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形势下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性理论,是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坚持从我国实际和国情出发,以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为基点,正确揭示了现代化建设规律,为今后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的方法作为一个体系,可以概括为七个方面的内容:民生思想、发展的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规律的思想、和谐的思想、中国特色思想、大众化通俗化思想。如何更清楚地认识科学发展观将成为今后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方法论 民生和谐
一、关于民生思想
"民生思想"就是坚持在发展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坚持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有关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和理念贯彻和体现在有关发展的各项工作中。以人为目的,就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的意愿。一切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实现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保证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基础,就是强调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谋求发展,把人作为促进和推动发展的第一要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增大,把人作为发展的基础与我们党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全一致。以人为中心,就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要作用,积极发展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人翁地位,把人作为各项事业的中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发挥人的主人翁责任感,使人的自身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进而使各项事业得到充分地发展。
二、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就是在发展中避免片面化和只顾一头的思想和做法,坚持"两点论"、"两手抓"和兼顾的原则和方法。注重在人发展中与各项事业、社会中的各个领域部门及人本身和自然界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和方法,进而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人的作用下得到充分的发展,坚持可持续性并不断地推向前进。
坚持全面的思想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围绕中心兼顾其他,即发展中要有一个中心,要着重解决当前形势、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及各单位和部门中存在的和发展的问题。各地和各部门必须围绕中心发展,并在发展中不断使这一中心更加突出和牢固。同时,各项辅助工作也关系到中心工作的长远发展,也影响和决定着广大职工群众的自身利益和发展,因而必须做好发展中的各项辅助性工作。第二,抓住重点并兼顾其他,在一切发展工作中既有主要矛盾也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前者为中心工作而后者为重点工作。因而,在处理好发展中的矛盾和各项工作中,要抓住重点工作、领域、单位和部门,这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同时也符合其需要。与此同时,还要兼顾其他非重点工作、领域、单位和部门,以求得各方面均衡发展。第三,关心优势兼顾弱势,在发展中由于发展机遇的把握和运用、各项努力的付出和投入、劳动时间及风险的承受不同,其间存在富裕与贫穷、先进与落后、先富裕后富的差别,一定程度上造成优势和弱势群体的产生。对于优势群体来说,其要求和愿望应加以关心并给于适当的满足。同时,对于弱势群体来说,要从政策上给予关注,从而使各群体个体之间共享平等发展的机会。
坚持协调的思想要做到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人自身与环境的协调,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全国人民及其后代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不能走过去先破坏环境再治理和改善的老路。要建立绿色GDP评价体系,将能耗与环境质量作为衡量发展的硬性指标。同时要提倡把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友好作为新时期职业道德和生活美德的基本内容。第二,人自身与事的协调,各单位和部门的发展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而其发展则依赖于职工的高效率的工作。因此,必须做到人与事的协调发展。一是要把评价一个人的岗位上的工作放在其是否符合岗位要求首位而不是其他原因,努力做到因岗设人、人岗相应。二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应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同时还要把各项奖惩及鼓励措施与职工的工作能力和业绩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债、权、利之间的相互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求我们应做到:第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全面提高人口质量,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第二,在发展目标上既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要提高公众的自身素质,改善生存和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第三,在发展方式上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地发展,又要保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清洁优美,最终达到人口、环境与资源的协调一致。总之,对于我们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来讲,要求生产方式由高消耗、低效益,向低消耗、高效益的转变,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以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特别是解决民族生存的水资源问题,控制污染、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实现人口、资源的良性循环。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三、关于发展的思想
"发展的思想"就是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把发展业绩作为判断工作成败的首要标准。"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一第一要义"。"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我国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方法"。因此,就要突破发展的瓶颈,完善发展机制,培育发展的后劲从而把发展不断推向前进。突破发展的瓶颈,要求对制约发展的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加紧解决。这一瓶颈的表现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地方可能有所不同,要促进发展,就必须对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作出科学的认识和全面的评价,并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完善发展机制,要求建立和健全各项政策和机制从而有利于人们求发展和促进发展。要实现发展特别是快速性赶超性的发展就必须完善和落实各项有利于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从而激励人们全心全意地投身建设事业并谋求发展。培育发展的后劲,要求我们不仅要对当前的发展而且要对未来的发展给予高度的关注,要对有利于本地方、本单位和本部门发展的后劲加以培育。
四、和谐的思想
"和谐的思想"就是人人共享发展带来的成果,在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上下和谐、左右和谐、内外和谐、自我和谐和代际和谐,最终实现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和谐。上下和谐,即从纵向关系上的"上级"和"下级"的和谐。一是对下级的愿望、意见和建议能够给与理解、尊重、和满足,从而使上级能够制定更具合理性和群众基础的决策。二是上下级领导和人员与群众共享本单位和部门的成果,而不是领导"拿大头"下级群众"拿小头"。左右和谐,即横向关系上各部门、单位、同事之间的和谐。我们应避免各种形式的社会差距来力求实现社会和谐,从而使人们平等地共享劳动成果和社会利益。代际和谐,即一代人与下一代、下几代人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对一个地方和单位发展业绩进行评价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当前发展的成果,还要为后代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条件。自我和谐,即人自身心理、身心和素质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最根本体现。不能只强调人的一方面素质和能力地提高而忽视其他方面,要营造最大限度的氛围和环境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五、大众化、通俗化思想
"大众化通俗化思想"即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原则和方法变为人民群众能够接受并在实践当中广泛运用的东西。从而让这一理论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并在群众的生活中与时俱进地不断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调查研究、深入群众和实践创新的方法。调查研究,就是把群众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和形成的好的方法搜集起来,经过研究和改进而化成与发展相适应的新成果,再将这些成果放回群众当中去检验丰富和发展。深入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只有将理论成果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实际联系起来才能变为群众愿意接受的东西进而发挥更大的作用。实践创新,就是将发展的理论放入国家、社会、单位和个人的实践当中去检验其正确性和作用的大小,同时将检验结果分析、总结、修改并力求创新出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继续指导实践,反复交替进行,最终使理论更具科学性。
六、规律的思想
"规律的思想"就是使发展自觉地遵循、研究和运用客观规律,适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国情、体现民意,科学合理地沿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就是要使发展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并且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现实需要,立足于本地区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民意从而形成有关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其中也体现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统筹兼顾和与时俱进的思想。研究和运用规律,就是要使问题清晰化。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并使其系统化。不断积累发展中的经验,使之系统化为关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要不断地学习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去。
七、中国特色思想
"中国特色思想"就是在发展中遵循特色求生存、求发展、求优势的原则和方法。要体现时代精神、继承文化传统、和突出创新品质。体现时代精神就是要使科学发展观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并沿着现代化方向不断发展继承传统文化,就是要使发展具有自身文化特点并通过特殊途径来实现。各地方和部门要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实现自身发展的条件与优势而非障碍,要不断地发掘、转化和运用这一关键所在。突出创造性,就是指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离不开人自身的创造性。要实现特色发展就必须进行艰苦地努力与探索,必须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地将每个时代人的能动性调动起来,从而使人的奋斗、探索和智慧在发展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参考文献:
[1]刘福垣.新发展观宣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1997,14.
[3]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3-01,(1).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张龙(1981-),男,汉族,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09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李海鹏(1986-),男,汉族,山西平顺县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方法论 民生和谐
一、关于民生思想
"民生思想"就是坚持在发展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坚持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有关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和理念贯彻和体现在有关发展的各项工作中。以人为目的,就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的意愿。一切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实现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保证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基础,就是强调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谋求发展,把人作为促进和推动发展的第一要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增大,把人作为发展的基础与我们党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全一致。以人为中心,就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要作用,积极发展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人翁地位,把人作为各项事业的中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发挥人的主人翁责任感,使人的自身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进而使各项事业得到充分地发展。
二、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就是在发展中避免片面化和只顾一头的思想和做法,坚持"两点论"、"两手抓"和兼顾的原则和方法。注重在人发展中与各项事业、社会中的各个领域部门及人本身和自然界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和方法,进而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人的作用下得到充分的发展,坚持可持续性并不断地推向前进。
坚持全面的思想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围绕中心兼顾其他,即发展中要有一个中心,要着重解决当前形势、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及各单位和部门中存在的和发展的问题。各地和各部门必须围绕中心发展,并在发展中不断使这一中心更加突出和牢固。同时,各项辅助工作也关系到中心工作的长远发展,也影响和决定着广大职工群众的自身利益和发展,因而必须做好发展中的各项辅助性工作。第二,抓住重点并兼顾其他,在一切发展工作中既有主要矛盾也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前者为中心工作而后者为重点工作。因而,在处理好发展中的矛盾和各项工作中,要抓住重点工作、领域、单位和部门,这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同时也符合其需要。与此同时,还要兼顾其他非重点工作、领域、单位和部门,以求得各方面均衡发展。第三,关心优势兼顾弱势,在发展中由于发展机遇的把握和运用、各项努力的付出和投入、劳动时间及风险的承受不同,其间存在富裕与贫穷、先进与落后、先富裕后富的差别,一定程度上造成优势和弱势群体的产生。对于优势群体来说,其要求和愿望应加以关心并给于适当的满足。同时,对于弱势群体来说,要从政策上给予关注,从而使各群体个体之间共享平等发展的机会。
坚持协调的思想要做到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人自身与环境的协调,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全国人民及其后代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不能走过去先破坏环境再治理和改善的老路。要建立绿色GDP评价体系,将能耗与环境质量作为衡量发展的硬性指标。同时要提倡把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友好作为新时期职业道德和生活美德的基本内容。第二,人自身与事的协调,各单位和部门的发展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而其发展则依赖于职工的高效率的工作。因此,必须做到人与事的协调发展。一是要把评价一个人的岗位上的工作放在其是否符合岗位要求首位而不是其他原因,努力做到因岗设人、人岗相应。二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应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同时还要把各项奖惩及鼓励措施与职工的工作能力和业绩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债、权、利之间的相互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求我们应做到:第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全面提高人口质量,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第二,在发展目标上既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要提高公众的自身素质,改善生存和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第三,在发展方式上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地发展,又要保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清洁优美,最终达到人口、环境与资源的协调一致。总之,对于我们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来讲,要求生产方式由高消耗、低效益,向低消耗、高效益的转变,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以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特别是解决民族生存的水资源问题,控制污染、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实现人口、资源的良性循环。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三、关于发展的思想
"发展的思想"就是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把发展业绩作为判断工作成败的首要标准。"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一第一要义"。"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我国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方法"。因此,就要突破发展的瓶颈,完善发展机制,培育发展的后劲从而把发展不断推向前进。突破发展的瓶颈,要求对制约发展的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加紧解决。这一瓶颈的表现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地方可能有所不同,要促进发展,就必须对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作出科学的认识和全面的评价,并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完善发展机制,要求建立和健全各项政策和机制从而有利于人们求发展和促进发展。要实现发展特别是快速性赶超性的发展就必须完善和落实各项有利于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从而激励人们全心全意地投身建设事业并谋求发展。培育发展的后劲,要求我们不仅要对当前的发展而且要对未来的发展给予高度的关注,要对有利于本地方、本单位和本部门发展的后劲加以培育。
四、和谐的思想
"和谐的思想"就是人人共享发展带来的成果,在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上下和谐、左右和谐、内外和谐、自我和谐和代际和谐,最终实现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和谐。上下和谐,即从纵向关系上的"上级"和"下级"的和谐。一是对下级的愿望、意见和建议能够给与理解、尊重、和满足,从而使上级能够制定更具合理性和群众基础的决策。二是上下级领导和人员与群众共享本单位和部门的成果,而不是领导"拿大头"下级群众"拿小头"。左右和谐,即横向关系上各部门、单位、同事之间的和谐。我们应避免各种形式的社会差距来力求实现社会和谐,从而使人们平等地共享劳动成果和社会利益。代际和谐,即一代人与下一代、下几代人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对一个地方和单位发展业绩进行评价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当前发展的成果,还要为后代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条件。自我和谐,即人自身心理、身心和素质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最根本体现。不能只强调人的一方面素质和能力地提高而忽视其他方面,要营造最大限度的氛围和环境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五、大众化、通俗化思想
"大众化通俗化思想"即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原则和方法变为人民群众能够接受并在实践当中广泛运用的东西。从而让这一理论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并在群众的生活中与时俱进地不断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调查研究、深入群众和实践创新的方法。调查研究,就是把群众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和形成的好的方法搜集起来,经过研究和改进而化成与发展相适应的新成果,再将这些成果放回群众当中去检验丰富和发展。深入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只有将理论成果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实际联系起来才能变为群众愿意接受的东西进而发挥更大的作用。实践创新,就是将发展的理论放入国家、社会、单位和个人的实践当中去检验其正确性和作用的大小,同时将检验结果分析、总结、修改并力求创新出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继续指导实践,反复交替进行,最终使理论更具科学性。
六、规律的思想
"规律的思想"就是使发展自觉地遵循、研究和运用客观规律,适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国情、体现民意,科学合理地沿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就是要使发展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并且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现实需要,立足于本地区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民意从而形成有关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其中也体现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统筹兼顾和与时俱进的思想。研究和运用规律,就是要使问题清晰化。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并使其系统化。不断积累发展中的经验,使之系统化为关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要不断地学习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去。
七、中国特色思想
"中国特色思想"就是在发展中遵循特色求生存、求发展、求优势的原则和方法。要体现时代精神、继承文化传统、和突出创新品质。体现时代精神就是要使科学发展观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并沿着现代化方向不断发展继承传统文化,就是要使发展具有自身文化特点并通过特殊途径来实现。各地方和部门要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实现自身发展的条件与优势而非障碍,要不断地发掘、转化和运用这一关键所在。突出创造性,就是指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离不开人自身的创造性。要实现特色发展就必须进行艰苦地努力与探索,必须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地将每个时代人的能动性调动起来,从而使人的奋斗、探索和智慧在发展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参考文献:
[1]刘福垣.新发展观宣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1997,14.
[3]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3-01,(1).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张龙(1981-),男,汉族,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09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李海鹏(1986-),男,汉族,山西平顺县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思想道德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