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障碍需克服
考生考试前的情绪总会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考生自身来说,应着重克服两种心理障碍
一、考试压力过大
很多同学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平时学得挺不错嘛,为什么还会怕考试?其实原因恰恰可能就是你平时学得不错,老师的赞扬,父母的爱心,同学的羡慕,这种“众望所归”的心理压力很容易使你在令人瞩目的重大考试中“有负众望”。考好的动机实在太强烈了,结果导致了你发挥的失常。按照心理学,当你在考试中取胜的动机过于强烈,并产生了极度紧张的心理时,对考试成绩的担心会严重干扰和分散你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的思考力和记忆力,并且在考试中稍遇困难,就会引起恐慌。当你在有这个问题时,一方面要把学习是为了争面子的心理动机,转变为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兴趣上来,即热爱学习、肯于钻研,不把一时的考试成绩高低看得太重;另一方面,把平时的小考,都当成“大考”来严格要求自己,以增强自己对考试的适应性和自信心。
二、学习情绪上焦虑
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恐惧的情绪体验,正常人生道路上经常遇到两条道路的选择,非此即彼,常常造成焦虑。如果犹豫不决,患得患失,就会产生焦虑。在考前,常表现为对自己已学习的知识是否牢固不断怀疑,从而在学习、考试中产生焦虑。
那么怎样对待考试焦虑呢?一要改变对考试的认识。平时考试是检查自己学习情况的手段,目的是查漏补缺,完善今后学习。二是对自己的期望要实事求是,适当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定指标,逐步提高。三是要重视考前复习,做到心中有数。四是对自己要有自信心,焦虑的根源在于对自己平时学习缺乏信心。所以,自信心越强,焦虑就越轻。五是要掌握考试时科学答题的方法,减少失误,可以在客观上淡化焦虑带来的心理障碍。六是考前和老师一起分析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从主观上淡化考试前后的紧张气氛。
常有同学反映说,平时会做的题,一到考场上反倒答不上来,甚至脑子出现一片空白。这是由于情绪过分紧张而引发的超限抑制所致。通俗地讲,就是大脑神经细胞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一旦刺激超过了它承受的限度,它就自动地停止工作。于是,就出现了该想起来的想不起来甚至脑子一片空白的现象。头晕、注意力不能集中,想睡觉,也是这种情况。
大脑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一般说,情绪紧张度太低,缺乏强烈动机,认知活动的效率不高;情绪紧张度太高,动机过于强烈,认知活动的效率也不高,只有保持适度的情绪紧张度,才有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就大多数的同学来说,情绪紧张度过低的情况不多,令人忧虑的是情绪紧张度过高,造成大脑过于疲劳,降低了大脑认知活动的效率,脑子反倒不听使唤了。
调整心态需有序
越是临近考试,心态的调节越重要,调节好心态是考试成功的一半。那么如何调整好心态呢?总结起来就是十六个字:强化信心、优化情绪、进入状态、充分发挥。
一、强化信心
信心是考生成功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成功的信心,就不太可能成功。怎么强化信心呢?
1.目标期待适当。考生要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实力和自己心态的情况,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考试目标。一般说来,根据考前多次的考分确定成绩的期待值。如果目标定位过高。就会为难以达到目标而增加考试焦虑:如果目标定位太低,又会影响潜能的发挥。另外。有的考生盲目与比自己学习实力强的同学攀比,这样会挫伤自己的信心。对考生来说只要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平时水平就是成功。
2.增强实力。考试信心是建立在考试实力基础上的。因此,加强复习,提高实力是强化信心的重要措施。不打时间战,不挑灯夜战,注意提高复习效率,建立知识网络与体系,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有助于强化考试的信心。
3.不要迷信。考试成功与否,由自己平时学习实力与考试时的心态决定,世界上不存在超自然的力量影响考试的成绩。考生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寄希望于求神,拜佛、算命。
4.积极自我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增强人的信心,消极暗示能降低人的信心。每个考生的心态不同,在不同情景下心理的变化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运用积极暗示进行心理调整,强化信心。可以把写上积极暗示的字条放在桌子上,如“我有学习能力,我一定能成功!”
5.挺胸抬头,步伐加快。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动作相一致。人在高兴、充满信心时就会挺胸抬头,走起路来很有精神,步伐稍快而有力;人在沮丧、缺乏信心时,就会无精打采,走路缓慢无力。考生可利用人的内心体验和自己的行为动作一致的原理,每天走路挺胸抬头,步伐稍快。经常这样做,就会增强自己的信心。
二、优化情绪
在考试前和考试中考生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挫折,情绪一时有波动在所难免,但考生要具有较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怎样优化情绪呢?
1.以平常心对待考试。无论在考前和考中都以平常心对待考试,这样心情自然稳定。
2.不要把考试焦虑看得太重。考生在考试前和考试中会出现考试焦虑现象,这对考生来讲是难免的。考生存在中等程度焦虑与严重程度焦虑对考生的发挥将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轻度考试焦虑在某种意义上还会促进考生发挥自己的潜力。
3.积极的自我想象。积极的自我想象能唤起人的良好的情绪。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在进入考场的时候可运用积极的自我想象,焕发与强化自己良好的情绪,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过去自己成功的经验选择积极自我想象的内容。
4.听听音乐。听音乐,尤其是听轻音乐对调整人的紧张情绪的效果是明显的。对一些成功的考生进行调查研究,询问他们情绪紧张时怎么进行心理调节,不少人以听自己喜欢的轻音乐来放松自己的情绪。
5.积极的自我暗示。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与在考场上,都可根据自己当时的心态进行积极的暗示。考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自我暗示语。当情绪过于紧张时可默念“放松,放松、放松”:当心情烦躁时可默念“平静、平静、平静”;当心灰意懒时可默念“我行、我行、我行”。 6.深呼吸。深呼吸是调整情绪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经常训练深呼吸的操作方法,在使用时才会得心应手。闭目坐在椅子上,缓慢有节奏地吸气,停几秒钟后,再缓慢有节奏地呼气。
7.放松训练法。这是一种语言暗示放松法,考生坐在椅子上,全身放松,两脚与肩同宽,眼睛微闭。心中默念:头部松,面部松,颈部松,前胸松,后背松,腹部松,腰部松,前大腿松,后大腿松,前小腿松,后小腿松,脚背松,脚掌松。如此,按照顺序反复默念,可使身体得到放松,精神上也得到放松。
8.想象排忧法。考生可站着进行训练,也可在晚上淋浴时进行训练。训练时开始想象天上下着毛毛细雨,雨水顺着面部流到胸部、腹部,雨水同时顺后脑流到背部、腰部,水继续往下流,流到前后大腿,前后小腿、流到脚背、脚心。一面想象雨水沿身体向下流,一面想雨水把自己的烦恼、忧愁、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统统冲刷掉。按照这样的顺序不断地进行训练,对消除不良情绪,排除烦恼与不安能起一定的作用。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酌情选用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情绪调节。经常使用这些方法进行情绪调节,对考前、考中能有一个好的心态肯定有益。经常使用这些方法,到了考场运用起来就会很顺手。
三、进入状态
运动员在竞赛场上是否进入竞技状态,与竞赛成绩的关系甚为密切,考试也是一样。怎样才算进入状态呢?
特别要强调的是,进入状态不仅指6月考试时,还包括平时的学习,考试、自习时都能进入状态。怎样才能进入状态呢?
1.自我减压。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考试,有助于进入状态。考生若把考试看成是一种挑战,会激发自己进入状态。把考试看成是一种机会,就会以一种珍惜的心情对待。若把考试看成是如临大敌,就会紧张不安。若把考试看成是倒霉的事,就会心灰意懒。
2.正确对待外来压力。家庭和社会对考生考试的过分关注,都会使考生产生心理压力。考生如能正确地对待外来的压力,有助于自己轻装上阵。考试是考生自己的事情,别人的意见、想法正确的就接受,但意见并不正确,也没必要成为自己的心理负担。
3.以考代练。运动员在比赛前都要进行训练,训练中的一个目的就是促使运动员进入状态。考试也是一样,考生如能进入考试状态也必须在平时小考和模拟考试中进行训练。在考试前一个月,有的学校老师每天都考学生,让学生做卷子,以正规考试的要求对待。学生在小考和模拟考试中不断提高自己进入状态的能力,策略与技巧,对促进进入状态的本领很有帮助。
4.调节生物钟。每一个同学在24小时中都有自己精力旺盛的时候。考试的时间是每天上午9点到11点半,下午3点到5点,这就要求考生在考试的时间段内,使自己精力处于较佳或最佳状态。考生就要在考前进行所谓生物钟的调节,把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间调整到与考试相一致的时间段。一般说来在考试前一个月开始调节生物钟效果比较好。
5.考前经常做题。有的考生认为,高三下半年卷子没少做,天天做,天天考,考试前十天八天开始不做卷了,看看就行了。其实由于没做卷子,进入考试考场答起卷来感觉手生,找不着感觉,进入不了状态。因此,我建议考前考生每天都做做卷子,当然不要像过去那样做的时间很长,搞得很疲劳很紧张。做一做卷子,使自己热热身。
6.晚上睡觉时间不要过早。不少考生认为6月7日就要考试了,6月6日晚上早点睡吧。结果由于睡得早,与平时的作息时间不一致,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产生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反过来又影响入睡。有的家长认为早点睡好,督促孩子上床关灯,父母房间的灯也关了。其实考生没睡着,父母也没睡着。家长到12点看孩子还没入睡就着急了,甚至给孩子安眠药吃,结果早上孩子脑袋昏昏沉沉,自然考试状态不好了。建议最好不要提前睡,提前往往睡不着,还会产生焦虑情绪。
有些考生越到考试前越忙,很少去想怎么进入最佳状态,以便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很缺乏考试战略眼光的。建议考生在考试前半个月到十天要多用点时间,好好想想自己怎么能更好地进入状态,怎么能在考试中提高考试效率和考试质量。
四、充分发挥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怎样在考试中充分发挥呢?
1.充分了解考试形势。不少考生埋头复习,不了解考试内容改革,不了解考试命题改革,不了解3 x的考试模式。他们认为只要把功课掌握好,就能考得好,就能发挥得好。我建议每个考生都要反复地阅读与理解“考试说明”,把握住考试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对考试进行充分的准备。
2.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指的是自己已经准备相当长的时间了,也经历一模。二模,对考试也有平常的经验,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在战术上要重视,指的是对每一道题都要认真对待,分是一分一分地拿的。谨慎、小心、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道题。
3.讲究考试策略与技巧。运用考试策略与技巧对充分发挥有很大的作用。参加考试的考生都是久经考场的老将,要在考试前系统总结一下自己考试的策略与技巧。考生不仅要对一般的策略与技巧进行总结,而且要对每门考试的策略与技巧进行总结。考试开始后,要总结前一门考试的经验,以使后面的科目考得更好。
4.及时调整心态。考生在考试中随着考试题目的难易与自己答题的状况,心态会发生一定、甚至相当大的变化,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关键是考生要及时调整心态,力求保持情绪饱满、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与充满信心的状态。
5.充分发挥观察力。这要求做到观察的敏感性、准确性、全面性。观察的敏感性是能抓住不易发现的信息:观察的准确性是正确获得试题的信息,看错题、漏题是观察不准确导致的结果:观察的全面性要求考生从试题的各方面去把握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
6.充分发挥记忆力。记忆的检索能力对考试的成功起着很大的作用。记忆的检索能力在考试中表现为把试卷中要答出的知识能迅速准确地在头脑中搜索出来。要想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记忆的检索能力,就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各种知识归类,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过的知识井然有序地储备在大脑中。考生在充满信心的条件下进行回忆,其效果很好。在紧张、焦虑、不安、失去信心的条件下进行回忆则效果差。
7.充分发挥思维能力。随着考试改革的进展,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在考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怎样在考试中充分发挥思维能力的作用呢?
①发挥思维分析能力。思维分析能力是考生对试卷的各方面、各部分进行认识。思维分析能力发挥得越充分,对试题的要求的分析就越精确,就能把握住试题的要求。
②发挥思维综合能力。考试考核综合能力,不仅考核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而且也考核各个学科之间的综合能力。文科综合就是考核考生运用历史、地理与政治三门课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理科综合就是考核考生运用物理,化学与生物这三门课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发挥思维比较能力。考试中对选择题的确定既要靠思维的分析能力,又要靠思维的比较能力。
④发挥思维抽象能力。充分发挥思维抽象能力作用就能对试题的本质作出正确的判断。
⑤发挥思维概括能力。充分发挥思维概括能力能提高试卷答案结果的质量。在考试中要善于发挥发散性思维的作用,善于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考生考试前的情绪总会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考生自身来说,应着重克服两种心理障碍
一、考试压力过大
很多同学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平时学得挺不错嘛,为什么还会怕考试?其实原因恰恰可能就是你平时学得不错,老师的赞扬,父母的爱心,同学的羡慕,这种“众望所归”的心理压力很容易使你在令人瞩目的重大考试中“有负众望”。考好的动机实在太强烈了,结果导致了你发挥的失常。按照心理学,当你在考试中取胜的动机过于强烈,并产生了极度紧张的心理时,对考试成绩的担心会严重干扰和分散你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的思考力和记忆力,并且在考试中稍遇困难,就会引起恐慌。当你在有这个问题时,一方面要把学习是为了争面子的心理动机,转变为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兴趣上来,即热爱学习、肯于钻研,不把一时的考试成绩高低看得太重;另一方面,把平时的小考,都当成“大考”来严格要求自己,以增强自己对考试的适应性和自信心。
二、学习情绪上焦虑
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恐惧的情绪体验,正常人生道路上经常遇到两条道路的选择,非此即彼,常常造成焦虑。如果犹豫不决,患得患失,就会产生焦虑。在考前,常表现为对自己已学习的知识是否牢固不断怀疑,从而在学习、考试中产生焦虑。
那么怎样对待考试焦虑呢?一要改变对考试的认识。平时考试是检查自己学习情况的手段,目的是查漏补缺,完善今后学习。二是对自己的期望要实事求是,适当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定指标,逐步提高。三是要重视考前复习,做到心中有数。四是对自己要有自信心,焦虑的根源在于对自己平时学习缺乏信心。所以,自信心越强,焦虑就越轻。五是要掌握考试时科学答题的方法,减少失误,可以在客观上淡化焦虑带来的心理障碍。六是考前和老师一起分析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从主观上淡化考试前后的紧张气氛。
常有同学反映说,平时会做的题,一到考场上反倒答不上来,甚至脑子出现一片空白。这是由于情绪过分紧张而引发的超限抑制所致。通俗地讲,就是大脑神经细胞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一旦刺激超过了它承受的限度,它就自动地停止工作。于是,就出现了该想起来的想不起来甚至脑子一片空白的现象。头晕、注意力不能集中,想睡觉,也是这种情况。
大脑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一般说,情绪紧张度太低,缺乏强烈动机,认知活动的效率不高;情绪紧张度太高,动机过于强烈,认知活动的效率也不高,只有保持适度的情绪紧张度,才有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就大多数的同学来说,情绪紧张度过低的情况不多,令人忧虑的是情绪紧张度过高,造成大脑过于疲劳,降低了大脑认知活动的效率,脑子反倒不听使唤了。
调整心态需有序
越是临近考试,心态的调节越重要,调节好心态是考试成功的一半。那么如何调整好心态呢?总结起来就是十六个字:强化信心、优化情绪、进入状态、充分发挥。
一、强化信心
信心是考生成功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成功的信心,就不太可能成功。怎么强化信心呢?
1.目标期待适当。考生要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实力和自己心态的情况,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考试目标。一般说来,根据考前多次的考分确定成绩的期待值。如果目标定位过高。就会为难以达到目标而增加考试焦虑:如果目标定位太低,又会影响潜能的发挥。另外。有的考生盲目与比自己学习实力强的同学攀比,这样会挫伤自己的信心。对考生来说只要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平时水平就是成功。
2.增强实力。考试信心是建立在考试实力基础上的。因此,加强复习,提高实力是强化信心的重要措施。不打时间战,不挑灯夜战,注意提高复习效率,建立知识网络与体系,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有助于强化考试的信心。
3.不要迷信。考试成功与否,由自己平时学习实力与考试时的心态决定,世界上不存在超自然的力量影响考试的成绩。考生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寄希望于求神,拜佛、算命。
4.积极自我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增强人的信心,消极暗示能降低人的信心。每个考生的心态不同,在不同情景下心理的变化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运用积极暗示进行心理调整,强化信心。可以把写上积极暗示的字条放在桌子上,如“我有学习能力,我一定能成功!”
5.挺胸抬头,步伐加快。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动作相一致。人在高兴、充满信心时就会挺胸抬头,走起路来很有精神,步伐稍快而有力;人在沮丧、缺乏信心时,就会无精打采,走路缓慢无力。考生可利用人的内心体验和自己的行为动作一致的原理,每天走路挺胸抬头,步伐稍快。经常这样做,就会增强自己的信心。
二、优化情绪
在考试前和考试中考生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挫折,情绪一时有波动在所难免,但考生要具有较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怎样优化情绪呢?
1.以平常心对待考试。无论在考前和考中都以平常心对待考试,这样心情自然稳定。
2.不要把考试焦虑看得太重。考生在考试前和考试中会出现考试焦虑现象,这对考生来讲是难免的。考生存在中等程度焦虑与严重程度焦虑对考生的发挥将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轻度考试焦虑在某种意义上还会促进考生发挥自己的潜力。
3.积极的自我想象。积极的自我想象能唤起人的良好的情绪。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在进入考场的时候可运用积极的自我想象,焕发与强化自己良好的情绪,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过去自己成功的经验选择积极自我想象的内容。
4.听听音乐。听音乐,尤其是听轻音乐对调整人的紧张情绪的效果是明显的。对一些成功的考生进行调查研究,询问他们情绪紧张时怎么进行心理调节,不少人以听自己喜欢的轻音乐来放松自己的情绪。
5.积极的自我暗示。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与在考场上,都可根据自己当时的心态进行积极的暗示。考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自我暗示语。当情绪过于紧张时可默念“放松,放松、放松”:当心情烦躁时可默念“平静、平静、平静”;当心灰意懒时可默念“我行、我行、我行”。 6.深呼吸。深呼吸是调整情绪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经常训练深呼吸的操作方法,在使用时才会得心应手。闭目坐在椅子上,缓慢有节奏地吸气,停几秒钟后,再缓慢有节奏地呼气。
7.放松训练法。这是一种语言暗示放松法,考生坐在椅子上,全身放松,两脚与肩同宽,眼睛微闭。心中默念:头部松,面部松,颈部松,前胸松,后背松,腹部松,腰部松,前大腿松,后大腿松,前小腿松,后小腿松,脚背松,脚掌松。如此,按照顺序反复默念,可使身体得到放松,精神上也得到放松。
8.想象排忧法。考生可站着进行训练,也可在晚上淋浴时进行训练。训练时开始想象天上下着毛毛细雨,雨水顺着面部流到胸部、腹部,雨水同时顺后脑流到背部、腰部,水继续往下流,流到前后大腿,前后小腿、流到脚背、脚心。一面想象雨水沿身体向下流,一面想雨水把自己的烦恼、忧愁、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统统冲刷掉。按照这样的顺序不断地进行训练,对消除不良情绪,排除烦恼与不安能起一定的作用。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酌情选用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情绪调节。经常使用这些方法进行情绪调节,对考前、考中能有一个好的心态肯定有益。经常使用这些方法,到了考场运用起来就会很顺手。
三、进入状态
运动员在竞赛场上是否进入竞技状态,与竞赛成绩的关系甚为密切,考试也是一样。怎样才算进入状态呢?
特别要强调的是,进入状态不仅指6月考试时,还包括平时的学习,考试、自习时都能进入状态。怎样才能进入状态呢?
1.自我减压。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考试,有助于进入状态。考生若把考试看成是一种挑战,会激发自己进入状态。把考试看成是一种机会,就会以一种珍惜的心情对待。若把考试看成是如临大敌,就会紧张不安。若把考试看成是倒霉的事,就会心灰意懒。
2.正确对待外来压力。家庭和社会对考生考试的过分关注,都会使考生产生心理压力。考生如能正确地对待外来的压力,有助于自己轻装上阵。考试是考生自己的事情,别人的意见、想法正确的就接受,但意见并不正确,也没必要成为自己的心理负担。
3.以考代练。运动员在比赛前都要进行训练,训练中的一个目的就是促使运动员进入状态。考试也是一样,考生如能进入考试状态也必须在平时小考和模拟考试中进行训练。在考试前一个月,有的学校老师每天都考学生,让学生做卷子,以正规考试的要求对待。学生在小考和模拟考试中不断提高自己进入状态的能力,策略与技巧,对促进进入状态的本领很有帮助。
4.调节生物钟。每一个同学在24小时中都有自己精力旺盛的时候。考试的时间是每天上午9点到11点半,下午3点到5点,这就要求考生在考试的时间段内,使自己精力处于较佳或最佳状态。考生就要在考前进行所谓生物钟的调节,把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间调整到与考试相一致的时间段。一般说来在考试前一个月开始调节生物钟效果比较好。
5.考前经常做题。有的考生认为,高三下半年卷子没少做,天天做,天天考,考试前十天八天开始不做卷了,看看就行了。其实由于没做卷子,进入考试考场答起卷来感觉手生,找不着感觉,进入不了状态。因此,我建议考前考生每天都做做卷子,当然不要像过去那样做的时间很长,搞得很疲劳很紧张。做一做卷子,使自己热热身。
6.晚上睡觉时间不要过早。不少考生认为6月7日就要考试了,6月6日晚上早点睡吧。结果由于睡得早,与平时的作息时间不一致,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产生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反过来又影响入睡。有的家长认为早点睡好,督促孩子上床关灯,父母房间的灯也关了。其实考生没睡着,父母也没睡着。家长到12点看孩子还没入睡就着急了,甚至给孩子安眠药吃,结果早上孩子脑袋昏昏沉沉,自然考试状态不好了。建议最好不要提前睡,提前往往睡不着,还会产生焦虑情绪。
有些考生越到考试前越忙,很少去想怎么进入最佳状态,以便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很缺乏考试战略眼光的。建议考生在考试前半个月到十天要多用点时间,好好想想自己怎么能更好地进入状态,怎么能在考试中提高考试效率和考试质量。
四、充分发挥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怎样在考试中充分发挥呢?
1.充分了解考试形势。不少考生埋头复习,不了解考试内容改革,不了解考试命题改革,不了解3 x的考试模式。他们认为只要把功课掌握好,就能考得好,就能发挥得好。我建议每个考生都要反复地阅读与理解“考试说明”,把握住考试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对考试进行充分的准备。
2.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指的是自己已经准备相当长的时间了,也经历一模。二模,对考试也有平常的经验,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在战术上要重视,指的是对每一道题都要认真对待,分是一分一分地拿的。谨慎、小心、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道题。
3.讲究考试策略与技巧。运用考试策略与技巧对充分发挥有很大的作用。参加考试的考生都是久经考场的老将,要在考试前系统总结一下自己考试的策略与技巧。考生不仅要对一般的策略与技巧进行总结,而且要对每门考试的策略与技巧进行总结。考试开始后,要总结前一门考试的经验,以使后面的科目考得更好。
4.及时调整心态。考生在考试中随着考试题目的难易与自己答题的状况,心态会发生一定、甚至相当大的变化,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关键是考生要及时调整心态,力求保持情绪饱满、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与充满信心的状态。
5.充分发挥观察力。这要求做到观察的敏感性、准确性、全面性。观察的敏感性是能抓住不易发现的信息:观察的准确性是正确获得试题的信息,看错题、漏题是观察不准确导致的结果:观察的全面性要求考生从试题的各方面去把握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
6.充分发挥记忆力。记忆的检索能力对考试的成功起着很大的作用。记忆的检索能力在考试中表现为把试卷中要答出的知识能迅速准确地在头脑中搜索出来。要想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记忆的检索能力,就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各种知识归类,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过的知识井然有序地储备在大脑中。考生在充满信心的条件下进行回忆,其效果很好。在紧张、焦虑、不安、失去信心的条件下进行回忆则效果差。
7.充分发挥思维能力。随着考试改革的进展,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在考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怎样在考试中充分发挥思维能力的作用呢?
①发挥思维分析能力。思维分析能力是考生对试卷的各方面、各部分进行认识。思维分析能力发挥得越充分,对试题的要求的分析就越精确,就能把握住试题的要求。
②发挥思维综合能力。考试考核综合能力,不仅考核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而且也考核各个学科之间的综合能力。文科综合就是考核考生运用历史、地理与政治三门课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理科综合就是考核考生运用物理,化学与生物这三门课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发挥思维比较能力。考试中对选择题的确定既要靠思维的分析能力,又要靠思维的比较能力。
④发挥思维抽象能力。充分发挥思维抽象能力作用就能对试题的本质作出正确的判断。
⑤发挥思维概括能力。充分发挥思维概括能力能提高试卷答案结果的质量。在考试中要善于发挥发散性思维的作用,善于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