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时代是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把开放式教育理念引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创新方式方法,建立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长效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关键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开放式教育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209-02
“开放式教育”源于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的自然主义理论,20世纪初开始人们逐步把该思想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方式,在美国尤为盛行。“开放式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灌输、说教的教育模式而言的,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营造开放、民主、平等、自由、互动、和谐的教育氛围,优化各种教育资源和环境,借助社会力量和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使我国开放式教育研究从幕后走向前台。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正是源自开放式教育的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教育方法,把开放式教育理念引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点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大学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实施的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实施是克服传统模式弊端、适应时代特征、体现社会变革、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它在社会开放、思想开放基础上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社会的开放性是实施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现实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式模式相对过去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封闭状态而言,是指置身开放的社会环境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人类已进入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全球化时代,开放性已成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共同特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已走出了传统、保守、封闭的社会氛围,伴随着21世纪的钟声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社会已进入全方位的开放时代。从中国的发展情况看,中国政府、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乃至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思路,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伴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处于开放的时代、开放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党和国家的开放体系相融合,走向开放。现代教育理念使新型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呼之欲出。
(二)网络的开放性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开放式模式的重要原因
开放性是网络时代人的一个突出社会性特征,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据CNNIC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上网率达到近90%,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网络打破了传统时空,拓展了思想教育的活动空间。在网络时代,高校“围墙”概念将逐步消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网络渗透到全社会各个方面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真正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虽然网络的连接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是多元文化的激荡与冲突、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的争夺,以及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人际关系问题、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重大考验。
(三)思想的开放性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开放式模式的内在依据
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社会的包容性越来越大,纷繁复杂,竞争与合作、传统与现代,无一不在文化冲突、价值碰撞和全球化进程中跳跃。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正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思想的活跃性、观念的开放性,主体意识与思想的选择性增强,行为方式呈现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传统、封闭、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用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应对教育对象的复杂变化,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趋势,从而使教育对象在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学会辨别和抵制,增强理性认识,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问题。
(四)封闭式教育的弊端使构建开放式教育模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封闭式教育日益凸显的弊端使构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开放式模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复杂化、早熟化、社会化和趋利化。很难再简单地要求学生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观念和目标去理解和领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接受各种思想观念的灌输和安排。封闭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施开放式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主要是:
(一)加强政治理论课改革,注入大学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新元素
在开放式理念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一是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要求。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又要进行全球性道德教育,如生态伦理、网络道德等教育;要注重加强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从学生思想上的困惑、道德上的误区、生活的烦恼等问题入手,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二是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采取辩论、案例分析、对话、讨论、参观学习、社会实践、讲座、教育基地建设等多种教育方式,改变传统封闭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课程评价要体现实践能力。德育课程的评价要把学习报告、综合考察、调查研究等内容按学分与理论考试一起列入评价范围。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自觉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大学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新气候
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肩负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应通过文化建设,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与成长的良好条件与氛围,优化高校育人的整体环境与小气候。一方面,要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校园政治文化活动,如经常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展览、文体竞赛、人文科学知识讲座等,为广大学生提供高雅、健康、多样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高校的校园文化应当走出象牙塔,体现更高的开放性,不断加强校与校的联系与沟通,开展校际之间开展些科学知识、文体等竞赛活动,聘请名校教授讲座等;还要重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涉及到的行业领域,大力开展社会实践考察、学习活动,使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城市文化中心功能,经常举行社会化、城市化的专题研讨活动。
(三)加强网络思政工作,探索大学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新形式
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坚持“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的原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手段、开辟新空间。一是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上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主旋律。加大教育软件开发的力度,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的正确理论、先进事迹、光荣传统和灿烂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网络成为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二是以互联网为纽带,坚持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努力营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氛围,使互联网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如建立班级QQ群、班主任QQ群、论坛、博客等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党、团、学、班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网上知识交流和咨询,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宣泄情感的重要场所。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及时关注网络平台,真正接触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
三、大学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长效机制
大学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真正实现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能够切实保障其有效实施的长效机制,笔者认为应在以下三方面做好工作:
(一)积极推进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互动
一是积极开展家访工作,加强信息沟通,获取家庭教育对学校思政工作的积极配合。大学生社会化起步于家庭,然后再跨入学校,进而再迈向社会,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全方位渗透、共同作用的过程。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二是实现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的良性循环。加强党团组织、社团组合群体、以文理渗透为主要特征的学生社区渗透性群体等多种群体的建设,促进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加强自律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形成从生活实践到理论学习,再从理论到实践的“知、信、行”的内部良性循环,加强学生思政工作在学生宿舍等生活空间的渗透力,发挥社区在育人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二)积极推进法制化、信息化、专题化和课程化“四化”建设
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模式要加强法制化、信息化、专题化和课程化建设,构建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体系。法制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为社会主义培养高级人才的高校,也必须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是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学生基本资料、学习情况、奖惩记录、就业状况等信息档案库,建立学生信息联络员制度,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专题化就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意把每一个教育重点、难点梳理成一个课题,指定有关专家学者想办法解决或组织专题研讨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课程化就是要把专业课的教学向德育的领域延伸,把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向课堂内延伸,把形势政策和课堂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和科学性,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三)积极推进“五种方式”的教育实践
实施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必须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不断推动激励式教育、渗透式教育、开放式教育、互动式教育、渗透式教育的实践。激励式教育,是在对青年学生充分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注重挖掘他们内在潜能及真、善、美等优良品质的教育方式;渗透式教育,是相对于灌输、说教等显性教育的一种隐性方法,更注重以文化、环境等隐性载体为媒介,更加适应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消化能力,产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开放式教育,借助社会资源,把思想教育空间拓展到校外,把校外教育资源引入校内,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打破管理者、教育者与被管理者、受教育者的界限,以开放的视野、开阔的胸襟、开放的内容和开放的形式进行教育,让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性地接受教育,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成才需求;互动式教育,从传统灌输型向双向交流型教育转变,充分尊重学生民主意识,不堵塞言路、不压制想法、不回避意见,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参与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参与式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参与到高校教育、管理、服务各个体系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组织协调、管理分配、人际沟通的能力。
总之,大学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动态的教育创新实践过程,需要我们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创新开放的教育方式,服务于大学培养人才的根本宗旨,努力营造开放、民主、平等、自由、互动、和谐的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周中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M].人民出版社,200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关键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开放式教育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209-02
“开放式教育”源于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的自然主义理论,20世纪初开始人们逐步把该思想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方式,在美国尤为盛行。“开放式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灌输、说教的教育模式而言的,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营造开放、民主、平等、自由、互动、和谐的教育氛围,优化各种教育资源和环境,借助社会力量和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使我国开放式教育研究从幕后走向前台。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正是源自开放式教育的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教育方法,把开放式教育理念引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点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大学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实施的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实施是克服传统模式弊端、适应时代特征、体现社会变革、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它在社会开放、思想开放基础上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社会的开放性是实施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现实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式模式相对过去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封闭状态而言,是指置身开放的社会环境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人类已进入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全球化时代,开放性已成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共同特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已走出了传统、保守、封闭的社会氛围,伴随着21世纪的钟声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社会已进入全方位的开放时代。从中国的发展情况看,中国政府、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乃至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思路,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伴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处于开放的时代、开放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党和国家的开放体系相融合,走向开放。现代教育理念使新型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呼之欲出。
(二)网络的开放性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开放式模式的重要原因
开放性是网络时代人的一个突出社会性特征,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据CNNIC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上网率达到近90%,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网络打破了传统时空,拓展了思想教育的活动空间。在网络时代,高校“围墙”概念将逐步消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网络渗透到全社会各个方面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真正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虽然网络的连接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是多元文化的激荡与冲突、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的争夺,以及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人际关系问题、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重大考验。
(三)思想的开放性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开放式模式的内在依据
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社会的包容性越来越大,纷繁复杂,竞争与合作、传统与现代,无一不在文化冲突、价值碰撞和全球化进程中跳跃。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正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思想的活跃性、观念的开放性,主体意识与思想的选择性增强,行为方式呈现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传统、封闭、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用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应对教育对象的复杂变化,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趋势,从而使教育对象在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学会辨别和抵制,增强理性认识,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问题。
(四)封闭式教育的弊端使构建开放式教育模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封闭式教育日益凸显的弊端使构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开放式模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复杂化、早熟化、社会化和趋利化。很难再简单地要求学生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观念和目标去理解和领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接受各种思想观念的灌输和安排。封闭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施开放式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主要是:
(一)加强政治理论课改革,注入大学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新元素
在开放式理念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一是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要求。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又要进行全球性道德教育,如生态伦理、网络道德等教育;要注重加强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从学生思想上的困惑、道德上的误区、生活的烦恼等问题入手,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二是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采取辩论、案例分析、对话、讨论、参观学习、社会实践、讲座、教育基地建设等多种教育方式,改变传统封闭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课程评价要体现实践能力。德育课程的评价要把学习报告、综合考察、调查研究等内容按学分与理论考试一起列入评价范围。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自觉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大学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新气候
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肩负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应通过文化建设,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与成长的良好条件与氛围,优化高校育人的整体环境与小气候。一方面,要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校园政治文化活动,如经常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展览、文体竞赛、人文科学知识讲座等,为广大学生提供高雅、健康、多样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高校的校园文化应当走出象牙塔,体现更高的开放性,不断加强校与校的联系与沟通,开展校际之间开展些科学知识、文体等竞赛活动,聘请名校教授讲座等;还要重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涉及到的行业领域,大力开展社会实践考察、学习活动,使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城市文化中心功能,经常举行社会化、城市化的专题研讨活动。
(三)加强网络思政工作,探索大学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新形式
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坚持“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的原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手段、开辟新空间。一是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上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主旋律。加大教育软件开发的力度,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的正确理论、先进事迹、光荣传统和灿烂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网络成为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二是以互联网为纽带,坚持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努力营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氛围,使互联网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如建立班级QQ群、班主任QQ群、论坛、博客等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党、团、学、班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网上知识交流和咨询,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宣泄情感的重要场所。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及时关注网络平台,真正接触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
三、大学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长效机制
大学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真正实现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能够切实保障其有效实施的长效机制,笔者认为应在以下三方面做好工作:
(一)积极推进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互动
一是积极开展家访工作,加强信息沟通,获取家庭教育对学校思政工作的积极配合。大学生社会化起步于家庭,然后再跨入学校,进而再迈向社会,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全方位渗透、共同作用的过程。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二是实现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的良性循环。加强党团组织、社团组合群体、以文理渗透为主要特征的学生社区渗透性群体等多种群体的建设,促进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加强自律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形成从生活实践到理论学习,再从理论到实践的“知、信、行”的内部良性循环,加强学生思政工作在学生宿舍等生活空间的渗透力,发挥社区在育人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二)积极推进法制化、信息化、专题化和课程化“四化”建设
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模式要加强法制化、信息化、专题化和课程化建设,构建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体系。法制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为社会主义培养高级人才的高校,也必须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是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学生基本资料、学习情况、奖惩记录、就业状况等信息档案库,建立学生信息联络员制度,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专题化就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意把每一个教育重点、难点梳理成一个课题,指定有关专家学者想办法解决或组织专题研讨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课程化就是要把专业课的教学向德育的领域延伸,把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向课堂内延伸,把形势政策和课堂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和科学性,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三)积极推进“五种方式”的教育实践
实施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必须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不断推动激励式教育、渗透式教育、开放式教育、互动式教育、渗透式教育的实践。激励式教育,是在对青年学生充分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注重挖掘他们内在潜能及真、善、美等优良品质的教育方式;渗透式教育,是相对于灌输、说教等显性教育的一种隐性方法,更注重以文化、环境等隐性载体为媒介,更加适应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消化能力,产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开放式教育,借助社会资源,把思想教育空间拓展到校外,把校外教育资源引入校内,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打破管理者、教育者与被管理者、受教育者的界限,以开放的视野、开阔的胸襟、开放的内容和开放的形式进行教育,让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性地接受教育,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成才需求;互动式教育,从传统灌输型向双向交流型教育转变,充分尊重学生民主意识,不堵塞言路、不压制想法、不回避意见,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参与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参与式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参与到高校教育、管理、服务各个体系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组织协调、管理分配、人际沟通的能力。
总之,大学思想政治开放式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动态的教育创新实践过程,需要我们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创新开放的教育方式,服务于大学培养人才的根本宗旨,努力营造开放、民主、平等、自由、互动、和谐的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周中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M].人民出版社,200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