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能单独具有完全意义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x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在是学霸,诗人,“海归”,“90后”。此前她在加拿大读书,回国了一段时间,期间在《十月》做了一些时候编辑,然后有一天,说入了罗德奖学金的终选,之后要去国外继续读研究生。这次飞走我以为她不会回来了,结果又回来了,不知什么时候又飞走。当代年轻人全世界飞,似乎已没有国界。
  更早是“80后”诗人李浩带蒋在到编辑部露了一面,一个鸟一样明靓的小女孩,说十八岁已在《人民文学》上发诗。时间对她来讲很自然,如同对鸟一样自然,对我这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人很魔幻,有时怀疑蒋在是不是AI?人工智能?但读蒋在这两篇小说却是扑面而来的一股古典气息,这又增加一层魔幻,难道越古典越AI?的确,有时相反相成,这种古典气息或者说正典气息,首先体现在蒋在小说的叙述语言上。哈罗德·布鲁姆有《西方正典》一书,讲的都是西方经典作家,蒋在在美国读的是英美文学,而且很显然读的还是原文,一个人接触经典甚至原文经典多了自然会带上“经典气息”。这种“经典气息”和所谓受到外国文学影响鲜明的“翻译腔”不同,反而是一种内在气质,一种不动声色的气质,客观的气质,节制、朴素而高蹈的气质。这种综合的“内在气质”不要说在“90后”这么年轻的作家身上,就是在“80后”、“70后”身上也极少见。她的语言气质一看就是读精装硬书读出来的,一种如此年轻又古老的气质,恐怕也只有到了世界的今天或当下才有这样的气质。
  这种气质,当然,尤其体现在具有跨国背景的短篇《再来一次》。跨国,文明的融合,差异,碰撞,无疑是蒋在不可或缺的小说主题,它自然而然,并不强调,无需强调,正合了“真实”气质,事实上也是正典气质。小说讲述了一对曾经分手但要“再来一次”的东西方男女爱情故事,年轻人好好坏坏,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结局也是永恒的结局,死亡,车祸夺走了爱与生命。小说以第二人称类似信的方式叙述,结尾写道:“很多年我都想告诉你,我们没能够如愿以偿再来一次,不是因为我们从来都不合适,不是因为其他,只是因为我们上了那辆不该上的车。一定是。”这个结尾一下使死亡和丧失轻盈起来,一个我姑且称之帅气的结尾。然而事情并不简单,世界变了,东西方也在变,爱情的位置越来越对等,越来越自然,因此“再来一次”的意义就变得不那么普通。即两个年轻人战胜了过去让他们分手的东西,小说在回忆中写道:“你总把我们隔绝开来,你从不告诉我,你母亲或者父亲怎么看我。这已说明了很多问题。那年感恩节我第一次跟你回去看望父母时,他们尽量节制着打量。吃饭前,他们拉住我的手,开始做祷告,而你家大部分的人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尤其是你姑姑,有一年龙卷风将要席卷她当时住的度假酒店,她竟然站在阳台上对着龙卷风祷告。最后她告诉我,龙卷风因为主的意志被挪走了。”“你爱你的母亲,母亲在那是你回去看望他们的唯一理由。但就是我们感恩节回去那一年,你得知你母亲的总统投票后,那年圣诞你拒绝回家,她将你抛弃家庭的事怪罪到我头上,多次向你姐姐称我为‘那个女巫’。我彻底地将你从他们身边带走了。”虽然相当浓缩,但是透露了许多东西,偏见,宗教,甚至反智,可以联想到很多东西,而且很当下。然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个词“那个女巫”概括了一切。但老人显然属于“旧时代”,两个年轻人已经越过了他们,准备“再来一次”。而没能“再来一次”的原因这次竟简单到上错了一辆车,几乎有种无奈的幽默。世界的确在蒋在的笔下已变了,看待事物的态度也变了。
  这个主题虽然已相当敏感,现在时,一如自然界感到气候变化,但换个角度,那句经典之言仍适用这篇小说,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对短篇小说来说最重要的是语言——语言的气度,语言的立场,语态,语调。语言是一个既表面又深藏不露的东西,内在的东西,用什么样的语言讲述大有文章,一种语言气质背后代表了极深层的东西,同时又是扑面而来的东西,你能感到强大的文化,又深藏着几乎残酷的不动声色的个体,读蒋在的小说总让我想到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我们研究一个诗人,撇开了他的偏见,我们却常常会看出:他的作品,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人的部分也是他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明他们的不朽的地方。”“然而,如果传统的方式仅限于追随前一代,或仅限于盲目地或胆怯地墨守前一代成功的方法,‘传统’自然是不足称道了。”“传统是只有广泛很多的題义的东西。它不是继承得到的。 你如要得到它,你必须用很大的劳力。第一、它含有历史的意识,我们可以说这对于任何人想在二十五岁以上还要继续作诗人的差不多是不可缺少的。历史的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历史的意识不但使人写作时有他自己那一代的背景,而且还要感到从荷马以来欧洲整个的文学及其本国整个的文学有一个同时的存在,组成一个同时的局面。这个历史的意识是对于永久的意识,也是对于暂时的意识,也是对于永久和暂时的合起来的意识。就是这个意识使一个作家成为传统性的。同时也就是这个意识使一个作家最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自己和当代的关系。诗人,或者任何艺术的艺术家,谁也不能单独地具有完全的意义。他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他的鉴赏就是鉴赏他和已往诗人以及艺术家的关系。”读蒋在的作品包括《午后,我们说了什么》能感到艾略特的声音回荡在字里行间。
  《午后,我们说了什么》让我感到一种图书馆里的惊奇,如果说图书馆是一个传统世界,那么《午后,我们说了什么》中的那个“涂口红的男孩”、“翘兰花指的男孩”、“涂了紫色指甲油翘兰花指”的男孩,“修饰得如柳叶一样的眉”的男孩,那个“抽一百元一包的女式‘和天下’烟的”男孩,那个“不是富二代,却过着富二代的生活,挥金如土”的男孩,那个传销的男孩,那个被母亲一刻也不放松“豢养”的男孩,没了母亲就没了主体的男孩,总之那“怪胎”相对图书馆就是现实,至少现实一种,世界在这样一个变异的怪胎身上变化着,如何用传统眼光或图书馆的眼光打量这个男孩,甚至所谓的“新人类”?作者没有答案,传统没有答案,历史也找不到答案。两篇小说构成了蒋在两种不同的目光,仿佛一个蓝眼睛,一个黑眼睛,但事实上既不蓝也不黑,而是蒋在自己的眼睛,世界上没有第二双这样的眼睛,自然也不是AI的眼睛,就是一个独特的人的眼睛。
  (责任编辑:李璐)
其他文献
我的太湖  1  和太阳做生意  你是我付出的那张钞票  渡过太湖那一日  买卖做了又一次  2  囚于水底,鱼对草  放电。植物DNA,  陶瓷历史。膨胀最终  毁灭人心,形成黑洞。  10月22日傍晚,在太湖  中心。我,突然想到这些。  3  今晚  太湖思念青海湖  声嘶力竭用现在进行语态  此时,我是沉默的将军  派出水草千千万万  捉拿你的身体和灵魂  归案  4  一张鱼网罩住黑暗,
期刊
我跟曹军庆曾经是一个办公室的同事。我不叫他老师也不叫他大叔,我们都叫他曹子。除了曹子,我们杂志社还有孟子、曾子、何子、吕子、鄢子等,有点诸子百家的意思。那是一段美好时光,或者说,是《长江文艺》改版后的黄金时期。我和曹子、孟子(孟德民)作为杂志社的初来乍到者,一起霸占着领导宽大舒适的办公室。他俩把主办公桌留着,另外弄了两张桌子拼在一起。有独立的卫生间,但是他们从来不用。于是我受之无愧地坐在那张主桌前
期刊
我很少写印象记这类文字,突然接到《西湖》之约,要给“80后”批评家吴佳燕写个印象记,而且还是彼此“印象”,还要双重“观察”。这种方式固然有趣,但我先就有些“怯场”。凡印象记,大多是将一人所见以文字写给大众。得让人活脱脱站在文字里,让没见过此人的人单单读过文字就能认出来。印象记写到这个样子当然需要功夫,我说的怯场也正在此。本来呢,我跟佳燕也很熟,一起同事五六年,办公室还在一处。现在要写她,却很真切地
期刊
宾馆的厕所有蟑螂,正顺着马赛克墙壁爬行,贾沂草草地洗漱完毕,把毛巾和牙刷卷进了一件衬衣里,又把衣服塞进了旅行箱。天花板上有两只风扇,扇叶搅拌着热空气在头顶温吞地打着圈。  妈妈的床边有一面穿衣镜,贾沂扭头看着妈妈吃了药,模糊的身影在镜子里折叠又打开,然后融进那床白色中。地板是棕色的,上面有扭曲的白色花纹,每一块的边缘都磨损掉色,脚踩上去像是有层热腻的包浆。  “快睡吧。”  “我知道。”  宾馆的
期刊
漆黑一片的时候就能看到些细碎的金子,悬挂在屋外的冬青树上。夏秋交接的日子,母亲已经翻出我和妹妹的薄长袖。这就是人最柔软的时节吧,钝刀也能轻易把皮肤划开条口子。血液喷涌成礼花的形状,静止在纯棉的白色衣物上,成为标本。  闭上眼的时候,我感察到地球确确实实是在缓慢旋转着。鸟类的飞行轨迹也清晰起来,海面和天空不同条理的蓝色看得越发真切。就快要入睡啦,我用不甚了了的意识暗忖。每天入睡前,我都习惯这样暗忖一
期刊
按:  车致新,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雅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现就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兴趣包括电影、媒介与大众文化。著有《媒介技术话语的谱系:基特勒思想研究》,译有《高雅好莱坞:从娱乐到艺术》。  车致新、邓菡彬,以下简称车、邓。  一、明星教授的咖啡  邓:听说你打游戏比较厉害?因为我的成瘾性比较高,所以我不太敢打游戏。(笑)  车:我也
期刊
1  张原是南京唯一的围墙专家。  少有人具备他对围墙的那种悟性、敏感,只要在灌木丛生的台地上走一走,他就知道脚下的台地曾经是不是一段围墙。1985年,他和朋友在南京城南的梁台旧址上走了一走,就断定那块台地不是围墙。他关于围墙的智慧,可不是从大学的什么围墙专业学到的,关于围墙专业的设想,倒是一直在他的脑子里转悠呢。如果说,南京的明城墙是现在城建者的大负担,是阻止他们东拆西拆的大障碍,那么他们眼中没
期刊
汤池在山脚下,离小镇很近。  每个星期三都是她们家的清洁日,家里只有她和妈妈。在那些高张放纵的膨脝云块般的身体中,只有她们俩在血缘上有因果关系。  玛丽娜冲她挤了下眼睛,妈妈没有看到。  她脱掉上衣,接着是裙子。妈妈就坐在一旁的椅子上,脸上没有任何神情,头顶的灯在她脸上反射出微弱而纤细的光,像铺开了一张光滑的羊皮纸。她故意放慢动作,磨蹭了起来。本可以两下就扯下去,但她没有,她把袜子在大腿根处打成卷
期刊
特约嘉宾:张心怡  讨论人员: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硕士研究生  1、女性意识的初步显现  郭文侠:读这个小说集,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对女性身体的描写。像《瑞阿和珊阿》,作者非常细腻地展现了瑞阿和珊阿青春期身体一些变化,并形成鲜明对比,瑞阿发育良好,青春、性感、迷人,有很多追求者;珊阿身材微胖,无人问津,就连与暗恋对象陶渊明一起出去旅游,同住一间房,对方也没对她产生任何非分之想。这里涉及到
期刊
四年前的今天,12月11日,母亲去世了,享年九十八岁。  我在那天的日记里写道:“午夜1点,叶芳接通我的视频,让我跟田桑说了一会儿话。田桑又让我逐个端详了她的三个孩子,并和他们说一两句话……我跟田桑说,奶奶走了,好比是一盏燃尽了油的灯熄灭了,可是她的后代一盏一盏地点亮,一片灯火通明。这是她一生最大的成就,也是她生前最大的欣慰。只要你和老公、孩子们亲亲爱爱,欢欢喜喜,就是对奶奶最好的纪念。田桑希望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