查对象平均每次捐款金额与每个月生活费的相关性,得到P值为0353,表示二者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无显著相关性。说明对如今的大学生来说,可支配金额对网络公益捐款数额无显著影响。平时生活费少的人也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是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尽力帮忙。这一事实如果能在进行全民公益教育活动中得以体现,就能进一步提高公众对于网络公益的正确认知,消除刻板印象的干扰。
  同时,在每次捐款捐多少的问题中,有8733%的人选择50元以下,说明网络公益具有单次捐赠量少的特点。实际上,这种网络公益特有的小善意献大爱心的模式也拉进了个人与公益的距离。
  42羞于“晒”自豪导致的网络公益宣传桎梏
  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观念是“为善不欲人知”,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高调慈善”与“低调公益”的争论也在愈演愈烈。[3]做好事留名,往往被怀疑为动机不纯,有图回报的利己倾向,是道德不高尚的表现。[4]而在问卷“对于您参与的网络公益,您参与后会采取哪些行为”一题,选择“分享给朋友或家人”的仅占469%。对此,研究员在调查对象中随机选取了几名参与过公益活动的同学,排除时间、情绪、信赖关系等因素影响后,针对“参与公益活动后是否会将其展示到自己的社交平台”问题进行深度访谈,以“问题簇”的方式连续追问。
  [小组观察员]:“在参加公益活动后,您会将参与这次活动的过程与感受发到个人社交平台上吗?”   [受访问同學]:“肯定不会啊!”
  [小组观察员]:“为什么不会这样做呢?”
  [受访问同学]:“如果是转发还好一点,只是单纯的帮助。如果是抒发个人感受,感觉很假很虚伪。”
  [小组观察员]:“只是单纯的有感而发而已,怎么会和虚伪挂钩呢?而且你参与公益活动所带来的成就与自豪感,也可能会带动更多同学参与进来啊。”
  [受访问同学]:“怎么说呢,捐助巨资的陈光标不是也有争议吗,我们这种,又不是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大家都是做好事不留名,你晒了出来反倒会让别人觉得,你参加这次公益活动,是不是居心不良,或者是装×或者是收了什么好处给商家做的宣传这样。”
  ……
  大学生普遍存在“做好事不留名”的传统思想,不愿通过网络抒发参与网络公益的自豪感。做公益不发声,会导致社会公众之间缺乏公益影响力,难以形成人人公益的社会氛围。其实,不论是“感动中国”还是“道德楷模”,本质都是希望通过对个人事迹的奖励与尊重来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当中。大学生需要逐渐摆脱“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桎梏,出于自豪的动机分享优秀的公益行为,发挥榜样作用,带动更多身边的人参与其中,为网络公益事业蓬勃发展贡献“指尖”力量。
  43平台信任危机
  网络公益态度篇的量表题(十道),表示“对网络捐款仍有顾虑,并不认为捐的钱能真正到救济者手中”排名第四,均分3818182(5分制);“网络公益平台发布的信息比较真实”排名第九,均分2848485。表明大学生对网络公益捐款额的流通渠道存在质疑,对平台发布信息的真实度不认同,这无疑体现网络公益平台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
  网络公益依托互联网迅速发展,造成平台信任危机的原因当然不是其自身的问题,而是很多其他原因:①大多网络公益捐款去向不明、捐款人不能实时监控;②发布网络公益信息门槛低。例如,众筹只需要个人或通过众筹平台发布相关信息;③低门槛的网络公益平台众多。例如,2015年下半年,众筹平台数量上升300%,众筹任务上升500%;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人们爱心的传递,而活跃于指尖的爱心依托的正是陌生人之间的信任,网络公益若想持续繁盛,必须改变人们的现有印象。
  5建议
  51政府监督者
  改变自身角色定位,从公益活动的承担者、发起者转变为公益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与监督者。
  (1)利用政府力量与权力来核查公益组织合法性,提高网络公益平台进入门槛建立网络公益核准平台与失信追责机制,完善公益,带动公众参与到网络公益项目中来。
  (2)营造一种人人公益的社会氛围,激励公众主动参与到网络公益中来,激发网络公益常态化的永续活力。
  52公益组织平台建设者
  (1)严格网络公益信息审核机制,拒绝低质量、不真实信息散布。
  (2)实时发布网络公益捐款去向、用途,提供良好的网络公益环境。
  53大学生参与者
  (1)响应政府号召,深入了解公益的内涵及范畴。学习典型公益人物事迹,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网络公益。
  (2)逐渐摆脱“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桎梏,出于自豪的动机分享自身优秀的公益行为,发挥榜样作用,带动更多身边的人参与其中。
  网络公益这种具有现代特质的公益方式,正倡导着最广泛的志愿精神和公益行动,而大学生网络公益的参与行为无疑将进一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绘入一抹亮丽而又温暖的色彩。但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还需政府监督者、公益组织平台建设者、大学生参与者三方共同助力。
  参考文献:
  [1]诸昕雯试论新时期我国民众慈善意识的培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林琪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与参与情况调查[J].青年与社会,2013,532(8):56-57.
  [3]贡丹英蒋东良企业的社会责任远远大于捐钱[J].创新时代,2014(4):70-73.
  [4]扈中平对做好事应否留名的重新认识——兼考雷锋做好事留名与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21.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农村经济虽然得到了发展,然而农村金融发展仍然滞后。由于农村信用体系的缺失和贷款抵押品缺乏,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抑制存在已久。在利润驱动下,农村金融机构大量由农村转向城市,国家市场经济政策难以在传统小农经济的背景下发挥效用。文章分析了农村金融抑制现状并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土地流转抵押贷款的可行性,最后从土地流转视角提出打破农村金融抑制困境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贷款抵押品;土地流
期刊
[摘要]我国目前扶贫时间紧、任务重,推行精準扶贫势在必行。电商扶贫作为国务院扶贫办推广的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有利于精准扶贫战略的真正落实。文章以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调查和分析方法,研究电商扶贫的实施现状及效果,旨在全国更好地实施电商扶贫工程。研究表明,我国农村电商扶贫工程起步快,发展迅速,在精准扶贫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目前,电商扶贫还主要存在宣传、
期刊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单纯的为打造一个盆景,而是要打造一片风景,最终让全体居民受益。是扩大有效投资、打造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国内有相当一部分省市响应国家政策,制订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以临泉县吴营村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来引入大家对有关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美丽乡村;思考;吴营村  [DOI]101
期刊
[摘要]伴随着个人投资和创业活动的增加,如何选择适当的企业组织形式成为新兴创业投资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从所得税税收筹划角度出发,通过不同企业组织形式的所得税适用税率、计税依据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同来科学合理地进行个人投资创业时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并结合案例说明选择组织形式的思路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组织形式;所得税税收筹划;个人投资创业  [DOI]1013939/jcnki
期刊
[摘要]文章采用超效率模型测度2014年云南沿边金融开放中八地州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发现,云南沿边各地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效应,政府在云南沿边金融开放中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具有重要作用,财政支农能有效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关键词]云南沿边金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农村经济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0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作用显著提高,数量也大幅增多,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使用效率也日益关注,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云南大益爱心基金会为例,分析该组织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行性建议,希望能给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可行性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0
期刊
[摘要]P2P网络的监管不断下达,P2P平台走向规范化的同时也有部分问题平台加速暴露出来。鉴于网络借贷风险的主要影响方为出借人群体,文章针对出借人视角进行多阶段抽样,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出借人问卷中的量表进行综合评价,再通过预警分析得出各类风险的轻重缓急,找出亟须解决的消极影响因素,以期为有效控制P2P网络借贷风险提供系统完备的支持。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模糊综合评价;消极影响  [DOI
期刊
[摘要]基于四川省5县18个村庄的实地调查,分析当前农村房屋闲置现状及其规律,并运用动力机制分析农村闲置房屋市场化的深层动因,提出建立切实可行的政策基础,最大限度激发各方积极性,促进农村闲置房屋的有效流转和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农民自身利益、需求者效用、资源最优配置以及社会整体福利四个方面对农村闲置房屋市场化具有较大影响,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扶持政策,增强农民流转的积极性,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逐渐转向城市,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它关系到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各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从农户土地流转经营的现状、背景、模式,意愿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学术界专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和观点进行梳理,发现农户参与土地股份合作运作过程中的创新和不足。希望为进一步推进地域特色地区的农户农地流转的研究提供一个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变革与发展,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征信业与大数据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弥补了传统征信业的缺失。文章主要以芝麻信用平台为案例,对大数据征信公司进行分析。大数据征信平台解决了传统征信业在数据规模小、信息不对称、功能设置重复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具有数据信息量大、数据维度全面、技术成本低等优势。但是大数据征信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数据安全性、完善性以及真實性上仍存在问题,因此,为了使大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