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石的雕刻技法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m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从本世纪初开始,关野贞、孙文青、滕固、李发林、吴增德、蒋英炬和吴文祺、王恺、长广敏雄、土居淑子等学者都进行过分类和研究。由于各家所依据的分类原则不同,造成各种雕刻技法的名称各异,同一种雕刻技法,各家的叫法也不一致。1980年,蒋英炬和吴文祺根据滕固提出的这一分类原则,进一步将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细分为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六种。这是迄今对汉画像石雕刻技法较为妥当的分类。
  根据笔者近二十年来对各地大量汉画像石实地观察的结果,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可分为线刻和浮雕两大类。线刻类技法表现的重点是物象的轮廓,而浮雕类技法表现的重点是物象的质感。两大类中又可各自细分为若干具体的雕刻技法。
  一、第一类 线刻类
  线刻类技法刻成的作品,因不需要表现物象的质感,物象的轮廓和细部全部用线条来加以表现。这种画像石作品,与其叫做石刻,倒不如叫做以刀代笔的绘画更为贴切。从拓片看,这类作品实际就是一种白描画。线刻类技法,又可细分为三种。
  (一)阴线刻
  这是一种用阴刻的线条来表现物体形象的雕刻技法。这种作品的最大特点,是画像表面没有凹凸,物象与余自在一个平面上。因对石面的处理方法不同,这种技法有两种表现形式。A.平面阴线刻,即在磨制平滑的石面上用阴线刻出图像。早期即西汉晚期到东汉初的作品,线条粗深而拙稚,图像简单,如江苏连云港市锦屏山桃花涧汉墓石椁画像。晚期即东汉中晚期的作品,线条细如丝发,刚劲准确,图像复杂,常用来刻画大场面的图像,如山东诸城前凉台孙琮墓的庭院图画像石。B.凿纹地阴线刻,即余白面留有平行凿纹的阴线刻技法。做法是,先用凿、錾等工具以较细的平行凿纹将石面打制平整,再以较粗的线条刻出图像,给人以粗犷朴拙之感,如河南南阳杨官寺汉画像石墓的主室门扉画像。
  中国绘画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在于善于运用线条进行艺术创造。而中国绘画与汉画阴线石刻画唯一的不同在于一个是画线,一个是刻线,即把绘好的线条用金属工具刻上。这种阴线石刻画还往往要上一层色彩,有白色、黑色、红色、蓝色、绿色等。由于年代久远,这些色彩多已剥落,但留下的残迹仍依稀可辨。所以,阴线石刻画与绘画在风格上基本一致。为了突出石画上的物体形象,有的就在物体的轮廓线内刻上麻点、鳞纹、线纹作为装饰,并示区别;有的则在轮廓线外刻上这些装饰纹;还有的在轮廓内外都有装饰纹。
  (二)凹面线刻
  所谓凹面线刻,就是在石面上沿物象的轮廓线将物象面削低,使物象面呈略低于余白面的凹面,物象细部以阴线来表现的雕刻技法。这种技法也有两种表现形式。A.凿纹地凹面线刻,即先用凿、錾等工具以平行凿纹将石面打制平整,再于其上加刻图像。这种技法,流行于西汉晚期到东汉早中期。西汉晚期作品,如河南南阳县赵寨砖瓦厂墓墓门门扉上的楼阁图和门柱上的门阙图(图七),线条呆板,图像简单,立柱和柱斗均刻成凹面,物象外各部分的平行凿纹方向不一。东汉早中期的作品,如山东省嘉祥县嘉祥村发现的祠堂西壁石画像,线条洗练,造型优美,余白面上的纵向平行凿纹上下一致,极为规整。B.平地凹面线刻,即余白面为平面的凹面线刻。山东省长清县孝堂山祠堂后壁下部的车马出行图就是这种技法的代表性作品,在磨平的石面上,沿物象的轮廓线用雕刀斜向将物象面削低,使凹下的物象面略呈周围低而中间高的弧状凸起,造成物象的微略质感。
  (三)凸面线刻
  这是一种与凹面线刻截然相反的雕刻技法,即在磨平的石面上,将物象以外的余白面削低,使物象面呈平面凸起,物象细部再用阴线加以表现。由于余白面的处理方法和图像细部的表现方法不同,这种技法至少有三种表现形式。A.凿纹减地凸面线刻。即图像细部用阴刻线条来表现,余白面为减地时留下的细密平行凿纹,如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西壁下部的水陆交战图@就是用这种技法刻成的。东汉晚期,这种技法在山东嘉祥一带极为流行,迄今在该地所发现的东汉晚期画像石几乎都是用这种技法刻成的。由于这类作品雕刻精美,图像华丽,而且有铭刻题记的较多,因而历来为金石学家所重视。著名的武氏祠汉画像石群雕刻之精美细腻为同类作品之冠,以致被长广敏雄誉为“汉画像石之王”。B.铲地凸面线刻,即将物像外的余白面铲低成平面,使物象面呈平面凸起,物象细部用阴线刻出。但由于地方风格不同,余白面的铲低深度有明显差异。如江苏睢宁九女墩墓的门扉画像石四,余白面的铲低深度只有2毫米左右,而山东滕县西户口村墓画像石的余白面比物象面要低2~3厘米左右。C.铲地凸面刻。即将余白面铲低成平面,物象细部不用阴刻线条,而由画工用墨线来描绘的凸面线刻技法。这种技法,主要在东汉中晚期流行于汉画像石的第三分布区即陕北和晋西地区。陕西绥德发现的东汉永元十二年(100年)王得元墓画像石,就属于这种技法的作品。由于这类画像石的拓片具有强烈的剪影效果,使这一地区的汉画像石以鲜明的地方特色而名闻遐迩。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发现陕北地区的一些画像石上反复出现的同类物象,如车马出行图中的车马、骑吏等物象的轮廓线完全相同,证明画工在石面上绘制画稿时使用了“模板”类复制工具。这一现象,在其他汉画像石分布区还没有发现。
  二、第二类 浮雕类
  浮雕类雕刻技法,为了表现物象的质感,不仅要将物象面以外的余白面削低,使物象明显浮起,而且要将物象面削刻成弧面。这类技法,可再细分为三种类型。
  (一)浅浮雕
  这是一種物象浮起较低,物象细部用阴线刻来表现的浮雕技法。这种技法把所要表达的物体形象以外的石画普遍凿去一厘米左右,从而使物体的形象凸出石面,在细部(如人物的眼睛、鼻子嘴等部位)则用阴刻的细线条来表现。一般称此法为“剔地(或“减地”)浅浮雕”。
  这种技法,从西汉晚期到东汉晚期的200余年间,广泛流行于第一、二、四汉画像石分布区。可以说是汉画像石最重要、最基本的雕刻技法。由于对余白面的处理方法不同,这种技法存在着两种表现形式。A.凿纹地浅浮雕,即余白面上留有减地平行凿纹的浅浮雕技法,如河南南阳的“二桃杀三士”历史故事画像石。B.平地浅浮雕,即将余白面铲成平地的浅浮雕,山东省微山县两城山画像石就是用这种技法刻成的作品。   (二)高浮雕
  这是一种铲地较深、物象浮起很高、物象细部也根据立体表现的原则用不同的凹凸来刻画的浮雕技法。这种雕法可使物体形象在石面上高高突起,细部也有凹突,立体感特别强,有的还在一些部位刻透镂空,近似圆雕。这类作品,因具有较强烈的立体感,一般多配置在门扉或门楣等比较醒目的位置。四川成都曾家包汉墓的门扉画像就是这种技法的代表作。
  (三)透雕
  这是一种在高浮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物象的某些部位镂空,使物象接近于圆雕的浮雕技法。山东安丘董家庄画像石墓的前室中柱下部雕像就属于这种技法的作品。少数具有圆雕风格的作品,如江苏徐州青山泉白集画像石墓中室西壁的羊形柱础也应被视为属于这种雕刻技法的作品。
  在上述六种雕刻技法中,第一、二、三种属于滕固所说的“拟绘画”类技法,第四、五、六種属于滕固所说的“拟浮雕”类技法。其中,第一种的阴线刻技法是最早出现的雕刻技法,早在西汉晚期至东汉初,第一分布区的山东省南部、徐州至连云港的江苏北部地区和第二分布区的河南南阳地区就已普遍使用,特别是平面阴线刻,在第一分布区一直流行和使用到东汉晚期,而且雕刻技巧不断提高,晚期作品线条的准确流畅和图像的精美细腻,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第二种技法中的凿纹地凹面线刻,也是西汉晚期到东汉早中期第一、二分布区最流行的雕刻技法,东汉晚期已不见使用;平地凹面线刻大约只流行于东汉早中期之交,目前仅在第一分布区的山东长清、肥城一带有所发现,但用这种技法刻成的长清孝堂山祠堂画像石,被认为是汉画像石中最精美的作品群之一。第三种技法最早的用例是东汉早期的江苏睢宁九女墩汉画像石墓,这是东汉中晚期第一、三、五画像石分布区最流行的雕刻技法之一,特别是第三分布区的汉画像石,几乎全部是用这种技法刻成的。第四种的浅浮雕技法,其最早用例是河南唐河县王莽始建国天凤五年冯孺人墓的画像石,除了第三分布区外,这是其他四个分布区在东汉时期使用最广泛的雕刻技法,全国一半以上的汉画像石为这种技法刻成的作品。由浅浮雕发展而来的高浮雕和透雕技法,目前只在第一、二、四分布区发现为数不多的东汉晚期作品。在五个汉画像石分布区中,以第一分布区的画像石雕刻技法最为多样,囊括了全部六种技法,是集汉画像石雕刻技法之大全的一个分布区。
  本文最后要特别说明的是很多汉画像石余白面上存在的平行凿纹的作用问题。长广敏雄认为,这些平行凿纹,是为了涂抹给画像石施彩的石灰层由石工留下的毫无装饰意义的凿痕。笔者认为,这是没有根据的。首先,除了极少数后世重新加以利用的汉画像石国外,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块平行凿纹上涂有石灰层的汉画像石。此外,这种平行凿纹,如武氏祠画像石的平行凿纹,雕刻得极为精致细密,与图像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如果仅仅为了涂抹石灰层,胡乱刻些“凿痕”即可,根本不必如此大费其工。因此,这种余白面上的平行凿纹,只能是石工用特定的雕刻技法处理余白面时留下的具有装饰意义的刻痕或纹饰。
  汉画像的雕刻技法多种多样,研究者一般主要介绍四种或五种。这些雕刻技法充分显示了汉代匠师的精湛技艺,也丰富了画像石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汉代画像石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这不仅是由于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包含着极为广泛、丰富的内容。这一点通过上述四大区域汉画特色的介绍已略见一斑。如此广泛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用生动的形象再现了当年汉代社会的生活风貌,为研究汉代的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诸方面提供了众多的直观性资料,弥补了文献的不足。对于我们当代的科学研究工作者来讲,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大事。
其他文献
摘要:统战工作是面向特殊群众的工作,从根本上说社区统战工作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举措,社区统战工作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社区和谐建设,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各阶层利益诉求多元化,各群体价值观念多元化,社区统战工作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上面临着诸多难题,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深度、广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为此,我们深入调研,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探索解决社区统
期刊
摘要:担保物权的优先性在民法中不可质疑,但在破产程序中,尤其在破产重整程序中则受到诸多限制。这种限制系破产程序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同时也是破产法立法价值嬗变的结果。基于利益衡平原则,对担保物权优先性的限制必须合理,我国这方面的立法尚存在诸多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破产程序;担保物权;限制  一、破产程序对担保物权优先性限制的法理基础  债权人之所以选择物的担保,其目的就在于克服人的担保的局
期刊
摘要:股票回购的最初目的是上市公司规避美国政府对其红利政策的管制,21世纪,股票回购已经被视为一种普遍的资本运作模式,股票回购通过科学全面的运用,现已成为上市公司提升和稳定股价的强大的财务工具。  关键词:股票回购;动因;效应  由于我国存在股权分置的问题,上市公司在股票回购领域还有巨大的发展进步空间,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股票回购这种资本运作方式。八月底,我国证监会等部门联合下
期刊
摘要:在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背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环保意识开始觉醒,环境会计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因素,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是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趋势下产生的,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可持续经营都要受到环境会计的影响。因此农业上市公司环
期刊
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自己的生活需求不断增加,不论是实际生活中的买卖或者是网上交易,购物行为的兴盛使得商家的规模越做越大,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企业家们也竞相使出自己的营销手段,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违法、低俗现象,这些现象的频频发生,对社会的整体利益来说必定是巨大的隐患。社会是在努力克服不断出现的各种对立与矛盾中发展的,经济法是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手段,它对于解决社会经济矛盾纠纷,维护
期刊
摘要:该设计以单片机ATmega16为核心,采用脉冲回波检测法,测量障碍物与超声波探头之间的距离;用LCD12864实时显示当前距离和实时语音播报当前距离。经实验证明本测距仪测量距离可以从0.08m到10m,精度小于 ±1cm,总体性能比较好。  1 引言  近年来,由于电子技术及压电陶瓷材料的发展,使超声检测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无损探傷,测温,测距,流量测量,液体成分测量,岩体检测等方面,新
期刊
摘要:万州区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把农民工的培训、就业、增收作为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认真总结和分析我区就业培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探索就业培训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全面推进就业培训工作。  关键词:培训;就业;农民  按照万州区产业发展需要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我区近年来结合就业人员的就业愿望和技能状况,大力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和定岗培训,促进技能提高等各种培训。在培训方式上
期刊
摘要:翻译是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几个方面,就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在汉英词语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词语;翻译  1 引言  陈宏微(1998)提出“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转
期刊
摘要:《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一书是国际关系理论大师罗伯特·基欧汉的主要著作,此书奠定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石,使新自由制度主义有了与新实现主义进行平等对话的体系理论支撑,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起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霸权之后》一书的解读和系统探究,以合作为基点,从霸权时期到霸权之后合作的实现途径角度,解析此书中的核心议题: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使如何以及怎样组织的。并对此书中的理论观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对伟大的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的生平进行简单描述。随后对其裁判过的两例与宪法相关的案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美利坚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宪政之所以获得不朽和推崇离不开的是美国社会各主体为维护宪法而秉持的立国精神。  关键词:宪法;约翰·马歇尔;美国宪政;立国精神  一、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  约翰·马歇尔出生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因从小家境并不富裕,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法律教育。他毕生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