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老子》生态和谐理论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ge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家的哲学思想,虽非针对生态文明而为,却有着浓郁的生态文明色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理论建树。“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道法自然”的生态秩序和“返璞归真”的生命态度,是其和谐生态的三大基石。
  生态和谐生态伦理生态秩序生命态度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指出,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从国家层面意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现实的建设力度显得势在必行,然理论的建设高度也应并行不悖,《老子》的生态和谐理论应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大有裨益。《老子》的和谐生态理论主要体现在“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道法自然”的生态秩序和“返璞归真”的生命态度三个方面。
  一、“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
  (一)“道生万物”的生态观念
  一是道生万物。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在此,“道”作为本体存在,具有混元归一、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六虚的特征,是万物的本源。
  二是万物一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一者,太极也;太极分而为阴阳,即所谓“一生二”;阴阳交互感应而形成既阴既阳的和,而有阴、阳、和,即所谓“二生三”;万物就是由阴、阳、和三者交互感应和合而成的,即所谓“三生万物”。老子这种主张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周易》所谓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的宇宙生成图式有相通和一致之处。《淮南子》也说:“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而成的,人也是万物中的一物,这是道家宇宙演化的基本论调。
  (二)“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
  一是万物平等。既然自然界和人类在本源上是一致的,那么人与自然万物则如一母同胞,是相互平等的。北宋思想家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就是这种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实质上是生态伦理上的“万物平等”思想。
  二是物无贵贱。“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天、地、人、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不过是天地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所以,物与物之间本无高低贵贱的差分。庄子明确表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物是物,人也是物,人只是天下万物中的一物。既是物,人并不比其他任何物更为高贵。万物天然齐一,万物自然平等,每一物有每一物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任何一物并非因为有利于他物或有利于人而存在。弱肉强食却破坏这种生态环境,导致了“绿色惩罚”,诸如疯牛病的产生、非典的爆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都是生态遭受破坏后的自然报复和惩罚。
  (三)“道尊德贵”的理性自觉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是创造生命和教养生命的东西,有了“道”和“德”才能有生命,在生命的成长中,“道”“德”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自觉意识;同时,“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是核心,德是派生的,德是随着道决定的。“道尊德贵”,“道”受尊崇,“德”被珍贵,无加干涉,“纯”任自然、顺其本性。惟有性真如此,自然之道才能臻至理想的境界,具有最大的“纯”美性。“道尊德贵”,顺应自然,推动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二、“道法自然”的生态秩序
  (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原则
  首先,“道法自然”表现了老子的自然生态观。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自然、天地万物(包括人类)作为统一整体的自然存在性,其生态智慧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整体境界。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是一种在功能与过程中存在的法则。老子讲:“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就是因为他们不自私其生。不自私其生,就是“自然”;相反,自私自利,就是不自然。其次,“道法自然”体现着老子的“无为即自然”的生存哲学。“道法自然”暗合着“无为而治”的存在立场与“自患”意识。“自然无为”是由“道”推演出来的老子生态智慧的基本立场,《老子》告诫我们:“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道自然无为,人道应该遵从天道,顺应自然,方能“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充分地表达了天地自然无为状态与和谐本质,对人类无限膨胀的工具理性的邪恶智慧做出无情的揭露。而生态危机、全球环境恶化正是在一种与“无为”针锋对立的近似“乱作为”的观念体系下产生的,全部是在背离这种“无为”的外在形式,以一种“征服的快感”的态度对待自然,并以此为“现代化”的荣耀,实在值得令人深思。
  (二)“利而不害”的生态规则
  “利而不害,为而不争”,这应成为人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自然规律是利万物而不害万物,圣人效法自然,乐于奉献而不索取。这就是老子辩证思想的点睛之笔,告诉我们无论是为政治国,为人处事,都要遵循“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原则,这样才会天长地久,这样才能达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道治境界!我们应爱护自然,呵护环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一山一水皆有意、一草一木均含情。
  (三)“天人合一”的生态目标
  “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在现代“征服自然”和“主宰世界”的意识,导致出现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的当下,逼迫人们树立“天人合一”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才有可能使人类摆脱困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是关乎人的存在的基本意义的智慧学说。其一,“天人合一”强调“知天”与“畏天”的统一。“知天”,指人掌握自然规律;“畏天”,指人对自然界要心存敬畏。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对抗的力量,人定胜天要不得,“知天”和“畏天”要统一。孔子在《尚书·大传》中以和子张对话的形式阐述“仁者乐山”的道理,指明“万物已成,百姓以食”,这种和谐来源于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其二,“天人合一”提倡“仁爱自然”。庄子主张关爱生命,提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淮南子》又说:“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指出农事活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按照节气从事农事,充分遵循生态规律。仁爱自然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注重保护和爱惜土地资源,合理从事农业活动。崇尚自然,让自然造福于人类。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便是体现“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伟大实践。其以“道法自然”的原则进行工程建设,以“仁爱自然”的心态实施河流管理,利用天然地形,顺其河势,因势利导,无筑坝,没有大规模的工程改造,因而未損害河流的地貌学特征,保持了水文和生态意义上的河流连续性,泽被“天府之国”逾两千余年。   三、“返璞归真”的生命态度
  “天人合一”是老子的生态文明标志,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说“遵道”是顺应自然规律并与之和谐相处的话,那么,“贵德”就是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到人际和谐的实践中去,这其间“返璞归真”的生命价值取向显得尤为重要,“返璞归真”同时也彰显着老子的人生生态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其人性根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为其行为表现,“处雌守柔,谦让不争”属其道德基础。
  (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人性根源
  贪婪是社会不和谐的诱因,老子认为天道无私,人的本性应当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孔子重“文”,老子重“质”,外表呈现纯真,内心保持质朴,减少私心,消除欲望,生活自然无忧无虑。然“大道废,安有仁义;智慧出,安有大伪;六亲不合,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贞臣。”这充分说明了人性是不断被异化的,其间违背了人类素朴无私的自然本性。世俗人性的奸诈虚伪、自私多欲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而且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和身心失衡等,破坏社会的和谐发展。清心寡欲是老子的养生哲学,清静无为是老子的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用烹饪小鱼来比喻政治清明,烹饪小鱼是最忌翻挠的,因此老子提出“清静为天下正”,胡锦涛同志也曾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讲话中要求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正是此理。
  (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行为表现
  不知足是人性的软肋,极容易出现行为上的贪婪无度。所以,佛家称贪、嗔、痴为“三毒”,是人类罪恶的根源。老子强调要保持心性的平和、中和与调适,基本态度是“知止”与“知足”。“知止”,即知人的认识以至于人的能力、人的行为的界限、限度。老子说:“知止不殆。”又说:“知止可以不殆。”。庄子更为明确地指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要不使自己入于危险之境,一定要知晓自己行为的限度。“知止”之外,道家还讲到“知足”。“知足”,即知晓满足。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因为行为不当,而会招致各种各样的祸,但各种祸中最大的祸则在于“不知足”。所以,老子讲:“知足不辱”,“知足”者不会陷于屈辱。又讲:“知足者富”,懂得“知足”,才是一个富人。富人并非一定非常富有,而是有一种“知足”的态度。
  (三)“处雌守柔,谦让不争”的道德基础
  谦让是人的美德。“天下之之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认为,在自然界,柔弱的事物往往更加具有生命力,而刚强的事物则往往容易被毁坏,讲“柔弱胜刚强”,表明了老子贵柔戒刚的思想。“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赞扬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有两种品质,一是利万物,二是不争。人向水学习,就应当“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利万物而不争,这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也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参考文献:
  [1]諸子集成·老子[M].上海:上海书店,1996.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罗安宪.道家关于生态文明的智慧[J].探索与争鸣,2013,(8).
  [4]朱平安.老子的和谐社会思想[J].黄山学院学报,2010,(1).
  [5]苏双平,盖志毅.道家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契合[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6).
  [6]张文树.正义: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6).
其他文献
《全日制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贯彻执行与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开发密切相关,所以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必须关注生成性课程资源开发。对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开发应注意的几个点进行探讨。  小学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除了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外,还是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是国家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被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课程资源一般来说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校内课
著名美国戏剧家田纳西·威廉斯在作品中刻划出一批“南方女性”的形象。她们是美国旧南方遗留下来的“最后的贵族”。曾有过属于她们自己的光辉岁月。然而,社会制度的更迭﹑生存环境的巨变,使她们变得孤独﹑失意﹑心灵扭曲。无论是《玻璃动物园》中的阿曼达,还是《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奇,面对严酷的现实都显得那么孤单无助,她们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也不愿放弃往昔的生活方式。于是,只能选择逃避,她们是现代文学中的遁世者。她
[摘要]:针对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越来越严重,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本文就其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的诱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其诱因给出相应的预防对策,以预防甚至遏制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中职学生 违法犯罪 诱因 预防政策  随着近年来中职学生违法犯罪案例的不断发生,此现象成为社会大众很关注的问题。由于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预防中职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下,上好音乐欣赏课成了音乐教师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音乐欣赏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在新时期下对学生音乐欣赏课的一个极大挑战。  音乐欣赏课激发兴趣直观教学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的一种外在体现,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的兴趣,并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欣赏教学已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随着新形势的不断发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许多新的变化和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  高职院校师生关系3S模式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职业院校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在科教兴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辽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对创新人才培养实践途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职业院校 创新人才培养 理论 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
对广大教育者来说,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以最大的课堂收益势在必行。本文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提出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尝试,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