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与拒绝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q8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彝族史诗《支格阿鲁》流传于滇、川、黔和桂彝区,是典型的彝族精神文化;“支格阿鲁”文化的品格认同,从原初的“智勇”层次提升为如今的“精神家园”高度,其精神只属文化的行为,要守护此史诗的品格归属即“精神家园情结”,一定要回到文化的本位:用文化的方式对待文化。
  关键词:支格阿鲁 文化品格归属 精神家园情结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关于彝族神话英雄“支格阿鲁”的传说,听说多多,想象纷纷,一切都好像发生在昨天的河边往事,让人可亲可敬。支格阿鲁的传神故事是滇、川、黔和桂彝区家喻户晓的事,他的英雄事迹和超凡智慧引后世者心涌澎湃,深深扎根在他们灵魂深处,呼唤着他们,养育着他们。作为一种神话文化的认同核心:文化品格来说,其品格的归属是很重要的,文化品格的归属其实指此文化的最高信仰境界和对其所属族群产生的最大作用。而对“支格阿鲁”文化来说,如今人们对其认同不再仅停留在“智勇”的层面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一种寻找自我身份“精神”的期待和寄托,即“精神家园”的皈依,这是我们正要谈的“支格阿鲁”文化的品格归属及其精神的大美所在。
  二 守望:文化品格归属——精神家园情结所在
  文化品格的归属是指此文化的最高信仰境界和对其所属族群所产生的最大作用。它深含两层意思:一是来自其文化本身直观的放射;一是其所属人群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文化品格原型的提升和发挥,即引申意义。“支格阿鲁”文化品格传承和归属其实已历经两个阶段,如今人们对英雄的认同不再仅停留在原初的“智勇”膜拜层次,而是被自觉提升到“信仰”的层次,即“精神家园”的回归层面,且更显归属的永恒性。这与彝人灵魂崇拜和祖先信仰的宗教精神是一脉相成的。只是今天人们对“支格阿鲁”的崇拜更显“共同体”情结。
  关于“支格阿鲁”的神话传说,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里说得很清楚,它述说了“英雄”从生到死的三个阶段的人生经历:首先说支格阿鲁是一位无所不能的英雄,是一位老鹰和璞氏母亲所生,是被龙所养的调皮孩子。然后大篇幅叙述其超凡智慧和英雄事迹:“他射日月、降雷神、伏风降雾、灭妖捉怪、移山填水、战胜凶恶、拯救万物和济世救民”。最后英雄以悲剧退场,坠入荒海,万物泣悲。这是这个神话故事在我们世界里的最初的叙事,也是最初的认同。在一个人的最初记忆里,无所谓“是真”、“是假”的概念,更多的时候我们就当“真人”从命于故事的传神中,后来当我们长大有点世面了,再将其与生活进行比照,才知原来这是一个人神似是而非的英雄,但无论是“人”还是“神”,我们对英雄的膜拜从未表示丝毫的怀疑,在人们的心里,英雄的“精神存在”远大于作为“人”或“神”实体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文化精神象征的认同和把握远大于其历史身份的真伪,即精神象征的凸现,历史身份的退隐。人们被英雄震撼的原因,从来是其精神,而不是其身份辨别。最初人们崇拜的是英雄“智勇双全”的斗士形象,在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围绕着“智”和“勇”的讲述很多,情节精彩传神,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英雄的文化品格仅集中于“智勇”层面的个体崇拜,无论从文化的“神性”还是“人性”看,讲述的几乎都是这样。这是支格阿鲁文化的品格基础和最初认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格阿鲁被人们最大化地提升,即从个体的“智勇”膜拜层面提升到共体信仰“精神家园”的高度。具体说,就是我们曾经敬仰的一位“斗士”变成类似宗教“领袖”的英雄形象,其实这种“精神家园”情结来自文化的所属人群在现代生存背景下对英雄的理想性期待和精神寄托,“支格阿鲁”作为彝族的精神象征,其所属人群将其用作心灵的治药是想当然的事。很显然“英雄”的“历史身份”和“智勇”形象悄悄隐退(潜在),而对“英雄”“精神家园”的期待和回归情结闪闪发光,这就是支格阿鲁文化品格的永远归属,比如,今天无论你走到云贵高原,还是到大小凉山山脉,在时间的不经意中,你总会听到“彝人之歌”和“慕俄格”两首歌,我们所听到的歌声中,究其所然,不在演戏,而是在撕心裂肺地倾诉,而这种心声更多来自精神家园情结。
  三 拒绝:如何守侯“精神家园”文化品格
  今天人们把“支格阿鲁”文化的品格,从“智勇”膜拜的层面自觉地提升到以“祖先膜拜”和“精神寄托”为生命内核的宗教精神:精神家园情结。这是文化本身和现实矛盾冲突并作用于“我们”(所属文化人群)的产物即品格。既然我们承认“它”是品格,自然这样的品格对我们除了有熏陶和感化外,也有所制约和规定,两种现象都致使我们团结和牺牲在一起,自我认同和相互认同,因为在我们内心底层和情感深处,确有此莫名的冲动和表达。这是我们传承这种文化品格的初衷,现在是如何守护和传承的问题:我想关键在我们拒绝什么?
  1 拒绝“功利”,切忌破坏“支格阿鲁”文化的神性
  “物质是生活的外表,精神是生活的的内心;精神的采集不比物质的采集,有的是根本不能采集的,也有的是既被采集之后,因换了一个场合,也就换了一个面目”,文化的保护价值在于如何保持好其所特有的品格。要发扬好“支格阿鲁”文化的品格,我们必须拒绝“功利”,切忌破坏“支格阿鲁”文化的神性。一种文化品格的传承和保护重在文化内核的纯洁和修养。据考证,“支格阿鲁”是彝族人民的历史英雄人物,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但这是后来“研究”一词出现后的概念,而在我们一惯的历史叙述中,它的“神性”叙述始终占主导地位。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历史,充分认知神话就可以得知,此“神性”是由于人们对英雄崇拜到极致,并在历史叙述中再创造再叙述所致,由此看来,很长时间我们对文化的“神性”叙述和丰富从未间断。也就是“支格阿鲁”文化的“神性”是其显要特点和价值,保持好了它的神性,就是今天我们对此文化的最好传承。然现实中我们受人们因“产品”或“商品”的功利作用,存心把“支格阿鲁”文化进行加工并卖钱,这是一破坏的行为,至少破坏了文化的原创叙述的神性,致使此文化慢慢变味,最后丧尽神性或庄严,变成一堆可怜的自尊或笑话。这样的现象对一个民族的内在叙事是不允许的,对像“支格阿鲁”这样庄严神圣的文化来说也是绝对不允许的。“支格阿鲁”文化是彝族人民的民族深层记忆在场叙述和象征,我们不知道企图把它做成“商品”是不是我们现代人对它的叙述事方式,但只要我们扪心自问,原来不是。“传统是我们获得了有别于他人的特殊品味,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使我们成为我们而不是旁人。它把我们和本民族久远的历史连接起来,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是一棵有根的大树上长出来的叶子,而不是现代化潮流之上的浮萍、全球列车上的齿轮”,我们需要这样一种传统,一种让我们随时感到“在一起”的传统,这就是传统的大价值。“支格阿鲁”文化在全彝区已形成了一种全民信仰的传统,这种传统热烈地延续至今不在于经济因素,而是包含神性的文化所致。因此无论怎么看,我们都需要像“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那样的文化和传承方式,题目永远属于文化性,原因只产生文化。
  2 拒绝“文化”以外的手段,还信仰给信仰
  文化的最好解决方式是文化。在现代文明“建设”和“发展”等想当然的功利理念下,我们不顾一切地把可以利用的资源都往“市场”、“技术”等头上靠,以便早日实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美好理想,但在这美好的愿望下,我们应认识到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可以用经济方式解决的,因为我们“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文化”要“发展”,但更多的时候必须依赖于其内在的固有叙述模式,而不是其它。在文化发展层面上,把“发展”理解为“延续一种文化的心志”也许更恰当,因为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一种凝聚精神:让大家永远团结在一起的精神,而不是金钱。因此对待文化的建设,我们应该慎重,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可以做成产业的,尤其具有信仰情结深厚的文化。我们以文化的方式给予尊重和保护,才是最好的建设和发展,才真正做到发展的要求。就本文谈到的英雄史诗“支格阿鲁”来说,在滇、川、黔和桂四省区彝区,无人不知;在人人膜拜的现代叙述里,建设此文化的手段,我们思考的更应该是从精神的高度如何更深层地与自己对话,而不是怎么把它便成商品然后卖出去,如是那样便是一种破坏,对一种让人感到团结和骄傲的文化的无意损害,因为这样的文化品格,在其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前进中,产生着积极的作用,我们不该只顾个人所需,任意变相破坏。彝族史诗“支格阿鲁”的叙述基础首先在彝族民间,后来“科学”介入后,学者性的叙述也参与了进来,比如,2008年出版的由西昌学院洛边木果教授著的《中国彝族支格阿鲁文化研究》一书,从学者的立场比较全面、深入和细致地阐释了支格阿鲁文化,洛边教授这样的文化行为,深层的讲就是一种对支格阿鲁文化的信仰,他以文化的方式回答了文化的信仰。同时我们也在忧虑在支格阿鲁文化的研究不断走向丰富的同时,会不会有人会趁此做“商品”的文章?因为史诗的文化特性本身就决定它只能属于精神信仰,不该食物化,在此意义上,其精神意义远大于其产品的概念价值。
  3 拒绝文化的“常识”,提升文化的“人格”
  要传承和保护好“支格阿鲁”文化品格,拒绝只停留在文化“常识”性记忆的层面,更该在此基础上要提升到文化“人格”的层面。“文化知识不等于文化素质,文化技能更不等于文化人格。”一种文化的常识和文化人格是不同的概念,一种文化传承效果的好坏,要看人们对此文化的认识,是否从“常识”性的记忆已上升到文化“人格”的层面。对于其所属文化的民族来说,我们应该把文化从常识性的了解提升到人格性的理解很重要,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传承。那种老把“文化”一词挂在嘴边者,其实未必就得到文化的真传,所以关键看你是否把文化参与到自我的人格建设和精神修养中去。比如,今天“支格阿鲁”文化体现出的“精神家园”品格,恰是此文化已被提升到人格层面的再现。这是人们通过对“支格阿鲁”文化的常识性了解,再将之提到悟性的高度得到的思考和心绪,同时将此文化提升到信仰的高度:精神家园情结的形成。因此,像“支格阿鲁”这样的文化,更多靠我们的心性去传承,而不是靠一种“常识”性的记忆工具就可以完成其文化延续的使命和悦赏的。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人类文明越来越显现开发和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寻找一个民族或一种文明科学的叙事精神,使之更健康地走向未来尤为重要。诗史是文明的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如何看待和传承它显然很重要。本文就在这样的话题语境下主要说了两个问题:其一深刻剖析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鲁”文化的品格从原初的“智勇”层面被提升到如今的“精神家园”高度的信仰事实;其二,如何恪守史诗的优秀文化品格,即拒绝低层的利益目的为主的文化保护方式,守望用高层的健康心绪来传承史诗“支格阿鲁”的精神品格。
  
   注:本文系毕节学院社科基金项目“黔西北彝区当下人文考察研究”(项目编号:2007100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洛边木果:《中国彝族支格阿鲁文化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
   [2] 凌纯声、林耀华:《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3] 田松:《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吗》,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余秋雨:《余秋雨人生哲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马辉,男,1980—,四川盐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彝族语言文学,工作单位:贵州毕节学院。
   罗紫元,男,1977—,四川冕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彝族语言文学,工作单位:贵州毕节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对“种的退化”问题的追问贯穿了莫言全部长篇家族小说的创作过程,这种索解在《檀香刑》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民族悲剧是个体命运异化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檀香刑》 种的退化 狂欢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每一次的家族创作,莫言一定都是痛苦的,因为他既对现实不满意,但在寻梦的过程中,最终让他在敬佩自己祖先的同时,也产生了深深的失落感。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社会的原因,制度和压迫
期刊
摘要台湾女作家朱天文的自传《击壤歌》以书中塑造的纯真、热情、叛逆,富有梦想的年轻人形象和飞扬烂漫的青春气质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也为我们今天了解70年代真实的台湾社会提供了参照。而其充沛的生活质感,蓬勃健康的精神风貌更为大陆“80后”的青春文学写作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青春世界 台湾现实 大陆“80后”的青春文学写作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朱天心,台湾著名作家,1958
期刊
摘要作为当代文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王朔的小说因其对于正统文化及思想的调侃而受到人们的热议。王朔小说的调侃意味是凭借它特殊的语言运用方式而实现的。王朔往往通过故意违背语言的通顺原则以及语言的异常搭配来达到调侃的目的。  关键词:调侃 语言运用 通顺 搭配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坛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小说如《顽主》、《一点正经也没有》、《千万别把我当人》、《
期刊
摘要本文以邱华栋的小说《流浪者之家》为例,在分析了邱华栋都市小说的特质的同时,着重论述了生活在这个物化都市中的女性们的情感上的迷失状态和精神上的无所归依以及自我救赎。  关键词:邱华栋 物化都市 情感 迷失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一 邱华栋笔下的物化都市  邱华栋被誉为90年代“新生代”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描写都市前沿的人群和前沿的生活而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
期刊
摘要铁凝是以《哦,香雪》、《孕妇和牛》的诗意化书写著称于文坛的,但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她同样关注阴暗与丑陋的存在,并且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认真书写着。以丑衬美、在戏谑与嘲讽中表达同情与悲悯,是铁凝书写丑的主要方式,她通过这种方式为中国20世纪文坛呈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关键词:丑 美 戏谑 悲悯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
期刊
摘要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深受巫楚文化的影响,而巫楚文化对贾平凹产生影响之原因,主要体现在他的出生地——商洛特有地理环境之影响、秦风楚韵的民风民俗之熏陶、作家性情之契合三方面;巫楚文化对贾平凹创作影响则具体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对巫舞祭神之迷恋、对神秘主义之嗜好、对浪漫灵秀的文学特质之钟爱三个方面。  关键词:贾平凹 巫楚文化 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贾平凹的创作受秦汉文
期刊
摘要都市生存现实而又残酷,人人都在为此而忙活,《封锁》中的男女主人公心无旁骛,无疑是物质生存大戏中的佼佼者。封锁中放纵情爱,只是因为他们一直“被忙”得远离情爱,精神上的贫乏与饥渴让两人尽享人间的片刻呢喃。然而,物质俗欲的现实性远远大于精神追求的紧迫性,只会觅食的“乌壳虫”写尽了强势俗欲压迫下都市人的无奈和卑微。  关键词:都市生存 物质俗欲 精神饥渴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文学作品的美是艺术美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主客观的统一。一部美的艺术作品,不仅要反映出客观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还必须具有完美生动的艺术表达形式。沈从文作为成功的乡土文学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完美的文艺作品应当具有的审美品位,本文将就此做一详细探讨。  关键词:沈从文 美学 内涵 体现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沈从文的作品以优美的文笔描绘出了富有诗情画意
期刊
摘要鲁迅是一位文学巨人,《故乡》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丰富的内涵让许多读者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本文着眼于文化思考的角度,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切入,继而引出自然和社会二元对立的观点,并阐发在这种二元对立的境况面前鲁迅的选择。  关键词:自然 社会 对立 希望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故乡》是鲁迅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过去的研究一般着眼于
期刊
摘要艾芜早年的小说集《南行记》,是一部极具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作品,书中所涉及的流民世界,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贫苦民众的一个边缘缩影,他们身上印刻着时代与历史的痕迹,艾芜在赞叹他们原始粗朴但又顽强峥嵘的生命力、生命意志的同时,又向我们展示着他们身处异乡无处依托的痛苦和绝望,以及一直被压抑着的希望和梦想。本文以《南行记》中的具体篇章为例,从三个角度梳理《南行记》的主题脉络。  关键词:艾芜 《南行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