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将军的婚恋史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5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克诚大将:革命路上有知音
  
  黄克诚第一次见到唐棣华,是在他率领八路军第五纵队到苏北阜宁的时候。唐棣华这位来自青岛的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引起了他的注意,虽然她并没有说几句话,但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黄克诚一直带领部队在血雨腥风中与敌人拼杀,无暇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然而见到唐棣华后,他的心情再也平静不下来了。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钦佩的女孩子啊!告别了舒适的家庭,离开了能使自己获取功名的大学,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特别是唐棣华那聪慧、纯洁的目光,使黄克诚再也忘不掉。
  唐棣华虽然年轻、单纯,但从每次黄克诚看她的目光中也感受到某些异样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她也说不准,反正和别的同志在一起时的感觉不一样。他不仅是位难得的好领导,而且……如果能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该会多么幸福啊!她天真地想。
  有一次,阜宁县长宋乃德和唐棣华一起去找黄克诚谈工作。他对唐棣华说,黄师长为了革命事业,都快40岁了还没有成家,请她考虑一下可否嫁给黄克诚同志。宋乃德似乎有意叫唐棣华留下多谈一会,起身先走了,屋里只留下他俩。
  这一次谈话,使黄克诚和唐棣华的关系明朗了。黄克诚向唐棣华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谈到自己经常复发的支气管炎,黄克诚突然问唐棣华:“陈赓,你知道吧?”唐棣华当然知道陈赓,但她却不知道气管炎和陈赓有什么联系。“陈赓经常笑我:黄瞎子,你这身体,最多活三年。大家都觉得我活不长。”黄克诚向唐棣华提出了一个值得她认真考虑的问题。唐棣华却很有信心地说:“你现在不过30多岁,这种病,也不是什么重病,只要注意身体,至少再活20年。”心爱姑娘的鼓励和安慰,使黄克诚很受感动。
  “小唐,我很喜欢你,希望我们能永远生活在一起。”一次,黄克诚小声地对唐棣华说,那憨厚的神态像一位老大哥。唐棣华红着脸低下头,沉默不语,幸福的热流冲击着她的心房。黄克诚见唐棣华不说话,有点着急了:“怎么,小唐,你不同意吗?”“不,不,同意,同意。”唐棣华低声应答,却不敢抬起头来,那模样像是一个乡下小姑娘。黄克诚笑了,吃草根,啃树皮,转战大江南北,他第一次笑得这么开心。
  后来,唐棣华曾这样说:“那时的青年女学生把婚姻问题和革命连在一起,为了革命需要而结婚或者不结婚。如今组织上发话了,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当时只有一个顾虑:黄克诚是近视眼,我自己也是近视眼,将来有了孩子肯定也是近视眼。为了不影响下一代,我当时决定结婚后不要孩子。”
  1941年,黄克诚和唐棣华结婚了,这对具有共同革命目标的人走到了一起,从此成为相濡以沫的亲密伴侣,共同度过了45载的风雨岁月。
  
  陈再道上将:宿将“中计”结良缘
  
  陈再道,沙场上的一员宿将。他曾用多少计谋诱敌上钩,然而却中了自己同志设下的美丽“圈套”,缔结了一桩浪漫而多情的婚姻。
  l938年初,朱德总司令发布命令,组成八路军东进纵队,年近而立的陈再道任司令员,卜盛光任参谋长。参谋长的职责是为司令员出谋划策,可卜盛光的职责似乎并不仅限于此。
  卜盛光牢记着陈赓旅长给他下的“帮陈再道找个好老婆”的特殊“命令”。一次,他和陈再道一起去河北南宫县妇救会走访,俊秀活泼的姑娘张双群给他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心细如发的卜盛光似乎从陈再道与张双群的偶然接触中窥测到了点什么,他有意从中撮合。
  “喂,人家对你可是一片真心哩!”返回途中,卜盛光“谎报军情”,陈再道却缄口不语。
  “你要是不说话,那可就算是默认了。我要以你的名义去给双群回话去了!”说罢,卜盛光一扭头便朝妇救会走去。“站住!”陈再道压低声音吼道。卜盛光站住了,呆呆地看着陈再道。就那么对望了好一阵,陈再道“噗哧”一声笑了:“关你屁事。”说完,又径直朝前走去。
  卜盛光愣了。关我屁事?他反复琢磨着司令员的话,恍惚间忽然明白了什么,摸着后脑勺哈哈笑了起来。
  原来,卜盛光的话正中陈再道的下怀。老实说,第一眼看见张双群,他就觉得那是个讨人喜欢的姑娘。至于娶人家为妻,他可压根没那么想过哩!但经卜盛光这么一点破,他还真觉得有那么点意思。特别是老卜一说姑娘已经同意,只是要他陈再道表个态,他心里可真是又惊又喜,只是碍于情面,话实在不好说出口罢了。回到纵队司令部,他脑子里怎么也抹不掉张双群的影子。智勇双全的陈再道,不知不觉中了卜盛光的计。
  正当陈再道心神不宁地在纵队司令部的小院子里踱步的时候,张双群也同样被卜盛光拉入了爱的魔圈。原来,刚回到司令部的卜盛光看到陈再道默许的态度之后,他兴奋极了,立即又从司令部返回妇救会,高兴地向姑娘通报说司令员看上了她,要张双群尽快表个态。他还特意拿了一份陈再道的个人简历,说是陈再道让她“参考参考”。
  送走了卜盛光,张双群显得十分激动,她茶饭无心,便索性点灯看起书来,可是精力又总是集中不起来,陈再道的影子总是在她眼前晃动。她拿起笔,铺开了信纸……
  还是参谋长棋高一着,由卜盛光导演的一出喜剧上演了。这天一大早,张双群突然接到东进纵队司令部转来的通知,说陈司令员约她务必去一趟,并且说有事相商。
  张双群如约来到纵队司令部时,陈再道正在接电话,他示意张双群坐下。等接完电话,他开腔了:“双群!”一句话,把老革命与新同志之间的差别全叫没了。张双群羞涩地望着地下“嗯”了一声,两手不停地搓着。“你来这儿干什么?”陈再道问道。“不是您今天一早通知我来的吗?”张双群用诧异的目光望着对方。陈再道如梦初醒:“傻瓜哟,傻瓜,你又让人家给骗了!”
  说着,他自言自语道:“又是这个老卜捣的鬼!”张双群顿时觉得有点不自在,嗫嚅着说:“既然没有什么事,我就不打扰您了。”说着抬腿要走。陈再道双手一拉,说:“既然来了,就坐一会儿再走嘛!”说着就踱开了步。半天,他才吞吞吐吐地说:“双群,你的那封信,我看了……”
  陈再道的半句话,像一柄小槌,敲得张双群的心咚咚直跳。她突然感到自己那封信似乎写得有点冒失。司令员会不会拒绝呢?她越想越紧张,似乎觉得有点喘不过气来。
  陈再道那半句没说完的话一直憋了半天,才像带着部队向敌军阵地冲锋似的,一捋袖子,然后右手握拳在空中一挥,猛地拍在桌子上:“咱俩的事,就这么定了!”张双群被这种特殊的爱情表现形式逗笑了,两片幸福的红云,飞上了她的双颊……
  l938年l1月,陈再道和张双群结为伉俪。从此,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共同走过了54年的人生旅程。
  
  魏传统少将:百年好合诗为媒
  
  将军书法家魏传统有一颗澎湃的诗心,他与刘超结为伉俪就是以诗为媒的。
  出生于四川达县一个贫苦农家的魏传统,1933年加入红军,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茫茫草地,在集镇山村,他四处奔走,积极开展宣传鼓动活动,到处书写张贴革命标语。抗日战争爆发后,有着诗人才子美誉的他出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干部教育科长。
  1938年,刘超离开家乡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在宝塔山下结识了魏传统。魏传统与刘超是同乡,又是她姨父的学生。在这远离家乡的地方有这么一个年长10岁的“同志哥”,刘超自然由衷地感到欣慰。
  也许是诗人生性浪漫,也许是一见钟情,这位“同志哥”一认识刘超,就打起了这位“小妹”的主意来。当时,刘超身边有许多追求者,并没有把他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可魏传统却痴心不改,常常走上十几里山路去登门“拜访”。
  “伸出你粗大的手,永远活在你的足下。”魏传统单刀直入,第一次向刘超射出了“诗箭”,可她没有反应。硬攻没有奏效,他便改变策略,“迂回作战”。他夸她是“陕北永不褪色的小白花,纯洁而又不凋谢”。见刘超还是躲着他,他不急不恼,摘一朵玫瑰送给她,似是对花其实是对她吟道:“玫瑰啊!你有香有色,可你却有刺。”强攻之下,刘超实难招架,便将她的女伴介绍给魏传统,以转移“目标”,因为她当时的确不想这么年轻就处理婚姻大事。没想到魏传统非常生气,而且毫不退却,随后更是加大了攻势,诗像狂舞的雪片向着刘超纷纷飘来,有时他还把写着诗的纸片揉成一个小球向她掷来。在“诗弹”的轮番轰炸下,刘超心里的防线终于被突破,只得“束手就擒”,接受了他的爱。
  后来,有人打趣地问刘超:“魏传统究竟给你写了多少情诗?”她坦白“交待”说:“太多太多了!我无法统计。如果出诗集,几十本恐怕也难以包容下。”
  硝烟弥漫的战火洗礼,和平年代的重重考验,刘超和魏传统达到了心灵的默契,他们互敬互爱,相濡以沫。
  满头飘雪的刘超曾深有感触地说:“如果说婚前对传统的了解只是一个侧面的话,那么婚后传统把他丰富的感情世界全部给了我。我与他经常在一起吟诗赋词,相知相伴。他经常对我开玩笑:刘超,你当初不愿嫁给我,现在明白了,选择我是你一生的幸福。”
其他文献
引子    北有同仁堂,南有源安堂。  一个改革开放中横空出世、至今仅有十几年历史的源安堂,竟能与有数百年渊源的同仁堂并驾齐驱、屹立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上。这是现代中国的神话?不!——这是莫兆钦,一个“大山的儿子”在桂东南山区创造的一个举世闻名的奇迹,一个被誉为“南国药王”的真实而生动的人生传奇。这个传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莫兆钦以“源安堂模式”、以10多年的时间,改写了现代中国医药制造业
期刊
[背景链接]:1952年夏季,坐镇上海的陈毅,召见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授意由他主持拟制解放浙、闽沿海敌占岛屿的作战方案。张爱萍几经考虑,拿出一个先攻取大陈岛,由北向南推进的作战设想。后根据中央先取大、小金门等南面岛屿,以期北面诸岛屿蒋军不攻自退或稍打即退之意向,作了全面修订。陈毅首肯后,报北京得毛泽东、彭德怀批准,并指定由张爱萍担任总指挥。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54年8月2日,彭德怀主持了研
期刊
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虎头蛇尾的人物,要算汪精卫,少年时也曾为国为民“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孰知三岁不能看到老,中途变节,沦为臭名昭著的汉奸,于是有人讥讽地把他这首著名的“绝命诗”后两句改成“恨不引刀成一快,终于辜负少年头”。大约是物以类聚,汪精卫的“亲密战友”,汪伪政权二号头目陈公博,也是这样一个有始无终的人物。  陈公博出身显宦,父亲在晚清政府做到了提督,他自幼弄枪习棒,颇具英雄肝胆,曾独自把几
期刊
袁世凯死后,“辫帅”张勋在徐州成立了“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阴谋为清室复辟。1917年6月,张勋以调停大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间的争端为借口,率领他的数千名“辫子军”进入北京,解散国会,逼走黎元洪。6月30日晚,张勋与康有为等入清宫召开“御前会议”,于7月l日拥戴12岁的溥仪“登基”复辟,改民国六年七月一日为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易五色旗为黄龙旗,恢复清朝旧制,史称“张勋复辟”。张勋的
期刊
1948年9月14日,一份发自塞纳河畔的巴黎专函,由法国驻华使馆转交,摆到了南京特别市市长沈怡的案头。专函内,是一份精美的请柬,由法国著名的“二战”民族英雄戴高乐亲笔签署。  “二战”胜利后,戴高乐出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首脑。1946年,他退出权力中枢,但仍膺选巴黎市参议会主席。这位热心于国际公共事业的政治家,鉴于“既往大都市管理之各项碍难”已经愈来愈严峻地困扰着各国首都,日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
期刊
江波(以下简称江)先生是广西彩调团创始人之一,曾先后任该团导演、副团长、顾问。他从事彩调艺术事业50多年,执导、创作、改编彩调大小剧目数十个,其中《王三打鸟》《龙女与汉鹏》《假报喜》《阿三戏公爷》等一批剧目已成为彩调剧的经典代表作品;曾参与改编、导演著名歌舞剧《刘三姐》;多次获国家级和省级奖。  受广西宜州市文联的委托,漓江出版社总编辑宋安群(以下简称宋)于2003年12月14日、28日两次对江波
期刊
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将军,于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前线指挥作战时光荣殉国,时年37岁。  彭雪枫将军是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新四军军长陈毅曾在军内外称赞他是“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高级指挥员。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作战英勇,屡建奇功,被誉为中央红军优秀的青年将领、模范的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是被中央军委授予的33名无产阶级军事家之一。    党的秘密活
期刊
周佛海一生,大跌大宕,大红大黑。红极时曾代理陈独秀以中共中央局委员长的身份主持工作,黑极时屈膝敌国,成为汪伪集团举足轻重的三号人物。其生涯颇堪寻味。  周出身败落官吏家庭,青年时期崇信共产主义,成为中共第一批党员。在上海出席中共“一大”时,曾和毛泽东同一地铺,联床夜话。彼时初识同为“一大”代表的陈公博,还为共产主义在中国应如何发展发生辩论。在嘉兴南湖那只著名的画船上讨论中共党纲和党组织的人里,该两
期刊
2003年9月21日,是抗战时期冀东军分区老司令员李运昌将军96岁生日。这天,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北京东城区司令员的宅院里喜气洋洋,前来祝贺的司法部长张福森、副部长范方平、段正坤、胡泽君等领导和子女亲朋等几十人个个喜上眉梢,迷人的方寸地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不尽的话题中,主人公李运昌与刘树屏这对半路夫妻走过的十几年温馨路和两家共建幸福港湾的真情故事最感人。故事的标志,恰是老友们捧在手中、不思掩卷的
期刊
绝代风流绝代痴,不痴哪得情如斯。  这是著名文学家夏衍于20世纪30年代对正在和于立群谈恋爱的郭沫若意味深长地吟出的两句诗。  所谓“风流”,是指他功绩卓著、文采烂漫、不拘礼法。郭沫若是世界文化名人,我国文坛巨星,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风流人物,风流才子。  郭沫若集诗人、学者、战士三顶桂冠于一身,真可谓是世间的文痴、学痴、情痴。其痴于文,有《女神》、《屈原》之作;其痴于学,有金文、甲骨之考;其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