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绩不灭 浩气长存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o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宪章的《梦后》
  
  在我枯涩的书箧中,珍藏有一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前驱者的遗著,其中就有一册题为《梦后》的诗集。诗集的封面经过岁月的洗汰虽已破敝,但那由鲜艳的色泽所组成的图案仍很清晰,尤其是几乎布满整个画面的深红,仿佛是一缕缕耀眼的火苗在升腾,给人以奋发向上的促力。《梦后》列为“火焰丛书”之一,由上海紫藤出版部于一九二八年七月出版。翌年,即被国民党反动当局以“普罗文艺作品”的罪名密令查禁。
  《梦后》的作者冯宪章,与无产阶级歌手殷夫一样,也是一位为革命贡献了青春与热血的烈士诗人。也许由于时间的流驰、史迹的磨灭吧,说起这位年轻的革命诗人的人已经不多了,一般的文学史也不见著录他的生平与创作。对于一位身殉革命文学事业的烈士,这样是不大公正的。关于冯宪章的牺牲,当时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外围刊物《文艺新闻》(一九三一年八月十七日第二十三号)上曾刊载过《冯宪章病殁狱中》的讣闻:“曾译有《新兴文学论集》(应为《新兴艺术概论》——笔者按)和《叶山嘉树集》及其他著作多种的冯宪章,于去年五月因嫌疑被捕,判决徒刑三年,不幸因病卒于漕河泾狱中。”当时距“左联五烈士”殉难不及半年,殷夫等的血迹未干,又一位年轻的革命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的魔手扼杀了!
  在有关中国现代诗歌史的著述中,论及冯宪章的并不多见,但在蒲风所著《抗战诗歌讲话》(诗歌出版社,一九三八年四月初版)一书中却记有:“象殉难了的殷夫,病死了的冯宪章,及蒋光慈,也莫不都有势若悬河骤降的奔波情感”,可见当时左翼文艺运动中人对冯是颇为称许的。
  为了探询冯宪章的生平,在六十年代初期曾蒙承阿英、孟超等前辈作家热情相告,使以得知:冯宪章,广东兴宁人,生于一九○八年,至一九三一年因敌人戕害而病逝狱中,年仅二十三岁。他原是梅县东山中学的学生,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很早就投身学生运动,发起并组织进步团体“新学生社”。在党的教育下,随即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革命斗争中显得十分活跃。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及“四·一五”反革命政变之后,东山中学被封,宪章与其他进步学生都遭到通缉,因而被迫流亡。不久参加了广州公社的赤卫军,“广州起义”失败后再度流亡。一九二八年初辗转来到上海,考进了党所主持的上海艺术大学,同时参加了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蒋光慈在《太阳月刊》创刊号(一九二八年一月)的“编后记”中这样写道:“宪章是我们的小兄弟,他今年只有十七岁。他的革命诗歌里流动的情绪比火还要热烈,前途是极有希望的”。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八年下半年,宪章东渡到日本留学。在东京时,他与蒋光慈过从甚密,并联合适夷、森堡等共同组织了太阳社东京支社,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活动。关于光慈、宪章等的友情以及支社的活动,在光慈的旅日日记《异邦与故国》(现代书局,一九三○年一月初版)中有着详尽的记载。后来,日本警察当局发动了镇压革命运动的大搜捕,逮捕了许多中国留学生,宪章也同时株连入狱。不久释放后,被强制遣送回国。回到上海以后,宪章同志仍努力参加革命活动,积极进行创作与翻译。在这期间,他写下了许多优秀的红色鼓动诗,翻译了不少马克思主义文艺编著。一九三○年三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宪章是第一批与会的盟员之一。不幸于同年五月被捕入狱。在敌人的牢狱中,宪章同志充分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徐平羽同志在革命回忆录《忘不了的年代》中曾这样记述道:“在龙华警备司令部的政治犯牢里……,有个叫冯宪章的人,他是作家。他看出我的情绪,对我说:‘哈!年轻人,你应该认为干革命,坐牢带脚镣是必不可少的事,进牢要带脚镣,就等于吃饭时必定要吃菜一样!’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鼓舞了我。”仅此一端,可见宪章同志立志为革命而献身的浩然正气。
  《文艺新闻》的讣告是这样记述他的逝世的:“两年前曾犯有脚气病,狱中地气潮湿,兼以待遇不良,而终至病殁。”从这不得不闪烁其词的报道中,我们仍可清楚地看出:万恶的刽子手是用看不见的屠刀杀死了我们年轻的革命诗人。
  冯宪章的创作生涯是很短促的,大约前后只有四年光景。但他却以炽热的革命激情,勤奋的创作努力,给我们留下了丰硕的文学遗产。而《梦后》则是其结集出版的唯一的一本诗集,其中辑录了诗人一九二七年至二八年初所创作的新诗二十九首,凡一千五百行。内容诚如陈孤凤在《序诗》中所揭橥的:
  
  在这些诗篇里——……
  有的是资本主义的棒喝,
  有的是工农胜利的赞美!
  
  宪章在《梦后的宣言》(代序)中也申明自己“景仰的是血染的旗帜”,“歌咏的是争斗场中的鲜血”,“赞美的是视死如归的先烈”,“表现的是工农胜利的喜悦”,“欢欣的是资本主义的消灭”。以上内容在《梦后》中都有充分的反映。诗人壮怀激烈地抒发了对革命的忠诚,表示要“如夸父追逐太阳”般地战取光明(《自励》〕;诗人也发自衷心地表达了对工农的礼赞,认为“只有工农才能代表光明的将来”(《怎样干》);诗人还诚挚热烈地申述要为革命而歌吟的志愿,但愿自己能够成为“狂风暴雨般的壮剧”的“喉舌”(《诗神的剖白》);诗人并且慷慨激昂地一再表示了“誓死为工农而牺牲”的豪情,以及“我要勇敢地战死沙场”的壮志:
  
  他们要我死便痛快地死,
  人生横竖也有这么一回;
  以其零星地被他们榨取,
  倒不如为着自由而战死!
  ——《残春》
  
  这种无畏的献身精神,成为整本诗集的基调。甚至在《后记》中,诗人也顽强地奏出这一高亢激越的主旋律:
  
  布洛克先生说:“用你全身,全心,全力静听革命呵!”
  蒋光慈先生说:“用你全身,全心,全力高歌革命呵!”
  我这穷小子说:“用你全身,全心,全力努力革命呵!”
  
  我们年轻的革命诗人丝毫没有违悖自己的誓言,他把自己的灵感、青春和生命都贡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除了《梦后》之外,还有散见于当时的《太阳月刊》、《海风周报》、《沙仑》、《新星》、《拓荒者》等革命文学刊物上的近百首诗歌,达数千行以上。另外,从有关书刊广告上看到,宪章的诗集尚有《警钟》、《暗夜》等,可能未及发行就遭到查禁的厄运,所以都不曾见到原书。最为可惜的是,据阿英同志一九六二年五月七日函称:“宪章同志的诗,他的已印稿《变后》(按即《梦后》——笔者)单行本找到否?其他还有三本原稿,都经我手送到泰东,没有出。赵南公死后,连原稿也找不到了。这件事我感到很痛心。”
  宪章在创作之余,还先后翻译了苏联、日本等国革命作家的论文与作品,发表于各报刊。集结起来出版的有《新兴艺术概论》(上海现代书局,一九三○年七月初版),其中辑译了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等的文艺论著多篇。与此同时,还译有《叶山嘉树集》,列为现代书局发行的“拓荒丛书”之一,一九三四年三月被国民党图书检查官以“欠妥”的罪名封禁。此外还和夏衍同志合译了德国女革命家露沙·罗森堡的《狱中通信》,先后被选辑入洪灵菲所编的《模范小品文读本》和阿英所编的《现代文学读本》。以上两书后均被查禁。
  鲁迅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中昭示我们“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冯宪章烈士以自己的生命参预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历史第一页的谱写,其不朽的业绩是不应泯灭无闻的,建议我们的文学史家不要忽略和忘却了他的贡献。
其他文献
《李广田散文选》序    事有凑巧,为《李广田散文选》写序的任务交到我手里,恰好又是在这里北京的沙滩。  最近才听说广田夫人王兰馨同志早已跟他们的女儿李岫同志举家迁来北京,暂住沙滩,我专程去看望一次。兰馨同志说云南人民出版社已经编好了一本广田的遗著,就等我在书前写几句话。我感到义不容辞。这并非因为我是什么有见解的鉴赏家或评论家,而是因为我是有相当悠久历史的老朋友。  广田和我最初相识就是在这里。一
期刊
《读书》第二期吴学灿的《“按需分配”与“各取所需”》,提出要把共产主义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译文,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改回到1958年以前的译法:“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我记得1958年时,曾有人认为译作“各取所需”至少会带来以下几种弊病:  其一,列宁说过,共产主义“社会就不必在分配产品的时候规定每个人应当领取的产品的数量;每人将‘按需’自由地取用”(《列宁选集》第3卷第254页)。请特别注
期刊
对林大中同志异议的异议    《读书》第二期林大中同志的文章《黄色,色情,爱情》(下称“林文”),有一段集中谈论《茶花女》的文字,我觉得颇可商榷。今年一月,配合关于徐州市一青年因读《茶花女》而受审查一事的报道,我曾应《光明日报》之约写了短文《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即林文脚注所说的“介绍《茶花女》的专文”。林文中的这一段,就是针对拙文而发的异议。为免断章取义之嫌,谨将其全段抄录如下。  “《茶花女》
期刊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是很重视书籍装帧艺术的。他曾提出要给人以“读书之乐”。这,不独指书的内容要好,给人益处,而且也包括书籍的装帧要具有艺术性,予人有美感,能引起读书的兴趣。鲁迅先生与友人的通信中,常常谈到关于书籍装帧的问题。如说:“书面上的木刻,方块太多了,应换一次圆的之类”;“目录上的长图,尚未得相当者,容再找”;“书用五尺纸的三开本”等等。不独谈到书籍的封面图案设计要注意有多
期刊
在一九七八年一月间,我国一些美国文学研究和翻译工作者曾举行座谈会。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和筹备,今年八月二十二日至九月一日在烟台召开了“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与会者七十余人。提出论文二十余篇,其中论海明威的有三篇,论辛格的有四篇,论美国戏剧的有三篇,还有关于其他一些作家和作品,关于欧美现代文学、存在主义与美国小说、美国当代文艺批评问题、评价西方现代文学的几点看法等文。会议邀请山东大学美国教授戴蒙德和江天
期刊
当我听到红领巾说要向张志新烈士学习的时候,跟我听到他们说向雷锋学习、向江姐学习时的感受很不一样。我感到说不出来的不是滋味,心头翻腾着看来似乎矛盾的两句话——    我希望有更多的象张志新一样的同志;  我希望不再有象张志新一样的烈士,一个也不要再有!    一个共产党人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了坚持革命的原则,为了履行一个党员、公民的义务和行使其合法的权利,不怕降级,不怕撤职,不怕离婚,不怕坐班房,
期刊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艺界一直是“一边倒”的。不是往这边倒,便是往那边倒。偶有“异端”出现,一顿狠批,便压下去了。四人帮时期,更是一道同风,万马齐喑。  四人帮搞文化专制,不必说了。文化大革命前,批判这个,批判那个,不许申辩,不许反批评,问题依然存在,何尝解决了?  近两年来,文艺界可谓生气勃勃,此功此德,非歌不可。但我并不赞成今之“歌德派”。今之“歌德派”,大耍棍子,看了也叫人皱眉。然而,即以其人之
期刊
荒芜的《漫谈鲁迅研究》(载《读书》第一期),谈到要实事求是地进行鲁迅研究,我很赞成。不过文中有云:“姚文元的那本‘权威’著作兜售的是什么货色,也不是没有人知道。可是,说来真怪,在‘四人帮’垮台以前,没有听见专家们吭一声……”,对这段话,我不敢苟同。  这里且不说当时谁敢在报刊上对姚文元“吭一声”。拿姚文元那本“权威”著作来说,如果是指《文化革命的巨人——鲁迅》一书,那么就其主要观点而言,并无什么反
期刊
《河北文艺》今年第八期有陈良远同志的《关于歌颂领袖的问题》一文,说歌颂领袖不等于歌颂救世主,不是搞个人迷信,与提倡无产阶级民主是一致的,过去的偏向是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作品少,是有些作品把领袖神化,堆砌,没有写出与革命群众之间的感情交流,等等。  我们说,领袖当然是可以歌颂的,问题就在于怎样歌颂。你是把他作为救世主、“大救星”来歌颂呢?还是把他作为人民的“老黄牛”、带路人、与人民共生死的一员
期刊
今年三月,文化部和全国科协共同授予在宣传四个现代化中很有成绩的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以“先进科学普及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去访问了叶永烈。    报春花    一个晴朗的夜晚,月光皎洁,繁星点点,在上海体育馆附近,经过一畦畦的菜地,便是一排排竹木结构的矮平房,我来到了叶永烈同志的家。这是一间只有十二平方米的小房间,搭着一只小搁楼。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刘禹锡《陋室铭》。近二十年来,叶永烈创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