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遗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feng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贝妲的婚姻》是托马斯·哈代的一部被边缘化的作品,传统研究涉足较少。哈代深受基督教影响,人物形象、场景运用及意象使用均与《圣经》中诸多典故相似。本文讨论了小说《贝妲的婚姻》中的圣经原型,分析了意象与小说主人公命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力求以全新的视角诠释意象的运用来阐释哈代的作品,以期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 《圣经》 原型 意象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期英国文学的集大成者,其作品的魅力毋庸置疑。中外学者对他的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而精于结构的《贝妲的婚姻》,却相对为研究者忽视,成为被边缘化的作品,如一颗蒙尘的沧海遗珠。其实,由于哈代着意对这部小说进行了结构技巧方面的实验,其思想主题更加富有理想主义色彩,是一部发人深思的佳作。《贝妲的婚姻》中的主人公埃塞尔·贝妲·季克莱尔出身于仆人家庭,美貌智慧且特立独行。为了出人头地,她在上层社会中周旋活动,毫不逊色于富贵之家的仕女。后来身世即将泄漏,她违心嫁给一位老迈的勋爵。
  一 主要人物形象与《圣经》中的人物原型
  哈代出生于笃信基督教的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各种宗教仪式,“上帝是这个世界唯一的真正含义”的信念极大影响了他的创作。从原型批评理论视角分析可以发现,哈代的宗教观贯穿于《贝妲的婚姻》始终,圣经典故、场景和意象被大量运用,作品渲染了神秘主义气氛。主要人物贝妲、克里斯托弗、蒙特克奈尔勋爵的原型分别是《圣经》中的夏娃与天使、亚当与天使和撒旦。
  1 贝妲的原型:《圣经》中的夏娃和天使
  宇宙混沌初开之际,上帝创造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美丽富饶的伊甸园中。夏娃是纯洁美丽的象征,但她受到了撒旦化身的蛇的诱惑,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并让亚当吃了同样的果子,这就是人类的原罪。上帝将他们赶出伊甸园,惩罚亚当受劳作之苦,夏娃受生育之痛以赎罪。
  《贝妲的婚姻》中,贝妲明艳动人,“眉毛弯弯——像乐谱里的连音符——眉毛低垂、抿着的嘴唇、丰腴可爱的下巴——一样一样地看,合为一体来看,都叫人爱慕”,是个“美妙”的女性。虽然一定程度上,贝妲轻浮虚荣,追求享乐,但她富有哲理、诗意和纯净之美,勇于冒险和追求,如夏娃一样纯洁美丽。但又时乖命蹇、遇人不淑。她无法真正融入上流社会,但又背叛和远离了本阶级,这越轨的尝试注定她如夏娃吃禁果一样要承受苦难和责罚。《贝妲的婚姻》的副标题是“喜剧”,暗喻贝妲一生如夏娃般不归的历程——风光无限的婚姻只是南柯一梦。
  天使作为上帝的使者,纯洁、善良、无私,代表上帝拯救世人和惩治恶人,时刻把福音洒向人间。当耶稣受难被石头封在坟墓里时,是天使把石头推开,并告诉人们耶稣复活的喜讯。贝妲具有这些天使的特质。
  首先,贝妲多才多艺,才华横溢。她自幼聪明伶俐,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她的诗集《E氏诗咏》妙语如珠,“全部内容充满了许多像镜子一样明朗而又空幻的思想”;她迫于生计,在伦敦自编自讲,做“评话”表演:“一个漂亮女人口齿清楚、活灵活现的声音,生气勃勃的动作、以及聪明而善于表情的眼睛,使听众不由地信服”,“轰动一时,和最时髦的魔术家或者国王一样,受到报纸的批评,甚至受到几家评论周报的注意。”
  此外,冰雪聪明的贝妲对家人表现出真挚的亲情。虽然她不能公开身世,但她自觉“有责任教育弟妹们,不顾一切风险和感情上的难受”。尽然深爱着克里斯托弗,但因为“要对妹妹的爱情给予帮助”,所以她忍痛割爱;她隐瞒家世,步步为营地力图混迹于上流社会,要选一个有钱、有地位的丈夫,最终仓促地嫁给“狡猾的老坏蛋”蒙特克奈尔勋爵,只是为父母有笔年金,能安居在“枞园别墅”,两个兄弟在伦敦开家营造厂,几个小弟妹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贝妲的付出使大家“皆大欢喜”,体现了她善良无私的品质。
  贝妲殚精竭虑地融入上流社会,直到违心出嫁,正如夏娃在毒蛇的引诱下偷吃禁果一样走上一条不归路,令人叹息。
  2 克里斯托弗的原型:《圣经》里的亚当和天使
  克里斯托弗出身世家,善良明智,不流于世俗,不争名利。他不囿于传统封建礼教地爱慕贝妲,具有一定的叛逆性。门庭衰落后,克里斯托弗并不自暴自弃,而是以音乐谋生。虽然克里斯托弗对贝妲的感情屡遭忽视与背叛,正如亚当误食禁果,但他勇敢地承担,并对贝妲矢志不渝。
  克里斯托弗还具有天使的美好品质——正义、无私和知足。他对贝妲纯洁的爱慕,对挣扎于世俗偏见的贝妲是冬日里的阳光。他维护她、爱护她,像天使一般地守护她,如天使将福音洒向贝妲,是她可以休憩的港湾。他对贝妲的爱是那样真挚热烈:在贝妲处于困境时殷切关怀,了解她的身份后不离不弃,明白自己对贝妲的理想没有助益时毅然放手,却一直关心备至,在她逃婚时冒险相助。
  克里斯托弗更像天使一样博爱,对弱小者充满同情。他和碧珂蒂初遇时,把准备送给妹妹的鲜花送给她“和好”;当他探访“阿罗桑”小屋,得知贝妲的真实身份,没有像贝妲担心的那样鄙弃她,而是不改初衷;明知爱情无望,他仍挺身而出要助贝妲逃出蒙特克奈尔勋爵的魔掌。
  3 蒙特克奈尔勋爵的形象原型:《圣经》中的撒旦
  《圣经》中,“撒旦”是真善美的破坏者和假恶丑的维护者:他诱人作恶,曾三次引诱耶稣堕落或背弃上帝,是恶魔的象征。他最终受到惩罚:被天使用链子捆绑在无底坑里;千年后,又被扔在硫磺的火湖里,永远受苦。
  蒙特克奈尔勋爵是哈代小说中刻画的“体面”的魔鬼。他“六十五岁左右,远看倒相当体面,近看却是嬉皮笑脸的狡猾相”。他“非常的俗气,在诅咒怒骂中总是满口的魔鬼而不提上帝”,“第一个老婆活着时,就弄来新欢”,品质极端恶劣。为了骗取贝妲的芳心,大献殷勤:他“挺起腰杆似乎年轻了十岁,精神勃勃,像小鹿一般”;他淫恶好色,贪图贝妲的美貌:“眼睛睁得更大,细看对面的娇容。只看得他的心好似一只盛满了酒精的蒸馏器一般”;他乘人之危,探知贝妲的真实身份,就肆无忌惮地引诱贝妲,说“和五十个像你这样只是稍微有点不体面的人家结亲,才会把我这样的人家拖下来”。他承诺给贝妲的父母“一笔年金和舒服的小房子”,诱使贝妲嫁给他。他道貌岸然,极具欺骗性,是动辄以《圣经》为说辞而毫不改变本性的撒旦化身的蛇。   文中侧面提到蒙特克奈尔勋爵为了娶贝妲,残忍地抛弃了出身低微的妻子,背信弃义,凶恶狠毒,违反法律和教理。为将贝妲据为己有,他偷听贝妲和索尔之间的对话,设计困住贝妲;他诡计多端而又恶毒善诱,与《圣经》中的魔鬼形象如出一辙。
  二 《圣经》场景之运用
  1 伊甸园场景的运用
  《圣经》中的伊甸园物产丰富、景色秀丽,亚当和夏娃生活无忧,没有人间的疾苦,自由自在。
  阿罗桑小屋的环境极为优美安静:“一所小房子半隐半现,在灌木和长春藤丛中像草间的蘑菇一般。一块直径长约三十英尺的空地,地上铺着厚厚的卷缩的老树叶和一片毛皮似的苔藓。地上噼噼啪啪响的、层层树叶如厚地毯。”小说中对阿罗桑小屋的环境充满着赞美之词,可见哈代的内心深处浓厚的“伊甸园”情结。这场景正是亚当和夏娃生存的伊甸园的人间写照,暗示贝妲若安于现状,正如同夏娃不受诱惑,就能无忧无虑地生活。
  2 地狱场景的应用
  《新约》中的耶稣在末日审判时,把撒旦投进火湖受永刑之苦,火与硫磺在一起燃烧,魔鬼永远受苦。
  贝妲夜探奈伊的房产“法因菲德花园”,恐怖的场景犹如地狱:“法因菲德花园大厦正门的地方只有一道大约四英尺高的粗陋的围栏。围栏里面,是许多老朽不堪的马,这些牲口仅剩下一副骷髅,似乎是一种纤细的、用作纹章的动物标本,身体瘦削得简直连影子也没有。草料又烂又少,难得有一个完整的叶片。另一个较小的围栏,里面挂的是马的脑壳、肋骨、腰部、腿以及其他骨节,整个地方成了一个很大的露天藏肉所,发出一股不大好闻的气味。一所木头矮房子里,传来百犬怒嗷的声音,那些可怜的马是准备宰给猎狗吃的。整个景况十分凄惨,使人感觉非常沮丧,而且骇怕。”
  哈代将地狱意象“转接”到小说中,并巧妙地将“法因菲德花园”中马匹的悲惨境地与圣经地狱场景结合。当贝妲看到地狱般的惨景,得知奈伊家是一个靠屠宰废马和制革的生意发财的暴发户,而非真正的世家,她立即放弃这个结婚对象。地狱场景的应用,一方面采用与人类的开端有关联的地狱来表达夹杂着原始激情和罪孽之悲伤的叙述情怀,另一方面暗喻了如贝妲嫁给奈伊,则可能会生不如死。
  三 《圣经》意象之使用
  《贝妲的婚姻》中除了人物原型和场景与《圣经》相互影射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圣经》意象。
  蒙特克奈尔勋爵用“一笔年金,加上一所舒服的小房子”和资助碧珂蒂与克里斯托弗结合引诱贝妲嫁给他。这种行为使人联想起《圣经》中蛇引诱夏娃吞下金苹果,而“年金”、“小房子”等如同《圣经》中的禁果,是带有邪恶和引诱意味的象征物。
  贝妲的心理历程还被影射为耶酥受难的“十字架”、“荆棘之冠”以及复活。在《圣经》中,耶稣遵照上帝的旨意,到耶路撒冷传道拯救世人,被钉在十字架上,头上戴着苦难的象征——荆棘之冠。哈代将苦难的象征植入了对贝妲的描写:低贱的出身如同荆棘之冠戴在她头上,从她写给克里斯托弗的信中,可见她的苦痛:“当我想到人们关于把一切荒唐可笑、夸大其词的东西都加在某一个特殊阶级身上,我就不敢启齿了(指坦白身世)”。人们的阶级观念和政治偏见如荆棘之冠压迫着贝妲。
  贝妲改头换面,时时刻刻担心暴露身世,背负“心灵的十字架”,苦不堪言。贝妲曾和一个大户人家的儿子私奔,丈夫在蜜月中病死。婆母佩瑟温老夫人照顾她的条件是“永远不得公开承认她的家人”。贝妲稍有悖逆婆母的举动,就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贝妲最终明白那些世家子弟不足以托付终身,而身世即将被揭晓,她当机立断,只得嫁给蒙特克奈尔勋爵。
  小说在最后写到,“碧柯蒂的脸近年来变得多么像她的姐姐:并不是外形相似,而是在神态和风度方面。”这个情节暗指纯洁的贝妲如耶酥一般的“复活”。她无私地促成妹妹与克里斯托弗的婚事,使贝妲和与克里斯托弗的爱情得到“复活”。
  贝妲个性鲜明、思想纯洁略带叛逆色彩,但又与时代背景和价值观格格不入。哈代对她不吝赞美,却安排她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注定失败、不得团圆的爱情及金玉其外的婚姻,反映了作者对世事的观察思考之后的痛苦、彷徨、悲情和无奈。同时反映了女性在威塞克斯的世界里饱受阶级观念的冲击与压迫,在男权世界里苦苦挣扎与追求幸福的无奈。意象的运用使《贝妲的婚姻》成为别具一格的讽刺作品,体现了哈代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想性。
  参考文献:
  [1] 祖晓梅:《哈代与上帝之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2] Good New Bible: Today’s English Version. New York: American Bible Society, first Published,1978.
  [3] 托马斯·哈代,于树生译:《贝妲的婚姻》,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 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爱德印刷有限公司,1998年版。
  (刘岩,渤海大学大学外语部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费达拉是《白鲸》中的一个次要人物,但同时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与恶魔撒旦和靡菲斯特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的行为隐秘、怪异,他的原型是《圣经》中亚哈王的假先知头目西底家,他像西底家那样充当了上帝的使者来维护上帝的旨意,捕获了“裴廓德号”船长亚哈的灵魂,促使“裴廓德号”走向毁灭,维护了上帝的权威。  关键词:费达拉 “假先知” 原型人物 隐秘 怪异  在赫尔曼·麦尔维尔的恢宏巨著《白鲸》中,故事
期刊
摘要 布莱特·哈特是一位重要的边疆小说家,他笔下的“加利福尼亚系列”故事继承和发扬了美国边疆小说中的重要元素,如边疆意象,边疆幽默和边疆精神。本文旨从布莱特·哈特短篇小说中的边疆幽默入手,力图探讨边疆幽默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布莱特·哈特 边疆幽默 《布莱特·哈特最佳短篇小说》 功能  布莱特·哈特(Bret Harte,1836-1902)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现实主义作家之
期刊
摘要 本文简述了奥斯丁的艺术成就及其婚爱观,展现出《傲慢与偏见》中多种婚姻模式,进而进行抨击,详述伊丽莎白对于女性解放的需求,塑造理想女性的婚爱观。奥斯丁激进超前的婚爱观编织着理想与现实冲撞下虚幻的玫瑰之梦,以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照亮着那个时代女性的唯一自我解放之路。这是《傲慢与偏见》时读常新、魅力永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金钱 婚爱观 伊丽莎白 理想女性  《傲慢与偏见》是女作
期刊
摘要 论文通过对作为“约”的《旧约》与《乡约》以及《白鲸》和《白鹿原》的小说文本中作为“约”的《旧约》与《乡约》的分析与比较,发现作为“约”,《白鲸》中的《旧约》与《白鹿原》中的《乡约》在不同的文化与环境中,以不同的形式起到了相似的功用。  关键词:《圣经》 约 《旧约》 《乡约》 祠堂  以《旧约》为基点的基督教文化渗透在《白鲸》的字里行间;而以《乡约》为基础、以祠堂为标志的宗法文化则贯穿于《白
期刊
摘要 除了宣扬作者的政治理念外,本杰明·狄思累利的“青年英格兰三部曲”分别从不同层面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政治、社会和精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值得认真研究和解读。  关键词:本杰明·狄思累利 《康宁思比》 《西比尔》 《坦克雷德》  对于研究英国历史或政治的人,本杰明·狄思累利(Benjamin Disraeli)应该算得上是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重要的政治家曾三次出任财政大臣,并两度担任
期刊
摘要 受中土文明中假传体文学的哺育,以及朝鲜①高丽朝假传体文学创作的影响,朝鲜朝时期产生了大量带有假传性质的寓言小说。黄中允的《四代纪》就是其中代表。作品采用拟人化笔法,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的节令文化与自己对国家政治兴亡的理解巧妙地融入作品当中,同时又注入了时代的内容,显示了假传体文学在朝鲜的新发展。  关键词:《四代纪》 节令 植物 文化意蕴  四季更替本属自然现象,《礼记》有云:“天有四时,春
期刊
摘要 澳大利亚女性文学史上,简·德万尼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作家,她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共产主义思想促使受家庭桎梏的女性从个体层面到社会层面的思想解放过程。在她的作品中,简·德万尼将“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和女性解放相结合,赋予了“革命浪漫主义”新内涵。  关键词:简·德万尼 革命浪漫主义 女性解放  简·德万尼(1894-1962),澳大利亚女性作家、政治活动家,被誉为澳大利亚文坛“传奇人物”。由于长期
期刊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进步作家为了克服危机,纷纷开始转向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施尼茨勒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在寻找新的文学表现方式的道路上选取了“自由转述体”的艺术手法。借助于这一艺术手段,他在塑造女性形象的过程中深深地潜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让读者一起感受主人公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关键词:阿图尔·施尼茨勒 “自由转述体” 内心世界 女性形象  面对世纪之交的种种危机,进步文人纷纷寻找合适
期刊
摘要 从哲学角度解读“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的“体有因革”原因是古代文学史已有的公案,其实从玄言走向山水是玄学自然观向山水审美观的转化过程,魏晋之际的王弼、何晏、郭象到东晋的支遁、慧远等人的哲学观点对山水诗的嬗变都有影响。  关键词:玄言诗 山水诗 玄学 自然审美  晋宋易代之际,玄言诗为山水诗所代替。南朝刘勰最早关注到了这两种文体的更替现象,他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但
期刊
摘要 华兹华斯认为,儿童代表了人类原初状态的人性的完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他作出了“儿童是成人的父亲”的独特的哲学判断。在《我们是七个》中,亲情已经战胜了一般意义上的生与死,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美和形象美业已升华为超越死亡,对工业时代人性如何返璞归真的真情企盼,由此小女孩身上体现出来的孤寂、冷峻的美使得华兹华斯童心美的美学理论有了具体的形象支撑,才使其作品不仅达到了很高的美学高度,也达到了很高的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