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考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校企合作的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建设,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必由之路,然而, 高等职业院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还依然处在起步阶段,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的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还未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真正融入到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全过程,这导致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水平不高,同时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动力不足,所以高职教育要做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设计与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 专业设置 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 模块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应用型技能人才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唯有通过不断地更新课程体系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建立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等手段,形成与高职高专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及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会总是因为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出现变化,而毕业生就业需要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检阅,这就要求我们的毕业生必须有较强的适应性,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高职(高专)院校的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业都会到企业一线工作,以积累工作经验,通过不断地参加职业培训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的管理类专业教育必须强调“一专多能”,不断拓宽专口径,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的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倾向相结合。
  
  1.高职(高专)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院校形式上的改革总体改观甚微,有些院校每年都要修订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一些课程,以着力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但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办学投入,市场调研等等方面的依然受到限制,致使课程体系的改革进程缓慢,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1 课程体系脱离市场需求单纯围绕专业设计而设计,仅仅重视某一专业的业务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过分强调生存教育,忽视生活教育,也就意味着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判断、领导工作的能力等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必然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窄,适应性差,心理承受能力出现短板。这种体系中课程结构的不完善,主要由专业基本知识技能板块、专业核心知识技能板块和拓展知识与能力板块等组成,其中多少年一贯制的必修课(含专业方向课)所占比重过大,一般占到总学分的70%左右,任意选修课的比重较小,约占10%,把本来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特点和特长的人才用单一的、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锻造成了同一规格的所谓“合格”人才,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1.2 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的实践脱节。经济一体化、竞争国际化、企业经营全球化给我们的企业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这使现有的教学课程体系远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管理的实践。
  1.3 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程度不同地存在“闭门造车”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1.4从目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看,认知实习等巩固学生感性知识的环节过少,而学生去企业动手实践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更是几乎没有,课外与企业共建的培养体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精心设计,忽略了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2.解决当前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困境的对策建议
  
  2.1 基于能力本位为主导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必须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取向,确立基于能力本位为主导的课程体系构建,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 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减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所谓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实现颠覆式整合课程的建立。
  2.2 基于能力为主导的课程质量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建立配套的新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可由若干模块组成,关键是加强技能考核,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切实保证“双证书”制度,学生不仅要完成理论学习,至少还要取得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书,社会实践活动也要纳入考核范围,使学生具备创造、创新能力。
  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课程的考试、考核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于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口试、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等形式进行考核。
  2.3 基于以能力为中心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企业(行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建立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方面,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专业课程体系可由企业(行业)、专业管理委员会和学校联合调整、选定;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建立实验实训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实训课程到企业或去其他优势资源高校去完成,实现校企一体化培养和就业对接,高校之间形成“共同体”,最终形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优势高效实验、合作企业实训基地完成,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2.4 基于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构建应用性人才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
  课程综合化是改变旧课程结构那种因门类多而加剧教学学时的膨胀、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避免不必要的过渡学习,既能发挥学科课程的特长,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课程模块化可实现课程结构的柔性化,构建应用性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也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2.4.1 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精减专业课,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课,多开设素质教育类的课程,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的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妨增设一些诸如公关礼仪与社交技巧、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办公自动化等选修课程,侧重于对学生包括为人处事的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2.4.2 课程设置采用模块结构和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
  专业设置一个共同的教学计划,学生通过选修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管理专业可设置多个专业方向,打破传统的考试考查形式、主干课与非主干课的课程体系,建立核心课程、目标课程、非核心课程的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管理专业限设10门以下的核心课程,取消理论性和研究性较强的课程,从而避开与本科层次、甚至是研究生层次管理专业的错位教育。
  2.4.3 采取“学习一工作一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实践课程体系,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保证理论和实验课教学学时两者之比约为1:1。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强调工作岗位的真实性,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以六周为限,毕业实习以一学期为限。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校内实训室设施、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体系,不妨增设或强化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凸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竞争优势。实践课程体系要求学生达到通过实践,能实现巩固和消化吸收理论知识,提升学生融入社会能力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三个课程体系教学目标。
  2.4.4 进行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调整
  课程体系就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交汇,而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的特征就要求增加实训课程的质与量。高职的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明确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能力与技能,养成哪些素质,在能力培养方面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等,这使得在高职专业课程中,理论性和实践性之间必须保持一种适当的张力关系,就要做好一定的课程比例分配,实践教学要安排设计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以创造性智力技能为主的内容。对于核心技术能力模块及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中实践课学时到底多少,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项目内容等都应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要加强实践工艺规程、操作规范、技术说明等教学内容。理论教学重在突出基础性,提炼对应用技术能力培养的知识点,以掌握概念、深化应用为目的,精选课程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课程训练中,结合安排取证环节,同时针对学生就业的区域定位,高职院校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妨充分考虑到当地城市不同的就业特色,重点突出相关专业课程。
  2.4.5 建立课程体系的考评机制。课程运作系统包括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以就业于管理职业岗位为目标,以能掌握管理职业岗位的技能为主导,看重理论应用而不强调其系统性。在对课程进行开发、管理、评价时,要避免课程内容选择的随意性,将知识与技能进行松散结合,因教师知识的局限性,要避免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必须创造条件确保主干核心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参照岗位职业标准建立的课程标准,使课程评价有了依据,才能对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等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3.结语
  
  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立足于高职高专课程的现状,不断总结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又要着眼于新世纪知识经济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建立技术型教学体系,沿着“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格局,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国内外管理教育现状对比与解决方案》,李欣,管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7(1).
  [2] 《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Z].中国管理与采购联合会,教育部.
  [3] 《高职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初探》,黄中鼎等,《管理技术与应用》,2003(05).
  [4] 《高职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罗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6)
  [5] 《我国高职管理人才培养刻不容缓》[J],杨明,管理,2006,(9).
  作者简介:
  唐国银(1969.9—),男,安徽贵池人,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研究方向。
  注: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育科研规划2010重点课题(立项编号20101767)
其他文献
新建项目投资决策的核心是项目经济评价。本文所论述的投资DSS主要是帮助决策者进行新建项目的财务经济评价与风险分析的软件系统 New project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is
本文对我国企业向外申请专利时需要考虑的时间布局、地域布局、技术布局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以甲醇制烯烃技术的专利布局为例进行进一步阐述,旨在为我国相关企业深
会议
事实证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开拓市场和获取巨额利润的重要武器。中小企业应当转变传统经营模式走知识产权战略发展道路,在重视知识产权开发、加强技
通过对国内外纬编领域专利申请的检索和分析,总结了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专利技术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对产业未来的研发提供一些建议.
会议
本文针对铁路编组站的特点和自动化难点,对编组站自动化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的数量、申请日、申请人、IPC分类等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建议我国科研院所和大型国企应把
五、建立证券发行中虚假陈述的责任制度证券发行中的虚假陈述规则及相关的责任制度是证券法规的重要基石。它不仅关系到证券发行基本制度的有效实施和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基本利益,而且制约着整个证券市场制度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目前的证券发行制度中,实际上存在着注重证...
与一生至爱共结连理好呢,还是当国王好?查尔斯王子的选择是国王。 据英国《太阳报》报道,王子对朋友表示,不打算在其情人康米拉.帕克.鲍尔斯离婚之后跟她结婚。 《太阳报》
本文认为,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投资公司原有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战略管理控股公司这一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应运而生,作为投资公司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
各种果树一般都是自花授粉。但不少果树自花授粉结实率低,有的甚至不结实。近年,园艺专家研制成功了液体花粉喷射授粉法,它比果树自然授粉效果要好得多,与人工点授法比较,也
“两个绝大多数”“两个决裂”“两个群体”是《共产党宣言》中内含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彰显着重要的价值意蕴.“两个绝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