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原料优势为商品优势——浅谈加速发展黔南民族经济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gu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一、黔南州的经济特点解放三十多年来,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指引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其他民族地区一样,经济、文化建设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都成倍地增长。一九八二年全州工农业总产值达77,930多万元,比解放初期的15,026多万元,增长五点一倍;比建州时一九五六年增长二点八倍。财政收入一九八二年达8,700多万元,比解放初期增长十三点八倍;比建州时增长三点二倍。其他各项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经济基础薄弱,至今黔南州仍是一个经济不发达、文化落后的民族自治地区。经济的不发达和文化的落后,以及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等因素,使得黔南州在经济上具有以下特点:
其他文献
制备了3种不同成分的Mg—Gd—Y—Zn四元合金,并对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Mg-6Gd-2Y-1Zn和Mg-6Gd-3Y-1Zn合金的铸态组织主要由α—Mg,(Mg,Zn),Gd和18R-LPSO结
提出了一种新的空间直线拟合方法.该方法采用观测点到目标直线的加权距离平方和最小的准则拟合空间直线.在该加权全最小二乘准则下,基于拉格朗日乘数法,证明了拟合目标直线必定经过观测点的重心,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基于特征分解计算空间直线方向向量的方法.为了应对观测点误差分布不同的情形,提出采用选权迭代法,选择合理的权函数与收敛条件,通过含淘汰域的权函数有效地剔除观测点中的粗差点,迭代求解直线的方向向量.根据重
边缘农村牧区发展的第一步就是发展交通,交通运输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如何发展边缘农村牧区旅客运输这一问题,文章结合我国玉树农村牧区的实际情况,分
<正>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资源是国家的巨大财富,是整个陆地生态平衡的主体,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林业没有一个大的发展,森林资源没有一个大幅度增加,农牧业也不可能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不可能很快提高。林业怎样才能大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调整好现行的林业经济结构以及林业在大农业中的比例关系,消除不合理的现象,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和经济关系,更有效地进行扩大再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1860年,恰恰在美国大选前夕,控制着美国联邦政府各主要部门的民主党一分为二了。两个彼此对立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在华盛顿组织各自的竞选运动。民主党的分裂,使共和党候选人林肯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胜利,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共和党人总统。
<正> “耕地农有”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土地革命路线的核心。弄清这一政策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研究土地革命的历史很有裨益。笔者认为,“耕地农有”的政策有一个逐步摸索、形成的过程,它形成于1931年春,最后完成于1933年5月。一进行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解放。在打碎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之后,采用什么样的土地所有形式?这是土地革命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无产
为了简化已有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通道反步法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测模型的模糊控制器.针对高度子系统,通过对原模型进行转换得到四步预测模型.控制器设计仅需一个模糊系统对不确定部分进行估计补偿,可避免虚拟控制量的不断求取.稳定性分析证明了系统跟踪误差是一致终值有界的.与反步法相比,该策略大大简化控制器的设计复杂度.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正> 天地会是我国清代主要的反清秘密组织。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以笔者管见,天地会应以起于明清之际为是,其理由为: 其一,从乾隆年间在台湾传授天地会的重要人物——严烟、陈丕的供词看,天地会起于雍正、乾隆年间之说均不可信。据《审讯严烟供词笔录》所载,严烟说过:“此教年代久远,从前有个朱姓、李姓同起的。朱姓叫朱鼎元,李姓实不知名字。后来有个马九龙,纠集和尚多人,演就驱遣阴兵法术,分投传教。近年又有个万和尚,俗名涂喜,都是传教的人……。
<正> 毛泽东同志说过:“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行的。英国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资产阶级都有过革命时期,宪法就是他们在那个时候开始搞起的”。所以,当我们研究宪法的某些有关问题时,就应当先联系历史的实际,追本溯源,了解这些问题在资产阶级革命初始时期提出(或者发生)的原因(或者背景),弄清其原委和意义。然后再联系当今的实际,探明其在现代的演变发展状况。将从历史的和当今的实际中对这些问题探索到的有益的东西,加以去粗取精,进而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拿来为我们自
<正> 日本帝国主义在一九○○年六、七月间不断增派大量侵略军镇压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日本的这一行动不仅引起当时八国联军中俄、德等侵略者的警惕和愤懑,甚至一时也使清政府的某些洋务派官僚产生了“不快之感”。日本政府不得不一再声称它出兵的目的只是“专为弹压匪类救护使臣起见,并无它意”,果真是“别无他意”吗?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